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论文_李继宏,黄建枫

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论文_李继宏,黄建枫

中物联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西梧州 543000

摘要: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和基础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则是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形式,已经成为生态文明的一部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应给予重视,要加快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变迁。文章重点就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字: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引言

在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我们常常看到生活垃圾遍地,农药污染、水源污染、工业污染、人畜粪便污染也已经是见多不怪,给原本山青水绿的乡村社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乡村环境治理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乡村生态环境优良与否,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参考因素。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构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长效机制。

1生态文明概述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位一体”总布局,在这总布局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五大建设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各有分工,只有坚持五大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而建设美丽中国,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目标,而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途径、方法和手段就是生态文明建设。

2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2.1乡村生态治理投入不足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无论是资金投入力度还是科技、政策方面的倾斜度,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都弱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生态建设只靠农民自己发展是不行的,没有政府物力、财力的支持很难出效果。乡村环保基础设施不健全,尤其是垃圾处理设施和废水处理设施。农民生活垃圾、家禽粪便等随处可见,没有统一集中的垃圾中转站,造成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有些乡镇村庄设有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净化厂,但由于成本高、人员少以及村民自觉性差等多种因素而停止运转,形同虚设,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向池塘和沟渠,既污染水源又污染空气。

2.2乡村生态知识宣传不到位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关注的焦点仍是经济利益的获得,对生态效益的作用却不够重视。首先,一些乡村领导干部只拿政绩说话,甚至为了获得政绩效益大搞形象工程,单纯追求GDP增长而忽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领导干部,自身缺乏这种生态意识,就很难向下面群众做好宣传工作。另外,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较慢,再加上生态文明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明显,短时期内让村民感觉不到它所带来的好处,这就导致大部分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只看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长久利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乡村生态制度政策不健全

由于乡村发展的滞后性,乡村的一些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也存在缺陷,尤其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不健全,如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推进机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缺少相对的监督机制等,这些都造成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

3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3.1加大政府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扶持力度

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相比无论从自身条件还是从政府的扶持力度上来看一直处于弱势的一面,所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只靠村民力量是薄弱的,还应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首先,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经济基础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政府应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生态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大力引进先进科技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养殖技术。另外,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对于乡村生态文明的发展在政策的制定上一定要有所倾斜,不能和城市规定相同,这样才能调动基层人员的积极性。

3.2建立多层次监督机制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执法的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立法的保障,还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和监督机制。首先,建立民与官之间的监督机制,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有利于增强决策的生态化,提高干部生态环境执法能力。生态环境执法在农村的阻力很大,一些乡村干部以权谋私,“灵活执法”使一些正确的环保措施制度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低下,不能以身作则,所以应加强村民对基层干部的监督。建立官与民之间的监督机制,有助于强化基层干部生态执法力度,使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能够在基层真正地贯彻实施。另外,建立民与民之间的监督机制,这是村民进行自我监督,有利于村民自觉遵守制定的生态制度。利益面前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当个人的私欲战胜理智后就会出现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因此村民之间需要互相监督。建立村民之间的监督机制,有助于培养村民自觉保护环境和自觉遵守生态法规的意识,逐渐让这种意识成为习惯,更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3.3加强政府生态知识宣传

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且生态环保意识薄弱,需要政府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增强村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通过开设培训班,使一些生态基本知识在群众中得到普及,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武装农民,提高农民。另外,为了让村民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更多的了解,还需要借助新闻媒体来实现大众科普,这样才能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文明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培养村民的生态道德素质,这样才能树立起崇尚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道德情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把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推进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也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更是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常纪文.探索符合乡村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9(03):46-48.

[2]莫明浩,杨洁,涂安国,袁芳.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02):30-33.

[3]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的路径研究[J]. 刘春荣,勾利娜,冯铁英,程玉贤. 新西部(理论版). 2016(18)

论文作者:李继宏,黄建枫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31

标签:;  ;  ;  ;  ;  ;  ;  ;  

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论文_李继宏,黄建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