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世界日常生活的现代想象:乡土影视作品的文化研究_乡土论文

乡土世界日常生活的现代想象——乡土题材影视作品的文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土论文,日常生活论文,影视作品论文,题材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土地》

《老井》

《喜盈门》

《喜耕田的故事》

《天狗》

近年来,《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圣水湖畔》、《喜耕田的故事》、《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等电视剧,以独特的乡土风俗、轻喜剧风格、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情感纠葛、乡土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和希望等,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播出后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并引发了人们对乡土世界现代化命运和日常生活世界变迁的广泛兴趣,成为当下中国电视剧的一个热点现象。而《光荣的愤怒》、《盲井》、《盲山》、《世界》、《图雅的婚事》、《天狗》等电影则表现乡土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破碎的命运、异化的存在和扭曲的权力,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化正当性的反思,并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然而,这些作品虽然具有不同的历史意识与影像文化特征,但它们都延续了百年中国乡土世界影像再现的传统,触及了乡土世界现代命运和现代化过程,表现了乡土世界中的焦虑与困惑。

一、影视作品中的几种乡土世界

在中国百年的影像叙事历史中,乡土一再被作为独特的文化、社会与地理空间呈现在影视作品中,成为人们追寻自己社会文化身份、建构现代化参照物、营构诗意生存、展示传统风俗、反思人性本真状态等的想象空间。概括百年来我国乡土影像叙事,我们大体上可以将之分为现代化的、文化象征的、视觉消费的和个人记忆的等再现方式。

现代化是现代中国最深刻的历史实践,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建构,而且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与叙述方式。影视作为一种典型的现代艺术更是深受这种认知与叙述方式的影响,并比较典型地体现在对乡土中国的叙述上。如《小二黑结婚》、《李双双》、《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农奴》、《人生》、《芙蓉镇》、《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高兴》、《香巴拉信使》、《江北好人》、《新星》、《雪野》、《外来妹》、《党员二愣妈》和《篱笆·女人和狗》等。影视作品故事内容尽管大不相同,历史跨度也很大,但它们都共同表现了乡土世界现代化的命运,都以民主、民族-国家、阶级、解放、进步、革命、改革、市场经济、城市化等现代性视角来再现乡土,叙述乡土世界在现代性话语的启蒙下认识到乡土传统的局限,参与历史的创造,通过改良、革命、改革等方式改变自己置身其中的社会结构,进入了民族国家、阶级群体、集体化、工业化或者市场社会等现代化主流世界,获得个人的尊严与自由,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农村主流现代化叙事历史意识和对乡土世界现代化未来的信心。

比较上述现代化乐观叙事,《光荣的愤怒》、《盲井》、《盲山》和《天狗》则偏重于表现乡土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尤其是权力与暴力之间的关系。这类作品中的乡土世界依然处在现代文明的边缘、甚至文明之外,如《盲井》的矿井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所有文明规范之外的。因此,现代文明中的法制、人道、民主、尊严、爱情、生命等都被乡土世界中某种原始野蛮的力量阻挡在外,乡土世界中充斥的是家族暴力、村民集体性野蛮蒙昧、农民的残暴与反社会、普通村民的自私懦弱等。这既暴露了乡土世界生存方式之令人发指的恶,也揭示现代化与乡土世界的蒙昧野蛮结合时被扭曲和演变成压迫性暴力和权力的情形。

1980年代中期之后,各种主流现代化叙事遭到了多方面质疑,超越现代化话语范式、重构现代中国话语基础的努力成为各种中国叙述的核心。受这种文化语境影响,影视中的乡土影像也发生了变化,乡土世界演变成一种文化象征。在《老井》、《黄土地》、《菊豆》、《盗马贼》、《炮打双灯》和《边走边唱》等作品中常常将乡土作为一个前现代的空间或者抽象性的时空,成为前现代中国的文化象征。在这些作品里,时间常常是静止的,而空间却被极力强化出来,成为人们生存的主要乃至于唯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老井》中的大山、《黄土地》的黄土高原、《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陈家大宅以及《盗马贼》中的西藏等,都是如此。这些大山、高原以及深宅等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封闭空间,人们在这个地方生、在这个地方死,他们不仅走不出这个地方,而且无论怎样抗争也最终会被这块土地所吞噬。影视作品常常以大全景再现乡土,辅以移动镜头,造成了超越人们的视野习惯并且无限绵延空间,人在空间中则显得微不足道,人们的生存也被压缩到最低的自由程度。而这种空间化的状态中,任何历史规划似乎都失去意义。无论是保守主义对传统的眷念还是进化主义对未来的乌托邦想象都不能改变空间本身的封闭性与绝对性。

