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馏处理高浓度有机氰废水工艺研究

精馏处理高浓度有机氰废水工艺研究

一、精馏法处理高浓度有机氰废水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晗[1](2021)在《膜电解法处理高浓度含铜电镀废水技术工艺》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随着高端技术产业的发展,电镀行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前发展阶段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电镀废水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对于电镀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目前我国大多数电镀企业仍继续沿用传统的化学沉淀法处理,虽然该方法成本较低,但是额外投加的化学药剂很容易引起二次污染问题。本课题基于甘肃省某电镀企业的废水水质情况,针对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质——铜,设计了离子富集浓缩技术承接膜电解技术处理并回收含铜电镀废水的工艺方案。富集浓缩的目的除了为后续膜电解法提供高浓度含铜废水外,还可以将末端出水水质控制在国家排放标准范围内;膜电解法则能够实现铜和硫酸的回收利用,创造经济价值。对于离子富集浓缩部分,本课题专门设计了“双柱串联,反向逆流再生”的独特处理装置,并设定了离子交换、洗脱再生和反冲洗三个进展阶段。该装置相较于传统的富集浓缩装置,不仅能保证离子交换过程末端出水的水质情况,还能够通过反向洗脱再生的方式,提升了离子回收率。另外,两个反应柱交替作为主反应柱,省去了多余的反冲洗过程,也是本处理方案的一大优势。在控制变量实验研究中确定了本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并且经过连续运行周期测试得出,离子交换过程的出水Cu2+浓度可以控制在0.2~0.3mg/L,符合排放标准要求;而洗脱液中的Cu2+浓度可以达到30g/L,浓缩倍数高达300倍,并且能够保证回收率在99%以上。在探究膜电解法对高浓度含铜废水的处理回收效果实验中,设计了预实验、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三个阶段。预实验针对不同阳极材料进行比选,选定了析氧电位较低的钛涂铱钌电极作为本次实验的阳极电极,另外确定了单组实验最佳反应时间为5h。之后在正交实验中探究了电流密度、Cu2+初始浓度值、温度、pH值和极板间距等因素对于铜和硫酸回收率的影响程度,发现电流密度以及Cu2+初始浓度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通过正交实验也得出了最佳实验条件的初步分析值:Cu2+初始浓度50g/L,阴极板电流密度400A/m2,温度30℃,极板间距30mm,阴极室pH=5.5。最后在单因素实验中详细探究了各影响因素对于铜回收率以及反应能耗的影响规律。经研究分析发现,阴极室的析氢反应以及Cu2+还原反应异常是影响铜回收率的最主要原因。最终经过实验校正,最佳反应温度调整为40℃,而阴极室pH值维持在6~6.5时实验效果最佳。另外,在反应开始阶段添加适量的硝酸铵,可以促进Cu2+还原反应,实验测得硝酸铵最佳用量为1.0g/L。通过最佳电解参数下的连续运行试验,测得铜回收率可以达到95%以上,电流效率超过70%,并且反应能耗值在5300~5400k W·h/t。实验结束后,对本研究中的所有实验进行成本计算,并对回收铜和硫酸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拟合出最终的经济效益预测,得出处理每吨电镀废水能够产生2.42元的净收益,相比较于该电镀企业的现行废水处理方式,以每天处理含铜废水200吨计,可以产生1200元左右的经济差值。可见本课题提供的方案,不仅解决了传统重金属废水处理工艺的二次污染问题,还实现了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尽管该方案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想投入到实际工程运行中还是有不少改进的空间,但离子交换树脂以及离子交换膜在水处理领域中的优越性能,再加上电解法处理废水的能源清洁性,都可以确保此工艺思路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可行性。未来还需要通过改进装置材料、优化工艺参数等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研究探索,努力推进离子交换技术+膜电解法处理电镀废水的技术革新进程。

