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战争与和平转型_波黑论文

浅析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战争与和平转型_波黑论文

浅析波黑战争与和平的转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波黑论文,战争与和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波黑战争是二战结束后在欧洲爆发的一场规模最大的战争,也是联合国在冷战告终后进行的一次新的最后宣告失败的维和行动。波黑战争有其内因和外因,既是潜伏多年历史积怨的总爆发,也是外部势力为扩展其自身利益插手的结果。代顿协议的签订,使波黑地平线上露出和平的曙光。但可变因素不少,涉及到消除各方仇恨,如何解决深刻歧见以及重建波黑等多方面,值得人们继续密切注视和观察。

波黑战争是二战结后在欧洲爆发的一场规模最大的战争,也是联合国在冷战告终后进行的一次新的最后宣告失败的维和行动。这场长达近四年的战争之所以爆发有其内部和外部的原因,从最初的民族矛盾与领土冲突,演变成极端残酷的种族战争,乃至最后形成高度现代化的国际性战争。国际社会就为和平解决这场冲突,进而稳定巴尔干局势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于1995年12月14日在巴黎签署波黑和平协议,从而使波黑的地平线上露出和平的曙光。目前,以北约为主的多国实施和平部队正在开进波黑执行使命。重建波黑的工作也正在筹划之中。本文试就从国际风云变化的背景探索战争与和平的某些侧面,并提出一些供人们进一步思索的问题。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简称波黑),是巴尔干半岛原属南斯拉夫六个联邦之一的一个多山国家,首都为萨拉热窝。该国面积 5.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440万,主要有三大民族, 即穆斯林(占人口的43.7%)、塞尔维亚族(占31.4%)和克罗地亚族(占17.3%),分别是信仰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他们长期睦邻相处,不时也有征战与倾轧。美苏两极格局的终结,长期被掩盖在深层次的民族、宗教、领土争端在巴尔干首先触发,加之外部某些大国的插手,终于在1992 年3月酿成使世界震惊的波黑武装冲突。

波黑战争的发展有其内、外原因。

长期的历史积怨,在冷战结束的大震荡中终于使潜伏多年的祸根充分暴露了出来。早在公元6、7世纪“斯拉夫族大迁移”中,部分进入巴尔干的斯拉夫人形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人。波黑先后列为塞、克族人的属地。自15世纪后半期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侵入巴尔干地区以来,统治者迫使部分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并促其服军役,但仍讲塞语。之后在19世纪中、后期,奥匈帝国以咄咄逼人之势,挫败奥斯曼帝国,成为主宰波黑的新主;20世纪初,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而奥匈帝国皇太子1914年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则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次大战后重新组合,1918年黑塞哥维那加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民族积怨深化,以塞族为主的南斯拉夫王国站在美、英同盟国一方,而克罗地亚则沦为德意法西斯的帮凶,吞并波黑,组成“克罗地亚独立国”; 南斯拉夫共产党在波黑山区展开游击战争, 直到1945年解放后,波斯尼亚加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迄1961年,南斯拉夫只承认塞、克两大族,但宗教信仰方面呈现交错情况。其后,由于南领导人在民族政策及人事决策上的“错误因素”,穆斯林信仰者发展成为独立的民族。人口结构上,波黑穆族跃居首位,次为塞族和克族。民族混居,以及其间发生的曲折变化种下了反目为仇的祸种,最后引发了90年代血腥的大混战。

外部势力在冷战结束后加速扩展其在巴尔干的利益,使南斯拉夫瓦解和波黑战争激化。尽管欧安会在80年代末就研究南欧少数民族与领土争议问题,但未能阻挡事态的急剧恶化。两德统一后,南斯拉夫在基层选举中效仿西方多党制,结果出现“一国三制”。波黑联合政府在是否脱离南联邦问题上意见不一。到1992年3月,波黑进行公民投票,62.9%(多数穆、克族)赞成脱离南联邦并成立共和国,但塞族却竭力抵制,表示愿继续留在南联邦内。南联盟也有搞“大塞尔维亚”的思想,于是克族居民又组建另一共和国,波黑至此就“天下三分”,内战序幕由此拉开。穆、克族有克罗地亚共和国支持,而塞族则有南斯拉夫人民军的支持。欧共体在战前虽提出过和解方案,但在内战爆发后三天就声明各方应立即停火,把内战责任归咎于塞族。不少西方国家要求进行制裁,先是暂停南斯拉夫在欧安会的资格,后又在联合国通过制裁与禁运决议。

