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群现象的生物学解释_集群效应论文

企业集群现象——生物学视角的一种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生物学论文,视角论文,现象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论在发达国家或是在发展中国家,企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强劲的竞争势头,近几年来,这一现象成为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企业集群的理论研究最早始于十九世纪末,经济学大师马歇尔(A·Marshall)就曾对企业聚集现象进行过经典的经济分析,只是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被主流经济学所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集群理论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阶段,西方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地理经济学、区位经济学等纷纷涉足这一领域。目前对企业集群进行解释的经济理论主要有集聚经济原理、交易费用理论、创新理论、网络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波特的钻石理论等。由于企业集群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多视角的研究对全面正确地认识集群有着重要意义。鉴于企业集群与生物种群、生物群落之间在特征方面和存在机理方面的类似性,借用较成熟的生物学理论研究集群现象是一种新的尝试。

一、集群关系

企业集群是生产相同类产品和相关产品的大量中小企业在有限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如同生物种群一样,企业个体之间存在着两种本质关系:如果彼此相互争夺,这种关系就是竞争关系;或者彼此相互有利、共生共荣,则称为共生关系。除集群内企业间的关系外,集群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竞争与共生关系。

(一)竞争关系

竞争关系是竞争主体之间分割资源的关系。企业在一定时期,面对一定资源,所谓资源主要是指供给与需求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市场需求规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销售额的大小,在市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一个企业的销售额的增长是以其他企业销售额减少为前提的。市场资源的有限性使得竞争凸现出来。竞争程度明显受制于密度,所谓密度就是集群中企业个体的数量和生产量多少。在有限生存环境中,企业数量越多,经营量越大,对资源的争夺就越激烈,从而对个体的影响就越严重,企业衰亡率就越高。在一个时期,存在着环境所容纳的企业数量的最大值(临界值),在值以内,无论竞争方式如何,只要正常经营的企业就不容易死亡(存在严重的健康问题或进行自杀式经营的企业除外),但企业数量(密度)超过最大值时,集群内竞争加剧。如果是争夺式竞争,部分企业将被淘汰;如果是分摊式竞争,将引起整个集群的衰败。

(二)共生关系

共生是生命个体之间在空间上的共居关系,按其作用程度可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关系。互利共生是众多的企业长期共同在一个区域进行经营活动,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偏利共生指对一方有利,对一方无影响关系;原始协作是指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对双方利益没有影响,或双方都可获得微利,但协作非常松散,不存在依赖关系。企业间的共生关系在不同类型集群中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从总体看,企业间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关系是显著的。共生关系产生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共生单元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合作产生共生能量,共生能量不是个体能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体在集合基础上产生的新能量,这就是所谓1+1>2的集体效应。企业共处一域是这种能量产生前提条件,企业间信息、物质、人员的交流和资源共享是能量产生直接原因。

(三)竞争与共生的关系

竞争与共生虽然是一对矛盾,但二者之间还存在相容关系,或者说相互作用的关系。按生物学观点,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因此,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在很多情况下,多物种单独进化常常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调适应系统(coadapted system)。从这个意义上说,竞争可以促使生物进化。与此同时,生物之间的适应和反适应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选择压力不断起作用,但更有可能会导致一种稳定状态,此时每一方都以这样的方式发生适应,而尽量减少对对方的干扰和损害,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方的反适应。①

在共生的条件下,集群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与群外企业之间对比会更显著,这不仅在于企业生产经营商品的同类性和相似性,而且在于企业间地域上的相邻性,从这点看,共生促使了竞争。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企业为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会更有动力地调整经营策略和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如果某一个体进行调整和改进,会对其他企业造成更大的压力,有可能引起更多企业也发生调整,从而发展成为正反馈系统。因为企业的这种调整实质上是创新过程,是企业不断拓展市场并扩大市场容纳度的过程,因而也是打破零和博弈的过程。从这点看,竞争是集群进化和升级的动力源泉,从而也是企业在更高的层次建立共生关系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共处一域的竞争关系更有利于产品差异化,在一些时候,企业尽可能避免与对手的直接对抗,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了互补协作的共生关系。总之,竞争和共生具有同一性。管理学大师波特(porter,1990)把竞争看成集群获取优势的源泉,这一观点是颇有见地的。实际上,集群的优势是在共生关系和竞争关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非把竞争关系看成负效应的话,集群产生的共生效应一定大于竞争产生的负效应,这是集群存在的前提。

