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62例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论文_付红雨

婴幼儿腹泻62例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论文_付红雨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 要】目的了解婴幼儿腹泻的致病菌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全县2012年2月-2014年62例腹泻患儿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作以回顾分析。结果9例患儿便标本中菌痢1例,阳性率11.1%;轮状病毒感染10例,阳性率66.67%。不同性别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个月到3岁年龄组患儿与6个月组、3-5岁年龄组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幼儿腹泻主要病原微生物为轮状病毒,且以6个月到3岁感染为多见。

【关键词】腹泻;婴幼儿;病原微生物

婴幼儿腹泻临床常见,且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婴幼儿腹泻初期检验并确诊病原菌是临床有效治疗的前提。为了解婴幼儿腹泻致病菌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借鉴,笔者回顾分析了全县2011年2月-2012年2月62例腹泻患儿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7月~2014年3月收治细菌性儿童腹泻患儿62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1个月~6岁,其中6月以下16例,6个月~2岁26例,2~6岁20例。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大便次数增多,性状发生改变,部分患儿有呕吐、脱水、发热等症状。病程一般3~9天。每份粪便标本取样后,同时送细菌室培养以及常规检查。

1.2方法

细菌检验:细菌检测的方法参照英国Sensititre(先德)荧光法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提供的方法对弯曲菌、沙门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试剂:先德微生物鉴定板。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各组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来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62例细菌性腹泻儿童粪便标本中,检测出病原微生物41例,其中轮状病毒所占比例最高(约50.3%),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占比例约20。6%,产毒性大肠杆菌所占比例约14。8%。检测出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情况,进一步统计分析志贺菌感染所致的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发现,与6周以下,6个月~2周岁这两组对比,2~6岁组的感染率最高(58.1%),P<005,因此,2~6岁儿童组与其他两组均存在显著差异。

3.用药与治疗

腹泻病的治疗原则为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脱水的防治:脱水的预防和纠正在腹泻治疗中占极重要的地位,世界卫生组织(WH0)推荐的口服补液盐(0RS)进行口服补液疗法具有有效、简便、价廉、安全等优点,已成为主要的补液途径,是腹泻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口服补液治疗是基于小肠的Na-葡萄糖耦联转运机制。小肠微绒毛上皮细胞刷状缘上存在Na-葡萄糖的共同载体,只有同时结合Na和葡萄糖才能转运,即使急性腹泻时,这种转运功能仍相当完整。动物实验结果表明,ORS溶液中Na和葡萄糖比例适当,有利于Na和水的吸收。ORS中含有钾和碳酸氢盐,可补充腹泻时钾的丢失和纠正酸中毒。预防脱水:腹泻导致体内大量的水与电解质丢失。因此,患儿一开始腹泻,就应该给口服足够的液体并继续给小儿喂养,尤其是婴幼儿母乳喂养,以防脱水。选用以下方法:A.ORS:本液体为2/3张溶液,用于预防脱水时加等量或半量水稀释以降低电解质的张力。每次腹泻后,2岁以下服50~100ml;2~10岁服100~200ml;大于10岁的能喝多少就给多少。也可按40~60ml/kg,腹泻开始即服用。B.米汤加盐溶液:米汤500ml+细盐1.75g或炒米粉25g+细盐1.75g+水500ml,煮2~3min。用量为20~40ml/kg,4h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C.糖盐水:白开水500ml+蔗糖10g+细盐1.75g。用法用量同米汤加盐溶液。纠正脱水:小儿腹泻发生的脱水,大多可通过口服补液疗法纠正。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A.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中度脱水者。有严重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及其他较重的并发症以及新生儿,均不宜口服补液。分两个阶段,即纠正脱水阶段和维持治疗阶段。a.纠正脱水阶段:纠正脱水应用0RS;补充累积损失量,轻度脱水给予50ml/kg;中度脱水50~80ml/kg。少量多次口服,以免呕吐影响疗效,所需液量在4~6h内服完。b.维持治疗阶段:脱水纠正后,ORS以等量水稀释补充继续丢失量,随丢随补,也可按每次10ml/kg计算。生理需要量选用低盐液体,如水、母乳或牛奶等,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代谢率高,应注意补充生理需要量。B.静脉补液:重度脱水和新生儿腹泻患儿均宜静脉补液。

4讨论

在我国以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急性腹泻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于引起急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研究也成为研究的重点。据研究结果显示,能引起儿童急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病毒、细菌、原虫及真菌等。在本结果中,可以看出志贺菌毒感染是导致儿童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志贺菌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它包括4个群:志贺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鲍氏痢疾杆菌和宋内痢疾杆菌,在我国较为多见的是福氏和宋内痢疾杆菌引起的细菌性腹泻。人和灵长类动物对该病菌易感,经口感染,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对于该病菌所导致的细菌性腹泻,若治疗及时预后良好。治疗不当,可转为慢性。急性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儿童。对于志贺菌主要感染的是>2周岁的儿童,可能的原因是,小于2周岁的儿童体内仍有从母体获得的特异性抗体以及乳汁中分泌性抗体,可使儿童获得保护,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来自母体的抗体渐渐消失,自身机体的免疫能力还不足以抵抗外来病原体的感染,从而导致细菌性腹泻的发生。基于志贺菌是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之一这一现状,建议将对志贺菌的检测作为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的常规检查之一,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临床误诊,避免耽误治疗时机,保证治疗方案的准确有效,防止抗生素的滥用。

结束:

婴幼儿腹泻指的是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综合征,婴幼儿腹泻属于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对婴幼儿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婴幼儿腹泻病原菌一般有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其中以病毒感染 所致腹泻最为常见。临床上通常可通过患儿粪便性状、颜色等初步 判断出病原菌感染情况只有 6 个月-3 岁年龄组患儿因来自母体的特异性抗体 消耗殆尽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建立完全,更易感染轮状病毒而发生腹泻。故临床上应以 6 个月到3岁婴幼儿为婴幼儿腹泻防治重点人群,开展早期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董淑华,徐秀娥.对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03:34-35.

[2]关玲.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06:29-30.

[3]慕彩霞.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68-169.

论文作者:付红雨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  ;  ;  ;  ;  ;  ;  ;  

婴幼儿腹泻62例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论文_付红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