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班异构”概念分析与案例研究_同课异构论文

“同班异构”概念分析与案例研究_同课异构论文

“同课异构”概念辨析及课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论文,异构论文,课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课异构”的说法产生于2000年以后。如今在电脑上打入“同课异构”,显示出的词条居然有129万条,打进“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显示的词条也达40多万条。说明“同课异构”已经成为中小学各科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或开展教研活动的常用方法了。中小学各门学科“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在教学杂志上比比皆是,正式出版的“同课异构”教师备课参考书也屡见不鲜。其实中小学教师对“同课异构”的研究由来已久,只是以前不叫同课异构,称一篇课文多种教法。

一、什么叫“同课异构”

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是指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设计,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然后对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同课异构”适用于个别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如果以教师团队的方式进行研究,则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展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成为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教研方式,能更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同课异构”的“同课”,一般是指同一教学内容并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就数学、英语、思品及其他学科而言,“同课”即是相同的“教材内容”和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但语文学科中,“同课”可以有相同的“课文内容”和相同的“课程内容”两种不同的解读。因为语文学科的教材(课文)内容和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课文内容”与“课程内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课程内容是指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这篇课文要“教什么”;而教材(课文)内容是指为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用什么来教”,或者说是用哪篇课文来教。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通过课文要向学生传达何种信息以及要让学生获取何种能力(“教什么”),完全是凭执教者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判断、选择,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几位教师同教一篇课文,但是确定的课程目标各不相同的现象。

我们列举一个教学事例。有三位教师同教《月光曲》这篇课文,A教师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月光曲谱写的过程,感悟贝多芬同情穷人的思想感情,侧重于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B教师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并创设情景迁移运用这些词句,重在指导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表达练习;而C教师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习事物和联想的方法,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在阅读和写作中如何运用。三位教师教的是同一篇课文,但确定的教学目标各不相同,这样的“同课异构”,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异构”,更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的异构。由于课程内容相异,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自然也不会相同。

当下语文学科所开展的“同课异构”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数学、外语课的同课异构研究有着质的区别:后者主要聚焦于教学层面的研究,比较哪一种“教学方法”更加合理有效;而前者聚焦于上位的课程层面的研究,首先需要研究的是“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然后再研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如果课程内容确定不合理,那么教学方法即使选择得很好,教学效率也不会太高。

二、语文课“课程内容”的确定

如上所述,语文课的“同课异构”,首要任务在于确定合理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这是检验语文课“同课异构”是否有效的第一项指标。语文课程内容可以从两个维度去分解:一个维度是体现语文工具性方面的课程内容,另一个维度是体现语文人文性方面的课程内容。

工具性方面的课程内容主要指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是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基础,是必须掌握的,相对稳定的,可以终身受用的。比如语文知识方面:汉语拼音,3000个常用汉字,常用的词语,标点符号,等等。语文方法方面: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抓主要内容的方法、理清文章结构脉络的方法等等。语文技能主要指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围绕语文知识和方法学习而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这一维度的课程内容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属语文课程本体性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特点的具体体现,只有语文课程能够承担,其他课程无可替代;②相对稳定,不因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生字词语、标点符号、阅读写作方法等等,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语文课程都需要教学,尽管各个时代、各国语文课程内容会有不同,但所教的大同小异;③必须掌握的。这些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如果不掌握就会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这一方面的课程内容不仅要求理解,更重在运用,必须通过反复操练,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人文教化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的教育,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育等等。这一维度的课程内容有以下特点:①不确定性,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有鲜明的时代性,并且随时代价值观的变化而经常发生变化;②各学科共同承担的,不是语文课特有的;③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重在体验,重在感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应该渗透在语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在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这是语文课程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特征和基本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内容是确定的,是教材直接呈现的,无需教师自行选择;而工具性方面的课程内容,除生字词语外,其他如语文知识、语文方法或语文技能教学的内容,是不确定的,需要教师自行选择,并且在教学中有机添加的,这就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困难。我们都说语文课难上,语文教师难当,其实难就难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形成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与数学、外语学科教师相比较,语文学科对教师经验性要求更高。不少优秀教师的语文课为什么上得比较有成效,除了教学方法得体之外,可能更加重要的是他们对每个学段、每个年级、每个学期,甚至每个阶段需要教学生什么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学生应该形成怎么的语文能力,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因此教学中往往能够根据课文准确地判断并选择好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程内容。但是也有不少教学经验不那么丰富,特别是入职时间不长的教师,面对一篇篇课文一筹莫展,即使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也不一定能够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更有一部分教师,误将课文内容当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语文课上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课文内容的解读上——教《曹冲称象》,主要研究称象的原理,教《太阳》,主要研究太阳有什么特点,教《中彩那天》主要研究什么行为是道德的、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这样就很容易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常识课、历史课,混淆了课文内容和课程内容的关系。

了解了语文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区别,明白了一篇课文中工具性方面的课程内容是不确定的,需要自己选择,那么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一篇课文“教什么”,选择好这篇课文需要教学的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一堂语文课的语文含量或教学效率。上面列举的三位教师对《月光曲》这篇课文“教什么”的不同选择,实质上反映出的是对语文课程内容(即教什么)认识上的差异。A教师重点教学的是月光曲谱写的过程、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其实是把课文内容当作了教学的主要目标,造成语文课性质的异化,降低语文课的“语文”含量。B教师和C教师分别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语言积累、运用和语文方法的学习运用上,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能力或语文学习方法方面有所收获,有所长进。

三、语文课“同课异构”课例研究

下面以《去年的树》这篇课文的“同课异构”为例,对同一篇课文“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作一番研究。