二、集群的优势

企业集群如同生物种群一样存在集体优势,这种优势是在集群与环境之间、集群内企业间竞争与共生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环境、创造市场

生物种群不仅是环境的产物,而且他本身也改变环境、创造小气候。企业集群的优势在于他能依靠共生的力量改善生存环境。环境是由各种外部因素组成的综合体,它是企业或集群以外的空间中能直接、间接影响该企业或集群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中存在的生态因素是指对企业生存、发展、繁殖等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市场需求、市场体系、要素供给、相关的支持产业发展状况、自然地理条件、交通状况、历史传统、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文化和政府作用等。这些环境因素不同程度地决定和影响着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同时,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也在影响改变着这些环境条件。

首先,集群能够创造市场需求,扩大市场边界。这里的市场扩大是指集群企业能更有效地扩大顾客群、提高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说,集群中企业如果分散生产经营,其市场范围的总和小于这些企业聚集成群时所形成的市场范围。集群为什么能够扩大市场边界呢?原因在于集群所具有的独特信息传递方式的高效率。以商业集群为例,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商业企业要销售产品,就要向顾客发出售卖信号,假定商群中一个经营者发出的营销信息能被一个客户接收,如果这个客户进行购买活动就要到这个商群中去,一旦客户走入商群,他(她)就无法自制,不可能只到发出信息的商家进行购买活动,因客户存在“货比三家”的心理,加之商群中商家地域相邻性,客户很容易而且几乎是必然地要到其他销售商那里了解商品质量与价格等信息,然后才进行选购活动,这个过程直到客户获取最大消费者剩余时为止。客户由于购物满足,增加了传播信息的欲望,并主动地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更重要的是,客户再次传播信息内容不再局限于实现购买的商品,很有可能包含群内众多商家的总体情况和其它未购商品的有关信息。信息内容的扩展会引致顾客群体的扩展,在同一区域,消费者密度增大,同时,传播效应使商圈地理半径增加,也就是说,会把距离更远的客户引向这个商群。市场边界最终以“密度”和“距离”两个纬度向外移动。总之,这种特殊信息传导方式节约了企业信息发送成本、客户信息搜寻成本,提高了信息使用效率,从而引致了销售市场边界的扩大。信息传导方式用图1表示。

图1 商群与市场环境间的信息传导模型

群外企业不具备这一优势。获取信息的客户只能对该商家的有关商品信息进行传播,其他非相邻商家不可能如群中的商家那样在信息传导方面免费搭车,且独立商家有限的商品种类不能满足客户的选购愿望,可能会影响购买者传播信息的积极性。不仅商业集群,其它产业集群也都能够创造市场,所谓“区位品牌效应”,即集群品牌的形成就是集群创造市场,改善市场环境的具体表现。

其次,集群可以改变其它环境因素。如集群可以改善供应链系统,影响上游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数量,改善生产要素的供给,特别是技术人才的供给;促进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行业协会、研究培训机构的建立和有效运做;有利于政府支持力度、金融支持力度的加大及服务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浓厚的区域商业文化等。

