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最终需求治理市场疲软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启动最终需求治理市场疲软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启动最终需求 治理市场疲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疲软论文,需求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经济发展

一、奇特的经济画面

今年上半年,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奇特的经济画面,奇就奇在宏观经济形势似乎越来越好,而微观经济却越来越难。若问宏观经济好在哪里?好就好在今年6月末市场现金货币流通量为7670亿元, 物价涨幅已回落到7.1%。

若问微观经济难在哪里?至少有四难:一难连年经济不景气,企业产销率下降;二难经济运行不畅,“三角债”有增无减,应收帐款净额已超过8400亿元,增长16.39%;三难国有企业效益下滑,亏损增加,今年1-5月份37.91万户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18亿元,下降42.9%;亏损企业亏损额达640.96亿元,增长49.5%;四难生产力放空,停工半停工的企业增多,职工下岗人数增加。

上半年奇特经济画面的阴影,就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微观基础不稳,发展下去有动摇宏观经济、稳定格局之虞。至于微观经济为什么越来越难,固然有微观经济的自身问题,大部分是三年全面紧缩带来的副效应。所谓三年全面紧缩,实际上就是三紧:一紧货币发行量;二紧贷款规模,三紧固定资产投资。三紧的结果带来了投资品与消费品的即期需求不足。当然,三紧的度很难掌握,急于稳定经济,难免失之紧缩过度。这就带来一个大问题,就是“三紧”推动经济大循环的转轨。往哪里转轨?从需求膨胀转为即期有效需求不足;从市场过热转为市场疲软。这两个转轨构成的即期有效需求不足的市场疲软,已构成为宏观经济运行新的非良性循环格局,成为微观经济越来越难的主要矛盾,也是导致经济增幅滑坡的主要矛盾。

二、市场疲软已露端倪

以即期有效需求不足为特征的市场疲软在全国已露端倪,在广东尤为明显。市场疲软的具体表现:

1.投资品市场疲软早已出现。生产资料总体上供过于求,中转环节交易清淡,生产厂直销比重继续提高。不少单位为压缩库存而削价竞销,生产资料价格由升转降,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4%。

投资品销售不畅。上半年物资部门生产资料销售1435 亿元, 下降15.1%,且降幅逐月增大,据统计,上半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下降13.5%,商品销售收入净额同比增长只1.9%。

物资供销企业,由于销售额大幅度下降,在连续两年全行业亏损的基础上,亏损更趋严重。1-5月亏损32亿元,增亏49.4%。

2.消费品市场疲软已露端倪。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一季度,全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19.1%,超过5%的正常水平。 同期内贸部统计,606种商品,其中供大于求549种,占90.9%;供过于求147种, 比上年增加59种;供不应求的只有57种,比上年减少22种。

3.不该进口的商品,加剧了市场疲软。在国内生产能力放空的同时,还在大量进口国内长线产品。例如非正常贸易钢材进口,名义关税为20%,实际只有7.7%,上半年钢材进口800万吨,有不少是国内能生产的条棒材长线产品。又如上半年机床进口高达20亿美元,其中50%以上是国内能生产的通用产品,而国内机床反而滞销,生产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可见我们的进口政策没有保护民族经济,竟把国内市场拱手让给外商。

八十年代,我们迟迟不愿实行以市场换国外先进技术的政策。这固然不妥。可九十年代以来,我们把国有企业廉价卖给外商,把品牌与市场拱手让给外商。在引进外资方面,又把国内市场让给那些没有技术贡献的麦当劳、汉堡包、八佰伴等等外商。

4.销售不畅,库存增多,是市场疲软的集中表现。今年上半年,全国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2.89%,同比下降0.92个百分点, 表明库存在增多。这个产销率不包括生产能力放空和企业开工不足部份,否则产销率还要大幅下降。据统计1-5月,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月末存货达12912 亿元,增长17.32%;其中产成品资金占用比上年末增加491.78亿元, 可供销售天数比上年末增加4.4天。

三、市场疲软是现象,需求不足是本质

即期有效需求不足的市场表现,就是市场疲软。市场疲软只是现象,它的根子在即期有效需求不足。这种有效需求不足,有以下种种表现。

1.出口需求大幅度下降。今年上半年,全国一般贸易出口下降28.5%,出口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一降四涨”。其中有两条增加了出口成本:一是出口退税实行征17%退9%的新政策, 而且一段时间退税不能及时到位;二是银行提高对外贸企业的贷款利率,已从10.8%提高为12%。这两条措施来势过猛,增加了出口商品的成本,对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极为不利。