波黑战争和联合国的维和干预行动交织在一起,曲折而复杂地展开。从其发展特点看,可由以下轮廓加以概括。

穆、克、 塞三方的内战: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3月—1993年3月)穆克联盟各有后台,实施对塞族的内战。第二阶段(1993年4月—1994年4月)穆、克、塞三方展开以争夺地盘为中心的大混战。交战中,时而克、塞联合对付穆斯林,时而穆、克又联手对塞作战,两军对垒,包括极为残酷的种族清洗行动。其间联合国与欧共体又从中斡旋和谈,均未奏效。第三阶段(1994年5月—1995年11 月)战争全面国际化。波黑战场的地面争夺战,由于大国的插手,美国参与和主导北约的十多次空中袭击行动,支持或构成有利于穆、克联合攻塞的有利态势。俄罗斯一再重申巴尔干是其传统势力范围,塞、俄是同族朋友。英、法、德对美也不满,但最终起到一块行动。

联合国在前南斯拉夫的新的维和行动,大大超出传统的维和原则(即非暴力、中立、有关方面同意等原则),实施强制的国际干预行动。在战略指导上,体现加利秘书长在1992年初筹划的《和平战略》的原则,诸如预防性外交,建立武装的维和保护区,国际制裁与封锁活动,授权北约空袭行动,等等。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受美国冷战结束后新干涉主义思维的影响。它不是在维和,而是逐步演变成偏袒一方攻打另一方,使维和陷入困境,局势日趋恶化。最后,联合国纪念50周年时,加利秘书长对记者说,“在过去17至20次维和行动中,我们仅关注波斯尼亚和摩加迪沙,强调挫败。……当前在波斯尼亚没有成功的公式。”

——武装的维和保护区:针对前南斯拉夫日趋恶化的局势,联合国安理会在1992年1月决定设立联合国保护部队,并于当年3月进驻克罗地亚、波黑与马其顿。6月安理会又作出决议, 授权加利秘书长扩大联保部队的任务与编制,并向萨拉热窝派出军事观察员,以监督各方撤出防空武器等;8 月又决定授权会员国可使用武装护送运往萨拉热窝及波黑地区的人道援救车队(后改由联保部队执行)。此后,联合国不断引援《宪章》第7章使用强制措施。在波黑,联合国于1993年5月建立萨拉热窝在内的6个保护穆斯林居民的安全区, 后来实际变成波黑政府军对塞族进可攻、退可守的堡垒。

——实施制裁与封锁:作为国际社会限制前南地区冲突扩大的措施,包括经济与武器禁运。继欧共体之后,联合国在1991年9 月正式通过向前南禁运武器的决议;其后安理会在1992年5 月底又作出对南联盟实施制裁,并要其停止支持波黑塞族。据此,北约及美国等派出海、空力量实施强制性制裁的活动。但是有关方面向前南地区的偷运或出售军火活动并未能得到制止。

——授权北约空袭行动:安理会从最初在1993年6 月允许北约使用空中力量支援维和部队,以后又发展到在波黑上空建立禁飞区。1994年2月底到1995年8月,北约对波黑地区实施11次空袭行动,主要是袭击军事目标及萨拉热窝周围的塞族阵地。初期的空中行动的实施,是每次行动应由北约、联合国同时授权,最后决策在秘书长,称为“双钥匙决策”。到1995年8月,联合国与北约签署一项秘密文件, 美国逼迫秘书长将权力下放给部队指挥官,从而策划了1995年8—9月间北约自成立以来规模空前的三阶段空袭作战。在持续半个多月的空袭作战中,北约先后出动3400架次飞机对波黑塞族56个目标投弹1万多吨, 并发射舰载“战斧”式巡航导弹13枚。西方舆论分析指出,这是一次类似海湾战争式的空袭战法。与此同时,北约多国快速反应部队还向塞族阵地发射大量炮弹;克罗地亚及克、穆族分别从多路进攻,夺占一系列要地,从而最后迫使塞族坐下来谈判,接受美国导演的和平。维和、保护安全,演变成了空前的军事进攻——国际化战争!

