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地区及其经济发展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转型期地区及其经济发展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过渡区域及其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过渡区域及其性质

1.过渡区域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区域

人们早已习惯于将经济活动空间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区域分别进行研究。实际上,在划分经济区域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部分地区难以简单归类的问题。例如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可能存在一个比发达地区要落后,又比落后地区要发达的地区;在农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工农业共同发展的交叉区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一个城乡结合部。由这类区域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所决定,它不能简单地划分到前者和后者的范围,不能直接采用前者或后者的发展战略。我们称这类特殊的经济区域为过渡区域。

所谓过渡区域,就是指介于两类不同发展水平区域之间,与周边区域有密切经济联系的经济区域。一般特指介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或者一个发达地区与另一个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域。

过渡区域的存在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既然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肯定就会有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并且两者之间不可能用线条简单分开,其间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地区。这种现象在许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都客观存在。

中国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最典型的国家。在发展不平衡的地区之间,同样存在过渡区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由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五省组成的区域。该区域内的五省,既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经济区划中也承担着同样的分工。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但又高于中西部其他地区。同时,该区域既不沿海,也不沿边。它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是内地;而相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来说,又是经济发展的前沿。沿海地区的持续发展需要该区域提供资源、人才、市场等方面的支撑,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需要该区域的带动。

当然,在大的经济地带之间存在过渡区域,在小的经济区之间也可能存在小的过渡区域。例如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结合部,则是一个典型的过渡区域。该区域既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又具有农村经济的特征。又如在各行政区的交界区域,往往都存在一个比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区经济中心地带相对落后的区域,即一个经济中心与另一个经济中心之间的区域,这也是属于过渡区域。这种形式的过渡区域广泛存在于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但由于这种小规模过渡区域范围难以确定,各区域的现状与问题存在很大差别,给专门研究造成许多困难。所以,具有实际研究价值的,主要是具有相当规模和独立经济职能的大型或特大型过渡区域。

2.过渡区域的性质

过渡区域虽然是一个特殊的、客观存在的区域,但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不是按地理范围划分的,而是以地区间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确定的。或者说,过渡区域的客观存在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现象。它实际上早已存在,只是人们以前没有对其进行专门研究而已。

作为过渡区域,其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在区域经济关系中的过渡性。就如同一条大河的两岸,需要桥梁把两岸连接;就象高楼与高楼之间,可以用走廊相通;高原与平原之间,同样需要丘陵作阶梯。过渡区域实际上就是作为“经济高原”的发达地区与作为“经济平原”的欠发达地区之间的阶梯,或者“经济高原”之间的经济通道。

所以,要判断某一区域是否是过渡区域,或某些区域间是否存在过渡区域,都必须以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职能作为判断依据。并且过渡区域作为一类特殊的经济区域,它还必须符合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

如果理解了过渡区域的含义及性质,就很容易认识到,我们为什么只将我国的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五省作为我国区域经济中的过渡区域,而不是将整个中部地带划分为过渡区域的原因。我国目前已习惯于将全国各省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其中东部地带是按沿海原则确定的,包括辽宁、天津、北京、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2个省市区,是我国经济实力雄厚、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西部地带则包括大西南和大西北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陕西等10多个省市区,属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的地区。除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以外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9 个省区则划为中部地带。这种划分方法从地理角度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来衡量,则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一是从东部地带来看,广西尽管沿海,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二是从西部地带来看,四川和重庆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要比其他省区高。三是从中部地带来看,内蒙古明显具有西部省区的特点;山西除能源优势外,其他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黑龙江和吉林所处的东北地区与江南的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的经济特点同样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果简单地按三大经济地带分别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显然是不合适的。

要准确地把握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就有必要对我国不同地区按经济发展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状况及研究目的不同重新进行合理分类。

过渡区域概念的提出,就是要突破传统的东、中、西部的行政区划概念,以经济发展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为依据,在发展不平衡的地区经济中,选择介于两类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具有独特经济职能的区域进行专门研究。

