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急性心包炎临床治疗体会论文_张晓艳

浅析急性心包炎临床治疗体会论文_张晓艳

张晓艳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急性心包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入住我院心内科的36例急性心包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研究的36例患者均临床痊愈,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当急性心包炎患者有心脏压塞时首先解除心脏压塞,根据病因对症治疗。

关键词:急性心包炎;对症治疗;解除心脏压塞

急性心包炎是心包的炎症,可由多种上述原因引起。如上所述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前驱表现有发热、全身不适和肌痛,胸骨后或左心前区疼痛,特征性ECG变化以及心包摩擦音可做出诊断[1]。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包炎患者36例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诊断为急性心包炎的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38~52岁,平均45.5岁。心包摩擦音15例,肺部干湿啰音12例,胸痛32例,呼吸困难25例,胸闷30例,心悸28例,发热27例。白细胞增多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较常见。系列x线检查中,急性心包炎时心影常对称性增大,大血管轮廓消失;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吲哚美辛(B级证据,I类适应证),但因其减少老年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故不推荐用于60岁以上的患者。可选用布洛芬,其具有副作用少、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有效剂量范围较大等优点;初始剂量300~800mg,6~8小时1次,持续数天或数周,最好用至心包积液消失;同时应给予胃黏膜保护剂。秋水仙碱(0.5mg,一日2次)单用或与NSAIDs合用可有效控制初次发作或复发(B级证据,Ⅱa类适应证),其副作用要少于NSAIDs。皮质激素仅适用于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或尿毒症性心包炎。心包内给药的副作用要低于全身应用,且效果较好(B级证据,Ⅱa类适应证)。恢复期患者应注意随访,观察有无复发或心包缩窄征象。

1.2.2心包穿刺:心包腔内有大量积液而心脏受压明显或出现心脏压塞时,应行心包腔穿刺以抽液减压,可使症状显著改善。穿刺前,利用X线检查或最好先作超声波检查确定穿刺的部位和方向。穿刺时穿刺针宜与绝缘可靠的心电图机的胸导联电极相连结进行监护。心包穿刺必须在无菌技术下进行。针头插入处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用1%~2%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溶液麻醉,然后将针头刺入,缓慢推进直至穿过有抵抗感的心包壁层为止。如穿刺时未能立即抽得液体,可略转动针头、改变方向、略向后退或谨慎地向前进。如觉有心脏搏动,则表示针已触及心脏,应将针头稍向后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头进入心包腔,抽液不宜过快,抽液后,可按需要向心包腔内注入药物进行治疗。

2结果

1~3周恢复,治疗效果满意,所有患者均临床痊愈。

3讨论

急性心包炎的主要症状是胸痛,其位置、强度和性质可有不同。疼痛经常被描述为急剧或钝痛。胸痛最常见的位置多在胸前或胸骨后,靠近斜方肌的位置是心包炎疼痛的特殊位置。吸气、咳嗽或卧位时加重。直立和前倾坐位时减轻。虽然急性心包炎通常需要1~2h形成,但胸痛有时会突然加剧。许多有前驱症状的病人提示是由病毒感染所致。急性心包炎的治疗包括对原发疾病的病因治疗、解除心脏压塞和对症治疗。患者宜卧床休息。胸痛时给予镇静剂,必要时使用吗啡类药物。有明确病因的心包炎患者应针对其病因治疗。在通常情况下,用任何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特发性急性心包炎,一般可以在24h之内或者更短时间内减轻临床症状[2]。由于其副作用很少,建议使用布洛芬800mg口服,每日3次,共10~14d。秋水仙碱对预防心包积液的复发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果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起效缓慢或效果不佳时,建议加用秋水仙碱,负荷剂量2~3mg,以后每天1mg。短期的皮质类固醇能够非常有效地缓解急性心包炎的疼痛。但临床很少需要使用,最近的研究表明此类药物可能会增加复发的机会。因此应当避免使用皮质类固醇,除非必须用于控制对其他治疗无效的严重症状。85%~90%的病人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一个疗程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并且没有后遗症。少数病人可能在第一次发病数周或数月后复发。复发可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或联合使用重复治疗。在反复复发性心包炎的困难病例,长期用秋水仙碱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推荐用于复发的病人[3]。虽然糖皮质激素应避免用于长期、复发性的心包炎。但短程剂量的泼尼松可用于早期缓解症状。免疫抑制药如硫唑嘌呤和环磷酰胺可能有助于这些病人,但很少使用,因为缺少使用这些药物的经验。在极少数情况下,对频繁复发和严重的心包炎,尽管经上述积极的药物治疗,仍需要心包切开。但是心包切开的治疗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是未知的,在一组少数病例的报道中,仅极少数病人有效。

心包渗液较多,应及时进行心包穿刺抽液,解除心脏压塞。抽液不可过快。常用穿刺部位:患者采取半卧位,以胸骨剑突与左肋缘相交的尖角处为穿刺点,针尖向上向后,紧贴胸骨后面进针;患者取坐位,以左侧第五肋间心浊音界内侧1~2cm处为穿刺点,针尖向后向内推进,指向脊柱。建议采用前者,以防损伤胸膜及动脉。术前必须认真详细的查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进针应缓慢,当感觉有心脏搏动时,将针头稍向后退,抽液不宜过快、过多,每次抽液量不应超过1L,以防急性右室扩张。抽液后可向心包腔内注入适量抗生素。如需持续引流,可经软性J字形导丝引入扩张管,然后插入多孔猪尾巴导管或深静脉置管,待心包引流液小于25 ml/d时拔除导管。外伤性心包积血与化脓性心包炎均应及时作外科引流。心包穿刺术,除了解除心脏受压外,也用来证实心包积液的诊断,确定心包炎的病因和注入药物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32-837.

[2]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49~1261.

[3]张桂芬.急性心包炎临床诊治12例[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11.3.11.

论文作者:张晓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0

标签:;  ;  ;  ;  ;  ;  ;  ;  

浅析急性心包炎临床治疗体会论文_张晓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