政治解决是波黑战争演变的另一个重要战场。应该肯定,国际社会为结束波黑战争,在竭力斡旋、调解和提出各种方案方面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最终迎来了和平。近四年有关各方提出数十个和平建议和方案,而正式向波黑三方提出的主要方案有:①1991年欧共体轮执主席库蒂列罗(葡萄牙人)提出的欧共体调解方案(最后被波黑穆族否定);②1993年1月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会议指导委员会两主席、 联合国特使万斯(美国人)和欧共体特使欧文提出的“一揽子和平计划”(又称万斯—欧文计划)(塞族因版图划分不均而拒绝);③1993年8月继任万斯的斯托尔腾贝格(瑞典人)与欧文在原方案作重要修改后提出宪法原则及塞、穆、克三方领土调整为各占52%、31%和17%,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共和国等,又称斯托尔腾贝格与欧文方案(对塞、克有利,而穆族反对)。此后波黑三方展开新一轮争夺地盘的交错战争;④1994年4 月鉴于波黑战争蔓延的极大风险,美、英、法、德、俄等五国组成波黑问题联络组,并在7月提出新和平方案,其中领土划分修改为穆克联邦占 51%,塞族占49%。塞族拒绝,因其实际控制地盘占波黑约70%。欧洲人、联合国的政治调解失败了,五国联络小组的努力又告吹了。战争仍在扩展,各方仍在求索。

美国当局鉴于波黑战争即将超越国界,动摇在北约的领导权,进而影响其在全球的战略利益,进入1995年后即调整战略,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势,在吸取历次和解经验及现实特点的基础上,实施“胡萝卜加大棒”的战略指导方针。夏秋之交,美国一方面讲和,派出要员霍尔布鲁克等穿梭于波黑各方,并在不同时机、地点与前南地区有关方面就国家结构、领土划分、未来国体及其他地区达成原则协议,然后在美国军事基地——代顿进行最后封闭式的谈判;另一方面讲战,以战压和。美国对北约及有关方面精心策划对波黑塞族的空地协调总攻行动。美直接组织北约46年来的大空袭战役,使用了高技术兵器;同时穆、克联军及克罗地亚军分别从多方向展开大规模地面进攻战役。在6 月上旬的两周内,穆克联军攻占近8000平方公里土地,使穆克联邦与塞族控制领土接近于51%比49%的版图划分比例。美还利用南联盟限制波黑塞族的行动,促其走向政治和解。

从代顿会谈到巴黎签字仪式,波黑、南联盟(兼代表波黑塞族)三位总统,以及美、英、法、德、俄领导和欧共体代表作为见证人分别在波黑全面和平协议上签字。这标志着波黑内战的结束,波黑从战争走向和平的一个重要契机,不但对前南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影响,而且对欧洲也多了一份安全感。当前,有关各方正在落实代顿协议的有关规定与要求,任务十分艰巨。

认真落实代顿和平协议,主要在围绕军事安排,政治和解以及重建家园诸方面而展开。

保证的诺言:波黑几位领导人在签字后保证,要竭尽全力贯彻和平协议。南联盟领导人米诺舍维奇说,“和平是结束苦难的首要条件,这不会解决所有的问题。”美、英、法、德、俄等国领导人都表示要实施和平的愿望;北约新秘书长说,“以北约为主的维和部队会公平行事,并希望予以合作。”尽管如此,但仍有不少难题摆在面前。

新的维和进军:根据巴黎的和平协议规定,北约为主的多国实施和平部队6万大军,自1995年12 月下旬起正开展代号为“协力行动”的行动,替换在波黑的联合国维和行动。这是北约自建立以来最为复杂、最为艰难的联合行动。按规定,维和部队有权使用武力阻止破坏和平的活动,有权逮捕被指控为战犯的人员。这支部队的总指挥官为北约南欧盟军司令(美国海军上将)小莱顿·史密斯,其地面部队下辖3 个地区司令部。

——东北部地区:司令部设在图兹拉市,以美国第1 装甲师为主,编有美军旅,丹麦、芬兰、挪威、瑞典组成的北欧旅,俄罗斯旅和波兰部队等;

——西北部地区:司令部设在上瓦库夫市,以英国装甲师为主,编有英军装甲旅,荷兰旅,以及加拿大、捷克部队等;