蔡凌[2](2017)在《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方法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国内外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员安全及生态环境等都产生了严重危害。因此,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对保障社会安定和人员安全、维护经济发展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十分复杂,相关研究仍然较为匮乏,应急方法及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成果有限,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程度不够。因此对目前常用的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案例、技术及流程进行深入研究,对应急技术进行评估与筛选并构建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对提高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的决策效率,减少经济损失,降低人员伤害风险,避免二次污染都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突发环境事件案例的调研、分析,从应急执行的角度,针对现场应急的技术选择、污染预防、安全保障、环境监测等方面及应急废物处置所包含的废物现场收集、运输、存储,直到最终处理处置等诸多环节的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并首次建立了以高效环境应急管理为导向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有效避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废物处理处置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风险。其次,本研究以化学品事故特别是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突发环境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现行的危险化学品分类体系进行分析,指出了现行化学品名录及分类体系与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需求间存在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满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及应急废物处理处置工作需求的化学品分类体系。最后,在化学品分类体系构建完成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法对各种应急技术进行归类、总结和适用性分析;采用演绎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对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情形及各种情形下产生的应急废物性质进行了分析预测,并进而针对各种污染情形提出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选择方案及应急废物处理处置技术选择方案,构建完成了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污染处置技术库,该成果是对原有相关成果的深化与完善。其三,本研究建立了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技术评价方法,用于评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应急废物处置技术或技术方案。在选取评价技术指标时,综合考虑现场应急技术应用及应急废物处置技术应用的特征与需求后,选取了技术性能、环境影响、经济成本、社会影响等指标作为一级评价指标,进而构建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该方法为首次建立的简便快捷的技术评价方法,兼具层次分析法的综合性及专家打分法的针对性和快捷性,并规避了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其评价结果可用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技术或应急技术方案的选择。同时,本研究立足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需求,以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决策为主要研究方向,为提高该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效率,本研究在综合前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模拟分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技术进行了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的研究,构建的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情况预测,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生成,多方案比选等功能,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了预测结果的可视化表达,该系统的应用可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具有极大的实用意义。最后,本研究相关成果在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应急过程中进行了应用,经受了实践的检验,为该次事故的应急及事故产生的高浓度含氰废液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技术支持。

沈峥,张唯,王科,顾敏燕,缪佳,张亚雷[3](2016)在《丙烯腈实际废水水热碱催化产有机酸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氰废水是一类毒性巨大的工业废水,但其中含有大量有价值的化工原料,而现有处理方法难以实现该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在对丙烯腈实际废水水质及主要有机组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水热碱催化产有机酸试验,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00℃、反应时间90s、NaOH初始摩尔浓度1mol/L。在此条件下,产物中丙烯酸、乙酸、甲酸分别为13 300、9 400、19 800mg/L,说明水热碱催化可有效实现丙烯腈实际废水的资源化。

