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战略_图书馆论文

论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图书馆论文,高校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邓小平同志曾为教育界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发展教育的总方向,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总方向。这就是我们研究和制定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制定和落实高校图书馆发展战略目标,是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同步进行的,制定和落实高校图书馆发展战略目标从何入手?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报的提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为我们指出了道路。开发信息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是我国图书馆情报界当前的首要任务。对于我们高校图书馆来说,首要的是起到学校信息中心的作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情报事业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需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文献情报交流的方式、速度和利用效果的大小,比单纯去研究和探讨图书馆的数量、形式和规模更接近图书馆情报活动的本质,更有助于图书馆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重点论述的是如何变革高校图书馆,以适应当今迅猛变化着的世界。

1 制定高校图书馆发展战略的根据

1.1 看清未来——知识量猛增,信息传输高度现代化

面对世界高科技的发展速度,我们真有“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落伍感。

十七世纪六十年代,有人认为,两本杂志就足以满足科学界的需要。中国也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天,世界上单是科学杂志就有5万多种。单以美国的《化学文摘》为例,出第一个100万条文摘用了32年时间,而出第五个100万条文摘仅用了3.3年时间。据估计,《化学文摘》很快将以每年100万条的速度出现。[1]

美国七大有线电视服务商之一——琼斯交互有线电视公司最近首次展示了通过同轴有线电视电缆高速传输数字化图像、声音和文字信息的“全球电子图书馆”系统。它是把世界上各大型图书馆已转变为数字信号的收藏内容汇总起来,逐步成为小型“空中图书馆”,以至家庭都能享用的信息资源。[2]

1982年,在日本建成的“二十一世界大学图书馆”——金泽大学图书馆已成为大学图书馆的未来模式,引起世界的关注。这座能收藏一百万册图书资料的图书馆是一座高十二层的塔式建筑结构。其馆内已废除目录卡片,使用终端机就能立即查到所需资料。视听室的小型电瓶车能按读者指令在一分钟之内将影像和声音传到视听室。在图书馆的地板下面,安设有光纤通信线路,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为读者提供国内外各种文献资料。各层楼中都设置有各学科的专业图书资料及研究室,并且聘了十一名兼职教授作为学生利用图书馆的专业辅导[3]。 该图书馆已实实在在起到了“大学的心脏”作用。

以上所列事实,已不是美国未来学家对未来的预测场景,是已存在的事实。不过,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及信息业的发展水平估计,上述变化要过20—30年才能在我国看到,制定发展战略虽然要有一定的超前度,但也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1.2 面对现实

解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高校的图情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据统计,1993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国民收入增长了29倍;而高校图书馆总藏量在1990年已达33170万册(件), 是1949年的50倍。近年来,全国高校图书馆除了普遍配有复印机、声像设备外,还有不少高校图书馆已装备有缩微阅读机、缩微复印机、胶印机、打印机、小型计算机和微机。其中,已有53家高校图书馆采用了小型机和微机局域网或多用户集成管理系统[4]。最近,由国家科委、 中科院和国家教委共同主持开发的北京中关村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已投入运行,并与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主干网——INTERNET相互联网。目前,与此完成联网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试验网已开始工作。大学图书馆的现代化正在起步。

然而,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也只能同国家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不能过于超越现实的经济条件。我们只能以此为基础,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近期(到2015年)发展战略目标。

2 战略目标

战略是着眼于对未来的决策,对未来一定历史时期内一些重大的带全局性的问题或决定全局的谋划。高校图情事业发展战略就是对未来一定历史时期内高校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谋划。

这种谋划着眼于当今世界图情事业发展的新潮流,立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远景,并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而制定的。高校图情事业的战略目标,就是高校图书情报事业的基本目标。从整个高校图书馆来说,就是形成一个与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相匹配的,以学科情报中心为主体,多功能、多层次、高效率并且有一定现代化设备的综合性学术情报网络系统。具体到每一个高校图书馆,其发展战略目标是,把高校图书馆建成为与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相适应的、具有本院校特色的文献情报中心,各省区内的高校馆应有一个以上的图书馆能以计算机等现代手段与全国高校图情网络系统联网。

3 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措施

3.1 落实战略目标从何处着手?