——南部地区:司令部设在萨拉热窝、莫斯塔尔两地。以法国师为主,部队包括法军已在波黑的当地部队、快速反应部队、意大利旅和西班牙旅等。

各地区部队,还将编入其他非北约的部队。

兵力结构和部署:主要以与美、英、法三个师为主体部队,再加上北约、俄罗斯及非北约部队,共32国组成。计划分别部署在波黑全境三个地区:

部署进驻规定:多国部队执勤期限为1年。其先遣部队(至1995 年12月下旬)已到位,主力部队要求应在签字后40—60天内完成部署。多数系原联合国维和部队换装的多国军队, 唯有美国师由来自驻德国第1装甲师派遣。

根据规定,签字协议后30天内,所有外国军队(包括伊朗、阿富汗圣战者组织)应全部撤离;45天内波黑交战各方应撤退到协议划定的各自领土内,并在180天内各方结束有关武器监控的谈判等。

政治调解的后续行动:仍有待于签字国和见证国的大力协作。近四年的波黑战争在当地人民心目中创伤甚重,经济损失巨大。据统计,这场战争有20多万人死于非命,近200万人流离失所,2/3 的住房被毁, 1/2的学校被破坏,40%的桥梁被炸毁, 波黑工业产值比战前减少了95%。从协议签字后一个多月内,有下述进展与行动:

——波黑塞族、穆克联邦和克罗地亚政府均宣布各方结束战争状态,但塞族对萨拉热窝市问题,仍有歧见。

——波黑穆、塞族开始交换245名战俘;

——波黑三方拟在维也纳举行脱离接触与军事问题的谈判;

——美国政府(1995年12月28日)宣布暂时取消对南联盟的经济制裁;

——北约宣布帮助波黑政府作战的有关穆斯林国家的游击战士在1996年1月19日前撤回各自国家。

——国际组织开始讨论重建波黑的计划。在欧盟及世界银行的倡议下,世界50多个国家及金融机构于1995年12月20—21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开会,讨论波黑重建工作及可能的援助款项。这次会议仅解决波黑水电等基础设施5亿美元的紧急援助问题,以敷当地1996 年头三个月的水电需求。

综上所述,波黑问题的重建及全面落实和平协议条款仍有艰难的路要走。从西方舆论反映及有关人士观察,以下问题值得人们的关注。

首先,在波黑,如何促使穆、克、塞三方消除积怨与战争仇恨。代顿草签协议后,许多国际评论指出,克、塞两族均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有的克族长者说塞族人“不可信。这场战争从1914年打到现在,这次他们只是为了赢得时间”;青年学者说,“北约部队抵达后,再次发动战争比较困难,但驻军本身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在塞族方面,波黑塞族议长表示反对这项和平协议,“难以接受拟议中的领土划分。”对萨拉热窝市管理权及塞族人安置,几方均有歧见和忧虑,怕对方报复。穆斯林领导人根本不承认塞、克实体存在的现实,欲统一波黑。穆克联邦内部仍有触发领土与权力之争的可能。

其次,波黑在军事安全方面,仍面临难题。北约为主的多国实施和平部队取代联合国维和部队后,联合国将侧重人道主义援助工作。目前,美、英等对部队安全,仍较为担心。与此同时,关于多国部队统一指挥问题,美法、美俄之间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何指挥由几十个国家参加的部队仍是难题,显得十分棘手。美联社展望1996年波黑形势的专文称,有人担心由北约牵头的部队可能在失败后撤出或者超过一年的限期。美国驻北约司令乔治·朱尔万将军说,“成功还是失败,头90天可见分晓”。

最后,波黑重建任务难度更大。除北约多国部队要花37亿多美元外,世界银行等估计今后三四年内重建波黑将花费51亿美元。欧洲国家主张主要出资者之间应予以公平分摊:欧盟、美国、日本及其他国家各承担1/3。然而想领导欧洲事务的美国却表示,美出资不能超过6亿美元。总之,波黑实现真正和平的可变因素仍不少,至少从目前观察,还相当脆弱,至于以后如何发展,还需人们继续密切关注和观察。

标签:;  ;  ;  ;  ;  ;  ;  ;  ;  ;  

浅析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战争与和平转型_波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