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味语言的几点思考_杨二嫂论文

关于品味语言的几点思考_杨二嫂论文

关于品味语言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泰兴市组织全市语文教师大比武,比赛分两个轮回:第一轮回为说课比赛,从40多名选手中筛选16名进入第二轮上课比赛,再从16名选手中选拔3名参加更高层次的比赛。笔者有幸被选为评委,参加了说课、上课比赛的全部评比工作。在工作中,我偶然发现,在40多名选手的说课比赛中,无一例外地说到了品味语言这个环节;在上课比赛的16节课中,虽然执教的课文各异,却都有品味语言这个独立环节,再细细观察,发现语言品味其实存在许多问题,感慨之余,写成文字,供方家指正。

问题之一:“品味”、“推敲”,混为一谈

很多教师把推敲词句当作是品味语言。“品味语言”与“推敲词句”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品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仔细体会、玩味”;“推敲”被解释为“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从内涵的层面上说,两者之间意义相近,都有揣摩、体会之意。“品味语言”与“推敲词句”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在《语文课程标隹》“阅读”要求中表述得极为清楚:“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从以上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推敲”与“品味”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推敲”的对象是“词句”,适用于任何体裁的文章;“品味”的对象是“语言”,只适用于文学作品。鉴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1.文学作品以外的文章中的词句分析,只能称之为“体味”、“推敲”。2.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含词句)分析称为“品味”。

问题之二:追求时髦,篇篇品味

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拿来品味一番,因为“品味”只限于文学作品。但几乎所有的语文公开课都有语言的品味,把它当作语文课姓“语”的标志,实有为品味而品味的嫌疑。其实有的文章并无品味之必要,非要硬生生地找出几个句子来品味一番,完全是花拳绣腿,虚晃一枪,不但没达到品味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味同嚼蜡。每文必“品”、每课必“味”之风正在盛行,大有燎原之势。

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笔者绝不反对品味,事实上品味语言大有必要,但每篇必“品”、每文必“味”似乎走了极端。

问题之三:品味技巧,捉襟见肘

有的作品确有品味的必要,可是品味的手法却很单调,只局限于抓形容词、动词品味,局限于抓修辞方法品味,40多节说课、16节上课无一例外,都是这了了几种方法,但即便是这三种角度,品味也还很不到位,很不入骨!

笔者以为品味从技巧上可以分为四种:

品读——也就是通过有感情、有表情朗读来欣赏语文之美。具体地讲,就是通过语调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语音的抑扬、语气的顿挫、声腔的变化来摹读出某种情韵:或者是作者的情感,或者是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或者是人物的声调声腔,或者是作品的某种氛围。

品析——也就是抓精彩的词句、语段、句群加以分析,从而欣赏语文之美。从品析的着眼点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品析:关键词语,如形容词、动词、叠词、副词、关联词等;修辞手法;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如因果、条件、递进、转折等;句子的语气,如感叹语气、祈使语气、反问语气等;句子内部的结构,如主谓倒装,定、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修饰成分独立成句等。从这些品味语言的角度出发,进而分析作者的情感、人物的性格、主人公的心理、作品的意旨。

品思——也就是用沉思默想、心领神会来欣赏语文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精美的语句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也不能用朗读的方法达到品味的目的,它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故乡》中中年闰土见到迅哥儿后“分明”“叫”的那声“老爷”,“老爷”可以用低沉的声调和缓慢的语气“叫”出来,可其后的感叹号和省略号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就不太容易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其中包含闰土内心的矛盾、闰土的恭谨温顺、叫过之后双方的沉默、空气似乎凝固、“我”内心的震撼、叫过之后双方内心的汹涌澎湃……这一切都难以表述清楚,即使表述出来也不完备周详,也因此破坏了那种含蓄神会的意境美,只能靠掩卷沉思、托腮默想来体会,只能凭心领神会、浮想联翩来欣赏。

品写——把所读、所思、所语写下来,进而欣赏语文之美。它可以是仿写,可以是续写,也可以是扩写,还可以是批注。所思具有闪烁性、不稳定性的特点,所语具有流动性、不固定性的特点,所写才具有确定性、稳固性。从所思到所语是一个质的跳跃,从所语到所写又是一个质的跳跃。