高校图书馆要在近期内(15年)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必须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措施来作保障,否则,战略目标就会落空。在当前,我们应以全面贯彻和执行国家教委在198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为基础,以文献信息开发为重点来实现我们提出的上述战略目标。文献资源的价值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实现。我们的全部工作,都必须致力于开发、传递和利用文献情报资源,在开发和利用文献情报资源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高校图书涫的教育职能与情报职能,才能体现出“文献情报中心”或“高等学校第一实验室”的作用来。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据统计,止于1990年底,全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累积收藏量已达35913万册(件),平均每个学生拥有165册(件)文献资料。这个保障率大大超过西方一些发达国家(1976年英国是8册/生均、1982年日本是62册/生均、1982年澳大利亚是93册/生均)[5]。基于这样高的保障率,为什么连我国一些重点大学图书馆的读者也普遍感到,在图书馆里经常是借不到自己想要借的书呢?这除了我国当代图书文献的总资源缺乏(据统计,我国每年引进的国外文献只有当年世界文献产量的12.5%。同时,从国际联机检索终端获得的文献线索,50%在国内找不到原始文献[6])。以及读者需求的无限性与图书馆收藏的有限性所产生的矛盾外,主要是由于复本多,文献资源配置不甚合理、藏书建设“采而不访”、不重视剔旧、开架不足(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开架率一般不超过总藏量的10%。而日本高校图书馆,据1982年统计,国立大学平均开架率是33.1%[7],不搞资源共享等原因有关。同时,与一些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也很低,只有45%(前苏联高校图书馆藏书利用率为93%以上-1980年)。与国内同行比较起来,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项目开展面也欠窄,以下是对比情况:

我国图书馆读者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1982年) 单位:所

文献流通复制

参考咨询 非书资料服务

公共图书馆(88) 88(100%) 28(73.7%) 31(81.6%) 11(28.9%)

中国科学院(88) 88(100%) 60(68.2%) 34(38.6%) 43(48.9%)

高校图书馆(51) 51(100%) 39(76.5%) 21(41.2%) 21(41.1%)

书展/报告会 检索/代查代译 专题文献服务

公共图书馆(38) 9(23.6%)

3(7.9%)4(10.5%)

6(15.8%)

中国科学院(88) 3(3.4%)2(2.3%)4(4.5%)

11(12.5%)

高校图书馆(51) 2(3.9%)5(9.8%)3(5.9%)3(5.9%)

注:图书馆类型中的括号内的数字为统计的图书馆数;各服务项目统计中括号内百分比为在本类型图书馆中开展该项服务图书馆的比例。[8]

以上调查统计表明,高校图书馆在书展、代查代译、专题文献服务方面还比较薄弱。

面对现实,高校图书馆只有加大开发和利用文献情报资源的力度,才能带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使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从恶性循环转入良性循环轨道。

3.2 变革是高校图书馆实现战略目标的首要措施:

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涌现、文献量的剧增以及人们对信息的迫切需求,这一切,既给传统的图书馆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给图书馆带来危机:因为它已不能充分满足社会迅猛增长的的需求,在与其它信息服务部门的竞争中又往往处于劣势,从而濒临被忽视的境地。面对困境,我们应该看到,图书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止的、永世不变的、僵死的文化设施,图书馆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技术水平、组织结构都不可能只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经济学家于光远同志曾这样来看待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本身就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图书馆的社会功用,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在具体的内容上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发展;……”[9]这里所说的创造、发明与发展,指的就是图书馆的变革。历史证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往往能够产生经济的高涨和社会的重大变革。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图书馆则是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如若图书馆本身不变革,前进的社会也将制造出一个新的“图书馆”为发展中的社会服务。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美国,一些高校图书馆界的专家也惊呼:“变革是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生存条件,离开变革,二者都将衰弱乃至灭亡[10]。变则兴,不变则亡。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服务中的“五度”(广度、完整度、深度、准确度、速度)。笔者认为,要达到“五度”,首先要在开发文献上下功夫。

3.3 开发文献的技巧

开发文献的技巧,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广收、博储、巧组,快传。

3.3.1 广收

人们在研讨图书馆的职能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其基本职能只两个:一是采集和保存各种形式的知识和信息载体;二是提供各种服务以传播这些知识和信息载体。其它一切所谓职能,如教育职能、情报职能等等,都是在传播这些知识和信息载体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如教育效果、情报效果、政治效果、经济效果、文化娱乐效果、医疗效果等等。