(二)互补协作、共同行动

共同取食、防御天敌是生物种群的本质特征之一。集群内企业之间存在着互动行为,这种行为来自于客观存在的交换关系,适应关系及非直接物质联系的协作关系。具体表现为产业链上企业的垂直联系及同类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由于地理接近性,集群企业间虽不存在大企业内部部门间的联系方式,但垂直联系的密切性和水平联系的互补性使集群企业之间的关系有别于分散条件下企业之间的关系。如生物种群中的生物共同取食一样,集群企业的共同行动及优势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集群中企业可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聚集企业可以通过分享公共基础设施、专业化劳动力资源、销售市场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同时,企业也可以获得外部范围经济。相关产业的聚集使得企业能及时获得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业务联系,通过水平联系的企业可以互通有无、从而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总之,聚集经济就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景芝英等,1998)。其二,共同行动增加了整个集群企业应对环境的力量。从购买角度看,由于集群作为整体拥有较大的需求规模,外部原材料供应商、中间产品供应商在同群中企业交易过程中会节约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和运输成本,并有利于供应商生产规模的扩展。供应商这种额外收益往往被供应对象所分享,群中企业因此可以通过享有价格折扣利益来降低自己的生产经营成本。从销售角度看,下游客户同样节约信息搜寻成本、运输成本。因为客户容易找到所需产品,特别是对那些有多种需求的客户来说,集群无疑是较好的选择。顾客的利益正反馈于集群,使得集群市场边界扩大。群中企业的共同行动还表现在集群利用收购网点和销售网点方面。许多产业集群都有遍布全国的收购及销售网点,企业可以利用这样的网点而不必自建,不仅节约了流通费用,而且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从而增强了竞争能力。其三,共同行动提高了产业进入、退出壁垒。如生物种群有利于防御天敌一样,集群对于外来者来说,其独特的竞争优势能有效的构筑起进入壁垒。陈雪梅(2003)认为,虽然集群内部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进入、退出壁垒,有利于竞争,但对于集群外部企业来说,集群提高了产业进入、退出壁垒,有利于获得垄断。因为集群拥有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特别是集群企业的社会根植性和文化认同等人文因素使得非编码知识和经验的传播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这些因素足以成为外部企业的进入壁垒。

(三)快速繁衍、量质并进

如生物种群有利于繁殖一样,集群有利于新企业的创立。新企业创立是通过两种途径进行的:一是“分蘖”,即原有企业合伙者或者掌握了必要的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市场信息的员工,为了更大的发展,创立自己的企业。二是“模仿”,当地投资者在先行成功者示范作用下,就会跟进投资,建立起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如果跟进者成功,就会有更多的投资者跟进,从而形成连锁反应过程。集群规模一旦达到所谓“临界值”(符正平,2004),分蘖和模仿就会出现加速过程。在临界规模以前,企业创立一般是以生产同类产品为主,是简单的数量增进过程;在临界规模以后,企业的创立以质量提高为主,同时伴随着数量的扩张。因为在集群达到一定规模后竞争相对激烈,这时竞争压力迫使企业提高产品档次并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企业除在产品性能、额外特性,可靠性方面不断提高档次外,同时还在商品品种、款式、功能、花色、规格方面不断翻新,以保持原有市场和开拓更大的市场。在生产主导性产品企业质与量提高的基础上,集群整体也会发质与量的变化。相关性和支持性产业因需求规模扩大而变得有利可图,相关企业和服务业进入集群,集群复合性增强。

集群有利繁殖创新,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群内产生的丰富信息使得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降低,加之群内企业超额利润存在,集群对投资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二是群中信息高效流动使企业学习和创新成本降低,同时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创新。三是集群的创业氛围浓厚,容忍失败和鼓励创新的文化在集群中也容易形成,这为集群企业繁殖提供了观念上的条件。四是大量的企业聚集使得支持性产业和服务业出现具有经济性。马歇尔(marshall,1890)早已认识到产业高度地方化(集群)可以提供该产业专用的多种类低成本的非贸易投入品,附属行业在附近可以较好地成长起来。因为每个企业虽然使用每件资本品都不大,但是集群中众多的企业汇集成了较大的使用量。或者说,每个附属产业只服务于生产过程中一个很小的分支,但它为附近的许多产业工作,因而足以补偿投入的成本。集群有利于企业量的增加,同时也为企业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但企业是否能够利用这些条件则具有不确性。

三、集群规模的增长变化

生物种群存在着几何级数增长或指数增长的理论可能性,但就现实看,种群增长却是有限的。因为种群的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它资源的限制。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就称为环境容纳量,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逻辑斯谛(logistic)增长模式是描述种群增长的常用模型,即:

