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研究-以青海省互助县为例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研究-以青海省互助县为例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研究
——以青海省互助县为例

段祝青

(青海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0)

摘 要: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和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有关键作用,对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幸福感有重大推力。青海省互助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要加快旅游建设和发展。为此,文章在分析其旅游现状的基础上,总结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互助县;旅游;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截至2017年,我国旅游人数达到50亿人,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学习的闲暇时间,选择旅游的方式来放松、休闲、度假。通过研究表明,旅游业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提升人居环境等方面都有突出作用。互助县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拥有独一无二的土族民俗文化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为该地区旅游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互助县现状

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北连祁连山支脉大坂山,南靠湟水河,东接甘肃省,西望青海湖,因土族浓郁的土族风情和深厚的民族文化,互助也被誉为“彩虹的故乡”[1]。在2000年省旅游局拟定的《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中,互助县与平安、乐都和民和县划分到西宁市旅游区下的湟水谷地旅游亚区,该旅游区集古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高原文化为一体。

互助县距青海省会西宁市30km,是夏都西宁市的“后花园”。互助县区位优势明显,有高速公路连接市内,且交通便利,游客可进入性强,使得互助县成为西宁市重要的旅游休闲地之一[2]。作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县内土族总人口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26%,在长期的发展中,土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近年来,互助县以“建设彩虹故园,打造土族品牌,构建民俗文化特色县”为总体发展思路[3],重点发展土族民俗文化产业,打造相关旅游产品。2006年,土族盘绣、丹麻花儿会、土族婚礼、土族长篇叙事诗《拉仁布与吉门索》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互助县土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互助县东北部,是青海省重要的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公园总面积1127km2,森林覆盖率达到64.3%,景区内高原岩溶,丹霞地貌等景观千姿百态,各有特色,记载了青藏高原地质演进的历程。是首批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之一,也是青海省唯一的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的生态公园,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风景区[4]

互助作为青稞酒的发祥地,距今已有400多年的酿酒历史。互助的青海青稞酒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旗下生产青稞酒有三大系列,共30多个品种。互助青稞酒是以青藏高原的独特粮食作物青稞为原料,在传统酿造工艺下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精心酿造而成。酒文化也成为互助县旅游业发展的特色旅游资源之一。

新系统利用开关磁阻电机和SRD控制系统固有特性,通过特有的制动方式,有效实现(2min内)紧急情况下电机呈线性状态快速制动,从而带动双辊筒停止运转,确保设备能够快速停机,提升了设备制动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同时减少了原有的抱闸线圈带来的机械磨损,显著提升了作业人员的作业安全系数。

据调查研究,第三世界国家每增加3万美元的旅游收入,将增加2个直接就业机会和5个间接就业机会[5]。旅游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就业门槛不高,为当地居民增加就业岗位,不用外出务工也可致富。发展旅游作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和农民生活富裕打下基础。

针对互助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根据我国旅游产业部门要求,结合当地县情和特色,制定适合互助县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管理规定和办法。由政府牵头,规范当地管理制度,调动当地居民积极性与参与性,改进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做好互助县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找出核心景区优势,构建一个集民族文化、自然风景,酒文化和宗教文化于一体,有底蕴又多样化的旅游大县。

2 旅游发展对策

2.1 规范管理制度

罗爹爹忙说:“好,细婆再下一碗。”说罢又叹:“唉。刚才四强打电话来说,巴嫂子怕是没得救了。屋里出这么大的事,这伢将来怎么办呀?”

2.2 强化旅游生态保护意识

旅游业的发展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多项要素,在游客旅游游览之余,还能通过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等留住游客,在无形中带动产业生产和加工,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当地经济增值增效。在过去的发展中,互助县以一、二产业为主导产业,旅游业的加入使得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打破传统产业发展的界限。带动当地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文化娱乐等行业发展,使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转向农业与非农业共同发展的结构[5]

2.3 加强旅游宣传

互助县的旅游发展已初具雏形,却没有知名度。提到青海省,游客熟知的是青海湖、茶卡盐湖等较为知名的景区。但是作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景,却没有做到走出西宁走出青海,走进全国甚至世界游客的眼中。要做好当地的旅游宣传,加大对县内旅游资源的宣传,有效灵活的利用互联网、报刊、新媒体等媒介进行宣传,加深游客对互助县旅游资源的认识,从而吸引游客前往。

3 发展旅游的意义

3.1 促进经济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旅游发展不仅要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保持好自然和文化的“原生态”。近年来,随着旅游人数的猛增,许多景区的旅游资源受到的破坏也络绎不绝,从而导致闭园修整等情况层出不穷。为了从根源上改变这样的现象,要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使旅游业做到边发展边保护,而不是先发展后修护。在当地居民的角度,互助县不仅是旅游地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故土,提升居民的旅游生态保护意识,同时也要做好当地的保护者。作为游客,要提倡文明旅游,加强对旅游地的生态保护意识,在旅游休闲的同时兼顾好环境保护。

3.2 增加劳动力就业岗位

作为一个成长中的旅游大县,互助县未能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宣传和利用。互助县年平均温度为3.5℃,旅游季节性强,旺季集中在夏季,淡季客源不足,不能很好的调动当地居民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加上当地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宣传不到位以及旅游人才匮乏等问题,使互助县旅游发展停滞不前。

小林:这位男生,既然有同学邀请你一起玩,这就说明你的人缘并不像你说的那么差,下次再有集体活动,你可以主动要求加入他们啊!

辅导员和教师要关爱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情况,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排解其内心的压抑,尽可能地为其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开导他们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避免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

3.3 促使人居环境改善

发展旅游业的本质是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福利、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美丽生态环境[6]。在发展中,保护好“绿水青山”,也要收获“金山银山”,通过推动生态旅游建设,使当地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基础设施设备更加齐全。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建设统一高效、文明有序的旅游大县。

4 结束语

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将旅游业真正发展起来,要坚持自身民族特色,保护和发扬自身民族文化,有效结合利用旅游资源,做好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整合零散的旅游资源,形成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产业支撑,走出一条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祁桂芳,华智海.青海资源旅游概况[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2]黄芸玛.基于TOWS分析法的青藏高原县域旅游发展战略新设想: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3):1-7.

[3]张俊英.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以青海互助县为例[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7,19(2):130-133+148.

[4]张剑勇.低碳旅游视角下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青海省互助县为例[J].中国商贸,2011(25):180-181.

[5]陈杏梅.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11):93-94+108.

[6]马桂芳.青海全域旅游发展研究[J].攀登,2018,37(4):64-69.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3872(2019)18-0095-02

作者简介: 段祝青(1996—),女,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收稿日期: 2019-9-3)

标签:;  ;  ;  ;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研究-以青海省互助县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