作品还把乡土作为象征化的空间,强调乡土作为中国形象的寓意。在这些凝固的空间中,一切文化的存在尽管还具有民俗风情的特点,但这些民俗风情都被抽离出其具体的历史与生存环境,以其强烈的整体震撼力和复杂的寓意而成为抽象的存在。它隐喻了笼罩在整个中国人生存之上的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既是来自于自然也是来自于文化,是中国文化对世界、对人的整体理解、规范与意义建构。19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以及文化商业化大行其道,乡土因其独特的景观、自然生存和异域风情而成为商业卖点,因此众多的影视作品把乡土世界作为视觉消费的对象之一,从1990年代的《黄河绝恋》、《红河谷》到新世纪的《天下无贼》、《霍元甲》、《可可西里》和《千里走单骑》等,这股将乡土形象奇观化、消费化的趋势愈演愈烈。

《五朵金花》

《咱们的牛百岁》

《图雅的婚事》

《喜耕田的故事》

随着宏大叙事的衰落、一种将乡土与个人的生命记忆联系起来影像再现出现在中国的影视中。《巫山云雨》、《青红》、《寻枪》、《那山那人那狗》、《美人草》、《站台》、《三峡好人》和《图雅的婚礼》等影片中,乡土世界总是与一个独特个体联系在一起。作品常常以主观性镜头语言,观察与再现周围世界。这种观察视角不仅将世界限制在观察者的主观观察范围之内,其观察到的世界是同个体自身的兴趣、经历、生命感受密切相关的世界,是与个体的生命故事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而不再是超越个人生命故事之外的伟大的历史故事、现代化的宏大筹划等。从生存的意义上说,乡土世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都不再是游离于人的生存之外的,它们轻轻地抚摸着人,也在悄悄地、无形地约束着人,而人们的生存感受、尤其是焦虑感与实存感也来自这片土地。

二、乡土题材电视剧:生活世界中的现代化想象

近年来颇为热门的乡土题材电视剧在延续我国乡土影像叙事的历史之时,既吸收了现代化乡土叙事的传统,表现乡土世界在当下中国的市场现代化规划之中所发生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继承了注重消费主义和个人记忆的乡土影像传统,表现乡土世界日常生活和礼俗关系等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命力,从而形成了一幅将传统与现代、市场与道德、资本与魅力、权力与正义统一起来的乡土世界影像。

《刘老根》、《乡村爱情》、《圣水湖畔》、《喜耕田的故事》等电视剧都表现了乡土世界通过市场化道路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转型。与此前现代化叙事不同的是,这些电视剧所叙述的乡土世界现代化大多是农民自下而上自发的探索、创造的过程。农民们在切身的现实经验中,深深地感受到乡土世界同现代化之间的距离,真切地认识到市场现代化将会给乡土世界和农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希望。刘老根、刘一水、王小蒙、喜耕田、喜青山、马莲等人都是在自己生活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清楚地认识并实践现代化改变乡土世界的道路,并取得了成功。

同时,这些电视剧中的乡土世界现代化的途径是市场现代化,而不是启蒙、革命等。资本、经营、管理、现代企业制度、技术、市场、规模、股份、激励、人才等市场化力量如同海水一般漫过乡土世界,乡土世界被深深裹进这一历史过程,并彻底为市场的魅力所折服。没有人怀疑市场现代化的正当性,几乎完全领会到并自然而然地认同市场同幸福、希望、富裕、成功、地位、身份、爱情等之间的同一性。《乡村爱情》中王小蒙与谢永强的爱情在大学生与农民、城里干部与农村做豆腐的女孩等各种等级关系中都难以维持,只有在两人通过市场化方式发展了自己的企业之后,才自然合理地结成连理。《刘老根》中的村民之间和刘老根家庭内部的矛盾,最后也只有通过符合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创建,才最终解决,从而实现了家庭幸福、自我、爱情与和谐。

人们即使对市场现代化有疑虑,也不是针对市场自身的正当性,而是针对自己是否有充分适应市场的能力、资源等。影像叙事从道德、传统、正义、人道、自由、真情等出发反思与质疑市场正当性的传统,在这些电视剧中也都失语了。《乡村爱情》中七哥就是典型代表,他是一个具有传统仁义品质的人,有自尊、宽容、能急人所急,他虽然知道自己不具有适应现代市场的能力,但他从未从传统仁义理想的角度怀疑其正当性,而是毫无情感与心理困难地就让自己的女儿充分开展市场化经营,并为市场的魅力所折服。《马大帅》中马大帅虽然在城市中一再受挫,但他的挫败主要来自于扭曲的市场化过程,而不是市场现代化自身,他的道德品质、责任感、爱心等则同市场现代化的理想形态契合无间。市场现代化是乡土世界中唯一的、无所不在、没有任何其他替代性方案的现代化。

市场现代化的叙事不同于其他,是以自然而然的、为整个乡土世界所认可的形式展开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现代化在乡土世界的家庭、爱情等私人空间都可以亲切自然而富有魅力地展开。如《喜耕田的故事》中喜耕田的市场计划不少都是在家庭会议、甚至在炕上形成,其妻子以欢喜冤家的方式赋予市场现代化以温柔而亲密的面孔,《刘老根》中市场现代化也在刘老根与韩冰的友谊中温馨地展开。这完全不同于革命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常常要通过暴力、对抗、动员等理性而严厉的方式展开的过程。

