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元温清并用治疗慢性肠炎经验论文_张会玲,张可

朱文元温清并用治疗慢性肠炎经验论文_张会玲,张可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中医院 277400

【中图分类号】R259;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074-01

朱文元,主任医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孙光荣先生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擅长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内科杂病。笔者有幸跟随朱文元主任门诊学习,收获良多。

慢性肠炎属于中医“泄泻”“肠澼”范畴,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便溏、腹痛等,为临床常见疾病。朱文元主任集多年临床经验,对慢性肠炎病机认识深刻,并总结制定有效经验方宁肠温清汤,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病机认识

慢性肠炎可由空肠弯曲菌、沙门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主要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糊状便、粘液便或水样便等症状,在治疗上,西医采取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由于慢性肠炎长期迁延、相对较为顽固,故西医治疗效果往往不佳。中医学虽然没有“慢性肠炎”病名,据其临床变现,应归属于中医“泄泻”“久痢”等范畴。《黄帝内经》即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溏泄”等病名并作出相关论说,《难经·五十七难》曰:“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指出五种泄泻,后世医家对泄泻又有广泛深入的论述。

泄泻与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感受湿邪、困遏脾阳,饮食不节、宿滞内停,饮食不洁、伤及脾胃,过食生冷、寒食交阻,郁怒伤肝、木横乘土,脾胃素弱、运化不及,肾阳虚衰、水谷不化等等均能导致泄泻。《黄帝内经·素问》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盛则濡泄”“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等经典论述,至今仍能有效指导临床。《医学心悟·泄泻》云“湿多成五泻,泻之属湿也,明矣。然有湿热,有温寒,有食积,有脾虚,有肾虚,皆能致泻,宜分而治之”,《时病论》曰“食泻者,即胃泻也”,指出泄泻与湿热、食积、脾虚、肾虚等因素有关。《医林改错》提出瘀血致泻则又另开法门。一般地讲,泄泻之脏主要在脾,病理因素主要在湿。

朱文元主任集多年临床经验,不断探索,从临床实际出发,认为慢性肠炎的中医病机主要为脾肾阳气亏虚、兼夹湿热邪气,以正虚为主、邪气为次,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为患。究其原因,常见者有三:一者,肠炎初起大多以湿热实证为主,慢性肠炎日久不愈,湿邪困遏脾气,运化无权,导致湿邪难化,最终脾肾阳气俱伤;二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病人平素脾肾阳气不足,感受湿热邪气而致泄泻,由于正虚无力祛邪,正邪交争不解,迁延难愈,终成虚实错杂之证;三者,急性肠炎多为湿热内蕴,清化湿热既能治愈,若误治或延误治疗时机,诸如过用寒凉损伤正气、过用温热助长邪气等,以致湿热内停、阳气耗伤,从而转为慢性肠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治疗原则

泄泻的治疗,历代医家多有经典论述,《伤寒论》曰“伤寒,服汤药下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不已,复以它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提出治疗泄泻可有辛开苦降法、攻下里实法、温中散寒法、收敛固涩法、淡渗利尿法,可资借鉴。《医宗必读·泄泻》更是提出了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一般地讲,脾虚者补气健脾,湿盛者化湿止泻,肾阳虚衰者补火暖土,湿热者清热化湿,皆随证治之。

朱文元主任以“脾肾阳气亏虚、兼夹湿热邪气”为慢性肠炎的基本病机,从而制定“温补阳气为主、清化湿热为辅”的治疗大法,温清并用、补泻兼施,自组效方宁肠温清汤,取得了满意疗效。

3 制定基本方

3.1方药组成

党参20g,炒白术15g,茯苓30g,炒山药20g,肉桂6g,炮附子6g,补骨脂15g,薏苡仁30g,芡实20g,诃子6g,陈皮6g,木瓜10g,葛根15g,白头翁12g,黄连6g,秦皮6g,炙甘草6g。

3.2方药解析

本方以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补气健脾,肉桂、附子、补骨脂温里散寒,葛根升阳止泻,薏苡仁、木瓜、陈皮、芡实、诃子健脾化湿止泻,白头翁、黄连、秦皮清热燥湿止泻,甘草调和诸药,白头翁、黄连得肉桂、附子,清化湿热而不伤阳气。本方有升有降,党参、白术、肉桂、附子温补脾气以升清,陈皮、黄连、白头翁苦燥湿气以降浊;有补有泻,党参、白术、补骨脂等补助正气,黄连、白头翁、秦皮等祛除邪气;有主有次,从药味和药量来看,以扶正为主,以祛邪为辅。诸药共用,温补阳气、清化湿热,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正虚得补、邪气得祛,方药与证候相合,故用之能起良效。

3.3加减运用

脾肾阳虚者,加吴茱萸10g、肉豆蔻10g、五味子10g、干姜10g。虚寒滑脱泻频者,加赤石脂12g、禹余粮12g、诃子10g。气虚泻频者,加黄芪30克、升麻6克、柴胡6g。食滞不化者,加焦三仙各24g、鸡内金15g。肝脾不和者,加柴胡10g、川楝子12g、乌梅10g、防风10g。泻下水样者,加苍术10g、车前子30g。腹痛较重者,加白芍18g、香附10g、青皮6g、元胡12g、川楝子10g。腹胀者,加大腹皮12g。湿热泄泻者,加金银花30g、炒白扁豆30g。粘液血便者,加当归6克、生地榆15g。里急后重者,加青皮10g、枳壳10g。

4 验案举隅

冯某,男,42岁,2015年5月12日初诊。患者慢性肠炎3年余,反复发作,发则泄泻便溏、日泻数次,曾服理中丸、参苓白术丸及相关西药,经多方医治,时轻时重,效果不佳。刻诊:大便一日3~4次,质稀溏,大便前腹痛不适,泻后痛除,稍有饮食不慎(或寒凉、或辛辣等)则加重,口苦,脘腹痞塞感,肠鸣,食欲不振,肢倦乏力,腰酸,面色少华,时发头晕,形寒肢冷,舌淡红胖大,有齿痕,苔黄白相兼略腻,脉滑无力稍数。诊为慢性肠炎,证属脾肾阳气不足、兼夹湿热为患,治当温补阳气、兼化湿热,方用宁肠温清汤,白头翁改10g、黄连改3g,加炒白芍10g,水煎服,日一剂。服药6剂,患者自诉大便日行2次,稍成形,余症均有所减轻,继以初诊方加减服药月余而愈。

论文作者:张会玲,张可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  ;  ;  ;  ;  ;  ;  ;  

朱文元温清并用治疗慢性肠炎经验论文_张会玲,张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