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_循环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_循环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循环经济论文,路径论文,发展循环经济论文,本质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5(03)-0036-08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什么是循环经济?不同的经济学家、经济组织、经济部门,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 提出了不同的说法,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在这个角度上是一致的。循环经济是美国 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 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 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一方面循环经济要求按照 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另一方面,循 环经济是新的经济模式,必须尊重经济规律。2003年,我国实现的GDP占世界总量的4% ,却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世界水总产量的40%,世界煤炭总产量的31%(注:陆 永龙、李河新,“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经济日报2004年11月28日第8版。)。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 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注:朱之鑫 “循环经济为什么要加快发展”经济日报2004年12月20日第5版。)。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循环经济是指产品消费之后资源的再循环再利用的经济。换句话 说,它经历了“消费—废弃物—消费”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与传统的“资源—消费—废 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相反。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社会等方方面面,发展循 环经济必须彻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传统经济相比较,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 展模式,这可以体现在理念、物质流动、基本特征、政策环境和技术范式等方面。传统 经济的理念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而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创造性地适应自然;传统经济 的物质流动方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循环经济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流 动方式;传统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和高排放,循环经济的特征是低开采、 高利用和低排放;传统经济通过末端治理来解决环境问题,而循环经济采取全程控制来 治理环境污染。最后,传统经济的技术范式是线性式的,循环经济是反馈式的。

另外,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传统经济的生产不受资源限制,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 不考虑节约资源的过度生产,忽视消费后的产品废弃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循环经济模式 可以合理利用资源与降低环境负债,将追求利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可持续性的利用资 源,完善修改制度,设计开发易再循环利用的产品,可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在消费方面,两者亦存在明显区别,传统经济模式追求方便性产品的消费,造成废物 的过剩化,普及一次性使用产品,重视个人所有的价值观,缺乏对消费造成环境破坏的 意识;循环经济模式在满足方便性的前提下,追求减少环境负荷的合理消费,产品循环 利用实现消费的合理化,降低个人所有意识,重视产品功能利用的价值观。在对废弃物 的处理方面,传统经济中废物的大量排放造成资源的消费和高环境负荷,并缺乏对废物 排放造成环境破坏的认识;循环经济模式通过最合理生产、消费和废物资源化,达到抑 制废物的产生和对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目的,彻底实施废物排放者责任制度。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许多地方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状况 令人担忧。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 经济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严重

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石油 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在 人均资源量方面,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是世界 平均水平的10%。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人均河川年径流量相当于 世界人均值的25%,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世界人均 占有量的20%,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2.5%。多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 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 也相对较低。

改革开放26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 番。从1990年到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 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10种有色金属增长276%。目前,我国的钢材消费 量已经达到2.5亿吨,接近美国、日本和欧盟钢铁消耗量的总和,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 0%;电力消费已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注: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 导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 再翻一番考虑,要保障能源供给也面临许多新的难题。本世纪头20年,我国钢铁、有色 金属、石油石化,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汽车和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家 庭。与此相适应,资源消费会进一步增长。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 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

(二)资源的利用效率亟待提高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发展循环经济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资源效率,即:提高用单位天然 资源所能生产出来的产品量。资源效率提高了,环境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然而, 要在现有基础上将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提高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呢? 较为公认的提法是,要“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把资源、能源和其他物质的效率提高10倍 。”(注:1997年,国际10倍因子俱乐部向世界各国政府和产业界领袖发表的卡诺勒斯( Carnoules)宣言。)。

控制方程(IPAT)是资源和环境方面的一个总体方程。它把环境负荷(含资源和环境两个 方面)分解为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三个因素,即: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环境负荷。

环境负荷 = 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环境负荷(注:陆钟武“关于循环经济几个问 题的分析研究”环境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现在我国人口为13亿,21世纪中叶将增至16亿;人均GDP将从1000美金增至4000美金。 若要使环境负荷仍保持目前的水平,则按上式可得:单位GDP的环境负荷到21世纪中叶 必须降为日前的1/4.92,即降低4.92倍。然而,我国当前的环境和资源状况并不符合可 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到21世纪中叶,单位GDP的环境负荷应在现有基础上降低更多 倍(例如8-10倍),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为“三低”:一是资 源产出率低。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 的比重却很高。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消耗每吨标准 煤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2000年,冶金、有色、电力 、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2002年我国每 万元GDP取水量为537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也很低且浪费 严重。三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 平低20个百分点。我国木材综合利用率约60%,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同时,“ 三废”综合利用潜力很大。2003年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55.8%。

