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_罗铸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_罗铸

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邮编:547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脑血管疾病发生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是脑动脉瘤破裂后发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严重的威胁。由于导致该病发生进展的因素较多,需要对其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患者预后改善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危险因素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出血是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下腔出血后引发脑脊液分泌过多,进而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最终导致脑积水症状的发生。临床研究发现[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产生脑积水并发症的几率在7%~48%之间。慢性脑积水的病情进展缓慢,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将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目前,临床研究中对于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也未能给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结合影像学、检验学、治疗技术以及各种实验技术的辅助,国内外学者在SAS后脑出血疾病的发生疾病、危险因素以及诊断防治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一、发病机制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在临床诊断中可以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类型,急性是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天左右发生脑积水症状,部分学者认为脑室血液影响了整个脑脊液循环系统,进而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发生梗阻。慢性是指出血后3~4周发生明显脑积水症状,严重影响预后。

有学者发现[2],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SAH脑积水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属于纤维源性细胞因子,多存在于正常脑脊液中,具有修复损伤的功能。也有研究已经证实,脑脊液中TGF-β1的 浓度变化与SAH损伤严重程度具有密切关联。国外研究采用大鼠动物模型进一步探究了TGF-β1在慢性脑积水诱导中的作用,能能够观察到动物模型大鼠发生蛛网膜纤维化,由于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进而导致慢性脑积水的形成。

二、危险因素

临床研究显示[3],脑出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进而促进了慢性蛛网膜下腔发生纤维化,病情加重的同时也增加了脑积水的发生几率。可见,反复多次出血是造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的重要危险因素。Trinh[4]等研究学者选取204例SAH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后循环动脉瘤患者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达到了53%,而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发生慢性脑积水的几率为19%,其中大脑中动脉瘤一般不会导致慢性脑积水发生,但是如何出现脑室出血,将增加脑积水发生的风险。这可能与不同动脉瘤所处的基地池位置差异具有一定关联,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后,由于侧裂池较小,其血液存留较少,从而减少了脑积水发生的风险。此外,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各项机能均明显下降,自身免疫能力较弱,一旦出现动脉瘤破裂,很容易发生脑积水。相关研究学者选取576例SAH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达到了37%,并且脑积水发生多存在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老年患者脑萎缩较为明显,蛛网膜下腔较为宽大,如果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其血液弥漫范围较广,加上脑脊液吸收能力比较弱,代偿功能降低,多数老年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均增加了脑积水发生的危险性。

三、预防措施

目前,临床研究中尚未提出较为明确的有效预防措施,但是部分研究学者通过在临床治疗中采取相应的选择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脑积水的发生率。郭芳[5-10]等研究学者发现,在接受显微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患者中,采用终板开窗能够降低分流依赖性SAH脑积水的发生率。也有研究学者提出,在SAH临床治疗中应用尿激酶能够避免脑膜纤维增生,减少脑室纤维化进展,从而有效降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对于SAH患者,临床治疗中多采用脑脊液分流术,其中脑室-腹腔分流术的临床效果较为明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此外,原有的SAH造成的神经症状容易加重病情,经影像学诊断后,应立即采取分流术予以治疗。患者产生脑脊液吸收障碍,以及回流障碍。一般来说,患者在脑出血早期三个月内,纤维组织和脑硬膜恢复并不完整,在手术中分离比较困难,不仅起到较为显著的效果,还可能损伤患者的脑组织,使患者的脑积水问题加重[11-15]。如果处理不当,患者可能出现更严重的问题,比如皮下积液、感染、引流管堵塞等,加剧患者病情的不稳定性。分流手术通过脑室、腹腔进行分流,可以使患者的脑室恢复正常的形态,并且能够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使患者有明显凹陷或者突出的脑组织复位,同时降低了硬膜下血肿或积液的发生率,避免形成死腔,有效防止皮肤与硬脑膜粘连,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显著的手术治疗效果。有研究显示,同期手术容易出现脑组织急速回缩的问题,患者可能容易出现硬膜下血肿的现象,如果分流过度或者分流不足,都会使患者的脑组织出现问题,加重脑积水症状,因此,临床治疗中应合理控制显微手术分流量,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综上所述,脑积水作为SAH病情加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严重损害,同时还将延长病程,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明确SAH脑积水疾病的发生机制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状况,合理选择分流手术,同时避开危险因素的发生,有效提高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脑出血积水的临床治疗效果,积极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翔, 程远, 谢宗义.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研究进展[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4, 41(1):54-57.

[2]Yu,H.,Zhan,R.,Wen,L. 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factor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shunt-dependent hydrocephalus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The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2014,25(3):902-906.

[3]刘洋, 孙圣凯, 陈旭义,等. Hunt—HessⅢ~Ⅳ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管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手术后并发脑积水差异的比较及预后分析[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5,11(2):133-137.

[4] Trinh,V.T.,Duckworth,E.A.M..Revision to an adjustable non-siphon control valve in low pressure hydrocephalus: Therapeutic siphoning and a new perspective on NPH: Series of 3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2013,115(2):175-178.

[5]郭芳, 李中振.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同治疗方式对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影响[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6, 21(3):101-104.

[6]王辉,宁昕杰,罗骏成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3):274-278.

[7]吴飞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的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9):28-29..

[8]钟治军,杨雷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7):16-18,2..

[9]刘翼,游潮,贺民等.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的探讨(附237例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7,12(5):199-201.

[10]范存刚,孙澎,张庆俊等.2012年AHA/ASA《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疗指南》解读[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6):541-544.

[11]邵军,胡华,祝向东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腰大池引流减少脑积水发生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1):71-76.

[12]刘飞,袁文,廖达光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与TGF-β1的关系及相关多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3(3):382-385.

[13]张庆荣,张鑫,史继新等.腰大池持续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的影响[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9,14(4):170-171.

[13]彭四维,漆松涛,冯文峰等.早期终板造瘘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的疗效[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2):169-172.

[14]彭四维,漆松涛,冯文峰等.脑池及脑池积血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发生中的作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7):697-701.

[15]王代旭,陈劲草,金保山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夹闭术后早期脑脊液引流的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9):3556-3558.

论文作者:罗铸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8

标签:;  ;  ;  ;  ;  ;  ;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_罗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