二、过渡区域的类型与成因

我们可以将不同的过渡区域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如按其地域构成和区位条件不同,可以分为规范型过渡区域和边缘型过渡区域;按其经济职能及与周边地区经济关系不同,可以分为顶托型过渡区域和受托型过渡区域;按区域规模大小不同,可以分为特大型、大型和中小型过渡区域。不同类型的过渡区域具有不同的特征。

1.规范型过渡区域与边缘型过渡区域

过渡区域作为介于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特殊区域,受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规律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类区域可能是比较规范的连续区域,也可能是介于不同经济发展中心边缘地带的狭长区域。

所谓规范型过渡区域,就是指符合过渡区域性质,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一个集中连续整体的过渡区域。或者说,规范型过渡区域就是指具有地区特点的过渡区域,该类区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规模较大,整体性强,具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功能。从全国或更大范围来看,该区域属于过渡区域;但从该区域本身来看,它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经济区域。

规范型过渡区域是最典型的过渡区域。它一般是由若干个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地区所组成的匀质区域。如我国东南沿海与广大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五省所构成的过渡区域、美国东西部之间的中部腹地、意大利南北部之间的中部地区,都是最具代表性的规范型过渡区域。

规范型过渡区域的形成,主要是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当一个国家由多个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所构成时,一般会既有发达地区,也有欠发达地区。但非常发达的地区与很落后的地区一般不会直接相连,其间通常会出现一个连接两个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区域。这是由区域间客观存在的经济依存关系所决定的。

所谓边缘型过渡区域,是指符合过渡区域性质,受经济增长核心对周边地区辐射作用大小不同的影响而形成的,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边缘的特殊区域。或者说,边缘型过渡区域就是指某一经济区域与其他经济区域相连接的带状区域。

边缘型过渡区域的形成,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中心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作用的结果。根据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一个地区以同样的速度增长,而往往是一些优势行业和部门在区域内的一个或几个较大城市出现增长势头,然后向外围扩散,这些城市便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点。一个区域一旦形成一个或几个增长极点,这些极点便可以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一般来说,在增长极点形成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点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极化效应弱化,扩散效应加强,并逐步取得主导地位。但增长极点的规模及增长动力与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距离及程度是成正比例的。在离极点较近的地区,受极点的影响明显,其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应较高,一般会构成以极点为中心的极化区域。而在远离极点的地区,则受极点的影响较小,与极化区域形成层次分明的发展阶梯。当整个大区域由无数个小的极化区域组成时,在极化区域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个边缘型过渡区域。

边缘型过渡区域范围的大小直接与经济增长极点的密集程度与辐射力大小有关。如果极点很密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很强,那么过渡区域就相对不很明显,或范围很狭小;如果极点间相距较远,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较弱,那么过渡区域就会有明显的区域界限,其范围也可能较大。

边缘型过渡区域与规范型过渡区域的基本区别,主要是地域构成、区位条件和经济职能不同。从地域构成来说,规范型过渡区域是集中连片的整体区域,它可以由相邻的若干个行政区共同组成,属块状区域;而边缘型过渡区域则不是集中连片的整体区域,它由某经济区周围的地区所构成,属带状区域。从区位条件和经济职能来看,规范型过渡区域因其具有整体性,在整个经济区划中可以成为独立的经济区,承担相应的社会分工;而边缘型过渡区域由于具有带状地域特点,难以成为独立的经济区,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分工中承担独立的职能。当然,从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看,二者也存在区别,其中规范型过渡区域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区,在与周边经济区发生相应的经济往来的同时,其自身也可以根据所具有的条件发展有本地区特色的主导型经济;相反,边缘型过渡区域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其经济的依附性较强,发展本地区的主导型经济较为困难。

2.顶托型过渡区域与受托型过渡区域

所谓顶托型过渡区域,指介于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过渡区域。该区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发挥着顶托作用,使两类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可以利用过渡区域的顶托功能,实现资源、资金、人才、商品和信息的交流与合作。