为了保证图书馆传送信息的完整度,就要使用各高校图书馆的现有条件,用足当今世界上一切科技手段土洋并举,向社会搜集一切有助于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开展的一切知识和信息载体。其搜集的范围不限(书刊出版发行部门/国内外图书馆等),使用手段不限(购买交换、接受惠赠、公关、旅游、学术交流、照相机、缩微机、摄像机、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卫星地面接收机、多媒体机、国际联机终端、国内局域网终端等),把在世界上游动的各种知识和信息载体搜集起来。在这方面,日本人堪称世界情报人员的楷模。国际情报公司的托马斯·曾加盖说:“日本人收集情报、信息像梭子鱼一样,极其利害,甚至把华道夫饭店的菜单也翻译出来,他们工作的哲理显然是‘谁知道日后什么才是重要的?’”日本单是每年在近千种的科技文献、政府报告的报刊上获得美国有价值的论文就有7万篇之多。[11]

3.3.2 博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的突飞猛进,物质生产的空前活跃,出版物数量的猛增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促使图书馆藏品的多样化。面对信息载体多样化的世界,高校图书馆不能再收缩阵地。只限于储存无声信息载体,即使是无声信息载体,也不只限于公开发行的书刊。按知识和信息载体的类型来分,无声资料有图书、期刊、图片、图表、地图、幻灯片、缩微胶片、解秘档案资料、灰色文献等;有声资料包括磁带、光盘、唱片、唱碟、录像带、电影片、机读资料等。由于图书馆的经费与储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储存全世界发展无限的信息载体,这里所说的博储有两层意思,一是就整个高校图书馆而言,要与图书馆的其它主要系统(公共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所分工,在教育文献方面要收藏全;第二层意思是对单个的高校图书馆来说,要根据本院校的教学与科研重点项目与兄弟院校要有所分工,收全具有本院校特色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文献资料。

高校图书馆收藏了这么多知识与信息载体,经过分类、编目加工以后,还要进行巧妙的组合,将其流动出去,才能产生社会效益。

3.3.3 巧组

当今,现代图书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图书馆功能的日趋多样化。这里,“多样化”的功能是如何产生的?它是以图书馆储存知识与信息载体的多样化为基础,来自对馆藏文献巧妙的组合与分解。如果对文献不进行组合和分解,图书馆最多只是一个借书馆而已,如果通过组合与分解再推向社会,图书馆就逐步演变为信息馆。如果我们将馆内收藏的文献作首次组合(将无声资料与有声资料按专题集中起来)或作首次分解,我们一个图书馆就可以凭借图书馆这个舞台,演出许多有声有色的戏剧来。

经过首次组合后,读者要寻找利用文献更方便快捷了,如果要将首次组合或分解后的文献作二次组合,就能引伸出图书馆的一系列专题服务来,也就将原来图书馆的静态服务转向动态服务的轨道上来。

3.3.4 快传(二次组合法·示意图见下页)早在1985年,美国的图书情报专家就曾经提醒过图书馆界的同行:“评价未来的公共图书馆不是靠它的藏书规模,而是靠它的快速、准确地提供情报上的成功。”在这里,我们将知识和信息载体组合起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想方设法将这些资料再次推向社会,产生效益。

如果我们将首次组合的文献再加上专业人才、普通或先进的通讯手段,就如同给图书馆的死知识加上了双翼,变成知识的喷泉,流向读者手中,这时知识已在流通中升值,这就是图书馆的点石成金法。

以毛泽东生平专题资料室为例,经过二次组合(加上不同的人或物)后,就能提供各种服务,取得很大的社会效益及一定的经济效益。到这时,谁能认为该馆没有发挥教育职能与情报职能?

我们这里所说的“二次组合论”来自系统论科学。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的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当代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得益于系统论。肉食七百余万零部件的阿波罗计划就是这样一种综合技术。美国阿波罗计划负责人韦伯指出:“阿波罗宇宙飞船的技术,其中没有一项是新的突破,都是现成的技术,关键在于能否把它精确无误地组织好,实行系统管理。”同样,前苏联米格25飞机的许多零件并不先进,但由于组合得法,导致整体性能优越,爬高能力和飞行速度均为当时世界之最。中国的名企业家牟其中的组合推销法,也得益于系统论。其中组合了中国500个车皮的滞销品,跨越国界,换回了俄罗斯的客机,取得了三方得益、一方得利的极佳推销效果。广西师大图书馆近年来组装成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展览图片》、《雷锋事迹展览图片》、《日军侵华暴行展览图片》每年定期到各大中学巡回展出,使数万名青少年读者受教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作为静态服务,要产生好的效果,就必需采取开放时间长、定时、方便的策略。作为动态服务,对于专题资料来说,最主要的是要选择特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场所,向特定的读者推销,才能产生出满意的效果来。