尚会建[4](2016)在《非均相臭氧—光催化氧化高盐含氰废水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氰、氨氮废水广泛存在于制造业、采矿业和日常生活,排放到水体,会对环境安全和生物生存造成极大危害。本课题以氰化钠-氯气法合成三聚氯氰工艺废水为研究模型,本着―没有不能利用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的理念,提出了―三聚氯氰-废水处理-氯碱化工‖区域经济耦合构想,使含氰、氨氮的高盐废水经处理后直接用于氯碱化工,氯碱工业的产品又可用作三聚氯氰的原料,实现系统的能量降低和废水零排放。根据实验研究探讨了废弃物的原位处理法,提出氰化物与氨氮分步处理的理念,采用非均相臭氧氧化氰根、非均相光催化降解氨氮及产生的硝酸氮的综合处理方法,对过程的反应器设计、流程设计、操作参数优化、废水处理效果及反应模型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采用非均相催化臭氧化对废水中CN-、NH4+进行处理,设计了适于过程的三相流反应器,考察了活性炭粒径、活性炭浓度、臭氧浓度、pH值等因素对CN-、NH4+的降解影响,发现活性炭与臭氧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协同因子为1.36,当活性炭用量为10g/L,pH=10,混合气体(臭氧/氧气)流量为3.2L/min,臭氧加入量为30mg/min,此时臭氧浓度为9.4mg/L,控制温度30℃时,氰根去除率为99.8%,处理过的水中残余氰含量为0.3mg/L。研究了非均相光催化氧化-还原体系对废水体系的处理效果,为了提高过程还原能力,设计了连续三相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以活性炭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颗粒状AC/TiO2催化剂,在pH=11,紫外灯功率为12W,空床流速40mL/s,反应温度60℃,停留时间120min时,总氮的去除率达98.02%,剩余总氮量只有0.7mg/L,优于氯碱行业4mg/L的上限。为提高光催化速率及非均相臭氧化过程与光催化过程的相互耦合,在连续三相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中,研究了光催化与臭氧的协同效应,协同因子为1.58,当紫外灯功率为12W,AC/TiO2催化剂投加量10g/L(w(TiO2)=1.92%),臭氧流量20mg/min,pH值为11,水力停留时间50min时,总氮脱除率在90%以上,残留总氮在2.63.3mg/L之间。研究了非均相臭氧-光催化过程的反应机理,明确了活性炭富集体系中的底物,为反应过程提供场所的作用,本文的光催化臭氧化过程是AC/TiO2吸附臭氧、臭氧直接氧化与紫外光催化臭氧产生·OH自由基和AC/TiO2激发·OH自由基间接氧化、AC/TiO2的导带电子还原过氧化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魏敏[5](2016)在《AN菌—电催化耦合降解丙烯腈废水的研究》文中指出丙烯腈的生产和使用带来了丙烯腈废水的大量排放。由于丙烯腈具有浓度高、毒性大、难降解性等特点,其有效处理是环境领域的研究难点之一。本文研究了nitroguajacolicus ZJUTB 06-99菌(简称“AN菌”)、活性炭纤维(ACF)、电场以及AN菌、ACF、电场耦合体系对废水中丙烯腈去除的影响。在考察电场对丙烯腈去除的影响时,以ACF、钛片为主要电极、甘汞电极作参比构成一定电位下的微电场控制系统,进行了电催化处理丙烯腈废水的实验。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控制电位量,考察不同的电极材料、电位量、丙烯腈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废水中丙烯腈去除的影响。在AN菌降解丙烯腈的实验中发现,随着菌体浓度的增大丙烯腈的降解率也随之增大,丙烯腈的降解机理为AN菌将丙烯腈降解为丙烯酸。ACF对丙烯腈的吸附可在120 min达到吸附饱和。电场下,丙烯腈的去除率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加,说明电场去除废水中的丙烯腈。与单一ACF吸附丙烯腈的去除率(28.9%)和AN菌降解丙烯腈的去除率(40.7%)相比,AN菌-ACF耦合去除丙烯腈效果更高,达到了55.7%;在电场-AN菌耦合体系中,电位量在0400 mV的范围内,电场能增强AN菌对丙烯腈的降解作用,超过400 mV时,丙烯腈的降解率有所减小,但丙烯酸的生成量仍较高。说明AN菌对电场具有一定耐受性。在电场-ACF耦合体系中,电位量在0600 mV范围内,随着电压的增大,ACF对丙烯腈的吸附量也增大,说明外加正电压能够增强ACF对丙烯腈的吸附;0-600 mV范围内,随着电压的减小,ACF对丙烯腈的吸附量随之下降。说明负电压不利于ACF吸附丙烯腈;在pH为5、温度为25℃的条件下,ACF对丙烯晴效果达到最佳。在电场-AN菌-ACF耦合体系中,最佳电压为400 mV,此时丙烯腈的去除率为62.9%。当菌体浓度为100 g/L时,丙烯腈实现了完全去除。在0400 mV范围内,丙烯腈的去除率随电位量的增大而增加,超过400 mV时,丙烯晴的去除率有所减小。在中性和碱性的环境中,丙烯腈的降解效果更好。较合适的反应温度为30℃。反应后溶液的pH值、总氮、氨氮均有所降低,ACF-Ti复合材料为工作电极时比钛片为工作电极时更有利于溶液中总氮和氨氮的去除,通过GC-MS进行产物分析发现产物中含有丙烯酸和甲酸,推测降解机理为丙烯腈首先被AN菌降解为丙烯酸,然后丙烯酸在电催化作用下转化甲酸。

石永胜,王永飞,杜娟[6](2015)在《精馏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是污水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专述了国内外采用精馏工艺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进展情况,从废水资源化利用角度分析了采用精馏工艺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优点。