问题之四:品味目的,不甚了了

从所听课来看,很少有教师的品味是到位的,是彻底的,是透彻的;大多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如一选手执教《都市精灵》,让学生找句子品味语言的妙处,一学生对“它们高高地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飞来飞去,叫来叫去,非常活跃”这一句,认为写得很生动。教师评点说:“说得对,很好。下面哪位同学发言?”这样的语言品味就很不到位,至少有一半学生不知道这句子生动在哪里。发言的学生本人也不一定就知道生动在哪里。我妄测该老师本人并不懂得如何品味语言,也不懂得品味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因此这样的品味只能是索然寡味的。教者可以启发学生,明白这个句子从修辞上讲运用了排比,为的是写出喜鹊的几种姿势,或者是跳,或者是飞,凸显喜鹊带来的生机;运用了叠词,三组“来”、“去”,为的是读起来具有来回循环的复沓美,也透着作者的喜爱。这个句子从结构上讲,前两句是后一句的原因,后一句是前两句的结果,正因为“跳”和“飞”,才有声音的“飞来飞去”。这个句子从句式上讲,连用三组短句,字数相等,为的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具有音韵美。以上都是就这个句子本身加以品味的。从全文来看,这里写喜鹊的勃勃生机表明动物会给我们带来无限欢乐,是为了表现我们对都市精灵的喜爱,是提醒人们要保护这些精灵,给他们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是为了与后文“老鸹不老呱”形成对比,是为了告诉我们与动物和谐相处并不难,很容易做到……

没有终极目标的品味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一样,学生必然不知所云。

品味本来是对语言的欣赏,是颇具语文味的重要环节,可是如果品味不具体、不得法,不但不能享受到语言的美妙魅力,反而让学生反胃厌烦,可见,品味一定要得法。

怎样品味才能具体得法呢?从品味手段上讲,前文已经赘述,这里仅说说品味的目标。品味的目标也就是品味的方向,它有近目标和远目标之分。近目标是就被品味对象来说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被品味对象所包含的作者情感、句子内涵、人物性格等;远目标指的是被品味对象所折射出的文章主题、创作意图、前后照应铺垫、表达效果等。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有这样的句子:“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眯”字从近目标来品味,它体现出北京人心情的闲适、轻松,那种睡不着别烦恼、别着急、悠着点的心态。从远目标来品味,这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性格表现,是万事“忍”为先的胡同文化的典型体现,其中有无奈、心酸、不满,也有作者对这种文化的欣赏和调侃。

问题之五:品味范围,仅限词句

品味语言范围狭小,仅限于词句,这是这次赛课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从平时所观摩的全省、全国范围的公开课来看也是如此。除了词句(只注重于华美词句)可以品味以外,还可以有段落、精彩描写的句群、文章题目、故事重要情节、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细节、心理)描写、文言文等。下面就《故乡》中闰土语言(句群)的品析作个示例。

我们细心分析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发现有这么几个不同之处:

1.少年闰土话多,直接引用的就有长长的5段,共266字(不含标点),最短的一段也有31字,表明闰土健谈,对朋友热情;中年闰土话少,直接引用的也是5处,共151字,最短的只有两个字,表明木讷拘束,胆小怕事。

2.省略号作用不同:少年闰土滔滔不绝,表明健康可爱,惹人喜欢;中年闰土吞吞吐吐,表明激情消失,显得老迈迟暮。

3.少年闰土话语之中提及的物种计21种,表明生活知识和生活都很丰富;中年闰土话语中除了提及“干青豆”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物种,而诉说的苦因倒有6种之多,表明闰土脑中全是苦水。

4.少年闰土说话多用长句,表明他说话流畅,思路敏捷;而中年闰土多用短语,有时就是一个词,表明反应迟钝,负担繁重,要说又不想说了,很迟钝麻木了。

5.描写少年闰土话语时没有伴随神态动作等的描写,这是因为少年闰土语速很快,“我”完全沉浸在他描述的情境之中,无暇顾及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而描写中年闰土话语时伴随有神态、动作、肖像、细节描写,这是因为他语速迟钝缓慢,“我”一直关注他的神态动作等。

