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文化类型说述评

冯友兰文化类型说述评

杨淑敏[1]2000年在《冯友兰文化类型说述评》文中指出近代中国,围绕“中国文化向何处去”这一历史课题的中西文化论争不断。冯友兰认为,文化论争中仅以个体观点观察中西文化而形成的全盘西化论、部分西化论和中国本位文化论的主张是说不通也行不通的。他转换了观察中西文化的视角,提出以共相即类的观点观察中西文化的文化类型说,以自己的方式对这一历史课题作出了解答。本文分四部分论述冯友兰的文化类型说。第一部分阐述了冯友兰文化类型说形成的时代场景,指出冯友兰的文化类型说诞生在伴随着深重的民族灾难与巨大社会变革而来的中西文化论争的历史氛围。第二部分论述了冯友兰文化类型说的形成过程与理论基础,旨在说明冯友兰的文化类型说建立在其长期中西文化比较工作与哲学创作基础之上。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其文化类型说的内涵和实质。指出冯友兰以共相观点观察中西文化,认为中西文化分属两种文化类型,中国文化发展方向和道路在于通过产业革命实现由生产家庭化文化类型向生产社会化文化类型转变。但遗憾的是,这却是中国到资本主义的自由之路。文章第四部分对文化类型说作了简要评析,认为冯友兰的文化类型说中揭示出的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与发展趋势有其进步意义,但由于其对事物共殊关系的非科学理解以及未能真正贯彻唯物史观原则,而使其文化类型说不具现实意义,未能真正解答近代中国“中国文化向何处去”这一历史课题。

张毅[2]2016年在《冯友兰文化哲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是积淀和延续下来的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文化哲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是当代哲学的一种“问题框架”,其关注的是人的社会生存境况以及文化的危机和转型问题。其研究主题有文化内涵、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等。本文是研究文化哲学视域下的冯友兰哲学,是以文化哲学的问题框架来梳理冯友兰哲学思想。尽管冯友兰本人没有直接提出过“文化哲学”概念,但是对冯友兰哲学进行解读会发现,冯友兰哲学在立论基础、理论主题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文化哲学品性,将其哲学思想置于文化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中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其哲学体系。总体来看,冯友兰的全部哲学思想可以大致分为:中国哲学史、新理学、人生哲学、文化理论。冯友兰的文化哲学思想是以其《天人损益论》和《新原人》为代表的人生境界论,以及蕴含在《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和《新事论》中的文化论,本文的主要内容亦是围绕此而展开的。本文从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梳理、冯友兰文化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论渊源、呈现体系、理论特色等五个方面来探求冯友兰文化哲学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和原因,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价值:一是用文化哲学的问题框架来审视和梳理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点,将冯友兰关于人和文化的观点创造性阐发为为文化定义、文化模式、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四个部分。二是研究了冯友兰文化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提出了三个方面:人生哲学、新实在论和唯物史观;且认为冯友兰20世纪30年代对唯物史观是自觉选择,构成其文化类型说的两大主要理论来源之一;但冯友兰的理论基础和学术使命决定了其是新儒家学派,他对唯物史观只是同情的了解,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将唯物史观贯彻到底。三是处理了冯友兰文化论的第一阶段—中西之差在于地域差异,认为冯的真正意图并不仅仅是表达中西之差异是地理位置上的差异,而是中西价值观念的差异。

张绍伟, 陆卫明[3]2005年在《冯友兰中西文化观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冯友兰的中西文化观是随着他对中西文化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经历了地域说、古今说和类型说三个阶段,最后定型为类型说。冯友兰以生产方法为标准把中西文化分为以生产家庭化为基础的文化和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文化两种类型,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基本是可取的,对现实仍有启迪作用。

王鉴平[4]1988年在《冯友兰中西文化观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40年代,冯友兰先生的中西文化观以批判中国本位文化论和全盘西化论为理论前提。运用共相与殊相、类与个体诸范畴分析中西文化,提出文化类型说,凸出生产力、生产方式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张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融汇西方现代文化的主要性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偶然性质。在理论上颇具特色,成一家之言。同时,冯友兰过分强调生产力、生产方式的作用,忽视了社会文化诸要素的交互影响,从而否定五四运动、辛亥革命,中体西用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模式。

王胜国[5]2008年在《冯友兰中西文化观研究》文中指出近代中国,比较中西文化,确立中西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始终是志士仁人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冯友兰以独特的理论视角观察比较中西文化,提出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于文化类型的不同;并以文化类型转化的方式回答了“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第一章阐述了冯友兰中西文化观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和中西文化论争的历史进程。冯友兰在中西文化交汇的时代大背景下,融汇中西,扬各家之所长,建立起了独树一帜的新理学思想体系,试图从哲学的层面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以便沟通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第二章论述了冯友兰中西文化观的地域说、古今说、类型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冯友兰认为文化类型说以类的观点观察中西文化,中西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在于通过产业革命实现由生产家庭化文化类型向生产社会化文化类型转变,实现中国到资本主义的自由之路。第三章综合评价了冯友兰中西文化观对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与发展趋势所具有的进步性,同时分析了冯友兰对共殊关系的非科学理解以及未能贯彻唯物史观原则而使其中西文化观不具有现实意义;但冯友兰中西文化观对当代进行现代化建设仍具有启发意义。因此,我们既要守住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自强不息;又要向西方学习,与时俱进,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走中西文化融合之路,走综合创新之路,建设先进文化;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郭蕾[6]2007年在《2005年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在中国近代哲学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三史”和“六书”影响广泛,他的“新理学”体系,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人生境界说,还有融入其中的中西文化观,对中国哲学发展的思考无不表明冯友兰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将2005年学术界关于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的论文作一综述,以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

李志凌[7]2019年在《民族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的哲学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民族文化典籍对外传播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对外传播,具有特殊的方法论和思想体系,需要我们从哲学层面对其进行认识。民族典籍外传的特点离不开两个根本属性,即:语言的属性和文化的属性,它们既是确保传播产品质量和传播价值的两块基石,也是其哲学命题的两个视角。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我们能够在民族典籍外传中看到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的统一关系、典籍文化中内在的文化模式、语言观,以及典籍外传同中西语言文化对话的形式关系等问题,进而在此类传播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文化传播观念。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文化类型说述评[D]. 杨淑敏. 河北大学. 2000

[2]. 冯友兰文化哲学研究[D]. 张毅.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3]. 冯友兰中西文化观述评[J]. 张绍伟, 陆卫明. 船山学刊. 2005

[4]. 冯友兰中西文化观述评[J]. 王鉴平.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88

[5]. 冯友兰中西文化观研究[D]. 王胜国. 西北师范大学. 2008

[6]. 2005年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综述[J]. 郭蕾.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7]. 民族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的哲学思考[J]. 李志凌.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

标签:;  ;  ;  ;  ;  ;  ;  

冯友兰文化类型说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