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指导”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和评价课程的效果_数学论文

用“问题导学法”提高讲评课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法论文,评课论文,有效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讲评课是指以分析学生作业、考试情况,纠正其存在的共性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的一种课型,是教学双方一个“反馈—矫正”的过程。讲评课教师既要“讲”,也要“评”。“讲”就是要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答题的思路、解题的策略。“评”就是要评学生各种解答中“好”在哪里,“不足”的缺陷所在,“误解”的归因分析,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从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看,讲评课重在强调对新知识学习效果检查后的针对性的矫正性反馈;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看,讲评课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缺陷,鼓励学生自主寻找解决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看,重在体现教师的学生观,体现教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对试卷的讲评有着固定的模式:老师凭自己的判断,选出得分率低的题目或自认为较复杂的难题重点评讲,或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逐题分析,或肤浅处理对答案,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只能被动听,机械记,剥夺了学生参与交流的机会,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大大降低了讲评课的时效。

笔者认为讲评课不仅要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和矫正所学知识,更要将知识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合作并自主构建知识、解决问题。为此,笔者通过翻阅相关教学理论著作,借鉴多种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对如何优化讲评课,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讲评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新规定的知识能力要求,对本节课需要解决哪几个问题,强化哪些知识,提升哪些能力,总结什么规律,揭示什么方法,训练何种技能等等,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据此安排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选择训练题目,落实教学目标。

(2)主体性原则。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多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自查自纠,讨论互评、反思修改。做到学生能讲的先让学生讲,学生能评的让学生先评,学生能改的让学生先改,变教师讲为学生讲,变教师评为学生评。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总结拓展、深化升华。

(3)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在答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放手让学生讨论分析,找出症结,剖析原因。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评,个别问题课外个别辅导。切忌不顾学生对错与否,题题过堂,面面俱到。

(4)启发性原则。针对重点知识、重要解题思路和方法及典型错误,精心设疑,巧妙点拨,或引导学生阅读题中的关键字词句,挖掘题中隐含条件;或引导学生联系题目涉及的相关知识,挖掘其内涵与外延;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法,总结规律,揭示方法。

(5)及时性原则。要尽量保证及时完成试卷批阅,做出详细的分析并进行讲评。讲评越及时效果越好,在学生还处于思维的热点、对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还很清晰的时候讲评,效果更明显。讲评拖得时间越长,越不利于纠正错误、弥补知识缺陷。

(6)拓展性原则。应该将同类型的题目整合在一起,略加延伸、拓展,并尽可能地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展现更多的角度和视角,让学生的能力在试题拓展中得到提高。

(7)鼓励性原则。表扬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始终,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激发勤奋好学的愿望,以期在下一阶段有新的突破。要防止对学生的失误讽刺、挖苦。

基于上述基本原则,笔者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问题导学”下的讲评课教学模式。

二、“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概述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也是思维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问题导学法”是将目标和内容设定为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运用各种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构建出有利于学习的体系的一种教学方法。易于操作,行之有效。它需要在教师问题串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心理规律,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主,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独立地掌握新知识,获取新技能,促进个性和谐地发展。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预设问题,创设情境。用问题代替讲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2)提出问题,分组讨论。用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究,体验过程,总结方法;(3)发现问题,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或生成的新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4)筛选问题,拓展创新。教师精心设置相关需拓展的问题,让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以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问题”是基础,“引导”是关键,“自主”是核心。问题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问题导学法”应用的成败。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思考价值,且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能在现有条件下通过集体努力得到解决为基本原则。教师的“导”适时渗透在教学的各环节,主要导在关键知识点上、导在方法技能上、导在学生情感上。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个性差异的辅导者,探究学习的合作者。

总之,“问题导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成了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主阵地,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堂教学真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三、“问题导学法”在讲评课中的应用

讲评课应该是最能体现和落实“问题导学法”的一种课型。它基于学生自主实践过程中暴露和发现自身的问题;基于学习目标下应该解决发现的问题;基于学生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思想方法。所以讲评课应放手让学生讲,让学生问,让学生评,让学生变,教师重在引,重在导,效果会更好。

“问题导学法”在讲评课中的应用,具体操作流程序如下:(1)公布答案,自纠个性问题;(2)分析试卷,预设共性问题;(3)呈现共性问题,分组讨论;(4)提出疑难或生成问题,合作探究;(5)拓展重点问题,提升方法和能力。

1.公布答案,自纠个性问题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自己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试卷批阅后立即下发并公布答案,让学生自查自纠,独立分析错题原因,更正解题思路与过程。若仍有疑难,留到讲评课上重点研讨。同时,以作业形式填写并回收对试卷的信息反馈表,包括以下内容:(1)试卷中主要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哪些未能掌握?(2)本卷中失误在何处?(3)本次试卷上哪些知识是你的难点?(4)答卷中你认为哪些题还有其他技巧?(5)试卷中因你的疏忽原因失分多少?(6)你认为此卷的难易程度如何(难,易,一般)?

