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_心理学论文

复杂性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_心理学论文

复杂性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杂性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心理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9)04-0007-04

1 时代科学的新特征——复杂性

当前所处的时代可以从不同侧面加以标志,如非线性时代、信息化时代、多极化时代等。这些标志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一种新认识——世界具有复杂性。从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讲,要透过世界发展快速、便捷的表征,深入探讨事物的复杂性,对于改变形式化、简单化、片面化的认识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具体讲,复杂性哲学和复杂性研究为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蹊径,使得人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复杂性的视角来重新认识他们所“熟知、熟悉”的人类世界[1]。

复杂性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概念,从客观物质世界的客体来讲,存在着事实上的复杂性;从认识主体来讲,存在着认识上的复杂性;从主客体间的相互转化来讲,存在着种种中介复杂性、过程复杂性或阶段复杂性。在人文环境中难免也有人为的复杂性。因此,从类别上讲,有自然界发展的复杂性,也有人文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也有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同时还应有科学发展产生的各门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历史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自身界定的复杂性。复杂性是相对于简单性而存在的,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复杂性是在客观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中的一种特性,而不是孤立、静止、显而易见的特性[2]。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计算机作为研究手段的广泛应用,与理论、实验手段相结合,促成了非线性科学的建立。这方面研究的飞速进展,使人们对一些久悬不解的基本难题,诸如物理学的确定性描述和概率性描述的关系、湍流发生的机制、自然界有序和无序转变的条件等,有了新认识,并开始影响人类的自然观,促进人们从事物总体联系的角度去探索和把握自然界的复杂运动形式。”[3]这一方面的研究,几乎同时从非线性系统的两个极端方向取得了突破。一方面从可积系统的一端,即研究无穷多自由度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一端,在孤波方程中发现了‘孤子’,并发展起一套系统的数学方法,对一些类型的非线性方程给出了解法;另一方面,从不可积系统的极端,在天文学、气象学、生态学等领域对一些看起来相对简单的不可积系统的研究中,都发现了确定性系统中存在着对初值极为敏感的复杂运动形式——混沌运动。……从共性、普适性的角度来探讨各种非线性系统的行为。这样就形成了贯穿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解析、计算和实验三种手段并用,揭示非线性系统共性,探索复杂性的新领域——非线性科学。

非线性科学是对以往线性科学的突破和超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层次上将以往被彼此割裂、互不衔接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和艺术科学等内在统一起来,开辟了人类认识的新阶段,使人类对复杂性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上升到认识事物复杂性的内在科学本质,认识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的密切关系,进而从总体上和科学本质上认识世界所发生的复杂性现象[4]。

2 豁然开朗——复杂性理论为心理学的整合开辟了新的蹊径

现代心理学在哲学基础、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不同的心理学家由于其哲学世界观的不同,对心理的本质、意识的特性等问题的看法迥然相异,因而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此外,心理学家在一些思想范畴上也有着激烈的争论与对立。这些问题是:1)意识与无意识;2)理性主义对非理性主义;3)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4)静态的发展观对动态的发展观;5)中枢论对外周论;6)纯科学观对实用科学观;7)客观主义对主观主义;8)机械论对活力论;9)还原论对非还原论;10)对象决定论与方法决定论;11)平行论对交互作用论;12)一般规律的研究与特质论的研究;13)决定论与非决定论;14)实验室研究对现场研究;15)元素论对整体论;16)文化论对本能论等等[5]。不同的心理学家信奉不同的范畴,范畴的不同组合也构成了心理学流派的思想基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学内部思想分裂的严重性。