顶托型过渡区域是一种最普遍的和最有代表性的过渡区域。这类过渡区域的形成,主要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根据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相邻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不可能出现差距过大的悬殊。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地区间的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同发展水平地区间存在客观的牵引效应。由发达地区到偏远的欠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说是逐渐降低的。在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现象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十分复杂的经济联系。

如果我们将不平衡发展的区域经济划分为发达地区、过渡区域和欠发达地区三种类型的地区,那么三者之间的经济联系及各自的经济地位,则会有明显区别。从经济联系方面来看,发达地区要向欠发达地区输出其产品和技术,首先必须先满足过渡区域对其产品和技术的需求,然后再通过过渡区域的传导作用,将产品与技术输往欠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要向发达地区输出其原材料和劳动力,不仅应通过过渡区域实现,而且应是在过渡区域本身可供输出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已基本输往发达地区之后,从经济地位方面来说,发达地区明显处于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不仅生产高精尖产品,而且其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是相对最合理的,经济效益也是最好的,许多新产品、新技术都首先在该地区生产和开发,然后再逐步向其他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实力较弱,资金、技术、人才不足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导致其经济地位较低,在一般情况下很难摆脱对发达地区的依赖,更难赶超发达地区水平;过渡区域则处于特殊的经济地位,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它是可靠的后方和依托,而相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它是开放的窗口和发展的前沿。

总之,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不仅需要,而且客观存在着一个起顶托作用的过渡区域。它不但能沟通两方面的经济联系、提供物资和劳动力流动的通道,而且还可以通过协调作用,逐步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

所谓受托型过渡区域,指介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过渡区域。受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及地区间资源条件、区位条件、技术经济条件及发展基础不同的影响,可能出现外围为发达地区,中间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该地区从经济发展现状来说,可以视为相对欠发达地区,但从经济运行机制来说,它同样具有过渡区域的性质,因为它在不同的发达地区之间,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它可以在周边发达地区的带动下加速经济发展。因此我们称它为受托型过渡区域。

受托型过渡区域一般是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其特殊条件就是周边发达地区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经济发达之地主要是部分城市,尔后是城市周边地区,然后才是由城市群组成的发达地区。当一个发达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继续扩张时,就有可能出现发达地区之间不断接近的趋势。当受经济扩张能力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发达地区之间的完全连接时,其间就会出现一个相对落后于发达地区的过渡区域。我们之所以将该区域定义为过渡区域而不是欠发达地区,就是因为该区域一般不是传统的欠发达地区性质。一方面它直接受发达地区的影响比较明显,比欠发达地区具有更优越的发展条件;另一方面它与发达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会相对较小,因而其经济运行机制不可能采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运行机制。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周边发达地区的辐射作用形成的牵引力。

受托型过渡区域与顶托型过渡区域的基本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周边经济环境不同。顶托型过渡区域所面对的周边环境是两类发展水平绝然不同的区域,即一边是发达地区,另一边是欠发达地区;而受托型过渡区域所面对的周边环境则都是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二是经济地位不同。顶托型过渡区域由于是介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因而在大的区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顶托地位;而受托型过渡区域则是处于发达地区的包围之中,因而处于重点帮扶的受托地位。三是经济运行机制不同。顶托型过渡区域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调节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即通过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资金、技术、人才、商品及原材料的调节,实现三类区域的共同发展;而受托型过渡区域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吸纳机制更为重要,即过渡区域通过吸收发达地区的辐射作用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两种类型的过渡区域在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都具有很大差别。

三、过渡区域的主要职能与运行机制

1.过渡区域的主要职能

在大的地区分工中,发达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领头羊”职能,不仅自身要加速发展,始终保持对其他地区强有力的辐射作用,同时还要为其他欠发达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帮助。欠发达地区同样有责任通过发挥本地区优势加速发展,以避免出现因地区差距过大而暴发经济和社会危机。作为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区域,则具有与它们不同的经济职能。相对于大的区域分工来说,过渡区域最主要的经济职能就是协调职能和通道职能。