(三)资源对外依赖度不断提高,而资源再生利用率偏低

我国能源和重要资源依赖进口情况日趋严重。2004年原油对外依赖度接近40%,全年原 油进口量首次超过1亿吨;铁矿砂、氧化铝进口依赖度高达36-48%。未来一个时期,我 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处于重化工主导阶段,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仍然具有高需求。由于国 内资源不足,到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 70%,铝将达到80%。到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将超过1000亿立 方米,两者的对外依存度分别将达到70%和50%。

从资源再生利用的角度看,我国资源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2003年我国钢铁工 业年废钢利用量占粗钢产量的比例为2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3%;再生铜产量占铜产量 的2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7%;再生铝产量占铝产量的2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0%。我 国即将进入汽车社会,大量废旧轮胎形成的环境污染不断上升。而轮胎翻新量仅占新胎 产量的4%,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0%,其中轿车轮胎基本不翻新,而欧盟翻新率达18.8%, 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尽管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但水 资源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此外,我国每年还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 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因 此,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如果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注:冯之浚主编《 循环经济导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四)环境恶化和资源承载能力下降

我国的国内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也 难以支撑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水环境每况愈下、大 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 题日益严重、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 境容量的82%,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 营养化;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尚 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我国废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927万吨, 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人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我 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7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以1万 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 度的荒漠化威胁。

目前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由于投资大、费用高, 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积极性,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大量事实表 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 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 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 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 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 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 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

首先是片面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没有认识到这是 在新世纪绿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 经济发展模式。其次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国情。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 问题是主要问题,这一问题没解决,谈什么循环经济?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认识,把发 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其实,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解决两者 的矛盾,实现两者的统一。第三是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过早。认为这是将来的事,离 现实还很遥远。这是对当今世界绿色文明迅猛发展了解甚少所致。综观现实,绿色浪潮 已席卷全球,特别是高新技术革命引发的社会加速变化,未来已并不遥远,未来的趋势 可能在明天就成为普遍的现实。所以,我们一定要及时融入绿色文明,及早获取全球市 场的绿色通行证。最后是对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足。末端治理有很多局限性,它是 问题发生后的被动措施,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 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 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 ,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创新;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 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末端治理没有提供系统的方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 理内部各领域的隔阂;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 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注:毛如柏、冯之浚主编《论循环经济》经济科 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二)企业规模小而分散

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缺乏规模效益和区域集聚效益,难以形成循环 利用资源的网络。目前,我国企业自身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产品供大于求, 需求不足;技术装备落后,新增设备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大;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 业规模小而分散,经济效益不佳,负债率偏高,科技基础薄弱,自主开发能力差,基础 管理薄弱。由此导致了我国大量中小企业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难以自觉地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五小”企业在我国污染密集型和资源型行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特点在落后地 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实践表明,只有实现规模经济,循环经济才能得以发展。例如,山 东省在几年前强行关闭了一批年生产能力在5万吨以下的小造纸厂,在政府的支持下建 立了几个年产量超过20万吨的大造纸厂,实现了造纸生产能力的规模化集聚,不仅造纸 产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经济规模扩大,而且造纸业产生的污染下降了(注:中国社科院 循环经济战略课题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日报2004年12月27日10 版。)。

(三)重化工业超常发展产生负面效应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期的初级阶段,重化工业、高能耗工业、技术含量低的产业 比重大,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避免重化工业发展的负面效应。近年来我国以钢 铁、化工、建材等行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这些行业在发展中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预期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高 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问题十分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经济增长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 为代价。盲目发展高耗能产业给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带来巨大压力,由于高耗能 产业的发展,一些能源产区的大气和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目前我国农田化肥农药污染 、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也日益严重,全国酸雨面积已 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发展污染环境的高耗能工业,表面上看是推动了经济发展,但 如果考虑到环境污染的代价,可以说是赔钱的买卖。

