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管理”_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

关于“信息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信息管理的性质、研究对象、手段、流派,分析了它与许多相关领域的关系,并剖析了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核心在于提出了信息管理的微观、中观、宏观三层次的观点。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 Jinwe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After expounding the characters,objects and methods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IM),this thesis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s somerelative fields such as information industry,information superhighway,library and information,and also show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information management teaching.

信息管理这一术语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从具有理论先导性的大学教育来看,高校原来的图书情报系逐渐改名为信息管理系已成为一种趋势,如90年代以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都相继建立信息管理系。

在国外,信息和管理同时出现的机率也越来越高,一些有名的国际性组织和刊物都以信息管理来命名,如1983年“英国专业图书馆与情报机构(Aslib)协会”改名为“信息管理协会”,法国夏.贝尔泰、美国N.M.达菲等关于信息系统的著作都以《信息管理》命名。

但是,对于这一新兴的领域却存在许多认识上的分歧,本文分析了信息管理的性质、对象、手段等及其与信息产业,信息高速公路,图书、情报、档案这样一些相关领域的相互关系,希望能够反映信息管理的综合、领先、广泛等特征,明确其实质,最后剖析了信息管理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1 模糊与多元的管理科学

应肯定的是信息管理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也是一个实践领域。从理论上看,它兴起于80年代末,二是战后发展起来的管理学丛林中一个全新的分支,而且80年代以后信息管理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才越来越高。一些较具权威性的辞典、工具书中都找不到这个词条,如长达40多卷的《图书情报百科全书》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有两点是比较明确的,即这一领域具有理论上的模糊性和应用实践中的多元性,表现在不同的理论对信息管理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同时每一种信息应用实践都还在寻找统一的理论基础(后文将详述)。

2 多层次对象的管理

信息管理的对象到底是什么?各种定义提法各不相同。其中比较明确的如美国东北大学商业管理学院从事信息系统研究的E.M.Trauth博士,通过对15年的文献的分析,认为信息管理分为三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即数据库管理、记录管理、数据处理管理,这三个领域通常都被称为信息管理。其中数据库管理这一领域又存在多种定义,其对象为数据库,企业数据,各种软件,与数据有关的行政活动;记录管理领域定义的对象为组织中的所有文书工作及实现这些文书检索的各种软件;数据处理管理定义的对象是用于处理信息的各种资源,如处理器、远程通信、复制和印刷、信息系统设计和发展、软件开发和文献检索系统的建立等①。国内比较明确的定义如,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因素(包括人、机器、机构等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有关各种资源的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信息需求的过程②。在这个定义中,信息(INFORMATION)是广义的,它包括①不同性质的各种信息,如各行各业的信息,②不同媒介的信息,即纸、声、光、电磁等各种介质的信息。

表1

·信息管理的对象为多种因素,包括人、机构、设备、环境等,而不仅仅是信息。

·信息管理的目标是有效满足信息需求,将需求做为目标,而不是充分利用。

·信息管理的手段是通过资源的配置来实现其目标。

笔者认为信息管理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并将其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正如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对象完全不同,原理和方法都有异一样,信息管理的三个层次各有其不同的对象。(详见表1)。

3 三维手段的管理

文献[3]提出,信息管理的支撑点综合起来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技术、经济、法律(准确说应为人文)。其中技术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技术的变革是信息管理的层次发生变革的条件,如1968年开始的LSI(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开发,导致信息材料的革新;1969年开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开发,使数字数据通讯形成网络;1970年光导纤维的开发开辟了80年代真正的通信时代;1971年微型计算机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MIS)的研制,使计算机不再由少数专家统治;智能化的计算机从产业设备发展到民用电器,并进入娱乐领域;宇宙开发技术的发展使卫星通讯成为现实;信息高速公路使多媒体信息的传输得以实现等。技术是信息管理中起领先作用的手段。

经济因素也是信息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国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指出,把电子工业放在突出地位,使之成为促进产业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带头产业,在形成这个纲要的工作会议上还指出,在重视传统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突出咨询信息和综合技术服务等新行业的发展;……。国家科委信息司(原情报司)在1991年信息服务业方案中提出的目标等等。有了这些经济政策的指导,我国信息才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反映到具体的价格管理、税收管理经济政策中之后,将对整个信息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法律(人文)手段也是实现信息管理的有力手段之一。如1980年美国国家标准局通过“数据库指南”大大推广了信息资源管理,为管理者们提供了信息,帮助他们评价选择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管理工具。1980年美国联邦政府文书委员会(1974年成立)还提出了“简化文书工作法案”(Paperwork Reduction Act)以解决组织中信息过载的问题,我国关于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都是这一手段的体现,在图书馆界,人文管理显得尤为突出,如阮岗纳赞提出的图书馆五项原则中极其强调人的因素,前四个原则都是针对人的。

信息管理的三大主要手段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结合和渗透的,但又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如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信息政策等相关学科。这三大手段体现在信息管理的三个层次当中,从表1可以看出。

4 一个多流派的理论构架

理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正如前文已总结的信息管理具有应用的多元性,因此它的理论也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中山大学卢泰宏教授将其归纳为[4]:

