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集群论文,欠发达地区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3)08-0123-04
一、欠发达地区区域竞争弱势的表现
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认为,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地区,而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按照陆立军的观点,他认为,所谓的欠发达地区,是指受历史、区位、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相对发达地区而言,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上有着较大的差距;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具有较大潜力,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尚未遭到严重的破坏,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创新,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有可能实现高速发展的区域。
欠发达地区作为—个相对概念的特定区域,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基本特征是经济社会竞争力弱,弱势主要表现在(1)经济绩效发展能力低,经济总量小,增长缓慢,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入不足,效率低;(2)农业基础较好,农本经济观比较强,农业比重较大,而工业化水平低、总量小、比重低,产业结构低级化,产品竞争力弱,工业化进程一般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初中期转换过程中;(3)市场化进程低,市场规模小、发育不成熟,国有经济比重大,市场经济配套改革落后,资金等生产要素仍旧向发达地区集聚,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控制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4)对外开放程度低,表现在开放程度指数、出口依存度、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低下;(5)基础设施薄弱,投资效应的体现还要有—个较长的过程:(6)城市化严重滞后,而推进城市化一定要有产业的支撑,要有人才的集聚,还要有足够的财政投入,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特别是发展关键因素之一的人才,总是不可避免地向发达地区流动。
如何消除弱势,缩小差距,迅速提升区域竞争力,不仅是欠发达地区永恒的主题,也是欠发达地区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缩小或不致于进一步扩大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纷纷制定赶超战略,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换取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虽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模式既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断深入的大趋势下,欠发达地区不能再走发达国家或地区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一条能使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得以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新路,也就是新型工业化之路。产业集群模式作为新型工业化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乃至政府部门的关注,并在经济实践中广泛运用。因此研究产业集群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转型问题,对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逐步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集群是一种迅速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发展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兴的印染和化纤布,嵊州的领带,福建晋江的旅游鞋,广东东莞的制造业等,它们大都以一个市、一个县、一个镇或一个村为范围,集中某种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形成一定区域规模的企业集群,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竞争力。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产业集群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产业集群
所谓集群是一个生态概念,生态当中的生物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或环境里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结构单元。产业集群是借用了生态中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在我国,产业集群主要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①产业集群是对应于一定的区域而言的,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②产业集群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致流通的各个相关行为主体的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③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比如前文提到的浙江、福建晋江、广东东莞等地的“块状”产业,这种特定的地方的优势产业是产业集群得以构建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就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多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2、产业集群的特征
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其成员企业包括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侧面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等相关联企业,以及基础设施供应商等。通过如此众多具有水平联系、垂直联系和互补性的大量同类产业的企业集聚,往往形成特色产业区,使企业的活动深深地扎根于一定区域的“土壤”之中,形成产业区域化,即某一产业向特定的“生产区位”集聚,加强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集聚,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往往代表着区域核心竞争力。综合起来说,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中、产业领域集中、相关人才集中、原料和生产成品相对集中、行业信息集中、买者意向集中和配套机构与设施集中等特征。
3、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非自觉的制度选择。
(1)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带来经济的外部效应或外溢效应。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表现在共享公共资源、技术管理方法快速扩散、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方面。在基础设施、产品原料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方面,许多同类企业甚至完全不同的企业有许多可以共享的资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实现范围经济。从产业集群的外部来看,集群是一个大量生产某一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它实现了某一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而从集群内部来看,这一最终投向市场的产品在集群内部是通过弹性的分工体系来组织生产,因此其内部生产是建立在范围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产业集群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完美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它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其具有一种将众多存量资源要素向现实经济实力转换的有效转换体系。