王冰[7](2014)在《湿式氧化法处理丙烯腈废水的反应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丙烯腈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是三大合成材料的单体,在ABS塑料、丁腈橡胶、腈纶纤维和合成树脂等化工产品制造领域应用广泛。大量的丙烯腈废水排放不仅引起水资源的污染,还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由于常规的处理工艺已经不能达到要求,因此探索并建立有针对性的工艺流程、工艺条件及可行性方案是处理丙烯腈废水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采用湿式氧化技术处理丙烯腈废水,通过对反应现象及机理的研究,以期为实验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考察湿式氧化工艺处理丙烯腈废水的主要操作条件:如反应温度、过氧量、丙烯腈浓度和反应时间,研究各反应条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丙烯腈浓度为500mg/L、反应时间5min、反应温度240℃以及过氧量3。过氧量是影响丙烯腈废水处理效果的最关键因素。采用经验模型,得出丙烯腈废水的湿式氧化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处理高浓度丙烯腈废水时,得到如下结果:⑴在模拟废水的体积为240mL,过氧量为2.0的条件下,反应时间由5min增加到25min,COD去除率从69.13%增大到89.13%。⑵在反应时间为15min,过氧量为2,模拟废水的体积为240mL的条件下,温度从493K提高到573K,COD的去除率从67.03%提高到88.21%。⑶在反应温度为513K,模拟废水的体积为240mL条件下,过氧量由1增加到3时,COD去除率从72.57%提高到84.97%。⑷在反应温度为513K,过氧量为2,模拟废水的体积为240mL的条件下,COD的去除率从78.19%提高到90.52%。采用湿式氧化法处理高浓度丙烯腈废水,通过考察催化剂种类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得出非均相催化剂氧化铜对丙烯腈废水湿式氧化的处理效果最佳。添加氧化铜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反应温度、过氧量、反应时间及催化剂浓度等条件,探索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在丙烯腈浓度为3000mg/L,反应时间为15min,过氧量为2,反应温度为513K,催化剂的投加量为0.9g,COD的去除率为94.01%。

王科[8](2014)在《碱催化水热反应下丙烯腈废水资源化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烯腈废水中含有剧毒物质丙烯腈、乙腈和丁二腈等,对环境产生极大危害,其中丙烯腈属于我国确定的58种优先控制和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规定的114种优先控制的有毒化学品之一。因此,对丙烯腈废水处理技术及其资源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主要物质丙烯腈和丙烯酸的检测方法,其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达到了 0.998和0.995;乙腈、丁二腈及其中间产物的测定采用了气相色谱-氢火焰检测法(GC-FID),严分别为0.999和0.990;二氧化碳等挥发性气体的检测则采用了气相色谱-热导检测法(GC-TCD),R2为0.993。结果表明以上三种检测方法都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试验选用NaOH溶液作为碱催化剂,考察了 NaOH浓度、水热温度、反应时间和初始浓度等因素对丙烯腈水热反应转化为丙烯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0℃条件下,当丙烯腈初始浓度为3×104mg/L、NaOH浓度为lmol/L时,反应90 s后,目标产物丙烯酸的收率达到最大,为55.43%。通过分析最佳反应条件下C、N元素的平衡关系,发现在碱催化水热条件下,丙烯腈转化为丙烯酸过程主要有两种反应路径:其一,丙烯腈首先水解为丙烯酰胺,再进一步水解为丙烯酸;其二,丙烯腈发生加成反应转化为3-羟基丙腈,然后水解为3-羟基丙酰胺和3-羟基丙酸,最后发生脱水反应生成为丙烯酸。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丙烯腈实际废水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废水中还含有乙腈和丁二腈等物质,因此也展开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当乙腈和丁二腈的初始浓度为2×104 mg/L,NaOH浓度为0.8 mol/L时,在300℃下分别反应60 s和45 s后,各自的目标产物乙酸和丁二酸酐的最大收率分别达到了 98.74%和81.84%。主要反应途径分别为:乙腈水解为乙酰胺,然后水解为乙酸;丁二腈首先水解为丁二酰胺,进一步水解为丁二酸,最后发生脱水反应生成丁二酸酐。以丙烯腈实际废水为处理对象,在水热温度、反应时间和NaOH浓度分别为300℃、90 s和1 mol/L的条件下,最终产物以有机酸为主,其中丙烯酸浓度达到了 1.33×104 mg/L,乙酸和甲酸的浓度分别为9.4×103mg/L和1.98×104 mg/L。由于液体碱具有pH值过高、不易回收等局限性,故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几种复合固体碱催化剂,分别为Ca-O-Mg、K-O-Al和K-O-Si,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别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与碱金属、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的比较,考察了不同种催化剂对丙烯腈水热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使用碱金属、碱土金属氢氧化物时,丙烯酸收率由大到小分别为KOH>NaOH>LiOH>Ba(OH)2>Sr(OH)2>Ca(OH)2>Mg(OH)2,且使用KOH时丙烯酸的最大收率为56.60%。当投加相同质量、不同负载量的碱催化剂Ca-O-Mg、K-O-Al和K-O-Si时,丙烯酸的最大收率分别为36.07%(负载量4.5%)、39.75%(15%)和57.78%(15%),可见使用固体碱K-O-Si(15%)的处理效果与KOH溶液相当。

王科,沈峥,张敏,董文杰,桑文静,缪佳[9](2014)在《丙烯腈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丙烯腈废水的来源及其危害,并叙述了目前国内外丙烯腈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比各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从废水资源化的角度,对丙烯腈废水的处理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认为可将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3类方法相结合,优缺点互补,组成物化法、生化法或物化生联用法。

