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深度教学与逆向课堂整合初探_翻转课堂论文

初中生物深度教学与翻转课堂融合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度论文,课堂论文,初中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度教学是教师在深刻理解自己学科的前提下,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智慧,训练学生的思维,把课堂变为一个师生交往对话的场所的教学。其表现在知识深度、思维深度、学科深度、关系深度四个方面。转识成智是知识教学的深层次目标。教学就是要实现知识与智慧的转化与升华。深度教学要求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且要站在智慧的立场和高度上审视和把握知识。深度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如何通过教学,改善人们的思维水平和结构,提高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深度教学倡导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关系,以实现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与“相遇”。笔者以《血量、输血与血型》一课为例,把知识分层,将较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课前解决,较难的知识在课堂上师生交流解决,即将翻转课堂和深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初次尝试:学情分析不足,师生交流深度不够

      《血量、输血与血型》一课,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9章第1节《血液》第二课时。本课的教学内容容量很大,包括血量、血型的发现、常见血型系统的认识(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无偿献血等内容,无法在课堂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一一解决,所以我尝试将教材内容分层,将一部分内容以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学习,一部分内容留在课堂上来交流学习。本课中ABO血型的输血原则,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很难理解,所以我把它作为了课堂上的教学重难点;而把学生较感兴趣的血型的发现、无偿献血、血量、RH血型系统作为微课的内容,课前让学生学习。

      课堂实录片段一:以美国士兵的胸牌引入

      教师图片出示美国士兵及胸牌的照片。

      师:这是美国士兵的胸牌,从胸牌上你读到了哪些信息?

      生:USAarmy表示美国军队的意思。

      生:RH(-)代表的是血型。

      师:为什么要在士兵的胸牌上标出他的血型呢?

      生:这样有利于在士兵受伤缺血时输血。

      师:也就是说我们输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那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呢?输血时又应该注意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血量、输血与血型》。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学生的感知入手,带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轻松的谈话瞬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后续教学的深度交流。

      课堂实录片段二:血量的认识

      师: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身体里的血量是不是相对稳定的呢?

      师:经研究发现人的血量为体重的7%~8%,那么我们身体里有多少血量呢?请你计算出自己体内约有多少毫升血液。

      学生计算(时间3分钟)。

      师:血液对人体来说如此重要,那是不是一旦失血,就会危及生命呢?

      生:不是。

      生:一个人一次失血不超过血量的10%(约400mL),可以通过自身调节,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20%(800mL~1000mL),就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30%(1200mL~1500mL),就会发生生命危险。

      评析:学生对于自己的血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设计计算血量的环节,符合学生学情,但是学生对于血量的计算有困难,一是不知道自己的准确体重,二是不知道换算原理,浪费了较长的时间;同时对于血量的多少,学生只有一个数据,缺乏直观感知。

      课堂实录片段三:ABO血型系统

      师:根据研究发现,红细胞上有一种物质,我们把它称为抗原。根据抗原的不同我们把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O型四种……

      教师结合图形讲解血型的判断。

      学生根据凝结现象判断血型。

      

      第一次的教学活动和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整个课堂没有被带动起来,没有按照预期完成教学任务,ABO血型系统的原理以及血型鉴定,学生过手的较少。经过分析,可能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高估了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没有做好学情分析,教学设计中,教师未将难度分解,使学生无从下手,被动地接受,效果较差;

      2.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很好,但时间不充分,仅靠一张图,不能让学生体验和思考鉴定原理;

      3.对于血量的计算,应先让学生课前事先称量自己的体重,明确给学生约定1kg血液约等于1000mL的血液,降低计算难度;

      4.血型鉴定是重难点,但重难点却不够突出;

      5.课堂较沉闷,缺少学生感兴趣的环节;

      6.教师讲解太多,没形成深度教学的师生关系。

      二、再次尝试:结构安排合理,多手段突破重难点,知识深度和思维深度有所体现

      为什么在教学活动中,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对知识难易度、学生学习的体验不够,于是我对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感兴趣的环节,所以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修改:

      1.血量的计算,教师给学生计算单位转换提示,降低计算难度,同时用1000mL的烧杯,量化学生自己体内的血量,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2.血型鉴定对于学生较难,可把相关知识在微视频中呈现,在课前先让学生学习,课堂上通过动画视频在课堂上讨论交流,总结出结论,再通过模拟四位伤者,鉴定其血型,巩固和突破重难点;

      3.删除微视频中血型发现史,在课堂上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兴趣,加强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深度教学;

      4.设置更多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会。

      第二次教学流程:士兵胸牌引入→血量的计算→不同缺血程度的危害→教师讲解血型发现史→认识常见的ABO血型系统→血型鉴定→输血原则→提倡无偿献血→课堂小结拓展

      片段一:血量的认识

      师:经研究发现人的血量为体重的7%~8%,那么我们身体里有多少血量呢?请你计算出自己体内约有多少毫升血液。温馨提示:体重的单位是kg,1kg的血液约等于1000mL的血液。

      学生计算(40s)。

      生:我体重40kg,我的血量大约2800mL~3200mL。

      师:我体重50kg,我的血量大约是3500~4000mL,4000mL到底是多少呢?

      教师出示1000mL的烧杯。

      师:也就是这样的烧杯四个,你们可以同样的方法感知一下自己的血量。

      师:血液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那是不是一旦失血,就会危及生命呢?

      生:不是。

      师:但是当一个人严重失血时,我们能救他吗?

      师:怎么办?