高耗能产业加重了我国能源和原材料瓶颈的压力。受部分高耗能产业盲目扩张影响, 今年我国能源供应空前紧张,全国有24个省级电网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夏季 全国电力供需缺口在3000万千瓦以上。在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我国自然资源的供应 即将趋近极限,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属于中国的环节是制造业,这本身就是一个对 自然资源需求量极大的产业,再加上利用效率低,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 消耗过快。近一年多来出现的电荒、油荒、铁矿石荒现象实际上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 角。如果我国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 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如果想进一步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 高8-10倍,这种设想显然是不现实的。

总之,发展重化工业要坚持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模式,通过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盲目发展、积极改善资源消费结构等 五大措施建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产业体系。

(四)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和政策清单

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应该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 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消费者责任制度,政府责任制度等等。促进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 包括企业资源再生利用的激励机制,节约使用资源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技术支持机制等 等。不解决制度和激励机制问题,仍然按照传统的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把生态环境和自 然资源排除在宏观经济要素之外去管理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 展也仅仅是理念。

目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很多限制因素,制度安排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我国 现行的经济制度安排中有许多地方制约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 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这种税收制度对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起到的是抑 制作用。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 而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反而需要缴更高 比例的税。再如,我国的资源税普遍较低,造成资源价格偏低,不利于激励企业节约和 循环利用资源。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 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我国推进循环经济主要还是以环境保护为目标,把 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手段。因此,目前涉及循环利用 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主要体现在环保法律和法规之中,在国家主流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 还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内容。这也是各项政策缺乏协调的原因之一。

(五)缺乏弥补市场外部性的政策体系支持和投融资机制

国内的循环经济主要在企业层次以示范企业的清洁生产为核心,以污染治理和典型企 业内部循环利用资源的方式展开。已经形成的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网络,主要由 有直接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有直接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生活 垃圾收集、分类回收、再生化处理加工体系组成。这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以分散的农民 垃圾收集者和集散者组成的不完善的网络。基本是可以直接卖钱的“拿走”,不能直接 卖钱的“抛弃”,存在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隐患。没有直接利用价值,需要进行深加工处 理并且直接经济效益不高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还没有形成循环利用网络,主要由国有 清洁企业收集清运,以直接集中填埋处理或直接向大自然排放的方式处理。一些城市建 立了垃圾再生处理设施,但由于缺乏运转费用而不能运转。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种弥补 市场外部性的政策体系支持和投融资机制。

(六)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循环经济发展之间缺乏一致性。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中央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到了很高的 地位。但在各级政府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中,仍然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 整体政策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具体化落实。发展循环经济仍然边缘于主体经济政策之外。 例如,当前宏观调控中,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实行窗口指导,限制对钢铁、电解铝 、水泥等过热行业的贷款;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三行业投资的 意见;在对钢铁的限制中,并没区分单纯性地扩张生产规模的项目和循环利用资源的项 目,而是一律给予限制。其结果是,一些循环利用资源的项目也被卡住了(注:中国社 科院循环经济战略课题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日报2004年12月27 日10版。)。

(七)缺乏健全的中介机构、物资回收中心和废物交换中心

我国目前缺乏健全的中介机构、物资回收中心和废物交换中心。在发展循环经济中, 非盈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可以起到政府公共组织和企业盈利性组织所没有的作用。德国 有回收中介组织(DSD),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由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 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DSD的中介性表现在它本身不是垃圾处理 企业而是一个组织机构,它将有委托回收包装废弃物意愿的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 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美国有社区协调中 介机构,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他们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污染源的治 理,使废弃物的回收和排放逐步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日本有回收情报网络,专门发布 旧货信息,介绍各类旧物的有关资料。这样的信息中介组织可以使市民、企业、政府形 成一体,通过沟通信息、调剂余缺,推动垃圾减量运动的发展。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应当以工业为主,优先发展清洁生产,要 将发达地区和污染密集地区作为重点,对发达省份与内陆省份采用不同政策,协调第二 、第三产业的发展,运用能源节约型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等。具体包括:

(一)加大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要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 的公共道德准则。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活动,积极倡导绿色消 费和垃圾分类,使社会各阶层了解并认可循环经济,在生产中采用节能、降耗、低污染 或清洁生产技术,在生活中优先采购和使用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 为这些产品培养稳定的市场。要像宣传知识经济那样,使循环经济的观念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充分认识到,一方面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没有必要的资源 和环境保障,经济就难以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又有重要的 约束作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反过来也会制约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在发 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 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 发展。