(1)传统流派 这一流派源于图书馆界,其实质就是将以纸作为媒介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这一流派试图将图书馆数据管理纳入到更大的范围,称之为信息管理。一些图书馆界刊物的名称也加上了MANAGEMENT一词,以信息管理来代表自己的方向。

(2)网络流派 这一流派的发源领域是图书馆和通信网络技术领域。在图书馆界,由于收藏的限制而形成的“资源共享”和“标准化”等是这一流派的核心思想体现,1980年巴黎会议形成的编目原则体现了网络和思想。这种思想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和远程通信相结合,形成了从整体和宏观来进行的信息管理,并从80年代末开始进入商业运用。

(3)微观流派 此流派源于行政管理和商业管理,它强调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具体的加工和处理,包括数据处理,文献处理,情报处理,档案处理,办公事务处理等。从名称上而言,也在以信息管理作为目标和方向。

(4)系统流派 主要发源于计算机领域,以计算机系统为手段和研究对象,其实质应当是信息系统管理。这一流派的信息管理理论发展较快,成为一种主导性的认识,著作也颇多,如法国贝尔泰的《信息管理》[5],日本前川良博的《经营信息管理》等,而且这一流派产生了实用而又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管理中。

(5)政策流派 源于行政管理和法律领域,其思想是国家参与信息活动的宏观调控,管理手段相应主要为法律、行政、规则、办法等,这一流派兴起于70年代,美国信息协会第52、53届年会上有很多涉及到NATIONAL INFORMATION POLICE的报告。早期的专利法、版权法、到后来的商标法等都是这种信息管理思想的体现。

(6)资源流派 起源于管理和经济企业界,主要思想是将信息作为一种生产力——经济的要素来进行管理,它要求从战略上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提出了企业的首席信息经理(CIO)这一职位,强调形成一个管理的体制。1988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第一届信息资源管理讨论会,说明这一流派在向国际化发展。

由于信息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多元化,以及不成熟性,专业教育中教学双方探讨知识的来源及与相关知识的关系是极为必要的,便于将分散的课程,知识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将信息管理思想的不同流派归纳起来,这些流派的基础因素可分为:技术、经济、人文三个方面,其中网络流派,微观流派,系统流派主要是靠技术管理,资源流派和传统流派则建立在人文管理的基础上,资源流派除技术、人文之外还包括经济管理这一基础因素。

5 信息产业与信息管理

信息产业(简称信息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和基础结构。可划分为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两大部分。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与器件制造业,计算机技术与硬、软件制造业,通讯与网络及设备制造,多媒体技术设备制造业,视听技术与设备制造,缩微复印技术与设备制造,电子出版技术与设备制造等。信息服务业又可分为传统的信息服务业,包括以文本式的科学信息图书、文献、档案、标准、专利、公共服务信息为主体的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新兴的电子信息服务业,包括计算机信息处理,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软件生产电子出版物,通讯与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以及计算机通讯网络为手段的各种公共信息服务和咨询活动[6]。信息产业的发展无论从速度和规模看都具有优势,因此信息产业研究已经成为信息研究领域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主题。

从内容上看,信息产业属于宏观信息管理层次,从手段上说属于经济手段,它也是宏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因此,它是信息管理领域一个必不可少的相关领域及有机构成部分。

6 信息高速公路与信息管理

自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宣布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来,全球掀起了一场信息产业的新浪潮,欧洲、日本等国相继推出和修改信息计划。今年3月,美国又提出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相应提出了亚洲区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等。

中国1993年底成立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国家经济信息联席会议。在北京,我国与美国AT&T公司签约,引进其全同步数字传输系统及网络管理设备,建成第一条世界一流的“信息高速公路”。上海正在建设称为“经济信息国道”的“金桥工程”。深圳在1994年6月、7月相继开通了“多媒体城市信息服务系统”和“信息高速公路”——全球商业网络。

信息高速公路,指的是高速计算机通讯和广播电视网络,它利用光纤或卫星,在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图书馆、大学、企业、商场、家庭等之间通过传真、电视、电脑等多媒体终端高速传递信息。高速网的模型由高速通信网平台和应用信息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高速通信网平台又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包括异步转移模式(ATM),同步数字系列(SDH),智能网(IN),多媒体终端(MMT),卫星通信(SAT,COM),个人通信网(PCN)等;应用信息系统是由各个部门研制的在量应用信息系统,一般由感测系统,信息库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效应系统几部分组成。高速信息网从技术上说具有无缝;网中网;超高速传输;高性能计算机与处理;多媒体通信;超高速综合交换;大规模分布式,多媒体信息库;自动化智能化应用系统,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等特征[7]。

信息高速公路从实质上说是一种信息管理的技术手段,在信息管理的三个层次中属于宏观管理范畴,但是又与微观和中观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对信息的管理要涉及到网络的运用,信息系统也处于网络环境中,也会涉及到信息网络的问题,微观和中观层的网络问题是个性问题,而信息高速公路问题属于共性问题。