【课例一】

教学目标

1.愿意参与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2.对朋友、守信及牺牲奉献等概念与行为进行深入的探讨。

3.学习如何深刻地描绘朋友的关系。

执教老师在说课时谈了自己的设计理念,认为这一篇童话故事不论是在叙写方式、用词用语,乃至故事的表面意涵,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都应算是简单的。教学时如停留在故事表面意涵的讨论上,就会让学生觉得较无趣味。因此,教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放在引导学生对“朋友”“守信”及“牺牲奉献”等概念与行为进行深入的探讨上。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这则故事对以上概念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引申出“朋友”“守信”及“牺牲奉献”等概念;然后以合作学习方式,联系课文内容对这些概念进行分组探讨;接下来是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全班分享;最后师生共同对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整理。按照执教者预设的教学目标3“学习如何深刻地描绘朋友的关系”,下节课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把这节课的收获体会表达出来。整节课教学围绕着从“阅读中获得感悟”这一目标,设计了“获得概念—交流深化—综合整理—书面表达”的教学环节,最后的教学成果如果能够落实到将阅读感悟表达出来,那么这堂课选择的“课程内容”其语文含量就十分充分,教学目标集中,教学设计环环紧扣,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设计。

【课例二】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探讨小鸟的心情指数,了解故事的脉络,并加以复述。

2.学生能对“诚信”二字作出个人见解,并从生活中发掘事例。

3.学生能从有关“友谊”“诚信”的不同故事中,找出朋友之道,并与同学分享。

从教学目标分析,这堂课的教学重点侧重对课文核心概念“诚信”的理解感悟,并且联系生活经验和结合扩展阅读,不断深化并丰富自己的认识。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先引导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然后从课文中直接提取出“诚信”这一核心概念,理解“诚信”的多种含义,再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谈个人见解,最后通过扩展性阅读延伸出对“朋友相处之道”的理解。从这堂课选择的“课程内容”这一视角分析,学生在阅读实践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但教学重点比较偏重于课文人文内涵的发掘和延伸,特别是最后落实到对“朋友相处之道”的认识上,似乎有偏离语文本体任务之嫌。如果让学生总结这堂课的收获,学生可能更多的是对“朋友相处之道”的认识的长进,而这样的学习结果与思品课的目标更加接近。

【课例三】

教学目标

1.多元理解感悟童话《去年的树》。

2.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

3.激发阅读新美南吉写的童话的兴趣。

与前两个课例不同,这堂课的教学重心放在童话阅读和想象编故事方面,因此教学目标中对“诚信”这一课文的核心概念没有提及,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深入。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突出朗读感知,第二板块突出感悟交流,第三板块侧重想象表达,第四板块激发读书兴趣。这四个板块不是在讨论课文内容,不是围绕“教课文”设计,而是依据课文以“学语文”为目标设计的,因而整堂课透露出浓浓的语文味。然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过于分散,四个板块教学互不相干,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如果集中一个目标,比方说“如何阅读童话”,或者“如何依据故事开展想象续写故事”,然后渐进式地展开指导,那么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四、几点启示

1.“课程内容”的选择

语文课“同课异构”的重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一篇课文可选的课程内容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教师由于社会经验、知识背景以及对语文课程内容认识的不同,所确定的课程内容也会各不相同。如何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第一,所确定的课程内容必须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本体特征,也就是说通过这篇课文学习,学生在语文知识、语文方法或语文技能方面应该有新的长进;第二,要考虑的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得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体验;第三,一堂课的课程内容须相对集中,重点突出,不求面面俱到。如果只考虑了第一点,忽略了第二点,那么这堂课“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有缺陷的,因为没能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教化的功能,但如果只有第二点没有第一点,那么会造成语文课程性质的异化,这样的语文课不能称之为“语文课”。现在不少语文教师上完课往往只能总结出这堂课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有何收获,而总结不出这堂课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何提高。这样的语文课,究其根源就是教师对“教什么”不甚了了,对语文课程内容把握不准确,或者是所教的课程内容过多,虽然“教过”,但学生没有“学会”。

2.“同课异构”教学环节的设计

当下我们语文课的教学流程主要是“文本解读型”的,具体表现为:“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练习”,这种教学流程的目标指向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部分语文课这样设计教学流程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所有或大部分语文课都这样设计教学流程,就违反了语文课的教学规律。因为语文课的任务不止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还要借助课文指导学生学习其他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的教学流程应该依据语文知识、语文方法的学习规律和语文能力形成规律来设计。就像数学教师教学新知,往往是先教例题,然后设计大量习题让学生操作;英语教师教学新的语言范型,也是先让学生理解认识,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实践运用。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思路很值得语文教师借鉴。语文课“同课异构”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如果侧重于语文知识或方法的教学,那么可以按照“示范指导—模仿练习—实践操作”的流程设计;如果侧重于课文语言的学习,那么可以按照“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流程来设计。总之,设计的教学流程要适合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或方法的掌握,而不是单一考虑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感悟。

3.“同课异构”教学效果的评价

语文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现在语文课对同课异构的评价有一种倾向,主要看哪一位教师对文本解读最有深度、谁的讲解最出彩、谁设计的教学环节最有新意,这就造成了评价对象的错位。其实无论哪一门学科教学评价,都应该以学生为本。一堂课上得是否有效,评价主体应该是“学生”,主要评价“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评价依据应该是学生学习行为有什么变化、究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讲得是否有深度、教得是否精彩。

标签:;  ;  ;  ;  

“同班异构”概念分析与案例研究_同课异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