鉴于集群和生物种群的类似性,我们借用这一模型来描述集群增长变化,并揭示其中存在的经济本质。在这一模型中,是集群的瞬时增长量,r是每个企业个体的增长率,N是集群规模的大小,K是环境容纳量,就是逻辑斯谛系数。

当N>K时,是负值,集群规模缩减;

当N<K时,是正值,集群规模扩大;

当N=K时,等于零,此时集群规模稳定;

逻辑斯谛系数对集群数量变化有一定制动作用,使集群规模总趋于环境容纳量,形成S形的增长曲线(见图2)

图2 集群的逻辑斯谛增长(虚线代表K值)

逻辑斯谛增长是在严格假设条件下的理论抽象,现实中不会存在完全符合假设条件的情况。尽管如此,这个模型是集群增长的一个较好描述。

集群增长是和企业密度、规模大小高度相关的。假定企业有同等规模,当企业数量较小时,集群规模增长速度较慢;当集群规模N=1/2K时,最大,即集群密度中等时,逻辑斯谛系数最大,集群规模增长速度最快;当N=K,即集群规模达到环境(K值)所容纳的最大限度时,集群规模稳定;当N>K时,即集群规模超过环境所容纳的限度时,集群规模不增反减。

集群规模的增长曲线是由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的。当企业数量较少时,潜在投资者因对市场需求信息、生产技术信息、投入品供给渠道信息掌握较少,无论是分蘖和模仿跟进都缺乏动力,集群增长速度不快;当企业聚集达到一定规模时,聚集效应增强,集群内需求信息、供给信息、技术信息逐渐丰富,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效率提高,投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分蘖和模仿速度因此加快;加之集群创造市场的效应显现,原有企业也会有较快发展和增长。但高速发展是不能持续的,集群增长速度随着规模增大由快到慢,直到停止增长。这时候,尽管有利增长的因素仍然存在,如信息更加丰富,学习曲线下降,技术创新开始,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品牌效益出现,但不利因素也在增长,不利因素抵消了有利因素。

环境是制约集群规模增长最主要的因素。市场需求是限制因子之一。同类产品的市场总需求在一定时期是比较稳定的,但随着集群市场边界的扩展,销售地理边界外移,运输成本必然增大,且产量规模趋向需求规模,企业开拓市场费用将随之提高,单位商品销售利润下降,从而对潜在进入者引力降低。一旦产量超过需求规模,集群出现过度拥挤现象,企业之间必然会展开争夺式竞争。如果竞争达到恶性状态,往往意味着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甚至亏损经营,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下降,最终影响集群商誉,从而使得市场边界不增反缩。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出现自疏现象,即劣势企业会因利润消失而停业,过度竞争现象得到缓解,市场供需重新达到均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集群在同一水平市场条件下,其最后产量差不多是一个定值。限制因子之二是供给水平。原材料及中间投入品、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有限性也制约集群规模扩大。集群规模的扩大带动投入品需求的扩大,如果供给赶不上需求增长,投入品价格自然上升,这将减少企业利润,从而抑制集群的扩展速度。如果投入品在一个时期有一个限度,集群规模也因此而被限定。制约因子之三是自然地理条件。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依赖于某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地理条件是一个较稳定的变量,当集群规模达到一定值时,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势可能被耗尽,再进入者难以享有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势。同时,集群规模过大时,必然引起土地、房租、运输等价格的上涨,企业经营成本由此而增加,聚集优势被抵消,规模增长受到抑制。

以上对集群规模的描述和经济分析是假定在同一市场条件和其它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集群产品能够升级换代,新的市场会被不断地开辟出来,市场规模的扩展自然会带来集群规模的扩大,但这种市场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市场;如果交通、通讯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贸易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良性变化,市场范围有可能进一步更大,从而带动集群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但这已超出了本文的探讨范围。

注释:

①参见尚玉昌编著的《普通生态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9页、184页。

标签:;  ;  ;  ;  

企业集群现象的生物学解释_集群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