高校图书馆有了这样一些专题资料库、室,就不愁一些常见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不出成果,如:文献流通、复制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书目服务、定题服务、检索服务、报导服务、代译服务、情报服务等。

3.4 走联合之路

美国未来学家A·托夫勒认为,当今世界已步入一个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的原则是: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和放大化,图书馆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与壮大依附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从信息业的发展来说,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已落后20-40年,因此,在今后15年高校图书馆将走向一条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和放大化的道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高校图书馆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所能使用的经费也不一样,在向这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会有快慢、先后之分,但其总目标不会有多大变化。

3.4.1 关停并转

处于生存危机中的图书馆,不防搞关停并转,这也是图书馆走向工业化社会大道的一条捷径。据有关文献报导,在美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已划归校级信息首脑(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或校级信息协调机构领导下,规模较小的高校馆,则与本校的电子计算中心合并,称为信息资源中心[12]。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在不同程度上有这种发展趋势。如惠阳师专、惠州教育学院从1992年起就撤销17个系室的图书资料室,由图书馆集中统一管理。再如,在广西就有这第一所高校,其图书馆的藏书量在广西高校图书馆中名列第一,其学校的计测中心在区内高校中无可匹敌,该校的电教馆也处于先进行列,如果有幸能遇上一位有战略眼光和魅力的校长,将这三股力量合并起来,成立该校的信息中心,这不将在广西可称第一,就是在中南六省区内,也可跻身强馆之列。

3.4.2 实行标准化、集约化生产。

标准化是工业化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在我国,文献标准化工作方面已经迈出了很大步子。据报导,从全国情报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到1994年底,已颁布的正式国家标准39项,待批的16项,正在工作的标准化项目有28项[13]。有了全国的情报文献工作标准,图书资料的许多前期的共性加工(如书刊的分类、编目、加工、加磁等)都可以通过统一的集约化整理来完成,以代替过去那种从省、市、县图书馆到仅有一、二个工作人员的工厂、农村图书室反复重复着的图书加工的简单劳动,不知要节约出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

在国外,前苏联从1960年就开始采用了集中编目形式——实施在版编目。过去北京图书馆铅印的“统编卡”就曾经起过这样的集约化生产作用。由于统编卡的滞后性,以致大馆埋怨卡片到的太慢,小馆又感到卡片浪费量大,以致最后消声匿迹。近年来, 我国图书的在版编目(CIP)已经起步。据报导,这一项目从1985年开始筹划,于1992年底在部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上开始印制“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到1995年,所有出版社将全部执行《图书在版编目》的国家标准,实行在版编目。这是一件有益于资源共享、计算机联网的大好事。作为起动,高校图书馆可以先在一个地区内实施类似的集约化图书加工,取得经验和效果后,再向全国推广开来。国内外许多计算机网络、机读目录都是这样起步的。

3.4.3 依附生存

图书馆的许多信息传递活动,不一定都在图书馆内进行,也不一定独家举办;可以联合社会上许多媒体,有时甚至是采取依附的办法,才能使图书馆生存下去,这种例子是很多的。

南京图书馆与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联办致富信息台,由图书馆提供国内外市场动态信息、科技情报信息。致富信息台的节目播出后,收到大量读者索取资料的信件。

云南大理电视台每晚播放云南大理图书馆提供的经济信息,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知名度。

南京农业大学与南京图书馆合编农业信息数据库。

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和佛兰克林县公共图书馆曾经安装了Warner电缆公司的QUBE系统,人们可以通过电缆对该馆资料目录进行联机检索,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将图画、声音和文字材料高精度、高效率地送到家庭中。[14]

3.4.4 上网络,搞协作

所谓网络,广义上讲,就是图书馆之间协作,它体现在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分类编目、文献检索、馆际互借、业务培训等多方面。其中,以藏书建设为最大的资源共享项目。