杨平平[10](2011)在《碳纤维工业废水的处理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对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生产过程的废水源头和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总结。为有针对性地处理碳纤维工业废水提供有益参考。废水处理技术可分为化学法、生物法和物理化学法,各处理方法特点各异。

二、精馏法处理高浓度有机氰废水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馏法处理高浓度有机氰废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膜电解法处理高浓度含铜电镀废水技术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电镀废水的产生、分类及危害
        1.1.1 电镀废水的产生
        1.1.2 电镀废水的分类
        1.1.3 电镀废水的危害
    1.2 电镀废水的处理现状及发展
        1.2.1 历史发展状况
        1.2.2 未来发展趋势
    1.3 电镀废水的处理及检测方法
        1.3.1 处理标准
        1.3.2 检测方法
    1.4 电镀废水的处理方法
        1.4.1 含氰废水处理方法
        1.4.2 含镍废水处理方法
        1.4.3 含铜废水处理方法
        1.4.4 含铬废水处理方法
        1.4.5 含油废水处理方法
        1.4.6 有机污染废水处理方法
    1.5 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1.5.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3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实验前期准备
    2.1 废水来源
    2.2 检测方法
        2.2.1 铜的检测方法
        2.2.2 硫酸检测方法
        2.2.3 pH值检测方法
    2.3 考察指标计算
        2.3.1 铜回收率
        2.3.2 硫酸回收率
        2.3.3 电流效率
        2.3.4 反应能耗
    2.4 实验仪器及药剂
        2.4.1 实验仪器
        2.4.2 实验药剂
        2.4.3 其他实验材料
3 金属铜的富集浓缩
    3.1 实验原理及装置
        3.1.1 实验原理
        3.1.2 实验装置
    3.2 离子交换树脂的准备
        3.2.1 树脂分类及选择
        3.2.2 树脂预处理
    3.3 实验设计及结果
        3.3.1 离子交换结果分析
        3.3.2 洗脱再生结果分析
        3.3.3 连续运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膜电解法回收金属铜
    4.1 实验原理及方法
        4.1.1 实验原理
        4.1.2 实验方法
    4.2 预实验
        4.2.1 实验参数的确定
        4.2.2 不同阳极材料的实验结果分析
        4.2.3 电解时间的确定
        4.2.4 小结
    4.3 正交实验
        4.3.1 正交实验设计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3.3 小结
    4.4 单因素实验
        4.4.1 实验方案设计
        4.4.2 Cu~(2+)初始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4.3 电流密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4.4 极板间距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4.5 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4.6 阴极室pH值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4.7 添加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4.8 表征分析
        4.4.9 小结
5 经济效益分析
    5.1 处理成本计算
        5.1.1 富集浓缩工艺成本计算
        5.1.2 单膜双室工艺成本计算
    5.2 回收铜的价值
    5.3 经济效益计算
    5.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方法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与研究进展
        1.2.2 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现状
        1.2.3 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全过程管理研究
    2.1 引言
    2.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流程分析
    2.3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全过程管理流程
        2.3.1 应急废物处置准备工作
        2.3.2 应急废物的现场收集
        2.3.3 应急废物的运输管理
        2.3.4 应急废物的厂内管理及处理处置
    2.4 加强应急废物处理处置管理能力建设的相关建议
        2.4.1 地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建议
        2.4.2 应急废物处置企业应急能力建设建议
        2.4.3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研究建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库构建
    3.1 引言
    3.2 适于突发事件应急的化学品分类研究
        3.2.1 我国危险化学品分类体系的衍变
        3.2.2 适于突发事件应急的危险化学品分类
    3.3 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情形及后果分析
        3.3.1 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情形分析
        3.3.2 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情况预测
    3.4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及废物产生情况分析
        3.4.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废物产生情况分析
        3.4.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适用性分析
    3.5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库构建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技术评价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评价方法的确定
        4.2.1 常用技术评价模型应用特点分析
        4.2.2 应急技术评价方法的确定
    4.3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评价方法构建
        4.3.1 评估指标选取的原则
        4.3.2 评价指标体系整体逻辑层次性原则
    4.4 技术评价方法建立
        4.4.1 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4.4.2 制定专家评定表
        4.4.3 技术评价方法计算
        4.4.4 应急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评价评分准则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5.1 引言
    5.2 系统需求分析
        5.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5.2.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5.3 系统结构
        5.3.1 系统体系结构
        5.3.2 系统功能结构
    5.4 系统设计
    5.5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5.5.1 文件管理模块
        5.5.2 处置单位信息检索模块
        5.5.3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污染情形预测模块
        5.5.4 事故应急处理处置技术方案生成与比选模块
        5.5.5 事故应急废物处置运输最佳路径选择模块
        5.5.6 事故应急法律法规标准查询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含氰废液应急处置案例研究
    6.1 引言
    6.2 事故概述
    6.3 需求分析
    6.4 含氰废液处理处置单位选择
    6.5 含氰废液处理处置的全过程管理
        6.5.1 含氰废液现场收集管理
        6.5.2 含氰废液转运管理
        6.5.3 含氰废液接收管理
        6.5.4 含氰废液应急处置管理
    6.6 含氰废液处理处置过程
        6.6.1 含氰废液处理技术选择
        6.6.2 含氰废液处理技术选择
    6.7 综合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示范
        6.7.1 基于危险废物处理设施的高浓度含氰废液处理技术研究
        6.7.2 高浓度含氰废液快速分析平台构建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研究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库
附录B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操作指南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丙烯腈实际废水水热碱催化产有机酸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水水质
    1.2 试验装置与试验流程
    1.3 分析项目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组分分析
    2.2 水热碱催化的条件优化
        2.2.1 碱初始浓度的影响
        2.2.2 反应时间的影响
3 结论

