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论文_安静

浅谈加强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论文_安静

海东市环境监测站 青海 海东 810699

摘要: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创新方法来保障监测数据更加准确和现实,更要做到将所测数据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从而保证监测的质量。首先要从认识上提高对于监测质量的重视程度,时刻把质量意识贯穿与监测工作的每个阶段。其次要培养员工的工作能力,将工作流程不断科学化操作和管理。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管理;质量控制;对策

1 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所开展的对于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定的执法工作,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法律的保护下,环境监测具有强制性。无论是评定污染性还是处理一切与污染有关的源头、事故等等,其工作都是代表法律的强制性活动。第二,环境监测的工作流程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监测结果依法公正公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第三,环境监测拥有社会服务性,从属于社会公益事业。

环境监测的发展历史虽然不算十分久远,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在的环境监测硬件水平相比过去来说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人类已经有能力对绝大部分污染环境的因素有效监管,这对于提高监测质量为至关重要。要加强环境管理,首先要从监测数据出发,其次才能进行管理方法的科学研究,进而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环境监测是人类预防污染,保护生存环境,进行持续经济建设的有效手段。

2 环境监测基础工作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从《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可知,“人、机、料、法、环”五个环节是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的基础,这里所说的“人”是指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能力;“机”是指环境监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料”是指监测过程中使用的实验材料;“法”是指环境监测的方法;“环”是指实验室环境条件。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必须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1 环境监测技术人员

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技术水平、工作经验、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是保证监测质量的首要条件。要想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必须从各个方面提高监测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培训提高监测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加强管理增强监测技术人员的责任心,保证质量监督员的监督工作切实有效。

2.2 仪器设备及标准物质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环境监测工作所必须的重要资源,也是保证环境监测质量、获取可靠监测数据的基础。监测站应当正确配备环境监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包括采样装置,分析装置及数据处理所用的相关软件等。并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正常日常维护,建立维护保养程序文件,明确维护仪器项目和保养周期,做好相应的完整记录,接受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所对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校正与检定工作,并取得合格的校准证书,使仪器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的状态。

2.3 实验材料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化学试剂是监测分析的必要条件。在分析工作中,要合理地选用化学试剂,切不可盲目追求高纯度而造成浪费,也不可随意降低试剂规格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及精确度。在采购化学试剂时,要重点做好对供应商资质的控制与评价,通过试剂符合性检验及标准物质的校验,做好采购控制记录,正确评价试剂的供应商,使所采购试剂在源头上得到有效的控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实验方法的标准化

分析方法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依据,是环境监测所必须的资源,也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作业指导书,是保证监测质量的根本。在监测工作中,要尽可能的使用国家、行业发布的标准方法,当这些标准方法不能准确地指导仪器的操作使用、样品的制备和处置、监测工作程序等方面的监测工作时,应编制作业指导书来规范监测工作。监测工作所需的指导性文件、标准、手册等应随时更新,必须保证现场所采用的标准、方法和作业指导书等为现行有效版本。另外,要根据环境污染物浓度的高低采取不同的标准分析方法。如果分析方法不完善或选取不当,都会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质量。

2.5 实验室环境条件的质量保证

实验室的环境条件是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基础条件。实验室环境条件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质量、分析人员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和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实验室的环境条件必须满足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保持实验室整洁安静,项目安排上避免交叉污染,实验用品安置合理,专物专用等,并建立完善有效地监督检查管理制度等。

3 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3.1 优化布点的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和优化,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寻找和确定环境监测任务的最优监测点位布设方案,力求用最少的点位,获得最有代表性的监测数据。点位布设的失误比其他环节的失误,可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所以在监测点位布设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科学布设,确保环境监测质量。

3.2 样品采集的质量保证

环境样品是复杂多变的,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采样误差往往是最大且最重要的误差,所以要保证样品的采集质量,首先要建立严格的样品采集管理制度,规定采样人员的基本要求、采样程序、采样质量保证责任等。环境监测采样人员一定要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同时严格按照采样的操作步骤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进行采样。样品采集后,要及时贴好标签,填写好采样记录。如需对采集样品进行分装,分样的容器应和原样品容器材质相同,并填写同样的样品标签,注明“分样”。同时对“现场空白样”和“平行样”也要分别注明,并且尽快送到实验室分析。

3.3 实验室监测分析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实验室监测分析的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控制监测分析人员的实验误差使之达到规定的范围,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能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达到容许限定的质量要求。外部质量控制是使协同工作的实验室间能在保证基础数据质量的前提下,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查结果,即在控制分析测试的随机误差达到最小的情况下,进一步控制系统误差。

3.4 数据处理的质量保证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真值的最佳估计以及确定该估计值的误差。研究误差的目的是要对已取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判断其最接近的值是多少,通过概率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数据中离群较远的极值进行取舍,然后通过对样品的了解判断总体特征,估计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正确地处理实验数据,充分利用数据信息,以便得到更接近真实的最佳结果。

结语

总之,监测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十分的重要,在认真实施了质量保障与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案之后,同时采用软技术和硬技术管理质量操作措施,让每一个监测结果具有代表性,确保了监测结果在实验的各个阶段都具有精密性和准确性,良好的团结协调完整性,为环境监测提供了大量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保证了监测数据水平的提升,推进了和谐绿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 2 版[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28-49.

[2]钱易,唐孝炎.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论文作者:安静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  ;  ;  ;  ;  ;  ;  ;  

浅谈加强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论文_安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