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基结合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技能训练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我校在初中进行了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又在高中开展了这方面的教改试验,也收到了可喜的成效。下面谈一谈我们在试验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一、面向全体学生
我校存在着学生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如果教学上“一刀切”,结果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现象,显然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面向全体学生就是把优生从传统教学的讲练束缚中解脱出来,同时在课堂上体现出加强差生的学习和训练的内容,每一节课落实对差生的辅导计划,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所以我的做法首先是依能编组,通过分析研究,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组:A组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组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组是能力较强的优等生。尽可能促使学生结合实际发挥自己潜能,利用最优的学习方法去改善自己的学习。由于学生的层次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时间后,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出必要的调整,最终目的达到A组逐步解体,B、C组不断壮大。
其次是在课堂上体现出解放优生,照顾差生。对待优生,上课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三度”里下工夫:
(1)速度,即听课时思维反应和做练习题的速度要快,而且对他们实行“定时不定量”的训练,鼓励他们完成老师提供的题目。
(2)角度,即变动不同角度去思考,例如在讲授例题:
已知是一个实数,且|z-2|=2,求此复数z。
我分析题目之前,就在黑板的右上角写上“还有其他方法吗?”,用作提示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我刚分析完此题:可设z=x+yi(代数形式),再由复数性质可列出x、y的二元方程组来求解时,优生已利用老师分析的方法完成此题,并且迅速想到其它的几种方法:将复数z写成三角形式去解;利用复数是实数的充要条件去解;利用数形结合方法去解等。
(3)强度,即加强他们的练习量,而且在讲评例题时,采用条件不变,添加问题或问题不变,改动条件的方式,提问题给学生思考。例如,当我讲授例题:
已知a>0且a≠1,有,求f(x)。
在分析前,我便在黑板的右上角写上两小题:
(1)判断函数f(x)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2)对f(x),当x∈(-1,1)时,有,求m值的集合M。
又例如,当我讲授例题:
一船由甲地逆水匀速行驶至乙地,甲、乙两地相距s(千米),水速为常数p(千米/小时),船在静水中的最大速度为3p(千米/小时),已知船每小时的燃料费用(单位:元)与船在静水中速度v(千米/小时)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
(1)把全程燃料费用y(元)表示为静水中速度v(千米/小时)的函数,并指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为了使全程燃料费用最小,船的实际前进速度应为多少?
在分析前,我便在黑板的一角,写上“把题目中船在静水中的最大速度改为q千米/小时(q>p),又如何?”
其实,这“三度”之间既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又各有各的特点,它们的共性就是效益。优生超前完成基本要求的练习之外,还抓紧时间解决补充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优生的解题能力,在这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上笔不离手。优生对已弄懂了的练习,可以不听讲评。对待差生,我们不单只在课堂上注意照顾他们,观察他们是否有疑难,及时指导,更重要的是课前准备要充分,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策略》中写到:“对差生必须注意他们的反馈和矫正,而且应该分步到位”。在备课时,备学生,也就是说上课前必须明确本节课应该重点指导哪几个差生,再是课堂上要有适合差生做的题目,这些题目要降低难度,而且知识点的复合程度小,技能要求较单一。
在选编训练题上,每课时由课前训练题、本课主要知识点、本节课内容的训练题A、B、C组五部分组成,其中本节课内容的训练题A、B、C组专为各个层次的学生设计,A组训练题是本课知识的具体、直接的应用;B组题基本上与A组题类同并有所提高;C组题是一些提高性题目,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通过训练形成技能的机会。上面所说的训练题,我们给所有的学生用相同起点,不同终点进行练习。我们下一步的设想是安排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用不同起点,不同终点的练习进行训练。
二、加大容量,限时训练
我们知道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不但涉及对基本知识的“懂、会”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否真正达到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形成技能”的问题。
练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基本途径。因此,合理地加大课内练习容量,对于学生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技能是指以数学基础知识作为操作程序与步骤的行动和方法,既然是一种行动和方法,要使之熟练,便有个效率问题,只看学生是否会做来区分学生的水平是不够的,而需加入完成时间的要求。因为效率是一个分数,是训练的容量与完成时间之比。要使分数的值大,就要使分子变大,而分母变小。所以对学生提出限时训练是符合技能训练的规律的。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向学生提出一个完成练习的时间要求,记下练习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教室前面挂上一个“钟”,这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还可以使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不拖拖拉拉,这也是人的素质提高的表现。要做到科学、有效的训练,首先在选编练习上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解决好与课本相关练习的变式关系。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必要的基础训练外,还要进行变式训练,使训练的题目的内在关系充分显露。