2.分析试卷,预设共性问题

有效的备课是实现有效授课的前提。试卷讲评课同样要认真备课,教师只有经过充分的课前准备,把握学生答题情况,讲评时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加以剖析,给予方法指导。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

(1)备好试题。讲评前要对试卷认真分析,分析试卷本身是否符合本班学生实际,试题是否符合物理课程改革理念。着重分析试题覆盖了哪些知识点,考查了哪些能力,试卷中哪些试题类似高考题、会考题。分析试卷中各试题的难易情况,解析命题意图等等。

(2)备好学生。讲评前要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认真诊断,弄清哪些题错得多,错在哪里,找出错误的症结,分析何种能力需要加强,学生需要何种帮助,做到心中有数。

(3)备好方法。教师应该备到某道题怎么教,怎么导,才能最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

(4)备好问题。问题提出是一节讲评课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反映了教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关系到能否为课的有序有效展开,创设最好的教学情境、环境和氛围。通过阅卷与反馈信息的统计整理,总结典型的共性问题。以备课堂呈现,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铺垫。不过,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侧重点:侧重重难点、侧重能力、侧重解题技巧、侧重错误原因本质。

总之,设计的问题要“吻合学生思维的起点、扣准思维的疑点、揭露思维的盲点、把握思维的重点、紧扣思维的难点、踏准思维的节点”。

预设问题:(突出学生思维症结,进行方法指导)

问题1.题中有哪些关键词?

问题2.弹簧的弹性势能有什么决定?

问题3.弹簧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有什么关系?

问题4.托板的弹力是变力还是恒力,如何求弹力的功?

3.呈现共性问题,分组讨论

讲评课的核心目标是解决问题,错因辨析是讲评课的关键。能否让学生真正从错误中发现问题,提高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这是讲评课效益高低的重要检验标准。教师将预设好的问题按照一定顺序逐一提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剖析出错原因,促进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对话的氛围,引发学生对话的欲望,激发思想碰撞的火花,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学会评出他人的不足、自己的误解,学习对他人的评价做出反评价,亲身经历“反馈—矫正”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教师要及时调控课堂,把握学生展示的方向和深度,引导学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赞扬、安慰和鼓励。

归因分析:此题16分,平均得分仅为4.4分。主要原因是好多学生把小球在B点速度恰好为零误认为是平衡态,用正交分解列出平衡方程,导致错误的结果。另一个错误原因是部分学生知道小球在B点不是静止状态,但方法突破不了,不能用正交分解在径向列出牛顿第二定律方程,导致不攻而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问题1.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2.小球在B点受几个力?合力为零吗?

问题3.如何求细线的拉力?

4.提出疑难或生成问题,合作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起学生自主反思的动力源泉。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多元发散,敢于创新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乐于把自查自纠、互动讨论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思考探究中生成的新问题,不同的解法,甚至奇思妙想展示出来,让大家分享。教师要善待、慎待学生的质疑,充分给学生机会和时间,尽量通过全体学生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使讲评课的问题取之于生,用之于生,生动有趣,既鞭策了学生,又表扬了学生。

5.拓展重点问题,提升方法和能力

解决了一个问题,教学过程并非到此终结,通常要通过应用,巩固所学知识,拓展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引发新的问题。由于受考试卷面、考试时间等的限制,试卷不可能涉及所学知识的全部。命题者往往以点带面来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显然就题论题的讲评是不可取的。讲评时教师应从“点”出发,把“面”带出来呈现给学生,注重引导学生对题目的联系、变化、引申、思路、状态、情景、过程的分析,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法的变通能力和解题技巧,达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学生的易错处,再利用拓展题,进行针对性补偿训练,将具体方法巩固下来。

(A)下滑的整个过程中A球机械能守恒

(B)下滑的整个过程中两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C)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时的速度大小为2 m/s

(D)系统下滑的整个过程中B球机械能的增加量为2/3 J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问题1.小球A和B都在斜面上下滑的过程中,A球机械能守恒吗?

问题2.小球A和B都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过程中,A球机械能守恒吗?

问题3.下滑的整个过程中A球机械能守恒吗?

拓展问题(联想类比,触类旁通):

问题1.两物体A、B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且,现将两物体紧密接触并放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让它们由静止开始下滑,那么物体A、B之间的弹力为多少?

问题2.如图所示,一根轻的刚性杆长为2L,中点A和右端点B各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左端O为水平转轴。开始时杆静止在水平位置,释放后将向下摆动,求(1)B球在最低点的速度?(2)杆从开始释放到摆到竖直位置的过程中,杆对B球做了多少功?杆对A球做了多少功?

点评: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拓展,进一步深化了弹力产生的条件和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应用,并且给学生有力地传递了解题中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选取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成功的讲评课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内化知识,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从思路和方法上得到总结,提升学科素养。“问题导学法”下的讲评课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核心,问题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克服了教师一讲到底的低效做法,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重在如何调控,才能发挥一份试卷的最大教学功效,更有益地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和思维发展;拓展什么问题才能给学生的启发性最大,更好地达成概念更清晰、方法更优化、技能有提高、能力有发展的讲评课教学目标。

标签:;  ;  

运用“问题指导”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和评价课程的效果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