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方市场的形成与思考_买方市场论文

买方市场的形成与思考_买方市场论文

买方市场的形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买方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前的几十年里,我国国民经济落后的最突出的市场表现,就是商品供给严重短缺。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是,尽管许多人在传统体制中生活了几十年,都很少有人将商品供给短缺和低价格制度联系起来,以至还有不少人抱着这样的幻想,即希望商品价格低,又不会出现短缺。

但是,在经济学家看来,只有市场均衡价格才是“合理的价格”,高于或低于均衡价格都是不合理的。偏高的价格会损害消费者利益,偏低的价格会损害生产者利益。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中央政府对几乎所有部门都实行垄断,并强制压低一系列部门的产品价格,为的是保证低工资制度的贯彻落实,服务于超前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资本原始积累。这就从根本上破坏了价格机制通过价格变动调节产品供求和资源配置功能,造成持续性的产品供给短缺和卖方市场的形成。

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交换,不仅保证人们能够就他们认为有利可图的交易达成合约,也保证他们通过“不同意”来表示避免一项可能带来损失的交易。因为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是自由进出市场、平等谈判和自愿缔结合约。市场之所以有效率,就在于市场价格包含着市场中所有“同意”和“不同意”的信息,而正是这种自愿表达保证了市场交易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成功的和不成功的交易,终究会使交易条件趋近于均衡价格。正因为不受政府管制的价格(即市场价格)具有反映供求和调节供求的特有功能,使得任何供求缺口都有可能由价格出清。正因为这个缘故,随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市场供求随之由以往的严重缺口到前几年的逐步改善、再到近两年的根本改善。目前大部分商品的供给已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即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这种买方市场通常被解释为买者占主导地位或有利于买主的市场,也就是说,买方在市场上处于相对主动地位,卖方则处于相对被动地位。

据统计,目前我国85%以上的生产资料价格,90%以上的工业品价格、95%以上的生活资料价格由市场调节,国家计划管理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5年前的1000多种下降到目前的30多种。不断发育的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主流,90%的国民经济总量已经市场化。随之而来的是由于发挥了价值规律的顺向调节作用,供过于求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从全国600多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看,1997年下半年供不应求的商品仅占1.6%,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66.6%,供过于求的商品占31.8%。供过于求的商品如此迅速增多,在我国历史上未曾有过。这是和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随之由政策性调整转入制度创新以及市场取向改革步伐加快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出现的买方市场不仅限于消费品市场,投资品乃至某些基础产品也相继出现供大于求的格局。据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钢铁等原材料生产企业由于积压严重,已实行限产压库;电力供应则由于用电水平上得慢,一些地方出现过剩;煤炭由于销售困难、库存过大、生产受到抑制;铁路运输一些过去较为紧张的路段,近来也出现运量不足的现象。

当然,也有个别商品似乎超出市场供求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从市场运行规律的角度看,一种资源或产品供过于求,其价格必须作出相应下调的反应,但住宅这种商品似乎有点例外:一方面是全国积压5000多万平方米的空置房,另一方面是其价格居高不下。即其价格维持在一个游离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以外的高位上运行。问题的实质在于,只有当住宅商品房空置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才会现实地把住宅商品房同广大工薪阶层联系起来。可是,从逻辑上讲,目前住宅商品房的成本构成和价格定位,都是相对于高收入者而言,超出大多数工薪阶层的承受能力。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积累资本的主导形式,是通过低工资途径把城乡居民应得的收入中可以用于长期储蓄的部分,以国有企业盈利的形式集中起来。个人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割,是一种跨时期的消费选择,其实质是将收入在现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合理分配。而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居民收入中可以被集中的部分实际上都是居民未来消费的保障,是居民在住房、养老、医疗、子女教育、失业、意外灾害等方面的开支所必需的。因此,国家在使用了居民这部分收入的同时,也不得不承担起为居民提供这些服务或保障的义务。现在既然国家要把这些福利品推向市场,就必须把城乡居民的这部分消费,打入工资成本中去,相应地增加职工的工资。也就是说,要研究制定相应配套的工资改革方案,把以前属于住宅暗补的部分纳入工资范畴,增加居民购买住房的能力。在职工工资不能较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要使广大工薪阶层真正成为商品房的消费者,还有一条途径可走,就是在房地产产品成本构成上做文章。诸如,相应调整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价格,以及进一步规范和减少各种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为我国住宅商品房设置一个合理的理论价格。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买方市场是不稳固的。

应当充分认识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是市场经济趋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计划经济所固有的固定价格制本身,是导致供给短缺的根本原因。其关键在于,当社会需求偏好发生变化时,不变的比价关系就不再能反映变化了的资源和产品的相对稀缺程度,不再能刺激短线产品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导致由原有货币收入提出的需求,大于可能生产出来的供给量。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于其所形成的价格是属于弹性价格,能够及时反映变化了的资源和产品的相对稀缺程度,从而有效地调节产品的供求关系。计划经济制造卖方市场,市场经济制造买方市场,这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