三、坚持全过程练习与重点内容的局部练习相结合的训练
科学、有效的基本技能训练,需要去解决全过程练习和突出重点内容的局部练习。在双基结合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其实是突出重点内容的局部训练,我认为,辩证法就是重点论,且兵法有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力求章、节、课过关,就一定要突出重点内容的局部训练。
课堂上的练习,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全过程的训练,另一种是重点内容的局部训练。例如,在一些证明题中,证明需要通过几步才能完成,其中有一步是涉及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必须过关的知识,就将这一步留空让学生做。计算题也如此,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课中,正弦、余弦函数的单调性是必须过关的知识点,因此习题可编成:
又因为当______≤t≤2kπ+π(k∈Z)时,y=cost是减函数,
……
所以得______≤x≤______(k∈Z)。
又因为当______≤t≤______(k∈Z)时,y=cost是增函数,
……
即得______≤x≤______(k∈Z),
……
四、及时反馈,有针对性讲评
课堂教学反馈是对课堂教学实行控制的重要手段,要使课堂教学达到优化控制,必须注意及时取得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做到教学有的放矢。我们的做法是利用四色反馈卡掌握学生练习的反馈信息。当学生亮出白卡,且上面写着题号,表示“我在某题遇到问题,请给帮助”;当学生亮出黄卡,表示“我已做完A组题,进入B组题的练习了”;当学生亮出绿卡,表示“该练习A、B两组题我都完成了”;当学生亮红卡,表示“A、B、C三组题全部完成”。若亮白卡且同一题号较多或巡视时发现某一题错得多,限时训练完后立即讲评。若亮白卡较少,则可以在课堂上个别指导或学生自我矫正。对范例练习,采取先练后讲或只练不讲。对C组题原则上不提、不讲、不评,只给出答案,让优生自行解决,目的是培养他们的独立解题能力,使他们从传统教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我们逐步使用答题卡,答题卡记录了每位学生练习情况,课后经光电阅读机录入电脑,由电脑统计出练习题的难度、区分度和准确度,便于掌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信息,从而弥补教与学中的不足。
五、课外练习,提高程度
过去,技能训练长期失控的状况下,课堂教学的一个最大困难就是无法解决学生的实际程度与教学进度的矛盾,课堂教学由于要受到教学进度的制约,教师是心有余力不足,无法在课堂上帮助每一个学生,按进度使其每一个知识点过关,长期下去往往造成程度赶不上进度,因此,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两手抓。一手以教学进度为主的课堂教学;一手抓每天利用课外的一些时间(10分钟以内)抓学生程度的提高,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进度与程度之间矛盾的解决。
我们尝试每天在做数学作业前有计划、有系统地用10分钟做与教学进度无关的5道小题的练习,用学而时习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程度。
六、加强评价,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和班的成绩分析表
数学教学评价,就是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广泛而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教学目的对学生的行为与变化做出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课堂教学评价,应以“突出重点、解决关键、兼顾全面”为指导思想,避免“一表定生死”的片面行为,做到突出学生评价为主,解决经常性(每一节课)评价为关键。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养成自我督促、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激励的习惯。所以我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为基准,以学生为主体,并建立在日常每节课的表现上。因此,如何对学生每天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并登记在册,是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将每节课的课内练习的成绩输入计算机中,并列出学生个人学习档案和班的成绩分析表(表一和表二)。
表一:学生个人学习档案 学号:x 姓名:y
表二:高三(3)班成绩分析表
日期 课题姓名 全班
全班全班
A B
…
总分 平均分 及格率
11月等差(一)
0.075
0.05
2日 等差(二)
0.062
0.01
然后按照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见图1)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图1
成绩演变图
图2
这样一方面,可以合理的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从成绩演变图(图2)能清楚地看出每个学生,测验成绩的变化情况,通过对这些评价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也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退情况和不足的地方,及时寻找原因,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的水平;教师也可以根据分析表的数据及时调整他们的组别,使他们用符合自己实际的方法去学习。
以上的做法,由于把学生始终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发展;由于坚持教学目标、教学容量和教学进度从实际出发,分层推进,有利于培优辅差,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两年来我所带的班的高考数学成绩有较大提高,各数据都有上升的趋势,而且高考数学平均分分别在该届各班中名列第一。实践证明:以上提到的做法,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