(3)产业集群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一是环境成本低。集群内企业呈现相对的地理空间布局,分布密度高,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优势,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二是交易成本低。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或布局的空间形成,不仅为企业带来基础设施共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信息交流与传播和交易费用的降低。三是信息成本低。产业集群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集群区域内企业相对集中,它与功能发达而完善的专业市场共存,使企业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市场技术信息,丰富人际渠道,将信息高效传播,使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大大节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贴近市场,甚至超前于市场。四是配套成本低。专业化经营是企业集群的一个主要特点,集群内部各种不同形式的专业化企业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相互之间形成了高效的分工协作系统。由于这些企业处于同一区域,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和库存费用,以及人才招聘成本。
(4)产业集群模式具有技术制度创新优势。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波特认为,企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表现一是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而不甘落后的自尊需要和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集聚带来的有效的竞争压力,既加剧了竞争,又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二是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由于地理上接近,业务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企业通过这种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三是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集群区域的发展、壮大,除了生产企业集聚外,还汇聚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如管理咨询机构、技术开发机构、行业协会等,这些机构对加强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5)产业集群模式具有市场优势。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一个成熟的企业集群并不是纯粹的生产性企业,而是由生产性企业与流通性企业共同构成的,企业集群的发展会为区域内形成专业市场提供条件,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推动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建立区域性品牌。企业集聚,利用群体效应,有利于区域性品牌的建立。区域性的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即使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资源等外部原因使企业集群衰退或转轨,区域性品牌效应更易持久。三是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企业集群利用产业规模可以帮助单个中小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对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义
21世纪经济发展将是产业集群支配的经济时代。集群战略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战略模式。同时,从以上我们对欠发达地区区域竞争弱势表现的叙述以及产业集群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在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来看,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的崛起,加速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必须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速产业集聚,为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换言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完全有可能借助产业集群模式,通过政府的扶持,市场的培育和企业的创新,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产业集群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地增强企业竞争力。
欠发达地区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规模普遍偏小,产业结构层次低,缺乏竞争力。以江西省为例,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全省共有工业企业26.35万家,但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3076家,仅占工业企业数量的1.2%。2001年江西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高于发达省份11~22%;而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低于发达省份11~16%。江西工业内部初级产品的份额为4.3%,高于发达省份2.3~3%。2002年,江西工业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03%。中小企业规模偏小这一先天不足导致其市场接近难、市场势力弱、融资渠道少、人才贮备不足、信息资源欠缺。而产业集群的网络化优势就在于把大小不等的各厂商和各类机构联成—个有效的网络,尤其是马歇尔式产业集群中,各厂商都只是该产业集群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面对市场的首先是产业集群本身,其次才是各具体企业,产业集群整体的规模很大,市场势力很强,集群内的人才丰富、信息多,资源共享,有效地避免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不仅如此,由于产业集群是若干厂商集中于某一产业,通过多类行动主体的共同努力,利用集群效应而获得一家的竞争优势。因此,针对一些产业而言,尤其是那些产业链比较长或迂回生产方式比较突出的产业,利用集群化发展可以迅速提升该产业的区域、国内或国际的竞争优势。波特教授对此进一步分析认为,集群能够提高生产率,促使企业不断地创新,促进新企业的诞生和企业的衍生,加强竞争。被一再提到的印度提若普尔地区的针织产业集群例子便能说明这一问题。该地区在20世纪中叶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成为全印度棉纺织品加工出口中心,产品占据印度国内市场的85%,并且在同期实现出口产品的多样化和生产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提若普尔取得巨大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该地区针织产业能够不断衍生出许多新的企业。这说明集群起到了新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对促进企业的衍生和增加集群内资本的积累、技术的创新是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浙江,可以发现不少地区的单个企业规模并不大,但由于大量中小企业在空间上集聚,该地区形成的行业规模都很大。据统计,“九五”以来,浙江省形成了主导产品产值超亿元的企业集群306个,年产值总量达2644亿元,专业市场4600个,年成交额3200亿元。这充分显示了企业集群成长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这些经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显得弥足珍贵。