过渡区域的协调职能是指在地区发展中,过渡区域具有调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的任务和能力。

由过渡区域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过渡区域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发挥着特殊的连接作用。这种连接不仅是指地域连接,更主要的是指经济和社会关系的连接。如果没有过渡区域的存在,它们两者之间就会出现断层。发达地区之所以能实现经济繁荣,离不开欠发达地区的大力支撑;而欠发达地区之所以能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同样也离不开发达地区的援助和引导。如果发达地区试图追求独立的加速发展,不仅发展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得不到补充,而且其产品也会缺少市场。同样,欠发达地区实行封闭发展方式,也只能长期在低水平徘徊。要实现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和协调。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之间,这种联系和协调的职能就需要过渡区域来行使。

过渡区域行使地区间协调职能的目标主要就是合理控制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如果地区间发展差距过大,既不利于发达地区,也不利于欠发达地区。地区间发展不可能完全平衡,但地区间的差距是可以有效调节的。

过渡区域调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差距的方法,一是保持自身的正常发展,使过渡区域与发达地区之间始终保持适度的差距,同时兼顾欠发达地区的同步发展;二是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创造条件,如为发达地区提供所需的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产品销售市场,为欠发达地区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稀缺资源。过渡区域就是通过合理选择自身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速度,以及适时适度为周边地区创造发展条件,实现其地区间的调节职能。

过渡区域的通道职能也可称作桥梁职能,就是指过渡区域在不同类型地区间,具有为地区间的物资、商品、劳动力、信息及技术流动提供流通渠道的职能。

过渡区域的通道职能是由过渡区域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这一特殊的区位条件和不同地区间客观要求进行经贸往来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发达地区或城市一般都处于沿海或沿江地区,其原因主要是受区位条件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初期,受交通、通讯条件的限制,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和经贸往来主要利用海上航运来实现。因此,港口设施较好的沿海城市就成了商品、物资与人员的集散中心,必然会带动其经济的全面发展。相反,广大内陆欠发达地区由于缺少通江达海的条件,相对比较闭塞,即使由于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现在欠发达地区也可能直接开展对外经贸往来,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不仅所生产的产品难以及时满足世界市场的需要,而且生产和运输成本明显高于沿海地区,缺乏竞争优势,最终影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从客观现实来说,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利用从过渡区域到发达地区再到国际大市场这条可靠通道,直接对外的经贸往来会逐步发展,但发展会较慢。

同时,客观的资源分布不平衡状况,也决定了地区间进行物资交流的必然性。在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开发较早,即使原来有丰富的资源,也早已开发利用,可供继续开发的资源有限。而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地域范围广,丰富的资源长期因缺乏开发条件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在许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大多存在资源分布与生产能力分布“错位”现象。即发达地区生产能力大,但资源不足;欠发达地区资源丰富,但生产能力有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要解决这种资源供求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流通渠道。因此,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过渡区域正承担着通道或桥梁的职能。

2.过渡区域的经济运行机制

过渡区域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区域,它必须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而存在。它主要是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或多个发达地区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这就决定了过渡区域的经济运行机制,既不同于发达地区的经济运行机制,也不同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运行机制。

在过渡区域,由于其经济职能不同于其他区域,其经济运行机制也另有特点。一方面,过渡区域为实现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受发达地区示范效应的影响,其经济运行机制相对比较灵活、高效,其经济运行质量也会明显好于欠发达地区。另一方面,为履行过渡区域特殊的经济职能,它需要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或发达地区之间资源、劳动力、技术、商品及信息的转移与交流提供条件。因而其经济运行机制又要满足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要求。