随着人类的进步,知识量骤增,这里,且不说一般一次文献量的增加,仅以知识浓缩量极高的美国的化学文摘为例,每年已经在以100 万条的数量骤增。数据库是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目前,世界上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发展速度惊人。1983年,全世界的数据库总数为1845年个,而1985年10月,仅美国的数据库总数已达3010个[15]。另据国家科委科技信息所1991年提供的资料,我国已开发出各类数据库806个。 无论那一个高校图书馆,不要说收全所有的知识和信息载体,就是连数据库也无法收全。因此,全国各类图书馆要走联合之路,注重计算机的网络建设。不仅建数据库要联合,就是收藏和使用数据库也要走联合之路。每个地区、每个系统,以至参加网络的每个图书馆,都要根据国家图书馆网的目标与规划,承担某一方面的任务,进行各自的专业化建设。专业化的深度,是以全社会的需求与网络的分工为依据。对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许多需求,则依靠别的地区、系统与单位的专业化服务。这就是高度的网络化协作。不仅在高校图书馆系统内部,而且在公共图书馆系统及科研图书馆系统之间也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更高层次的协作,象1995年开通的全国出版物电子连销网络系统(原称“国联书刊报电脑资讯服务系统”)就是一个成功的销售网络系统。已经由原来的国联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联建改为与新闻出版署信息中心、新华书店总店联合组建。建网后,不仅书店、读者受益,图书馆也受益不浅(做到查得着,买得到,网传卡片,书到上架)。

3.5

面向社会、面向经济、面向市场,为经济建设服务

高校图书馆在搞好为本院校教学科研活动服务的同时,也向社会开放,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高校图书馆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趋势,也是战略发展方向的一部分。

从国外来看,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全是向社会开放的。原苏联早在1919年就通过高校图书馆为校外读者服务的一项章程。在德国, 也提出过大学图书馆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口号。 在日本, 文部省1955年就提出了大学图书馆面向市场开展各类信息服务的报告,目前这类大学图书馆已占总数的80%。在英、美、印度,其大学图书馆也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作为信息资料十分贫乏的中国,大学图书馆更应为全社会服务。

1991年,当时的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每到一所学校考察工作时都问:你们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了什么实事?这里,当然也包含了高校图书馆的对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除了遵循中央对高校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法制要求外,最主要的有两条:

一是有满足社会需求的条件。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在国外文献和科技文献方面在三大系统图书馆中占有明显优势。然而,利用率却很低。在向社会开放方面有着良好的条件。不向社会开放等于这一部分资源的浪费。

二是社会有利用高校文献资源的强烈要求。每年,高校为社会输送大批专业人才。无论是公共图书馆,或厂矿企业的情报室,都无法满足这部分高科技人才学习专业知识或更新知识的需要。同时,高校科研人员与厂矿企业的技术合作,也需要文献资料作紧密的配合。

同时,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做法对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关心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

4 实现高校图书馆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保障

4.1 八面来风,筹措资金

要使高校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稳定,在文献的收藏上不出现断层,首先需要保证的就是资金。由于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单是依赖国家或企业赞助都不可能使图书馆事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应该走多方筹措资金的道路。

4.1.1 争取政府及学校增加财政拨款, 使拨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这一经济来源是高校图书馆稳步发展的基石。这种政府拨款在许多国家都是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如英国,1850年通过了“凡超过一万人口的城市均可征税用于图书馆建设”的法令。

其它一些国家也有类似的法令。

国家教委198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五章第三十条规定“文献资料购置费在全校教育事业费中应占适当比例,一般可参照5%左右比例数,由学校研究确定”。 为稳定学校对图书馆的拨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规程中使用了“适当”、“一般”、“研究确定”等不确定的字眼,使这一规定失去了法律约束力,使许多高校自行其事,对图书馆的拨款往往得不到保障,达不到规定的限额。总之,政府拨款这一条不能动摇,国家文化部图书馆司司长杜克近年来就肯定了这一做法。1992年8月,杜克在全国第二届省、自治区、直辖市、 单列市图书馆馆长联席会议上说:“图书馆事业是国家公益事业,必须靠国家全额拨款来支持,这一点不能动摇。”

4.1.2 谋求企业或个人对图书馆的经济资助

在目前国家教育经费紧缺的情况下,这一办法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辅助措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二十九条规定:“欢迎社会各界、国内外个人或团体对高等学校图书馆提供捐赠和资助。”1993 年2月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写道:“国家欢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友好人士捐资办学。”这种资助在国内外已有不少先例。

在美国,企业家卡内基在1881—1920年提供六千万美元,建立图书馆约2811所。香港实业家包玉刚、包兆龙、邵逸夫等先后在国内建起了不少图书馆。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石景宜先生先后向全国185 家图书馆捐赠图书90万册,价值近6000万元。致于侨胞在两广、海南省捐书、捐资建馆的就更多。另外,开展对社会的有偿服务、联机服务和馆际互借也是增收节支的好办法。

