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90多年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_自组织论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90多年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_自组织论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90年来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风论文,政党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论文,年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11)09-0009-05

党的90年光辉历史,是一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依靠人民取得胜利的历史。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这是我们党能够得到人民信赖和拥护,进而带领人民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无往而不胜的根本保证。以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核心的优良党风,是我们党宝贵的政治资源和精神财富。今天,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处于新时期新阶段的新起点上,进一步深刻认识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总结回顾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历史经验,思考新时期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所面临的新情况,推进党的群众工作创新,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马克思主义阐明的工人阶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共产党与工人阶级的关系,决定了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的党的政治品格和历史逻辑。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他本质上体现了党性及党的先进性,外在地表现于党风及党的形象,是党的作风建设甚或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党永葆先锋队性质的必然要求,是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领导核心的根本问题。

“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意味着党和人民群众时刻同呼吸共命运,具有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其实质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来自人民、一切属于人民”,即党的事业的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民,党时时处处与人民在一起并带领人民前进。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把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相结合,阐明了工人阶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指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一致的。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在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及其人民群众的利益要靠自己的奋斗去实现。但是人民群众是需要组织的,群众只有被动员和组织起来,才能够凝聚起来,形成人民事业的力量。马克思主义进一步阐明了政党与阶级的关系,认为政党是阶级的工具,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组织与先锋队说”,认为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坚持无产阶级政党与工人阶级及劳动群众的天然联系。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阶级在最初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并没有找到自己解放的出路,需要无产阶级政党把工人组织起来。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工人们开始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并认识到只有一个途径来使用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建立独立的政党。”[1](P43)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时,就指明了党与工人阶级的基本关系,即党是无产阶级事业的领导者,党必须以工人群众为依托,工人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特别强调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P285)

列宁、斯大林曾经深刻阐述了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在于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等党的建设思想。列宁说:“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3](P151)。“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往前跑得太远,没有‘保持排面整齐’,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3](P626)

二、90年来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党的先锋队性质及其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历了人民革命战争血与火的洗礼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和残暴,而革命的力量却只是“星星之火”。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论和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先锋队思想。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挥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作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曾经明确提出,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进行革命活动要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开展群众运动。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人民群众里面去。”

在那挽救民族危亡寻求人民解放的艰难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先锋队作用,与人民群众一道流血牺牲英勇奋战。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一年中,就有31万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鲜血流淌在一起。井冈山时期、苏维埃时期、长征途中、延安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处处谱写着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光辉篇章。在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有800万军队,加上美式装备,但由于人心丧尽,而兵败如山倒。在淮海战场上,我60万兵力与80万蒋军对决的背后,是平均每1名战士身后有9个民工在背扛、肩挑,他们奋不顾身地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无情地湮没了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蒋家王朝。中国共产党点燃的革命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追根溯源,是我们党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这种血肉联系的政治优势,又是无数共产党人发挥先锋队作用,用流血牺牲的代价换来的。全国解放前夕,在全国有名可查的共产党员烈士就有370万人。

(二)党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与重点任务,党的先锋队性质没有改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党风建设的核心就不会改变

党在革命与执政时期的党风建设因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几次转型而有所侧重,随着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日显重要。对于执政党来说,党群关系的实质也是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执政基础的稳固性问题。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4](P1095)建国初期,邓小平说:“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5](P221)。建国初期百废待举,为了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我们党从严治党,开展整党整风和“三反”、“五反”运动,严惩腐败分子,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作风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威信大增,为经济恢复、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改造”等一系列胜利打下了良好群众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中央为纠正“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生产瞎指挥风”,发出《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的指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的天灾人祸等原因,使人民群众利益蒙受巨大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历曲折。但经过党的努力纠错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人民群众继续拥护党,与党共渡难关。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说:“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5](P217)。“文化大革命”时期,党风受到严重破坏。但由于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历史基础,人民群众依然没有放弃对党的信心,与党内健康力量一起,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进行抵制斗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恢复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出现了一些影响党群关系的新问题与新矛盾。邓小平指出:“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最根本的一条。——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些根本的思想观点,现在我们还是应该按照这些思想观点去办事。”“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把党群关系问题提升到新的高度,明确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江泽民同志说:“我们党有许多优势,根本的一条是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在人民群众中生长、成熟和发展起来,始终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现在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是这样。”[6](P281)“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里提出“执政能力”问题。要求全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胡锦涛同志说,“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最近,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谈社会管理问题时指出:“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7]正是党高度重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极大地调动了亿万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积极性,才会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

