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动物寄生虫的危害及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寄生虫论文,毛皮论文,动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皮动物寄生虫主要为疥癣虫(螨虫),如狐的疥癣虫在我国养殖业中发生较为普遍。在东北及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新疆等地均有发生。由于此病是寄生性慢性消耗病,所以往往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寄生虫危害性很大,它会造成毛皮动物发育停滞、失去繁殖力,毛皮质量下降。
疥癣虫是在人和动物体皮肤寄生,它在皮肤角质层的深处,咬凿隧道,在隧道内移动、咀嚼和刺激皮肤神经末梢,使患部发痒。螨在隧道内繁殖,吸取动物的大量营养,同时还分泌大量毒素进入血液中,引起动物局部及全身性的代谢紊乱、机体消瘦,严重时皮肤乳头层和表皮层的浆液性浸润,形成小结布。
同时,部分渗出液随白血球渗透于皮肤表面形成水泡。由于搔痒,使小泡破溃,其内容物流出,干涸形成
痂皮。慢性炎症造成皮肤营养不良,角化层增厚,失去弹性,聚成皱褶。毛囊和汗腺被破坏,发生脱毛。在生产实践中,轻者不易发现,重者在早春接近配种期可以看到上述症状,有人怕治疗影响配种,所以就任其自然发展,以为换完毛后螨病就好了。其实不然,螨虫不治好,幼兽患了更严重,常由于高度营养不良而死亡(螨虫在幼兽身上繁殖比在老兽身上快)。所以,螨病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防治,不能任其发展。
防治原则:以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新建场单位,不要从有螨病的场中引种。感染这种病根除也很麻烦,单一的个体治疗不能完全根除,寄生虫卵在饲养的笼舍、箱具中着生,环境和兽体同步处理才能得到根治。
有疥癣的场(点)要下决心把它控制住,不要让它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要标本兼治,对兽体全身处理,而且间隔一定时间(7~14天)还要处理第二次,因为虫体发育期不一致,杀死成虫、幼虫,不一定会杀死虫卵或稚虫(童虫)。环境要认真消毒,笼网用喷灯火焰消毒,地面要因地制宜,选择能杀死害虫卵而又安全的药品,产箱用热碱水浸烫或者采用其它办法。总之,既要杀死寄生虫,又要保证兽群安全。
联系电话:0351-415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