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全面实施集约化经营的战略构想_农业银行论文

中国农业银行全面实施集约化经营的战略构想_农业银行论文

农业银行全面推行集约化经营的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银行论文,集约化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党的第十四届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本文就农业银行在实行商业化经营以后,经济增长方式如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构想。

一、农业银行全面推行集约化经营的现状分析

所谓集约经营起源于农业生产,指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集约化经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跟粗放经营相对。那么将集约方式引进到农业银行的经营上来,应该是在现有人员、机构、资金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经营要素量的调整、质的提高和配置的优化,健全经营机制,完善内部管理,来实现扩大经营,提高效益的目的。由于历史和计划经济体制等原因,粗放的经营方式一直困扰着农业银行经营实力的壮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业银行的发展。大体表现在:

(一)管理机制粗放型。首先是从指导思想上,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不论是农业银行的服务范围、工作职能,还是经营方式,都受到了严格界定,只强调了服务而忽视了经营,在专业银行商业化经营的转轨时期,大多数则表现出信息观念淡薄、经营意识缺乏,一时很难适应;其次是在管理体制上,一方面在资金计划体制上由于高度的集中、集权和生硬、呆板的运作方式,使基层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只能被动的服从,而没有开拓经营的余地,缺乏应有的经营活力和市场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在经营要素的管理体制上,只注重了量的扩张,而忽视了质的提高和配置的优化,以乡建所、以县建支行的网点布局牢不可破,造成了要素配置的严重不合理,投入产出的比例严重失调,一部分由于经营要素的闲置而造成了严重浪费,另一部分又由经营要素得不到合理补充,又形成了业务发展的阻碍。三是在激励机制上缺乏应有的活力。由于在资金计划上长期实行“大一统”的分配格局,不能有效激发经营行在组织资金上的积极性;由于在系统内长期实行利润全额上缴,在很大程度上又助长了基层行“越亏越有理,越亏越有利”观念的形成,有的甚至还根深蒂固;由于在内部分配制度上长期存在着严重的“大锅饭”,至今这种平均分配格局尚未彻底打破,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经营和工作局面。四是在财务运作机制上被动滞后。尽管从财务制度上改变了过去的收付实现制为权责发生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成了名义上权责发生制,实际上的收付实现制,对资金成本的形成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使会计工作的职能仅仅局限于事后登记和算帐。同时,由于财务考核体系的不科学,又使资金的营运状态和成本效益的反映不真实、不合理。

(二)要素配置粗放型。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农业银行在人、财、物诸要素的配置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广种薄收现象,当初是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和行政编制的需要,点多面广被视为农业银行的优势。而在实行市场经济和银行商业化经营的今天,这种优势已明显地转化成为农业银行经营的劣势,且弊端日益突出。一是在人力配置上缺乏经营重点。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大量的人力、人才集中在管理层、淡化了经营层,导致管理层人员臃肿、机构重叠,经营层人才减少,又缺乏经营决策能力的锻炼,造成了经营与管理从人才上的两极分化,真正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偏少。另一方面由于在机构上受到点多面广的牵制,人员的分布不能顺利地实现向高产、高效区域的合理流动,机构、人员的市场资金占有份额偏低,工作效率的反差也在逐步加剧。二是在财力配置上缺乏效益重点。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业银行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分散和滞留在低效、高风险的产业和行业中,缺乏高效、高收益的资产载体,有效资产的人均拥有量偏低。三是在物力配置上缺乏区域重点。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步繁荣,高效益的经济带和产业带迅速崛起,社会资金流向的洼地初步形成。由于农业银行经营长期处在低收益状态,机构网络又分布在广阔边远的农村,相形之下,农业银行组织资金的科技含量偏低,网点的规模效益低下。

(三)经营方式粗放型。在组织资金方面,仍然存在着单纯依靠网点的增设和人员的膨胀来追逐存款总量增加的做法,而忽视了重点区域重点投入,忽视了提高网点质量和网点效益,导致组织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在资金运用方面,一是从运用对象上看:过去由于政策性因素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信贷资金是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和从事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需要,还有相当一部分信贷资金是由原集体承贷,后经分解又难于落实的呆滞呆帐。二是从运用方式上看:目前,仍有一部分信贷增量小额、分散投放在低效、高风险的载体群上,没有参与到大市场、大流通,信贷的规模效应显现的不充分。在业务操作方面:原始的记帐、运算、结算方式普遍存在,科技手段、科技含量极低,多种可供选择的、且能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少。

鉴于上述情况,农业银行在向商业银行转轨进程中,应从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入手,以扩大经营,提高效益为目标,全面推行集约化经营已是当务之急。

二、农业银行全面推行集约化经营的总体构想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加上农业银行通过近年来在向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的大胆探索,不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机制,都已初步具备农业银行全面推行集约化经营的有利条件。从外部环境看:由于金融法规的相继出台,金融业的无序竞争不会持续很久,行政对金融机构和业务的直接干预将会逐渐减少,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和对金融服务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强。从内部机制看:国家已对农业银行原来承担的政策性业务进行了调整,有利于农业银行商业化经营轻装上阵。同时,通过农业银行内部改革的不断加强,使广大干部职工已经清醒地感受到了实行商业化经营后对扩大经营、提高效益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因此,随之而来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已基本形成,农业银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机也已基本成熟。

(一)以效益为核心,建立集约化的负债经营体系。实行负债集约化经营的目的,是在建立多元化、商业化、市场化筹资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人、财、物诸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之协调与共同发挥最佳作用,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更多的资金。