历史的逻辑就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天性”,它伴随着党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全过程,除非党的性质发生改变。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程说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得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维护发展得好,我们的事业发展就顺利;否则,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受损,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有着1500多万名党员、执政长达74年的苏共兴亡过程也可以说明,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获取执政权力并巩固执政地位的一般规律。

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进行新时期群众工作创新

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做到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10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指出:“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8]。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又明确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问题。2011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座谈时说:“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9]作为党的经常性日常性工作的群众工作,是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作风建设方面提出了“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的要求,其中“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在党的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现。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是党对于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要求,是对于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政治品质与政治能力的新要求;是已经执政60余年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稳固人民政权的新的政治自觉。

(一)把握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变化新特点

新的历史条件,给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体是好的。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群众工作取得新成效,干群关系有了新进步。但是也存在脱离群众,甚至损害党群关系的严重问题,党群关系也面临新的严峻考验。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矛盾问题不可避免地大量表现出来。处在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现期,应该说引发矛盾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要靠改革和发展来解决,而这一切都是对党执政能力的考验,执政的实质就是执政党要正确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核心的是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必须着眼于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分析把握群众工作的变化特点。

1.重视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中的具体利益矛盾问题。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0](P82)较之改革开放前所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国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了,不同阶层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单位之间、个人之间等,似乎都存在竞争及其相对独立的利益保护。党的群众工作面对不同的工作对象的利益诉求,利益主体多元化首先表现为新的阶层现象。有资料显示[1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已经从传统的两大阶级一大阶层分化为:国家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业主阶层、演艺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等十几个阶层。其中产业工人阶层约占23%、农业劳动者阶层约占44%、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等约占5%,这三部分阶层总数约72%。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地位差异,由于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利益的差异所引起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等的不同,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党的群众工作难度加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被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占社会阶层总数72%的广大群众,近年来维权式群体利益矛盾不断上升。突出问题有如征地、拆迁引发的安置、就业、补偿等问题占社会矛盾总量约45%,劳动争议案件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其中,劳动报酬、工伤待遇、社会保险和经济补偿占这类问题的80%左右。相关研究表明,利益受损害的、主要是占社会阶层总数2/3的广大群众中的部分人群。怎样维护好广大群众的权益,创新与这部分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方式,是重要的历史性课题。

2.重视解决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下一些党政组织及干部的公信力严重下降问题。所谓公信力,就是人民群众信任度。一方面,从党的群众工作对象看,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增强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使人们的利益关系具有社会契约性,不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那么简单听从了。另一方面,在社会阶层以及各方面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中,一些党政组织及干部严重掺杂了包括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在内的私利,甚至漠视群众利益、巧取豪夺、与民争利、腐败变质,不能取信于民;一些党政组织及干部在某些社会矛盾中站在了群众的对立面,是非不分、欺上瞒下,以权压人。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他们不仅不能代表党和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反而亵渎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群关系,甚至引起民愤。据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后,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参与人数平均每年持续在400万人次以上。出现全国范围的行业性利益冲突,还有无直接利益关系者参与的群体事件以及社会泄愤事件。目前,除个别事件是境外有人组织外,绝大多数群体事件是没有政治诉求的“社会泄愤事件”。有分析认为,由于一些党政组织及干部的公信力严重下降,大量社会矛盾积淀,在利益诉求中长期受挫的群体有可能成为一种反社会势力,给党的执政基础造成风险。必须探索新的化解社会冲突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