思想的分裂必然导致组织的分裂,因此,学派的产生是思想分裂的必然结果。传统上,心理学挣扎在学派的抗争之中,争吵之声始终未绝于耳。现代心理学中直接的谩骂与指责似乎是少多了,但是这并不代表学派的消融。心理学的流派依然存在,只不过他们不再沉溺于争吵之中,而是以冷漠、隔绝、画地为牢取而代之。不同的流派发展了不同的语言、术语甚至行话,以至几乎每一学派都编纂了自己的术语词典,如精神分析词典、行为主义词典、认知心理学词典等等。其结果是学派与学派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学科内部的恶性分化是心理学分裂的另一表现。分化是科学进步的表现。通过分化,科学研究能在更深、更细的层次上进行。但心理学的分化趋势却令人担忧。一些心理学家指出,在规范科学中,科学家因为担心他人抢先一步,因而急于把新成果和新发现公诸于众,但是心理学家从没有这样的担心,因为心理学缺乏一个核心,没有共同性可言,没有他人捷足先登的可能。那么,究竟怎样看待心理学的分裂与破碎?一种观点认为分裂和破碎使心理学存在着分裂的危机,另一种与之相反认为分裂与破碎完全是科学成熟的自然结果。无论持有何种观点,心理学都面对着整合问题。承认破碎和分裂是一种危机,自然需要正视整合问题;认为它是科学成熟的自然结果,也无法回避整合问题,毕竟心理学从来都不曾是一个整合科学,历史上不曾是现在不是如果未来还不是,那就需要质问心理学是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了。

著名理论心理学家库克(Koch,S)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出发,认为心理学不可能实现统一或整合。他指出:“在我看来,心理学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由各种类型的研究组合起来的集合体,其中少数部分可称为科学,但大部分却不能使用这个称呼……很久以前,我就推荐用‘心理研究’来取代‘心理学’这个名词”。在库克看来,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或整合的学科只是19世纪心理学家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心理现象是多形的、易变的和转瞬即逝的,它的意义复杂、特点模糊,任何一个敏锐的研究者也只能切割其中的一个小块来加以分析,其结果是造成许多孤立的小领域。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学不能成为一门整合的和学科,而只能成为由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方法混杂起来的“心理研究”大家族。笔者认为库克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出发分析问题非常值得肯定,但是不同意他得出的结论。心理学的确是由各种类型的研究组合起来的集合体,但并不是少数部分可称为科学大部分却不能使用这个称号,而是基于心理系统的复杂性使其研究对象具有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使其研究对象从自然科学跨越到社会科学。也因此,试图从单一的自然科学范式或社会科学范式寻求心理学的整合之路无异于缘木求鱼。那么如何来寻找心理学的整合之路?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科学跨越到社会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整合必须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衔接的基础上。回顾上述对复杂性的研究的认识,可以发现非线性科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层次上将以往彼此割裂、互不衔接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和艺术科学等内在统一起来,由此基于非线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将为心理学的整合开辟新的蹊径。

3 复杂性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

把复杂性理论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之中,无论是在整体的认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都为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3.1 用复杂性理论指导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范式”是指特定时期从事某一学科的研究者所公认的理论框架或研究纲领。根据库恩的观点,范式的基本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学科共同体所持有的共同态度和信念;具有公认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模型。理论范式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斯腾伯格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总是会受到两种互为联系的内生性资源的推动:一种是“思想驱动”(idea driven),另一种是“数据驱动”(data driven)[6]。理论范式无疑属于“思想驱动”的范畴。随着当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些学者提出,许多科学发展问题在技术上困难并不大,而关键需要来自于“思想观念”的变革,即需要进一步实现理论范式的转换,以新的思路和视角来摆脱发展中的困局。复杂性理论的出现已经带来一些科学研究“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也必将为心理学研究的“思想观念”的变革提供巨大的动力,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指导方向。

首先,从复杂性理论出发,要改变以往心理学研究过程中追本溯源式的本质主义的思维倾向,不要强为复杂多变的心理世界寻找一个唯一的、永恒不变的本质或答案,或发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实践证明,那种寻找“阿基米德基点”的思维模式是一个误区,那种以概念作为体系的原点,然后由其阐发或演绎出体系化心理学的努力也是不成功的。应该充分认识到,心理现象是一个有序与无序、确定与不确定、简单与复杂相互交融的世界,是各种影响因素持续不断解体与重组、和谐与噪声反复交织的复杂过程。这具体表现为,每个人的人格形成过程中要受到包括:生物遗传、自然环境、家庭背景、社会、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多变的,并呈现出和谐与不和谐、一致与不一致的复杂交混。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原因可能会导致同一个结果,同一个原因也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要求人们绝不能因循非此即彼、寻求唯一因果关系、追求唯一本质的思维模式,而应以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整合的、非线性的观念来认识和研究心理现象。埃德加·莫兰说:现实世界的“一个理论不是一个目的地,它只是一个可能的出发点。一个理论不是一个解决的办法,它只是处理问题的可能性”[7]。因此,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创设一种多元共生的空间地带,尤其是应该提倡和强化运用各种个性化的理论及描述性的观点来解释和理解纷繁多变的心理现象,力求通过多视角的理论表现和多样性的阐释来对人们的生活实践产生积极的意义。