(二)产业集群能够引导集群内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个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产业能够不断提供有效的需求与供给,能够持续地创新,能够通过共同进化机制,克服产业生命周期的限制,防止产业衰退。
可以这样说,不少产业正是由于缺乏这些条件,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产业生命周期短,产业衰退快。这一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产业集群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则能够非常有效地解决这个发展中的困惑难题。
首先,产业集群增加了产业的有效需求与供给。从产品的供给来看,集群内相关产品众多,不仅降低了顾客产品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而且增加了作为买方力量的议价能力,集群内的产品对顾客更具有吸引力,增加了产品的有效需求。此外,集群利用整体力量通过共谋或串谋的方式形成产业集团,容易增强政治力量,获得政策支持,如由政府出面组建贸易协会、举办商品交易会和展览会,支持出口政策,提供信息和技术交流等增加供给。这一点对于欠发达地区,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初期,培育区域经济竞争力,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尤为重要。
其次,产业集群有利于产业的持续创新。创新需要路径依赖,不仅包括技术上的,还包括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创新。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投入要素,需要持续地创新。而持续创新的重要基础就是依靠本地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支撑机构间集聚形成“区域创新系统”,形成一个由完善的、发达的供应商,有经验、挑剔的客户群,垂直、水平联系的众多企业和各个支撑机构之间共同作用,形成知识和技术创新及其有效的扩散系统。在创新的支持力量上看,集群内的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是产业创新中的重要支持力量,使产业创新后劲十足。
再次,产业集群有利于产业形成共同进化机制,克服产业衰退。产业的发展通常要受产品生命周期的约束,一旦进入成热期或衰退期,产业发展的空间就会明显被制约。单个大企业由于资产专用性难题,产业退出的沉淀成本太大,不能快速实行产业转型,但集群是由众多企业构成,通过协同效应,形成类似于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共同进化机制,企业容易通过收购兼并、战略联盟、业务整合等,实现价值链活动的空间分工,使产业不断升级换代,继续维持价值链活动中的高附加值环节,从而延续产业的衰老现象,或尽早实现产业转型维持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产业集群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能促进和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地方性与集中化表明,产业集群是若干厂商与机构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域共同发展,它不仅有利于单个企业、产业提高竞争力,而且通过群体效应可以带动整个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1、集群的发展使区域按劳动分工理论形成专业化产业区,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集群通过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或规模经济形成专业化产业区,使大量企业集中于—个主要产业,以生产经营性企业为主,同时包括关联类、依附类、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通过劳动分工,提高生产率,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2、集群战略能放大“乘数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集群战略强调企业在本地的“根植”性,在发展形式上,不仅强调大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如推行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网络”的发展模式,而且也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甚至认为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不易发生区位移植,更具有地方“根植”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象我国浙江特色产业区的中小企业不仅具有很大的经济活力,而且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重视中小企业与中间生产的重要性,不过分强调最终产品总价值,产生的“乘数效应”很大,避免了过去一些专业化地区产业和区域经济脱离的“二元制”结构,即专业化大企业和区域经济关联度很小的情况发生。
3、集群有利于区域内收入再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在产业范畴上,集群的范围比专业化更广,如与批发和零售有关的销售业,与金融支持有关的金融业,与研究和职业培训有关的教育产业,甚至客户也参与引导产业的发展,这样有利于收入在区域内的再分配,避免过去专业化区域中不同职业的员工出现收入差异很大的现象,有利于社会公平,这一点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更有重要意义。
(四)产业集群是促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欠发达地区之所以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表现就在于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低。如2001年江西城镇化水平为30.40%,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低于发达省份23个百分点。江西迄今仍有6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工业突出表现为规模小、水平低、产品粗、效益差等,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明显滞后。
对于欠发地达地区而言,工业化与城镇化是难以回避的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是农村工业化,它是解决欠发地区乃至发展中国家农村问题的关键,也是城镇化的基础。实现农村工业化的途径有多种,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动农民就地创办小企业,促使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员工。农民就地创办的小企业不仅面临中小企业发展的普遍问题,而且还有教育水平低、技术能力不足、管理素质不高、基础设施很差等问题,可谓困难重重,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小企业的发展,而产业集群中技术溢出和衍生企业的便利性能够促进新企业不断产生,公共服务部门的职业培训、技术支持的有效地弥补农村企业的先天不足,而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可以不断提高本地基础设施与发展环境。可以说,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地区促进农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农民转化为产业员工,解决了农民就业,稳定与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城镇化就简单化为房地产、城镇规划与城镇管理问题了,反过来,城镇化又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物品的聚集而促进农村工业化。
[收稿日期]2003-07-17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集群技术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产品专业化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企业空间论文; 产品竞争力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