(二)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要按照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采用 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要加 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 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限制和淘汰 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 。抓紧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重点行业的产业 政策和准入标准,抓紧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 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还要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 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建设要按循环 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 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 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但要避免不顾资源条件、产业布局、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和 环境成本,片面强调产业链的延伸,搞大而全、小而全。

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要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支 持企业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议实 行企业主要负责人发展循环经济责任制,明确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和要求。继续贯彻执行 《环境影响评价法》,把好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浪费资源和能源的 新上工业项目。

(三)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和体制

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综合运用财 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 保护环境的机制。首先,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 展的资金支持。其次,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 费政策。再次,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后,继续深化企业 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打破企业间 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 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 政策,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延长产品使用周期,促进企 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每一个原则的贯彻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 技术,也离不开这些先进的载体——设施、设备的开发和更新,可见,科学技术是建立 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以下相关科技理论和项目应该成为研究人员加快研究、政府加 大投入的重要方向:节约能耗和物耗,污染轻或无污染工艺,包括清洁生产工艺;提高 材料使用寿命,研发新材料以替代有毒材料和污染材料;开发资源再生技术,特别是废 家电、废电池、废电脑及废灯管等特种废物的再生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开发各类 预测模型,以确定经济效益与循环率、资源再生费用以及产品价格等因素之间的关联度 ,研究新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间生态链的合理性及稳定性 。

(五)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方法。GDP作为一项一国的 经济水平与经济实力的综合指标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传统GDP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 富的变化,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不能全面反映人的福利状况,特别是 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目前对如何衡量经济发展、社会 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有关研究。其中主要有绿色GDP(EDP)、人文发展指数(HDI )、生态需求指标(ERI)、经济福利指标、真实进步指标(GPI)、主观幸福指标(SWB)、国 内发展指数(MDP)、联合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以及各种“净经济福利”指标 、“净国民福利”指标、“净国内生产”指标,研究的目的大多是扣除经济发展中的生 态损失、环境损失、以求得真实的增长率。绿色GDP受到特别的关注,EDP等于国内生产 总值减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资源损耗之值。建立循环经济要求改革现 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探索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 、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与传统核算体系并行,或者以 此为主,以达到结合环境因素和消耗量全面和客观地评价经济状况。目前,绿色GDP指 标体系,国内有关单位正在研究之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我国新的核算体系, 将和干部考核、政府绩效挂钩,以改变用单纯的GDP取人论事,造成地方政府只关注眼 前的GDP,而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

(六)加强国际合作,追踪先进理论和科技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大力 发展环境贸易,追踪并学习其先进理论和科技,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并向其展示我们的成果,以期反馈,彼此联合起来 ,为人类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 税壁垒日益显现,面对日益严峻的非关税壁垒,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 标准。

国际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把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循环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反映 了人类社会正在不断寻求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道路。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已经波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并以立法的方式加 以推进。

(七)加强循环经济法制建设

对于《清洁生产促进法》,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并进行完善,要求做到监督密切、执行 有力、奖惩分明,企业和个人要积极配合,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此外,还应该借鉴国 内外先进经验,加快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日本是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 的国家之一。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基 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 律,分别是《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 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5部具体法律法规,分别是《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 、《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 德国也是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德国在1986年制定的《废物管理法 》就强调要通过节省资源的工艺技术和可循环的包装系统,把避免废物产生作为废物管 理的主要目标,于1996年10月7日生效的《资源循环和废物管理法》已代替《废物管理 法》,并成为德国建设循环经济的总的法案。美国在不断改变环保观念后,通过了《19 84年危害性和固体废物修正案》和《1990年污染预防法》等法案,均体现着循环经济的 思路。随后联邦政府也推行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 新泽西、俄勒冈、罗德岛等州先后制定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规以来,现在已有半数以上 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

我国应抓紧制定各类相关法律法规,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废旧家电回收 利用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强 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有必要制定一部详细的《循环经济法》作为 总依据。通过法律法规以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 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注: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导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28页。)。

标签:;  ;  ;  ;  ;  ;  ;  ;  

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_循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