(4)非均相臭氧—光催化氧化高盐含氰废水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含氰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1.1 含氰废水的来源
        1.1.2 氰化物的危害及中毒机理
        1.1.3 含氰废水的排放标准
    1.2 含氰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均相脱除含氰化物的方法简介
        1.2.2 非均相处理氰化物的方法
    1.3 催化臭氧化技术
        1.3.1 均相催化臭氧化技术
        1.3.2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技术
        1.3.3 活性炭催化剂
        1.3.4 活性炭催化臭氧化技术的进展
    1.4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1.4.1 物化法
        1.4.2 生物法
        1.4.3 高级氧化技术
    1.5 除氨技术的选择
    1.6 非均相高级氧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6.1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技术现状
        1.6.2 非均相光催化氧化技术现状
        1.6.3 非均相臭氧协同光催化技术现状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7.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分析体系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用活性炭
        2.1.3 实验用活性炭-TiO_2
    2.2 分析测试方法
        2.2.1 气相中臭氧浓度的检测方法
        2.2.2 液相中臭氧浓度的测定方法
        2.2.3 氰化物浓度的测定方法
        2.2.4 活性炭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
        2.2.5 Boehm滴定
        2.2.6 氯离子的测定方法
        2.2.7 溶液pH的测定方法
        2.2.8 氨氮浓度测定方法
    2.3 实验药品
    2.4 实验仪器及设备
    2.5 小结
第三章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含氰氨氮废水的研究
    3.1 引言
    3.2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工艺处理含氰废水可行性研究
    3.3 实验方案的设计
        3.3.1 反应器设计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工艺参数的选择
    3.5 小结
第四章 非均相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过程模型的研究
    4.1 活性炭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体系的协同效应
    4.2 活性炭吸附CN~-的研究
        4.2.1 pH值对活性炭吸附CN~-的影响
        4.2.2 pH值对活性炭吸附CN~-速率的影响
        4.2.3 活性炭吸附氰根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4.2.4 活性炭吸附氰根的吸附动力学
    4.3 活性炭吸附臭氧的研究
    4.4 活性炭催化臭氧能力的研究
        4.4.1 自由基捕捉剂对反应的影响
        4.4.2 活性炭表面官能团对催化臭氧作用的影响
    4.5 吸附-催化臭氧化协同作用模型
        4.5.1 吸尘器-日冕效应模型
    4.6 小结
第五章 非均相光催化降解氨氮废水的工艺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5.1.2 反应器及工艺流程设计
        5.1.3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5.1.4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工艺参数的选择
        5.2.2 非均相光催化氧化动力学模型
    5.3 小结
第六章 非均相臭氧-光催化氧化降解氨氮废水
    6.1 材料与方法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1 三种光化学方法降解氨氮的效果比较
        6.2.2 工艺参数对反应的影响
        6.2.3 稳定性实验
    6.3 非均相臭氧-光催化氧化高盐含氰废水的连续工艺研究
        6.3.1 非均相臭氧-光催化氧化氰、氨氮连续实验装置的设计
        6.3.2 连续处理工艺操作条件的优化
    6.4 小结
第七章 非均相臭氧-光催化氧化反应物理模型的研究
    7.1 协同作用动力学及机理分析
    7.2 AC/TiO_2催化剂在反应中的吸附作用
        7.2.1 AC/TiO_2催化剂对氨氮吸附的影响
        7.2.2 AC/TiO_2催化剂对臭氧的吸附的影响
    7.3 光对臭氧分解的作用
    7.4 吸附-催化协同作用模型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1 硝酸银滴定法
    2 氰根的检测方法(吡啶-巴比妥酸比色法)
致谢