与过渡区域的主要职能相对应,过渡区域内部的经济运行机制主要由四大机制所构成,即吸纳机制、传导机制、协调机制和发展机制。其中吸纳机制是指过渡区域不断吸收周边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及其他创新成果的功能,从而使过渡区域不断增加新的活力。传导机制是指过渡区域作为介于两类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特殊区域,它具有为周边地区传递物资、技术、信息、商品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功能,成为不同地区间相互联系和发展经贸往来的桥梁和纽带。协调机制是指过渡区域不仅是周边地区相互联系和往来的桥梁,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协调功能,一方面可以利用其本地区的资源及时满足周边地区的需要,同时它也可以根据本地区的需要,适时吸收周边地区的资源和相对过剩的生产要素,从而使地区间的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发展机制是指过渡区域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速本地区发展的功能。它不但要尽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同时它又要为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四、过渡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过渡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是以地区分工为基础确定的本地区整体发展规划。它是将过渡区域放在整个大区域的范围内,根据不同地区的性质和特点,按区位分工原则所确定的整体定位。

根据过渡区域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和地区职能分工要求,过渡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即在本地区加速发展的同时,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同的过渡区域可根据本地区特点,合理确定本地区的总体发展战略,但我们可以将过渡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归纳为三种类型,即大郊区型发展战略,大通道型发展战略和大集聚型发展战略。

大郊区型发展战略是过渡区域以发达地区为依托,通过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合作,带动本地区加速发展的战略。该战略的实质就是把发达地区视作一个发达城市,而与之相邻的过渡区域则是紧密相连的城郊。一方面过渡区域利用靠近发达地区的优势,大量为发达地区提供所需的原材料、农副产品和劳动力,以提高本地区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根据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及时调整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充分吸收发达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从而加速本地区的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该战略的重点是如何实现与发达地区的同步或超速发展,利用发达地区对周边地区的牵引力实现本地区的快速发展。要实现其战略目标,过渡区域必须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合作,既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为发达地区提供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又要密切注视发达地区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信息,创造条件接受发达地区需要转移出来的成熟技术,同时还要尽可能参与发达地区的开发合作,尽早掌握对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和技术。但采用该战略的过渡区域容易对发达地区产生较强的依附性。

大通道型发展战略是过渡区域凭借其介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居中”优势,利用周边区域间广泛的经济和贸易往来,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该战略的实质就是把过渡区域建设成连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桥梁和纽带,利用区位优势实现经济发展。过渡区域采用该战略时,一方面可以利用发达地区不断向欠发达地区扩散技术和输出高新技术产品的机会,捷足先登用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欠发达地区不断向发达地区输出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机会,吸收一部分本地区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同时作为不同地区经贸往来的必由通道,过渡区域还可以通过提供快捷、方便的交通、通讯及其他相关服务,从中获得丰厚的回报。因此,该战略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网络、通讯网络、市场网络、信息网络等的建设。

大集聚型发展战略就是充分发挥本地区优势,在本地区范围内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中心,大量吸引周边地区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本地区快速发展的战略。该发展战略的实质就是以过渡区域为中心,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周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有效资源,共同促进过渡区域的加速发展。过渡区域要成为能吸引周边资源的经济增长中心,首先必须具备明显的区域优势。当然这种区域优势并不完全在于它的大小,而是在于准确把握和确立自己的区域优势,合理地利用这种优势吸引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的投入,最终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其次需要有可靠的政策支持。一般来说,发达地区本身就是一个大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其他地区的资源都会自然而然地向发达地区流动。但是,当国家追求实现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目标时,就不能单纯依靠发达地区的发展,或者就不能长期把经济增长的重心放在发达地区,而是应该通过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使经济增长重心逐步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方向移动。这样一来,介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过渡区域,就最有可能,也最有条件成为国家政策扶持的新的经济增长中心。因为该地区既能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又能有力地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还不高,要在发达地区尚存在大量发展空间的情况下,把发展重心转移到过渡区域的条件还不很成熟。但这种转移应该是一种必然趋势。

标签:;  ;  ;  ;  

转型期地区及其经济发展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