      生:输血。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输血的历史。

      评析:学生快速计算出了自己的血量,并对自己的血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环节的设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破了刚入课堂的生疏和沉闷。

      片段二:了解输血的历史

      教师结合图片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输血的历史。

      1.狗与狗之间输血的图片:1665年,查理·罗尔将健康狗与失血过多小狗血管连通,此实验成为了后来输血术发展的萌芽;

      2.羊与人之间输血的图片:1668年,丹尼斯将羊血输入健康男性体内,导致该男性死亡;

      3.人与人之间输血的图片:1818年,詹姆士·博龙戴尔,用一名健康男性的血液输给一名难产孕妇,使孕妇获救,这是人与人之间输血成功的第一例报告;

      4.兰德斯坦纳的照片:血型的发现——ABO血型系统。

      师:同学们,听了输血的历史,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要有耐性。

      生:要不怕牺牲。

      评析: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输血的历史,加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身上的优秀品质,目标达成自然深刻。

      片段三:血型鉴定

      师:同学们通过微视频的学习,知道了同型血相输不会出现凝集现象。

      师:你们找到原因了吗?

      生:血液之所以可能发生凝结现象,主要是由于红细胞上的抗原,可能会和血清中的抗体相结合。

      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抗原与抗体会发生凝集呢?

      教师播放A抗原与A抗体、A抗原与B抗体、B抗原与A抗体、B抗原与B抗体之间结合的动画。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生:相同的抗原抗体之间会出现凝结现象。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准确,你能用这个结论来解释同型血相输为什么不会出现凝结现象了吗?

      生:A型血红细胞上存在A抗原,血清中存在的是B抗体,不是相同的抗原和抗体,所以不会发生凝结现象。

      师:同学们解释得真到位,假如我们今天现场来了赵、钱、孙、李四位伤员,他们由于车祸失血过多,如果你是医生,你会怎么做呢?

      生:要先鉴定他们的血型。

      师:你们准备如何鉴定呢?我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赵、钱、孙、李四位伤员的血样,还给同学们准备了A型血清和B型血清、四张载玻片、放大镜,利用这些材料,你能想办法鉴定出他们的血型吗?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讨论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

      生:我们小组认为应该取出四位伤员的血样分别滴在四个载玻片的中间,然后分别在每个载玻片上滴加A型血清和B型血清,观察是否凝结。

      生:我觉得应该在载玻片两端滴上同一人的血样,再在两端分别滴加A型血清和B型血清。

      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生: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血样到底和哪种血清发生了凝结,避免了实验的相互干扰。

      师: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考虑同型血相输,但是当缺少同型血时,能不能少量输入异型血呢?为什么?

      生:O型血的红细胞由于缺少抗原,所以可以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

      生:AB血型的人血清中缺少抗体,可以接受其他三种血型的人的血液。

      师:所以我们把O型血的人称为万能献血者,AB型的人称为万能受血者。但是O型血的人,能接受哪些血型呢?

      生:只能是O型血。

      师:为什么?

      生:O型血人的血清中存在A、B两种抗体,其他血型都会与它发生凝结现象。

      师:从这点上来看,O型的人还是很无私的,给O型血的人一点掌声。

      评析:通过微视频的预习,使学生对于血型鉴定有了一定的基础;课堂上教师通过直观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很快找到了突破口;再通过探究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突破了重难点,真正达到在乐中学、学中乐。多手段突破重难点,每个环节过渡自然、环环相扣,使知识深度、能力深度、情感深度都达成较好。

      第二次的教学活动,活跃顺畅,教学目标达成较好,重难点突破很好,课堂评价及时准确。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1.赵钱孙李的血样是通过化学试剂来调制的,是无色透明的,学生觉得不真实;2.无偿献血的内容太多,需要删减;3.RH血型系统的介绍时间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我做了如下修改:

      1.将血样中加入红墨水,增加实验的真实感;

      2.无偿献血的倡议和宣传做成宣传片,在课前5分钟播放;

      3.RH血型系统的内容不是必学内容,作为课后拓展,由学生查资料完成。

      三、第三次尝试:翻转课堂与深度教学课堂融合,实现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和“相遇”

      片段一:无偿献血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血量、血型、输血的原则,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国各个血库的储存情况到底如何?

      教师呈现各省血库告急的新闻图片。

      师: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但为何各省的血库还是出现了血液紧缺的现象?

      生:有很多人认为献血对身体有害。

      师:那是不是真的有害?

      生:少量献血是不会有害的。

      师:每次献血200mL~300mL,献血量低于总血量的10%,不仅不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还可以促进血液再生,对身体是有益的。

      生:有人认为献血容易患传染病,比如艾滋病。

      师:为了献血的安全,我们应该去正规的采血点。

      (教师图片出示成都采血点地图)

      师:同学们,还记得5.12地震吗?有多少人为此丢了性命,灾难面前,让我们感动的不仅有奋战在一线的救灾队伍,还有在医院、在献血站排队献血的人们,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

      依次呈现献血者高永华、李宇春、姚明、医务人员、消防官兵、大学生献血的照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们也要献血。

      师:同学们,你们有这样的想法老师很感动,但是你们还处在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我国法律规定必须年满18岁、身体健康的人才能献血。不过,同学们不用沮丧,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参加献血,但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制作出课前你们观看的无偿献血的宣传片、宣传报、宣传标语,我们同样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贡献。

      评析: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可讲的很多,怎样取舍一直使自己很困惑,以学生较易忽略的关注点入手,不仅倡导无偿献血的无私精神,也提示学生无偿献血的安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次教学活动课堂时间分配较好,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课例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课堂想象成自己表演的舞台,而应该以“合伙人”的身份深入教学,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案,把学生的每一次学习当做自己的每一次学习,与学生共情。

      面对教学内容很多的情况,要学会删减,分清主次,充分利用微课,将翻转课堂与深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课堂的广度和深度。

      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的多样化能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共情,能开展更好的情感教育。

标签:;  ;  ;  ;  ;  ;  

初中生物深度教学与逆向课堂整合初探_翻转课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