3.重视解决一些党政组织及干部在社会矛盾处理与社会管理中的“被组织”状态。“被组织”,是指在组织系统中凡事依靠外部力量,使系统朝有序化方向前进。在面对群众、处理社会矛盾问题时,一些党政组织及干部不主动作为,而是被动应付。遇到问题他们坐等上级指示、消极暧昧应对;甚至看着矛盾不断扩大激化,也不愿做、不敢做,以致一误再误、一错再错。他们即使处理问题也只会用行政手段、用权力压制,或者是打“太极拳”、推诿搪塞、模糊表态,往往是在上级领导出面,或是公共媒体等干预之后,才有所作为。这些年来,一些党政组织及干部似乎养成了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的习惯,只听“上面”的话,不听群众的话,他们漠视人民群众,常常把难办的群众利益问题,推给下级或是“下一届”去做。这些党政组织及干部实际上迷失了政治方向,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抛在脑后,与党离心离德;他们丢掉了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已经没有与群众站在一起了,群众也不听他们的了。在党的群众工作及其社会管理中必须坚决改变这种被动状态。

(二)创新新时期群众工作新思路新方法

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方面,作者建议开展建立群众工作或社会管理的自组织管理,或称自主管理活动。以改变在处理社会矛盾及其社会管理中的被组织状态,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防范,防患于未然,把矛盾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1.学习借鉴自组织理论。现代管理学的自组织理论认为,自组织与被组织是组织范畴内的一对含义相反的概念。自组织,是指在组织系统中凡事依靠内部力量,使系统朝有序化方向前进。例如,工厂的设备冒烟了,没人下令,员工们自觉赶来抢修,这是自组织行为。如果下令之后,员工们会来抢修,这是被组织行为。如果无人下令或有人下令,都无人来抢修,这就是无组织状态了。所以,管理的最佳状态是建立“自组织系统”,实现“自组织管理”。近年来,在我国企业管理实际中,也有将自组织管理称为“自主管理”的。例如,作者曾经参加过大庆某个石化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在该公司的《企业文化手册》中对于公司实行自主管理的解释是“无需要求、无需监督,自觉主动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推行自主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公司上下的积极性,企业面貌明显改观、效益倍增。

自组织理论认为,实现自组织是有条件和判据的。首先是开放性,要求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信息交换。开放性在本质上所要求的是学习,要求建设学习型组织,大家做学习型的人。对于社会管理的自组织系统而言首先要求的是党政干部的学习,即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等,同时要求人民群众的学习,即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二是平权性,要求系统能量与信息交换过程是公平的。在处理社会矛盾及其社会管理中,公平公正是重要的原则。三是规则性,要求系统内部在结构功能上可以自主地走向有序化。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中具有“自组织”特性的成员,自觉主动地与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协同动作使组织朝有序化方向前进,只要有组织“规则”作为指令即可;对于系统中尚未认可“自组织”模式的成员,更要有组织“规则”作为指令,强使其按照系统的需要协同动作以使组织朝有序化方向前进。

2.开展社会管理的自主管理活动。这些年来,在联系群众方式方面有许多创新的方式方法值得总结推广。本文所建议的联系群众方式的创新项目:社会管理的“自组织管理方式”或称“自主管理”活动,仅仅是一个探讨性的思路方法。意在为形成一个干群一体、上下一致的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找一个切入点。建议先由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社会管理“自组织管理方式”的方案设计论证,通过工青妇组织选择一些地方或单位试点,如果具有普遍的可行性,再逐步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我们认为,开展社会管理“自组织管理”(或自主管理)活动的过程,可以成为党的先锋队性质教育的过程,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过程,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过程。

标签:;  ;  ;  ;  ;  ;  ;  ;  ;  ;  ;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90多年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_自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