买方市场的形成,意味着贸易条件向着有利于买方转变,这就必然会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一系列好处;与此相联系的,则意味着贸易条件向着不利于卖方转变,这就会给生产经营者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并给国民经济的运行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结构调整势在必然。在卖方市场态势下,与庞大的潜在需求相比,供给能力显得严重不足,因而企业一般处于满负荷状态,生产能力利用率很高。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后,由于市场需求相对地小于产品供给,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在一定时期内造成生产能力利用相对过剩。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对94种主要工业品的统计,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上的有59种,生产能力利用率在50%以下的有35种,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利用的占2/3。问题的实质在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选择出现新的变化,不仅要求商品数量的满足,更要求产品质量、档次的提高,品种、花色的增加,消费也开始向高质量的服务领域扩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的原有生产结构开始明显表现出与市场需求极端不相适应,生产能力大多趋于饱和,相当多的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九五”期间生产结构转换滞后所导致的低水平下的产品过剩与生产能力闲置状况已经非常明显。其中纺织工业情况最为典型。食品业、饮料业、服装业也面临同样的市场格局。目前我国进出口总额已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但从总体上看,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型产品仍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低技术含量基础上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出口量迅速增长实际上隐含着国民财富大量流失的代价。这种主要依靠轻纺产品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进行低价国际竞争的态势,不仅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有力竞争、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挑战,也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的威胁,以及配额的限制。要继续保持出口增长的势头,打破发达国家的“配额”限制,其必由之路是提高外向型经济的技术含量。这就决定了产业与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是最终消费品业在跨世纪发展过程中产业振兴的迫切任务。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为有效解决我国国有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应当改变以往的做法,把工作重点从调整增量结构转变为调整存量结构。实践经验表明,光靠有限的增量调整,是很难改变庞大的不合理存量结构,弄不好在庞大的存量惯性作用下,投入的增量还会很快被不合理的存量结构所“同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结构的调整,说到底是存量结构的调整。

二、市场竞争力度加大,企业分化速度加快。买方市场的形成,意味着我国国民经济开始从供给约束型向市场约束型转化,从“生产者主权”向“消费者主权”转化。消费者手中的货币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去留的“选票”。为了争得“货币选票”,企业对市场信号的反应更加敏感,生产越来越紧密地围绕着需求的变动而变动,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与此相联系,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竞争愈加剧烈,企业的分化力度加大,资源逐步地从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型和特大型的企业集团、从低效的劣势企业向高效的优势企业集中。目前,我国家用电器的市场销售中,有80%集中在前十大企业。长虹彩电的市场销售率占全国98家彩电企业的35%。规模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要素的不可任意分割性。即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总得有一部分固定资产不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因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势必有助于生产成本的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企业只有建立大批量生产经营体制,才能有效地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而规模经济、大批量生产经营体制必然引起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企业。因为在市场容量既定的前提下,少数具有规模优势、效益优势、竞争优势的企业,就足以提供和满足全部市场需求,而把众多的中小企业逐步挤出市场之外。在这种形势下,乡镇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就更加严峻。随着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逐步搞活。“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崛起,使乡镇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更多更强了,乡镇企业原有的经营机制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而乡镇企业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正日益显露出来,主要是产业和技术层次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的现象相当突出,亏损面和亏损额都在加大,许多企业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险。

三、平均利润率下降,唯有走技术创新之路。买方市场形成后,作为卖方的企业相互之间为争夺市场份额必然展开激烈竞争,这种竞争最常使用的办法,就是降低价格。近两年来,全国各地,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商业企业,都相继刮起“降价风”。这种降价并不完全是因为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和经济效益提高,而是一种单纯的价格战。这往往会使生产者和经营者收益递减,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这种竞争实质上是属于“过度竞争”。“过度竞争”指的是这样一种竞争,即某个产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致使许多企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状态。以我国彩电业为例,虽然通过降价竞争,提高了国产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并使一批有规模优势的企业成为产业的龙头,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价竞争就是国内彩电业一直可以走下去的发展道路。须知,我们这里所说的买方市场,是从总量上看也就是从整个市场来看的,至于单个商品,既有呈现买方市场的,也有呈现卖方市场的。供过于求是相对的,任何一种商品都存在市场空档。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走技术创新的道路,在创名、优、特产品上下功夫,在买方市场中创造卖方市场。在彩电业中,小屏幕彩电相对饱和,但大屏幕彩电则仍处于畅销阶段。预计在1998年,大屏幕彩电在彩电销售总量中将占一半左右。

四、转换宏观调控方式,大力开拓新市场。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宏观调控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增加产品供给,补充短线产品。同时,面对短缺经济所特有的需求膨胀(无论消费品还是投资品都一样),调控方式主要是控制需求,只要收缩信贷与投资规模的“闸门”,即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宏观走势。而在买方市场的新形势下,供大于求成为宏观总量的一种常态,资源约束转变为市场约束,这时的宏观调控方式,就不再是单纯控制需求的问题,而是面临着结构性调整的问题。1993年底以来的通货膨胀与过去相比,量大不同在于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不是供求总量严重失衡,而是在总供求基本平稳的前提下,由少数商品,特别是粮食结构性不足引发的。由于市场供求格局已由以往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使得宏观调控任务面临不同于以往的挑战:既要消除引发通货膨胀的局部结构因素,又不宜采取或不宜骤然采取严厉的常规总量紧缩办法,否则就会导致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严重损害经济的增长。以最近一次经济“软着陆”为标志,短缺经济和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国民经济开始进入以结构优化和升级、整体经济素质提高为特征的新阶段。还应当指出,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我国人均主要产品产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国内市场远未达到饱和状态。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大力开拓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我国最大的市场应当说是在农村,因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2%,伴随我国农村奔向小康的目标的实现,农村市场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目前洗衣机、电冰箱在农村的普及率仅为10%左右。家电普及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万台的需求。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许多企业不注意研究农村市场需求的特点,有不少产品不适合农民的消费特点和农村的消费环境,影响产品进入农村市场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滞销的重要原因。

标签:;  ;  ;  ;  ;  

买方市场的形成与思考_买方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