4.2 人才是关键

人才是图书馆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完成图书馆战略转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人们在议论图书馆人才时,总是要提到图书馆人才的分布、人才的知识结构、人才的培训以及人才的使用等问题,并且抱怨过多。人才问题已经成了图书馆兴旺或者衰败的大问题,这一问题,在图书馆处于战略转移中尤为突出。

在1956年以前,人们把名誉、地位、金钱看得很淡,普遍认为干什么都是革命工作。留住了一批有知识的人在图书馆服务。

1956年以后至1966年,图书馆靠一批不为名利的老同志支撑着;同时,又有一大批不适合搞其他工作的知识分子被放在图书馆,这一期间图书馆的专业人才还是稳定的。

1966—1976年,在知识无用的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储存所——图书馆,自然冷冷清清,图书馆处于冰冻期,什么人才进图书馆都无关大局。

“四人帮”被粉碎,知识升值,一大批知识分子随后被落实政策,离开图书馆,图书馆出现第一次人才危机。

1986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金钱观、价值观在改变。人们对图书馆的服务要求愈来愈高。安份守业的老一代逐步退出图书馆这一块历史舞台,一些年轻人又将图书馆视作步入更理想职业的跳板, 1981 年以来, 国家教委硬性规定从各专业分配到各高校图书馆的3000名非图书馆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大量流失,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而图书馆的战略大转移(从借借还还步入现代化信息动态服务)又急需大批有各科专业知识,又热爱图书馆的大学生,现在高校图书馆又出现第二次人才危机。3000名本科生从图书馆流失是一个教训,天津大学的范铮、庐山图书馆的徐效钢首次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图书馆界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分子,然而他们都是残废人,这也引起我们深思。以上事实说明,图书馆急需那些甘当二传手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首先要有极大的自我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有时只有残疾人才能做到。这就要求我们急需考虑两个问题——图书馆领导人才(馆长)的审选与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4.2.1 杰出人物是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障

这里所说的杰出的人物,包括国家政府首脑、图书馆馆长以及关心图书馆发展的企业家。

领导重视是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当代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编委会的图书馆学专家们一致认为:“根据三十多年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各级领导重视与否对图书馆的发展起关键作用。”如果领导充分认识图书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钱可以有钱,没有人可以有人,诸如领导体制、立法、经济等等都会随之得到解决。

以前苏联为例,国家首脑、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列宁对苏联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在列宁的关心下,对图书馆事业投入巨款,调进优秀人才,制定一系列具体而严厉的图书馆法。我们从一件事就足以看出列宁关心图书馆事业的程度。1920年9月30 日在外文图书馆员会的报告中,列宁看到在科技图书箱中收藏了大批价格高昂的奢侈的艺术出版物,十分愤概地说:“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怪事和犯法行为。”在列宁的关心下苏联图书馆事业一直名列世界前茅。本来,苏联的列宁图书馆比美国国会图书馆晚建六十多年,却一跃为世界藏书量第一的图书馆。

美国的国会图书馆馆长斯波福德和普特南,先后奋斗74个春秋,到1939年,使馆藏量达到600万册, 把国会图书馆办成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之一。[16]

美国前统里根说:“美国每年经济总收入的40—60%是图书馆创造的。”

在我国,国家各级领导也十分关心和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为建成北京图书馆新馆,周总理曾作过多次批示。

1990年,国家领导人乔石、李瑞环先后视察广州图书馆,并说:“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单位,对人们的思想、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作用。

1991年,原国家教委领导刘忠德同志说:“图书馆的工作水平是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人们常常把图书馆称作是“皇冠上的明珠”,认为它是学校学术水平的窗口和象征。”

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也曾说过,“办好大学图书馆也就等于办好了大学的一半。

图书馆如此重要。因此,挑选好一名图书馆馆长是办好图书馆的关键。在图书馆,馆长起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特殊作用。

在国外,有人在总结了五名著名的图书馆馆长的事迹之后,指出以下三条是他们任馆长后取得较大成绩的原因:

①热爱图书馆事业,通晓业务;

②知识丰富,才能出众;

③擅长管理,勇于创新。[17]

现在,我们还得加上一条,即要有极强的图书馆现代化意识。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正反例子中看出馆长审选的重要。