当下乡土题材电视剧也极力表现传统与现代、生活世界与市场现代化之间的同一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以传统批判现代的影像叙事虽然从文化、人性、自然、生命有机性等角度肯定传统,也依然延续着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但当下乡土题材电视剧中,乡土世界传统却因其独特性、传统性而成为难以复制的市场资源,成为当下旅游、绿色经济中最具价值的资源。乡风民俗、自然景色、家长里短、乡村道德、民间艺术、乡民生活等也都成为乡土题材电视剧所致力表现的一个方面。由此,乡土世界既作为独特的景观纳入到市场化过程中,尤其是旅游市场之中,也以市场现代化与乡土风俗人情共赢而为现代化提供传统和文化的支持。

这种乡土日常生活世界现代化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家”的完整性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保存。《刘老根》中刘老根一家因为资本的纽带,最后消除了城乡、文化、观念之间的差别,形成了父慈子孝的家。《喜耕田的故事》中喜耕田一家因为共同的发展市场目标,超越了父子、翁婿等之间隔阂,形成了和谐幸福的家。《乡村爱情》中所有的家在市场现代化中都完整、和谐、幸福的延续着。与此同时,乡土世界的风俗人情、礼俗习惯等日常生活的基础也同市场现代化之间没有根本矛盾,反而成为维持市场现代化秩序所必需的。《马大帅》中乡土道德、《喜耕田的故事》中地方名人的权威、《乡村爱情》中邻里之情、《圣水湖畔》中妇女之德等,这些传统都成为维系市场化社会的有效基础。这样一来,市场现代化就不同于革命现代化、启蒙现代化、改良现代化那样同乡土日常生活处在紧张关系之中,而是与日常生活世界水乳交融了,并通过乡土日常生活世界而全面的展开。正是日常生活世界中幸福和谐、自由与爱等赋予市场现代化充分的魅力、正当性、可欲性。

近年的乡土题材电视剧自然也触及到乡土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困境,尤其是当下广为人知的问题,如假种子、环境污染、拖欠工资、农民工城里创业的失败、无业流民状态、尊严受损、贫困、资金的缺乏、基层官员的腐败、不良商人的欺骗、农民知识才能与资源的局限等。这些问题虽然增加了乡土世界现代化过程的曲折性和不确定性,却也表明了市场现代化的必要性,表明只有充分的市场化才能实现农民的自我、创造富裕幸福的乡土世界。于是,乡土题材电视剧的最大问题——批判性的缺席——就暴露出来了。当下中国乡土题材电视剧几乎都不再表现触及乡土世界中众多根本矛盾,也不再触及乡土世界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根本困境,尤其是乡土世界存在者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身份焦虑。

乡土题材电视剧以市场现代化作为解决中国乡土世界现代命运的根本途径,完全回避了市场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乡土题材电视剧想象了市场现代化给乡土世界带来的幸福富裕、和谐发展的希望,但市场现代化所提供的希望也基本上只是纸上蓝图,根本无法在电视剧中表现出来。《刘老根》中的龙凤集团、《乡村爱情》中的各种企业发展远景、《喜耕田的故事》中的绿色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联合体等都只是美好远景。从这种意义上说,乡土题材电视剧既比乡土世界的传统影像叙事也比当下中国众多的城市题材电视剧更加虚妄,更加缺少对市场现代化的批判性。这点因乡土题材电视剧完全忽视绝大多数乡土世界的存在者在市场现代化面前的边缘化、无能为力情形而更加突出。《刘老根》、《乡村爱情》、《圣水湖畔》和《喜耕田的故事》等乡土题材电视剧中绝大多数村民依然处在市场现代化进程之外,成功的只是少数被赋予了个人才能魅力的人。《马大帅》在表现当下中国乡土世界同城市之间的冲突时,更始有意回避中国农民现代化过程中的不公正命运,而赋予个人努力、道德和竞争精神以无限的魅力。

总之,我国乡土世界的影像再现总是同现代化规划联系在一起,成为叙述、表现现代化实践或者反思、批判现代化实践正当性主要形式,而当下的乡土题材电视剧在吸收乡土世界现代化影像再现的主流传统之时,也力图通过市场现代化容纳乡土世界的传统、礼俗、文化与日常生活方式,塑造乡土世界市场现代化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同一性,为现代化提供来自生活世界的认同和感性魅力。然而,这一乡土日常生活世界市场现代化的影像叙事中也存在着众多无法压制的矛盾和裂缝,虽然电视剧极力将这些裂缝边缘化。

栏目策划:唐宏峰

标签:;  ;  ;  ;  

乡土世界日常生活的现代想象:乡土影视作品的文化研究_乡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