2.投资需求不足,增幅过小,结构不合理。今年上半年全国国有单位投资6708亿元,增长18.6%,增幅是1993年以来最小的一年,投资结构不合理,其中基本建设2554亿元,增长16.6%;更新改造934亿元, 增14.4%;房地产投资939亿元,增长32.1%,占国有投资比重的20.1%。据统计,一季度商品房竣工706万平方米,销售503万平方米,销售率只有71%,在商品房严重积压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大幅度增长,既挤了国有企业技改投资,又不能拉动需求。

3.社会即期需求不足。全国上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8132.8 亿元,增长28.3%,增幅比上年末回落1.3个百分点, 即社会需求有所降低,狭义货币余额为24620.2亿元,增长15%,增幅比上年末回落1.8个百分点,作为社会即期需求和企业支付能力的反映,表明货币流动性减弱,社会即期需求不足。

全国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企业存款1894.42亿元,增长2.25%, 其中定期存款比年初新增788.52亿元,增长39.23%, 企业定期存款增幅提高,表明企业即期需求不足。

三、启动中间需求不能启动市场

今年第一季度,国家的宏观调节决策者们开始觉察到银根过紧,中间需求严重不足,三角债日益突出,采取了大幅度放松银根的措施:上半年国家银行贷款比年初增加2616.5亿元,增幅高达95.56%。 应当说,这样的放松银根力度,已经超越“适度放宽”的界限。与此同时,央行又取消保值储蓄补贴率,降低存款利率。这几项措施,启动了中间需求,这是必要的,效果也是好的。但启动中间需求并不能启动最终需求,所以不能解决市场疲软问题。

怎样治理市场疲软?1989年至1991年三年全面紧缩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当时采取放松银根措施,分两次大量增加企业流动资金。

第一次,1989年9月决定把流动资金贷款剩余部分投向工业企业, 增加1000亿元流动资金贷款。效果如何?1000亿元中有60%变为工业企业产品库存积压占用资金,只起到增加库存的作用,没有发挥启动市场的作用。

第二次,1989年四季度再投放1260亿元流动资金贷款给流通企业,叫做发挥国有商业企业“蓄水池”的作用。效果如何?只是把工业企业库存搬到商业企业库存。

据当时统计,从1989年9月到1990年9月,相继投放2500亿元流动资金贷款,仍没有启动市场。1990年第三季度同1989年第三季度比较,市场疲软依然故我,工业仍然在滑坡。由此,人们从实际中总结出一条经验,光是放松银根并不能启动最终需求,并不能解决即期有效需求不足的市场疲软矛盾。结论是适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才能启动投资品与消费品的最终需求,才能解决市场疲软的矛盾。

今天治理市场疲软,不能忘记这条宝贵的历史经验。

四、治理市场疲软的对策

今年上半年,全国GDP增幅为9.8%,同比略低于增幅。但是这个增幅中有一块是产品库存的增加,实质上是浪费有效资源换来的一部分无效GDP的增长,特别值得重视的是, 全国经济不景气就是市场疲软的表现。因此,市场疲软不是一个区域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经济全局的大问题。

针对即期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从调整宏观调节取向入手,提出几项治理市场疲软的对策:

1.调整宏观调节外贸的取向,继续实行鼓励出口政策,限制那些冲击国内市场的不合理的物资进口。

外贸政策的调整不宜过急,特别是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不宜强求一步到位。为保持出口贸易平稳增长势头,出口退税率不宜降得过猛,而且退税要及时到位。对外贸企业贷款利率也不宜提高。国内市场不能无条件让给外商;国内有生产能力而质量又过关的产品和设备,就要保护国内市场,适度限制同类产品进口;同时,不能对外商实行“靓女先嫁”方针,让外商收购和控股我国名牌商标企业,不费力就打倒他们的竞争对手、占领我们的市场份额。保持一般贸易出口的需求拉动,对保护民族经济的增长势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调整宏观调节投资的取向,继续压缩铺新摊子的低效投资需求,严格控制高级楼宇(积压滞销)的无效投资需求,适度增加国有企业技改的有效投资需求。建议国家采取两项战略性措施:一是动用一笔外汇储备。截至今年6月30日,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为866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30亿美元。建议动用300亿美元用于大型国有企业技改的有效投资;二是从国家发行的公债收入中挤出30%用于大型国有企业技改的有效投资。外汇与人民币两笔资金配套使用,重点用于中央掌握的1000户国有大型企业的技术改造,以期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用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救活一批处于困境的国有大型企业;其二是选择若干拳头产品为龙头,组建几家具有相当实力与规模的国有跨国公司,开发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占有国际市场份额,以提高出口贸易对发展我国民族经济的拉力,同时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国家外汇储备贵在用活,用于增强企业的创汇能力。外汇储备是为了应付不测急需。不能用于耗汇项目,只能用于创汇项目,而且要越用外汇储备越多。