圣马来西来大学在研制马来西亚机读目录(MALMARC)系统时, 一条成功的经验是说服图书馆的机构中的顶层领导,使他们认识到技术变革的重要,才能成功地实施。他们说,开始,当地所有的大学图书馆都参加了总试验计划;然而,当系统刚开始操作,三个机构便退了出来。后来,其中两个最终又重新加入了系统,那只是在图书馆领导变换了之后。 而另一个单位, 尽管从编目主任以下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希望加入MALMARC系统,至今却仍未加入。[18]

·抚顺市80万职工文化活动场所——抚顺市工人文化宫的图书馆馆舍,1993年以年租金15万元的代价出租,全部图书、报刊已被封存在地下室里。[19]

·1986年,湖南××县的科委领导,竟然挪用市委下达修建科技图书馆的经费扩建自己的宿舍。[20]

·前几年,某大学刚上任的一名图书馆馆长视许多保存了多年的一些内部资料无用,全部剔除,送进了造纸厂,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虽然后来这名馆长已被免职,但为时已晚。

从我国目前的实情出发,中国高校图书馆的馆长不仅要有高深学问,还要全身心地投入,在挑选馆长时,把重点放在图书馆的优秀工作人员当中也许更切合当前实际,应改变解放初期那种委任军代表的老办法来任命馆长。

4.2.2 面向未来,培养离不开图书馆的图书馆专业人才。 高校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服务中的“五度”(广度、完整度、深度、准确度、速度),而这“五度”能否达到,又取决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因此,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快知识更新不仅成为个人的终身追求,而且是图书情报教育部门的迫切任务。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来看,无论是文献的各类学科内容,还是情报服务、现代技术的应用、维护等,亟需计算机科学、数理化、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管理科学等专业人才。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图书馆情报学研究生院兰开斯特教授1982年曾预测:图书馆未来的服务工作是一名情报经纪人的服务工作:

①指引人们查找所需要的最佳情报源;

②培训使用电子情报源的人员;

③为某些用户查找他们不熟悉的情报源;

④对几个情报源提供的情报进行综合分析后提供给用户;

⑤协助进行联机检索;

⑥帮助组织个人的电子情报文档;

⑦使研究人员熟悉最新的情报源和服务方式;[21]

要胜任这些服务工作,图书馆员除了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一定深度的各学科专业知识,高校图书馆近年来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①非图书馆专业的大专生在图书馆更好用,出成果也快;

②图书馆自学成才者更稳定;

③三千名本科生大多在图书馆呆不住。

为此,建议图情教育学院按以下方式培养图书馆专用人才:按一定的专业比例,从大学应届专科毕业生中招收优秀专业人才,然后进行一年的外语学习及一年的图情专学学习。同时,图情专业课的设置也要根据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作相应的课程变动。学习毕业后,经过几年实践,他们就成为一批比较胜任图书馆工作、离不开图书馆的大学本科专业人才。

4.3 要有强有力的法律作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世界已有60个以上的国家制订了图书馆法,不少国家除了全国性的图书馆法之外,还有地方立法。美国是最早建立具有比较完善的图书馆法的国家。1850年,英国议会已通过了英国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

列宁是社会主义图书馆立法的开创者。1918年1月18日, 列宁签发了第一个图书馆法令。在以后不到四年的时间里,苏联相继颁发了近十五件关于和有关图书馆的法令、命令、指令、决议等多种形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这对苏联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起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有关图书馆工作的立法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对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图书馆事业的条文,便是制定我国图书馆法的主要依据。1957年以前一段时间,我国政府也相继颁发了一系列关于或有关图书馆事业的单行法规, 包括《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在内共十余种。1981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时, 讨论并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并成立全国高校图工委。1982年12月,文化部颁布《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1987年10月,由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联合下发《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同年7月25日, 国家教委又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中也指示:“要尽可能改善教学的物质条件,增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新和充实实验室、图书馆。”这一系列带法律性质的规定对促进图书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高校图工委又组织了对全国各类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认真的评估工作。经过评估,各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在目前,一部综合性的《中国图书馆法》尚未制定。如果能进一步加强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的建设,发挥其指导和协调全国图书馆事业的职能,形成一个由文化部牵头、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参加,实行控制协调与某种决策的中央调控中心,更能保障我国图书情报事业走上正规健全的发展道路。

4.4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领会和落实高校图书馆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