其次,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和多水平上心理学理论评价体系。复杂性理论认为应该在复杂性视角下认识世界、研究世界,这意味着复杂性是世界的本质特征,简单性只是特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的研究对象包括了从感知觉到意识再到一些精神现象,这些现象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即使单个心理现象比如意识,包括了与注意相联系的“执行控制”层面的意识现象,也包括了哲学中与物质相对应的意识现象,前者可以作为认知科学这样的自然科学性质很强学科的研究对象,而后者可以作为宗教学等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复杂的层次性,而其一些具体研究对象本身也具有复杂的层次性。这种复杂的层次性决定了心理学理论的评价不可能从单一层次、单一类型和单一水平的标准进行评价,打破占主流地位的实证主义的单一评价体系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再次,注重不同研究范式的融合。世纪之交心理学理论研究范式已经出现了转换,但这种转换不应该是“东风压倒西风或西风压倒东风”单向转换,而应该注重不同范式之间的融合。毫无疑问,传统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范式所占有的学术领导地位还将会持续一个时期,这不可避免地与新的研究范式存在着难以通约的鸿沟及隔阂,而且新范式形态本身也在不断生成与变化发展之中,同时还面临着在自身原有的框架内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但这些矛盾冲突是正常的、合理的,“对现实主义的多元论来说,冲突具有潜在的建设性意义,这些冲突通过共同分享的价值观而得到解决”[8]。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本身就显现出一种复杂性,新范式的出现既有一个逐渐的产生过程,在某种层面上它又是“突现”的结果。要“突现”出一种全新的成熟的心理学研究范式,必须是在已取得重大进展的旧有范式之间的相互融合并且融入新的思想的基础上获得突破。因而,研究者应当正视新世纪心理学研究所出现的新范式,并且注重新旧范式之间的融合,以此来获得心理学研究范式的重大突破。

3.2 用复杂性理论改造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首先,近年来在对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的认识的基础上心理学采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这种认识也必将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革新提供不竭的动力。近10年来,心理学研究方法领域出现的工具包括:元分析方法、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行动研究、模型方法、解释学、叙事心理学和质性研究技术等,虽然不是直接在复杂性理论的直接指导下产生的,但是它们的产生却是建立在对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例如,元分析方法对已有的研究结果的综合量化分析,因而它可以对不一致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得出仅从单一研究中不能获得的共同效应,做出普遍性的结论[9]。这种方法认识到了心理现象的复杂性,认为依赖单一研究难以做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准确、全面地解释和预测心理现象,因而用综合的量化分析为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整合打开了一条通路。而诸如解释学、叙事心理学和质性研究技术,可以在心理现象复杂层次的高层次对其进行研究,这为不可还原的复杂现象的研究开启了光明之门。

其次,将复杂性科学的一些具体研究方法直接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以研究复杂性发展起来的非线性科学包括一些崭新的学科,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为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近几十年中,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利用现代科学方法所提供的独特思路研究心理现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显示出现代科学的新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适用性。人脑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它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组织性和活动性特征[10]。依据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人类既不能从外部对人脑产生各种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进行直接观测,也不能利用解剖方法对人脑组织所发生的心理过程进行微观水平的直接考察。况且,人脑各组织之间的分解又会引起整体功能的变化,影响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肢解心理系统整体联系的分析方法已被实践证明难以对心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做出客观判断。“黑箱”方法作为复杂性科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能在不干扰正常的心理活动的前提下考察心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因而对心理系统的研究具有独特作用[11]。其它包括系统论的方法、信息论的方法以及控制论的方法也在心理学研究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它们对心理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复杂性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