(5)AN菌—电催化耦合降解丙烯腈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丙烯腈及其生产工艺概述
        1.3.1 丙烯腈的性质及用途
        1.3.2 丙烯腈产能及生产工艺概述
    1.4 丙烯腈废水的产生与危害
    1.5 丙烯腈废水的处理方法
        1.5.1 物化法
        1.5.2 化学法
        1.5.3 生物法
        1.5.4 其他处理方法
        1.5.5 组合处理工艺
    1.6 微生物降解腈化物的研究
    1.7 腈化物降解菌的应用
    1.8 活性炭纤维的性质
    1.9 活性炭纤维的应用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选用的菌体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菌体的培养、保存和制备
        2.2.1 菌体培养
        2.2.2 菌体保存
        2.2.3 菌体制备
    2.3 电极材料的制备
    2.4 实验装置
    2.5 实验内容
    2.6 实验方法
第三章 单一体系下的丙烯腈废水降解研究
    3.1 AN菌降解丙烯腈废水的实验
        3.1.1 反应时间的影响
        3.1.2 菌体浓度的影响
        3.1.3 AN菌降解丙烯腈的机理分析
    3.2 ACF对丙烯腈的吸附实验
    3.3 电场下丙烯腈的去除实验
    3.4 小结
第四章 AN菌、ACF、电场耦合降解丙烯腈的研究
    4.1 AN菌-ACF耦合降解丙烯腈废水
    4.2 电场-AN菌耦合降解丙烯腈废水
    4.3 电场-ACF耦合体系下丙烯腈的去除实验
        4.3.1 反应时间的确定
        4.3.2 电位量的影响
        4.3.3 丙烯腈初始浓度的影响
        4.3.4 pH的影响
        4.3.5 温度的影响
    4.4 电场-AN菌-ACF耦合体系降解丙烯腈废水
        4.4.1 电位量的影响
        4.4.2 丙烯腈初始浓度的影响
        4.4.3 菌体浓度的影响
        4.4.4 pH的影响
        4.4.5 温度的影响
        4.4.6 电场-AN菌-ACF耦合降解丙烯腈的产物分析
    4.5 各体系对丙烯腈的去除效果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精馏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精馏工艺的特点
2 精馏法处理有机废水的应用
    2.1 普通精馏法处理有机废水
    2.2 共沸精馏法处理有机废水
3 结语