去掉我们头脑中不适应当代图书馆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才能敢于和善于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以落实高校图书馆发展战略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4.4.1 竞争意识 不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在竞争中被淘汰、被灭亡。改革开放以后,在文化市场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劳务设施(如歌舞厅、音乐茶座、电子游戏室、桌球室、录像厅、游乐场、健身馆、射击场等等),这些设施已从传统的图书馆中拉走了不少读者。近年来,北京又出现了“呼来呼去图书馆”。1987年,郑州的“读来读去读书社”开张,开办4个月,读者达6万,借阅期刊70万人次,相当于郑州市最大的图书馆全年阅览期刊人次的30倍,从1994年5月12日起, 邮电部开始在全国5700个邮电所出售一种全新的名信片——信息咨询卡。广州有几百家信息咨询公司,只有一家是图书馆所建。,全国文摘机构超百家,极少有图书馆参与。如果图书馆不积极参与信息市场竞争,不仅老读者流失,连本身固有的信息传递职能也有被替代的危险。

4.4.2 信息意识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就是财富, 信息就是效益。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机构,如果对图书馆的未来不了解,对国内外同行不了解,图书馆如何谈得上发展与兴旺?我们眼见石景宜到处捐书,邵逸夫先生四处建图书馆,如果我们对石景宜、邵逸夫是何方人士都不了解,书和图书馆自然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4.4.3 公关意识 图书馆适时采用各种宣传媒介, 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大力开展宣传性公关、交际性公关、社会性公关、征询性公关等公关活动,造成较大的舆论力量,才能让社会各界了解图书馆、信息图书馆,积极支持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这里仅举一个小例子说明公关意识的作用。1994年,某侨胞到某处参观两所图书馆。贵宾先来到甲馆,甲馆极隆重地搞了一个捐赠会。请来了几十人的乐队作吹鼓手,两名浓装艳抹的礼仪小姐分立捐箱两傍,当乐声四起时,一港商即容光焕发地走向捐款箱,得意地亮出近万元捐款,缓缓丢入票箱。而当这批贵宾参观乙馆时,由于一切招待从简,自然,一分钱也无法从贵宾的口袋中流出。

4.4.4 现代化意识 现代科技的进步, 改变了图书馆馆藏文献的载体形式,也改变了传递信息的方法。图书馆计算机化与自动化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主要标志。

4.4.5 经营意识

从制订计划、系统分析到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都要注意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输出。认识信息的商品价值及其输出信息的方式等都需要市场经营意识。

4.4.6 服务意识

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全部工作的归宿。我们要始终坚持读者第一、用户第一的思想。不但要为用户提供静态信息,还要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及时提供动态信息。

4.4.7 网络意识

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需要加强馆与馆之间的横向联系,各馆要将人际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结成一体,要打破那种系统与系统之间、馆与馆之间的分割状态,合理进行藏书布局与业务合作。每个馆都要树立“我馆为他馆服务同时也是为自己服务”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网络服务意识。美国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仅仅全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科专款就订购了61套,每套需外汇上千元。一部极普通的百科全书各馆都订,既浪费经费也挤占空间。这就是“万事不求人”,互为封锁,网络意识欠缺的表现。

4.4.8 超前意识 领导必须是能看到三步棋以上的高手, 全盘运筹考虑才能在信息化社会中取得立足之地。图书馆有了这种意识,就能在信息化社会中抢先占有题材,抢滩登陆。

4.4.9 人才意识 一切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竞争。 人才是搞好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决定因素。没有人才优势,就没有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优势。竞争越激烈,知识越值钱。知识升值,人才就更为宝贵。图书馆只有参与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才能领会到知识的价值,人才的重要。

4.4.10 民主意识 馆长要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开发全馆职工的智力资源,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在我们制定高校图书馆发展战略时,既要考虑到我国的实情,也要观察当今信息化社会的进程。“信息高速公路”将彻底改变图书馆信息部门存在的形式,工作内容也将随之变化,人员的数量、素质要求也随之改变。在这里,我们既要有责任感,也要有危机感。这种危机已经被信息化社会比我们快三、四十年的西方国家图书馆的同行感觉到了,深感图书馆处于生存危机之中:图书馆“要么适应环境生存下来,要么归于消亡。”让我们面对现实,努力加速我国图书馆的变革,迎接信息化社会在我国的到来。

标签:;  ;  ;  ;  ;  ;  ;  ;  ;  ;  

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战略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