6.引用人物话语时,“我”的态度不一样:少年闰土说话时迅哥儿不停地问话,非常好奇,也表明“我”跟他无拘无束,亲密无间;中年闰土说话时,“我”没有直接问话,“我”跟他有了“厚障壁”,对他的遭遇同情,对我们之间的隔膜感到悲哀。

以上就是对闰土语言的逐层品味。总括起来说,这里的句群品味,有这么几层意思:1.闰土的变化,实际上是那个时代农民命运的写照。2.闰土的悲剧,实际上是对那个社会和时代的控诉。3.闰土性格的扭曲、人情的毁灭,是那个时代和社会的罪恶。4.闰土的语言描写,为我们提供了语言描写的范例。5.闰土的语言描写,为我们洞开了人物的内心世界。6.闰土的语言描写,切合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个性特征。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品读这两个句群时,也有讲究:朗读少年闰土语言时,语速应快一点,语调圆润洪亮,充满热情快乐的感情;朗读中年闰土语言时,语速应该迟缓,语调低沉,有时就是只用气流读书而不振动声带。

问题之六:品味角度,单一老套

综观几十堂课,品味角度狭小单一,制约了欣赏语言的宽度,不能让学生尽情欣赏语言的无穷魅力。还是以《故乡》为例,通过品析杨二嫂语言,概括出品味语言的几种角度。

品析话语内容:杨二嫂出场后直接引用她的话语共6次。从人物的话语来看,我们可以分析出她自私、尖刻、泼辣、精明的性格,她的每一句话都隐藏着她个人的私利用心,如一出场就大叫:“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没有招呼,旁若无人地大喊大叫起来,可见其泼悍放肆,毫无修养。“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意为你忘记了我,实不应该,你要报答我。又如“那么,我对你说”这一段,明目张胆地索要东西,为了达到目的,竟然编了4个理由:你阔了;搬动笨重;木器破烂;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由此可见其精明。

品析话语语气:从话语中的词性来看,用了4个叹词,7个语气助词,显示杨二嫂的语言尖刻,充满嘲讽挖苦的语气。短短几句话,竟有5个感叹句,4个反问句,语气强烈,对迅哥儿不认识她表示强烈不满,对迅哥儿“忘恩负义”、不给她东西冷嘲怒骂。

品析话语布局:从杨二嫂所有话语前后安排来讲,我们发现她的感情是在变化着的:由见到迅哥儿可以要到东西的高兴——对迅哥儿不认识自己,自己的希望可能落空的不满——趁我惶恐之际向“我”索要东西的沾沾自喜——遭到拒绝后因失望而讽刺怒骂。至此杨二嫂作为一个小市民的势利、自私、精明的性格已经暴露无遗了。

品析话语的相应描写:描写杨二嫂说话时兼及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细节,从这些描写也可以看出她势利、自私、精明的性格,如“张着两脚”、“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可以想见这是一个很粗俗无礼的人,从她回转身时顺便拿走“我”母亲的手套可见她的自私。

品析旁听者的感受:从“我”对她话语的反应来看,侧面反映她的泼悍足以让人害怕。“我”的反应依次是:愕然——愈加愕然——惶恐并站起来——无话可说,闭了口,默默站着。

品析作者描写人物话语的意图:从作者描写人物语言的感情来看,充满着对杨二嫂的鄙视和反感,其感情的价值取向是浸透在字里行间的。

品析朗读的声腔:从我们朗读杨二嫂的语言和闰土的语言来看,应读出杨二嫂的放肆泼辣,应读出闰土的胆小怕事,语气语调都不一样。朗读应体现对杨二嫂的不满,对闰土的同情。

当然,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需要抓这么多的角度加以品味,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有效的角度品味语言。但作为教师,应该胸中有丘壑,这样才可以得心应手,信手拈来,而不必仅局限于修辞和词语的品味了。

以上所述,只是笔者根据所见所思写下的一管之见,不足借鉴,唯资思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孜孜以求,认真探索研究,品味语言的途径办法绝不止于小文列举的这林林总总。

标签:;  ;  ;  ;  

关于品味语言的几点思考_杨二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