3.调整宏观调节融资的方式。在国家银行适度增加企业技改贷款的同时,要允许有条件的省份(区、市)及其有条件的市、县发行地方技改债券,作为国有企业技改的专项基金,以改变信用与风险过份集中在银行的现状。发行的数额和还本付息办法,可根据省(区、市)技改投资需要与地方财力的可能,制定方案报送当地人代会审议批准,并由地方财政负责还本付息。此项技改投资周期短、收效快,不会冲击总量平衡。地方政府发行的技改债券收入,采取什么方式和机制投入国有企业技改,由各地因地、因企制宜,自行决定。要求投入机制能发挥选准技改项目、确保技改效益及时回收的作用。

同时,要允许资信好的国有企业,采取发行技改债券等多种直接融资方式,筹集技改资金。

4.调整宏观调节消费的取向,要鼓励居民消费,引导居民消费。要加快住房改革步伐,鼓励居民购买住房。

5.完善宏观调节总量的方法,核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笼子,要同国内投资品生产能力相平衡。不能让国内投资品生产能力放空而浪费有效资源。同时,对已批准立项开工的项目,要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6.改变宏观调节流通的重点,积极拓展农村市场。中国是个大市场,大就大在农村市场。要大力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集团购买力和农民购买力;积极开拓和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千方百计把工业品送到农村。

合理保证企业流动资金的供应是必要的。但光靠增加流动资金供应,只能启动中间需求,不能启动最终需求,不能解决市场疲软的矛盾。因此,建议适度增加技改投资的有效需求。这是“一箭三雕”的对策。所谓“三雕”是指:一是投资于企业技改,周期短、效益高、回收快,可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到实处;二是通过技改确保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困境,实现以改造带动改组,以改组带动改革的战略目标。这样才能同步解决国有企业技改投资不足、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和企业机制转换滞后的三大矛盾,才能从技术、结构和机制三个方面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才能扭转国有企业改革孤军深入难见成效的被动局面;三是增加企业的技改投入,既可增加有效需求,启动疲软的投资品市场,又能减少职工下岗人数,保证职工的正常工资、奖金收入,启动消费品市场。

五、实行“两个分开”必能避免高通胀

要扭转市场疲软的局面,就要调整国家宏观调节取向,合理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启动投资品与消费品两个市场的需求。

适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有效需求,会不会引发出一场新的高通胀?如果靠发票子扩大固定资产贷款规模,而货币发行量又超过客观容许的界限,成为超经济的货币发行,就必定会引发一场新的高通胀。这条老路当然不能走。我们建议适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企业流动资金供应,以实行“两个分开”为前提条件,就不会引发高通胀。所谓“两个分开”是指:第一个分开是指把流动资金贷款笼子与固定资产贷款笼子分开,即改革“以笼唯一”的金融调节体制,实行“管住一头,放活一片”的金融调节体制。所谓“管住一头”是指管住固定资产贷款规模;所谓“放活一片”是指放活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即央行对商业银行取消流动资金贷款笼子,实行完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并适当放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达标年限,以满足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流动资金的贷款需要。第二个分开,就是把固定资产投资的无效需求、低效需求与有效需求、高效需求分开,继续压缩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无效需求和低效需求,适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有效需求和高效需求。实行这个分开,既能启动投资品市场需求,又能启动消费品市场需求,从而扭转市场疲软现象。这里说的适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有效需求和高效需求,是指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是用于开新项目,而是重点用于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这种投资是高效需求,既可防止市场疲软,又可消除高通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调节国家宏观调节的取向,真正从资源的合理配置上把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一定能够实现高增长与低通胀相统一的目标。

我们主张实行持续的宏观调节,但是国家宏观调节的取向,必须随经济循环状态的转换而及时调整,力求避免逆向的宏观调节。国家宏观调节还要以微见著,及时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相应采取化解矛盾的宏观调节对策。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才能尽快地从非良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

标签:;  ;  ;  ;  ;  ;  ;  ;  ;  

启动最终需求治理市场疲软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