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让化学课堂点亮创新思维的火花论文_朱小玲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让化学课堂点亮创新思维的火花论文_朱小玲

朱小玲(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民族中心学校 湖北 鹤峰 445801)

摘要: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化学。本文阐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分别从合理用活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等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生活教育;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2-0139-02

从第一天踏上讲台起,我就告诉自己,“要努力上好每一堂课”,让所有学生爱上化学这门有趣的学科。从学生的目光中,我找到了实现自我的价值。14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在初三所有的学科中,我觉得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这门新课程的。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研究化学教材,把学生引入广阔的化学天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化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他学”为“他要学”,以培养能力入手,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这几年来,我所任教班级的化学成绩在学校里多次名列榜首,中考成绩年年超市平均,曾多次受到领导表扬。所教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强,上课气氛活跃,思维较为敏捷,能力也较强。直到近日读了《陶行知先生文集》时,我才恍然大悟,自己的点滴成功,竟是在不知不觉中实践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1合理用活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

陶行知常说“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化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为此,我认为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改编或扩充一些内容,提出一些生活化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动机。例如:教材“第四单元课题一《爱护水资源》和课题二《水的净化》”,书上要求只是了解水污染的情况和水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处理,除书本知识外,还进行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①介绍节水徽记的含义。②课前组织班级学生对“天气跟蓝藻爆发的关系”,“洗衣粉对水质的影响”,“水污染的危害性”,“为什么我家附近河流的水是绿色的”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和研究,并请几位同学在课上作了报告。③组织一部分同学采集了本地区的水样(井水,河水,湖水,自来水的水样),在课上展示。④寻找关于处理污水的国内外资料片上课给学生观看。当然,在条件许可下,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参观。⑤用活性炭等物质自制净水器,把井水,河水,湖水变得与自来水一样可以通过煮沸后饮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同学们身临其境,懂得了珍惜每一滴水的真正含义。再后来,教师发现厕所有同学忘记关水龙头会有其他学生主动上前关掉,并且学会“一水多用”,甚至学生的家长会主动来告诉老师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中也渐渐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再如有关臭氧和臭氧层的知识,书本上并没有作太多的解释,只是介绍到臭氧与温室效应有关,臭氧层空洞又和空气污染有关,于是学生对此产生了疑惑、困扰,更多的是投以极大的兴趣。为此,笔者从多方面学习,和学生共同探讨这一话题。“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伤害。”这里的臭氧层,应该是指大气中的平流层而言的。但是如果对流层中的臭氧高于一定浓度,又会对人类造成影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生长等等。学生对于“南极空洞”现象十分感兴趣。笔者抓住学生这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适当的探讨:平流层中臭氧层是人类的保护伞,一旦遭到破坏,人类和地球上的生命将受到极大的威胁。那么,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层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在学生的“愤悱”状态中,引出冰箱和空调的致冷剂———氟里昂,还有工业含氯氟烃,它们在对流层中不发生化学反应,而在平流层中会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一方面造成了臭氧层空洞,另一方面,因为臭氧过多而造成环境污染,每年春天,南极上方寒冷的空气会让这些含氯氟烃发生反应,所以就造成了“南极空洞”,所以通过科学家的努力,如今的“绿色冰箱”己成为现实。一个化学教师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化学教师所需要的知识却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更全面更科学的知识,通过这样的科学教学,同学们明确环境保护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问题,而我们则要以个人的实际行动维护世界环境。

我们教师就是要不断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化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并不是高而不可攀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地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化学,理解化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化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化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在化学课堂上自然要让学生得到不断实践,让孩子们从“做”中学。化学的每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中几乎都使用了较多的“通过……,获得……的体验(感受)”等词语,可见,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学生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多体验。学生体验化学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只有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扎根脑海。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活学活用。首先,引导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去观察身边生活、解释身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发生的问题。其次,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明白化学为什么是一门中心科学,是联系各个科学的纽带。 (继第139页)再次,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化学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合理地给学生安排一些探索性的实验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勤于动手,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自己制取简易净水器,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自制简易灭火器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在还没有教第十单元《酸和碱》教学内容之前,学生就已经对pH试纸有所了解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把pH试纸分发给学生,学生们拿着pH试纸对家里的油盐酱醋的溶液进行测试,拿洗发水,沐浴露来进行实践,把自己想象成行家的样子让教师觉得化学的确是可以透过生活帮助生活,让这些孩子们以后生活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学过《酸和碱》之后,学生们明白其实生活中很多材料都是可以制作成类似于紫色石蕊那样的指示剂的,我就提供酒精,让学生自己利用各种花瓣、树叶、水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活动,学生既可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又通过亲自动手,克服困难,不断探求,获得成功创造的快乐。不仅知识得到升华,独立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和锻炼。

3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陶行知还一再提出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他提出“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学有用的化学”,是化学教师的最终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创设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加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给化学找到发展的源泉,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学生学习化学的价值,从而激励更多的学生学好化学。

化学是一门与自然、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只靠课堂中有限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从生活实践中观察探究,从化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这样不仅能巩固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还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长期稳定的兴趣。

例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空气的相关知识后,我就巧妙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无锡有的时候天空是灰蒙蒙的而下过雪后的天空是湛蓝的呢?”,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去探究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了金属的一些性质之后,我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实践,注意观察现实生活中关于金属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古代文物中铜制品要多于铁制品呢?”,“如何保护金属制品不被腐蚀呢?”,学生们就会自觉运用已知的化学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如果已知知识不能够解释,就会激起学生的新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总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的教学必须努力将学习贯通其生活领域,主动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化学的有用,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化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7.

[2]陶行知先生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

论文作者:朱小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让化学课堂点亮创新思维的火花论文_朱小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