1、按照经济流向和经济区域合理布局经营网络。首先, 对原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的经营机构进行科学的业务评估和效益审定,对业务发展缓慢和长期不能扭亏的机构进行降格或者是进行撤并转,腾出人员和精力。其次是对经济活跃、资金流向相对集中的网点和区域,进行人员充实或机构增设,促进网点效益的提高,扩大存款市场占有率。第三是改革现有的存款科(处),组建负债经营部,融管理与服务为一体,承担起存款备付金的掌握、现金调运以及筹资总体目标的实施与考核等任务,形成责、权、利相统一。

2、按照投入产出的效益原则,实行重点区域重点投入。 一方面对重点区域和网点实行人力、人才倾斜,认真组织低产区域和网点的人员、人才有序合理地向高产区域流动。另一方面是对重点区域实行财力倾斜,加强科技装配、创新金融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再一方面就是对重点区域要实行物力倾斜,增强形象效应,为职工的工作、生活提供必要的、较宽松的服务与后勤保障。

3、全面推行内部资金计价转让,健全和完善筹资激励机制。 为了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在组织资金工作上的“大锅饭”,在一个相对独立核算体系内部应全面实行资金计价转让,将组织资金的有效数量和组织资金的成本与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组织资金部门内部形成若干个核算的子系统,改变过去“大一统”的核算方式,真正把效益核算控制在源头,使之在组织资金部门内部产生在单位成本内获取更多资金的激励作用。

(二)以利润为目标,建立集约化的信贷经营管理体系。信贷集约化经营是在建立信贷资金有效聚集和权责明晰的基础上,通过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促进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1、构建集约化的信贷管理组织体系。 一是以基本的相对独立核算单位组建信贷经营部,将资产的存量、增量全部计价转让给信贷部经营,以上缴利润为主要考核指标,并制定贷款风险度、催收贷款率、到期贷款收回率和贷款利息收回率等指标考核体系,实行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管理办法,促进信贷部门在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范围内充分管好、用活信贷资金,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二是在信贷经营部内部建立合理、高效的网络体系。一方面对大中型骨干企业实行信贷员派驻制,负责本企业的贷款管理和资金营运效益监测;另一方面对贷款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实行信贷员包片负责制,划定责任。同时,信贷部内部也要建立健全核算监督体系,保持权责明晰,运作高效。

2、有选择地扶持具有集团化、集约化、高效益的资产载体群。 农业银行资产的营运高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承贷主体的营运高效。因此,农业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既要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相适应,还要结合自身的资金实力,考察承贷主体的短期效益指标和长期的发展前景,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效益。

3、加强信贷资产的有效集聚。 信贷经营部作为一个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实体,又是银行效益生成的重要渠道,首先就要进行有效的资产集聚,才能有资金注入到高效益的承贷主体。一是加大清收与盘活的力度,逐步消化和转移低收益、高风险的存量资产;二是将新的增量部分只能投入到高效益、低风险的贷款载体群;三是对高效益的大型项目和集团化公司贷款,可以适当开展银团贷款和接收委托贷款业务,努力培植新的效益生长点。

4、建立完善以信贷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质量监测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以效益为目标的导向体系,根据国家的宏观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按照本行资金承受能力,制定贷款投放的选择序列、支持序列和保证序列。二是完善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风险约束体系,一方面对不同层次的贷款决策人员和贷款管理人员进行不同的权利约束;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职能进行不同的岗位职能约束;再一方面就是对调查、审批、决策、管理过程中按照不同的责任划分实行不同的责任约束。三是健全以风险防范为重点的保障体系。首先是全面推行担保抵押贷款方式,对贷款实行依法管理;其次是构建分层次的风险补偿和防范体系,农行内部要按规定比例提足呆帐准备金,审贷人,放贷人要缴纳一定额度的风险保证金;对贷款企业要督促参加信用保险,财产保险和养老保险,敦促企业销售收入归行率要达到90%以上。四是要强化资产质量管理监测体系。一方面要强化信贷经营内部的自我监控,健全制度,规范运作;另一方面要强化审计监察职能,对贷款经营管理的各个层次和环节要经常性的进行全面稽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以服务监督为内容, 建立适应集约化经营的内部运作管理体系。

1、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接轨的会计工作运作体系。 在银行内部全面实行资金计价转让制度以后,就需要有记录更完整、考核更科学、反映更明晰,监督更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为之适应。从银行资金的采购过程看:会计工作需要肩负起资金采购的数量、价格、结构以及最终形成采购成本等全过程的管理与核算;从资金的销售过程看,会计工作要担负起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直致形成销售利润等全过程的管理与核算。因此,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明显地不适应现代银行管理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2、建立新型的内部计划调控体系。 计划工作是银行经营中最重要的内部调控机制,计划工作执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银行内部资金的正常运转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在实行内部资金计价转让的运作体系中,应建立资金计划部,聚资金的收购与批发职能于一身,通过对负债经营部门组织的有效存款的收购,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及其它上存资金以后,在资金头寸范围内再将实际中用资金计价转让给信贷部门经营。这样,就改变了过去计划工作单一的计划调控为经济、计划双重调控,就能够有效的杜绝超规模放款、计划外放款、帐外放款等现象的发生,使内部调控机制真正落到实处。

标签:;  ;  ;  ;  ;  ;  

中国农业银行全面实施集约化经营的战略构想_农业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