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盏与经上盏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效果对比评价论文_蒋磊

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 425006

【摘 要】目的:探讨经中盏与经上盏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效果。方法:研究时段设定为2016年5月-2018年5月,研究对象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鹿角形肾结石患者,共计8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实施经中盏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经上盏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红蛋白下降情况、术后Ⅰ期结石清除率、最终结石清除率、第二通道增加率和联合体外碎石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段,P<0.05,但血红蛋白下降值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期结石清除率为78.05%,高于对照组53.66%,第二通道增加率和联合体外碎石率分别为7.32%、17.07%,均低于对照组24.39%、36.59%,P<0.05,最终结石清除率与对照组相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鹿角形肾结石治疗过程中,经中盏、经上盏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均可达到良好的结石清除效果,但是经上盏治疗手术时间短,术后Ⅰ期结石清除效果更为理想,值得探索性推广。

【关键词】鹿角形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盏、上盏

针对鹿角形肾结石患者,临床多采取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如何创建科学的穿刺路径一直是困扰医生的主要难题,很多情况下医生选择经由后中组肾盏路径实施穿刺,可避免对结肠和胸膜造成损伤,但角度较小,无法顺利进入下盏或者上盏,且强行入境会对肾盏造成撕裂,甚至会出现致死性大出血,危险性较高 [1-2]。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临床逐渐意识到经上盏治疗的优势,并不断尝试经中盏治疗,但两种方式具体治疗效果尚未完全确定,值得深入探究。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经中盏与经上盏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效果,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段设定为2016年5月-2018年5月,研究对象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鹿角形肾结石患者,共计8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35-60岁,平均(47.93±3.21)岁,结石最大直径2-5cm,平均(3.51±0.21)cm;观察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34-60岁,平均(47.15±3.41)岁,结石最大直径2-6cm,平均(4.01±0.11)cm。我院伦理委员会详细研究本研究资料,予以批准通过,入选患者对研究细则知情且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进行分析对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经中盏后组肾盏穿刺,观察组经由肾上盏背侧肾盏穿刺,全部患者接受连续腰硬膜外阻滞麻醉,取截石位,膀胱镜引导下于患侧插入输尿管导管(5F),留置气囊,然后患者调整为俯卧位,B超引导下对目标肾盏进行穿刺,穿刺成功标准为人工肾积水下出现清亮液体,并呈现线状涌出,随后插入斑马导丝,确保穿刺路径经由目标肾盏且导丝在患肾结合系统中,随后确定穿刺点,沿其将皮肤切口,长度为0.7cm,将穿刺针退出,随后利用筋膜扩张器扩张,起始选择8F,以2F递进,扩张至18F,利用气压弹道碎石机进行碎石,并将碎石经由脉冲液压灌注泵冲出,难冲的碎石使用异物钳取出,使用C臂X线机对结石残留情况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增加第二通道,术后卧床休息1-3d,并观察结石残留情况,于1周后配合开展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

1.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血红蛋白降值比较;Ⅰ期结石清除率、第二通道增加率、联合体外碎石率、最终结石清除率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参考具体观察指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统计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前者表示为均数(Mean Value)加减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后者表示为例(n)、百分率(%),将有效数据录入到SPSS24.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T值和X2检验,若P值<0.05,提示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段,P<0.05,但血红蛋白下降值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观察组Ⅰ期结石清除率为78.05%,高于对照组53.66%,第二通道增加率和联合体外碎石率分别为7.32%、17.07%,均低于对照组24.39%、36.59%,P<0.05,最终结石清除率与对照组相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红蛋白下降情况比较()

3.讨论

鹿角形肾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结石情况较为复杂,并常伴有感染情况,取石难度较大,并易伴有肾盏颈撕裂引起大出血等不良情况,临床治疗较为困难,目前临床多采取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结石清除率较为理想,但能够创建合理的穿刺路径直接影响治疗效果[3-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Ⅰ期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第二通道增加率和联合体外碎石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针对鹿角形肾结石患者,经中盏经皮肾镜取石治疗过程中,由于角度较小,仅能部分进入肾的下盏或上盏,易出现残留结石情况,且强行入境会对肾盏颈造成撕裂,诱发出血,危险性较高[5]。而经上盏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优势更为明显,其经由上盏穿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最为便捷的路径,可经由肾通道到达肾脏集合系统各部位,且上盏、下盏之间夹角超过110度,经由此路径可沿着患者肾长轴线,由上至下进入肾盂、肾上盏、输尿管下段,与其他路径相比更易达到肾下盏,且术野清楚,外鞘不宜形成夹角,可提高碎石速度,便于取出输尿管上段碎石,并利于输尿管支架放置,极大地缩短了手术时间,且结石清除率更为理想。

综上,在鹿角形肾结石治疗过程中,经中盏、经上盏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均可达到良好的结石清除效果,但是经上盏治疗手术时间短,术后Ⅰ期结石清除效果更为理想,值得探索性推广。

参考文献:

[1]安宇,黄建林,廖勇,等.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联合逆行输尿管软镜手术治疗女性鹿角形肾结石[J]. 山东医药,2016,56(3):68-70.

[2]李茂胤,王德娟,黄文涛,等. 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J].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10(1):36-39.

[3]杨杰,尹勇,聂明,等. 超声引导下经上盏入路经皮肾镜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疗效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8(2):324-325.

[4]刘裔道,蚌凌青,杨晓荣,等. B超引导下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鹿角形结石[J]. 云南医药,2016,59(2):186-188.

[5]胡玉飞. 比较经上盏和中盏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效果[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2):132-134.

论文作者:蒋磊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2

标签:;  ;  ;  ;  ;  ;  ;  ;  

经中盏与经上盏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效果对比评价论文_蒋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