7 图书、情报、档案与信息管理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研究对象,具有特有的学科体系结构、原理和方法。但有一个共识,即它们的学科性质都属于综合学科,也就是指利用多种学科的理论或方法,从各种不同侧面去研究复杂的课题或某类现象所形成的学科[8],有的观点认为它们属于管理性的学科。这里要明确的是它们与信息管理的关系。

我国自本世纪20年代开始探讨图书馆的研究对象,提法不下数十种,有代表性的如:1929年陶述先提出了“要素说”,认为图书馆要素有三:书籍、馆员与读者。1932年,杜定友也提出了“三要素”,即书、人、法。1934年刘国钧在《图书馆要旨》一书中,又提出了四要素:图书、人员、领导和干部,工作方法,建筑与设备。有的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即图书馆的组织、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有的提出是研究图书馆活动,有的认为是研究文献信息交流。国外具代表性的看法有:苏联O.C.丘巴梁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过程,A.H.赫罗帕奇认为研究图书馆事业,英国的P.Butler(巴特勒)认为研究图书与读书现象,K.R.Popper(波普尔)提出了“世界三”理论,总之,图书馆学对象无定论,但又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图书馆学主要侧重于信息的微观管理,如藏书、分类、编目、图书保护现代化、读者心理等,也包括一定的中观管理(如图书馆管理、建设、经济学等)以及一定的宏观管理(如图书馆事业、比较图书馆学、专门图书馆学、图书馆未来学等)。

对情报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莫衷一是,如美国的J·Jerous(杰劳斯)[9]认为,情报学研究情报的特性和活动,管理情报传递过程的手段以及为保证情报的最有效利用所必须的情报加工技术。苏联的米哈依诺夫认为情报学研究科学情报的结构和一般属性,研究在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中科学情报的建立、交换、传递和利用的规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下的“世界科学情报系统”(UNISISI)将情报学定义为研究情报的性质和特点,影响情报流通的因素,以及为了以合理的费用查取和利用情报所采用的情报加工方法和技术。国际标准化组织1979年给情报科学下的定义是研究情报的功能结构,传递和情报系统活动的过程,有的定义为研究情报机构的性质、情报活动的发展规律及理论、历史和组织,以及情报活动的有效组织的原则和方法。可见情报学研究也侧重微观信息管理,并涉及一部分中观信息管理和宏观管理。档案学也具有与图书情报类似的性质,但存在的分歧不是那么明显。

总之,从管理学科的观点看,图书情报主要集中于微观信息管理领域,且从信息载体看,也是集中于某些信息类型,主要是文字信息或文献信息,可以说它们是微观管理的支柱理论。

8 信息管理教育

当前,从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我国信息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学生对信息管理的专业性质、理论体系感到玄妙莫测,同时教师也不知如何引导学生。不知道教学体系如何组织,重点培养学生的何种素质或能力等。这是信息管理专业最大的问题,也是必须明确和正视的问题。

鉴于信息管理的模糊性和多元性,对这个问题就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针对学生的迷茫,应该在入学时就给予思想上的指导,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对专业的理解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同时应不断扩大知识面,使应用的多元性得到体现。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不断跟踪专业新的发展方向,不断将模糊的理论明晰化、体系化,还要为理论的发展提出新的创见,不因循守旧,要求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扩展其适应力,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的培养。

正是由于信息管理是一个大概念,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又具有多层次,专业教育又面临复杂多样的需求,因此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应该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在实现理论的成熟和归一之前,具有较大的包容能力和较大的跨度,让专业的发展获得一定的自由度,特别应注意与管理学的结合。

从专业教育结构分析,信息管理教育应将信息管理三维基础手段都包括进去。课程内容要加强技术、经济、人文这三方面的结合,并且合理调配比例,目前我们的专业教学中,有的强调技术,有的强调人文,对经济相对不是很重视,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信息需求,因此,如何加强经济的比重有待思考。

从信息产业广泛的范围来看,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无疑是将培养重点放在信息服务业这一块,对技术和制造业则应有一定的了解。就服务业而言,传统的信息服务业是基础,新兴的电子信息服务业则是发展。

伴随“信息高速公路”而到来的信息社会,以快速高效地传播和利用大量信息资源为主要特征,人类的各种活动都较强地依赖于信息技术。专家预测:在未来信息社会中,三分之二的职业是与信息有关的职业,三分之一的职业则是高度依赖于信息资源的。因此,人们应当具备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能力;获得、利用和处理各种信息能力和使用以计算机和各种通讯设备为主体的先进信息工具的能力,即要求人们必须掌握有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为此,在各级各类学校的专业教育中必须加入有关信息技术与处理、计算机、通讯技术、多媒体等方面内容的课程,不同类别的学校均应开设程度不同的信息技术基础、电子信息技术、程序设计基础、硬件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文书处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普及信息技术与处理知识,普及计算机文化,并在其它课程中加入信息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工具获得该课程有关知识的内容[10]等。

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及档案学等是信息管理大家族的成员,也是基础性理论,在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中不能忽视它们的地位,但是要注意这些学科的更新和与其它理论的相适应性,避免认识上的断层,这样才能保证专业教育的完整性。

收稿日期:1994年12月30日

标签:;  ;  ;  ;  ;  

论“信息管理”_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