(7)湿式氧化法处理丙烯腈废水的反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1.1 引言
    1.2 丙烯腈性质及用途
        1.2.1 物理性质
        1.2.2 化学性质
        1.2.3 丙烯腈用途
        1.2.4 国内外丙烯腈的产能和需求
        1.2.5 丙烯腈的生产工艺
        1.2.6 丙烯腈生产废水的来源及主要污染物
    1.3 丙烯腈废水特点及危害
        1.3.1 丙烯腈废水特点
        1.3.2 危害
    1.4 丙烯腈废水处理技术
        1.4.1 物化法
        1.4.2 化学法
        1.4.3 生物法
        1.4.4 组合处理工艺
    1.5 国内外湿式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1.5.1 湿式氧化技术简介
        1.5.2 湿式氧化技术特点
        1.5.3 湿式氧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5.4 湿式氧化的反应机理
        1.5.5 湿式氧化去除含氰化合物反应机理
        1.5.6 湿式氧化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1.6 课题的内容与意义
        1.6.1 课题的意义
        1.6.2 课题的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装置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装置
    2.2 实验方法和分析方法
        2.2.1 实验方法
        2.2.2 分析方法
第三章 实验分析与讨论
    3.1 湿式氧化处理丙烯腈废水
        3.1.1 引言
        3.1.2 低浓度废水的单因素实验研究
        3.1.3 高浓度废水的单因素实验研究
        3.1.4 正交试验研究
        3.1.5 反应动力学研究
    3.2 催化湿式氧化处理丙烯腈废水的研究
        3.2.1 引言
        3.2.2 不同种类催化剂对丙烯腈废水的处理效果
        3.2.3 丙烯腈废水催化湿式氧化单因素实验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8)碱催化水热反应下丙烯腈废水资源化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丙烯腈废水处理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1.1.1 丙烯腈的生产工艺
        1.1.2 丙烯腈废水的来源
        1.1.3 丙烯腈废水的处理方法
    1.2 丙烯酸的生产工艺及其用途
        1.2.1 丙烯酸的生产工艺
        1.2.2 丙烯酸的用途
    1.3 水热技术及碱催化剂
        1.3.1 高温水的性质
        1.3.2 近临界水的应用
        1.3.3 碱催化剂的分类和应用
    1.4 课题来源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装置
    2.3 技术路线
    2.4 分析方法
    2.5 术语定义
第三章 丙烯腈碱催化水热反应的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条件
        3.2.2 试验步骤
    3.3 结果分析和讨论
        3.3.1 NaOH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3.3.2 温度和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3.3 初始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3.3.4 丙烯酸的分解反应
        3.3.5 丙烯腈水热转化为丙烯酸的反应途径
    3.4 小结
第四章 丙烯腈实际废水水热资源化的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条件
        4.2.2 试验步骤
    4.3 结果分析和讨论
        4.3.1 丙烯腈实际废水有机组分全分析
        4.3.2 乙腈水热反应的条件优化
        4.3.3 乙腈水热转化为乙酸的反应途径
        4.3.4 丁二腈水热反应的条件优化
        4.3.5 丁二腈水热转化为丁二酸酐的反应途径
        4.3.6 丙烯腈实际废水的处理效果
    4.4 小结
第五章 固体碱催化剂对丙烯腈水热反应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方法
        5.2.1 固体碱的制备
        5.2.2 固体碱的表征
        5.2.3 试验条件
        5.2.4 试验步骤
    5.3 结果分析和讨论
        5.3.1 碱金属碱土金属氢氧化物对反应的影响
        5.3.2 Ca-O-Mg固体碱对反应的影响
        5.3.3 K-O-Al固体碱对反应的影响
        5.3.4 K-O-Si固体碱对反应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9)丙烯腈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丙烯腈合成工艺
    1.1 丙烯氨氧化法
    1.2 丙烷氨氧化法
2 丙烯腈废水的来源
    2.1 丙烯腈生产
    2.2 腈纶生产
    2.3 ABS塑料生产
3 丙烯腈废水处理方法
    3.1 精馏法
    3.2 焚烧法
    3.3 Fenton氧化法
    3.4 湿式催化氧化法
    3.5 超临界水氧化法
    3.6 生物法
    3.7 辐射法
    3.8 膜法
4 结语与展望

(10)碳纤维工业废水的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碳纤维工业废水的来源
2 碳纤维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
    2.1 化学法
        2.1.1 电化学氧化法
        2.1.2 Fenton试剂氧化法
    2.2 生物法
        2.2.1 微生物处理法
        2.2.2 膜生物反应器
    2.3 物理化学法
        2.3.1 精馏法
        2.3.2 膜法
    2.4 组合处理方法
3 结语

四、精馏法处理高浓度有机氰废水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膜电解法处理高浓度含铜电镀废水技术工艺[D]. 杜晗.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方法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研究[D]. 蔡凌. 天津大学, 2017(01)
  • [3]丙烯腈实际废水水热碱催化产有机酸的试验研究[J]. 沈峥,张唯,王科,顾敏燕,缪佳,张亚雷.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6(07)
  • [4]非均相臭氧—光催化氧化高盐含氰废水的工艺研究[D]. 尚会建. 天津大学, 2016(11)
  • [5]AN菌—电催化耦合降解丙烯腈废水的研究[D]. 魏敏.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4)
  • [6]精馏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进展[J]. 石永胜,王永飞,杜娟. 化工管理, 2015(25)
  • [7]湿式氧化法处理丙烯腈废水的反应特性研究[D]. 王冰.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8]碱催化水热反应下丙烯腈废水资源化的试验研究[D]. 王科.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5)
  • [9]丙烯腈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 王科,沈峥,张敏,董文杰,桑文静,缪佳. 水处理技术, 2014(02)
  • [10]碳纤维工业废水的处理技术[J]. 杨平平. 山西冶金, 2011(05)

标签:;  ;  ;  ;  ;  

精馏处理高浓度有机氰废水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