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考复习效率的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复习论文,效率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笛卡尔这句名言,对考生高考复习来说也是最恰当不过的。考试实践一再证明:在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要求高的高考复习中,运用科学得当的复习方法是有效提高复习效率、保证考试成功的法宝。而优秀考生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高效的复习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制定和落实好复习计划。
如同建设一项工程要编制工程进度表一样,考前复习也要编制复习计划表。其具体步骤是:首先明确可利用的复习时间,一般以考试前一周为倒计时点,估量自己所能控制的总体时间,并以旬或周为单位,把时间划分成大致相等的若干单元;其次明确复习内容,可按教材的册或教学单元为单位,将各学科内容划分成若干知识单元;最后将复习时间与复习内容进行逐一搭配,就形成了复习计划表。搭配时要考虑不同学科内容或知识单元的交叉、不同复习活动(如解题与阅读)的交叉以及休息时间的安排,并注意留有余地,以便必要时根据情况应急调整。计划制定后一定要坚决落实,不受干扰,避免中断执行等情况出现。
第二,吃透教材,强化“双基”。
高考强调以现行教学大纲作为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而且目前高中统编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权威性已为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高考所证明,其他任何参考资料都无法与之比拟。因此考生复习虽然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一到两种参考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但不可盲目使用和过于迷信考试辅导资料,而必须在明确高考考试说明的基础上,以教材作为复习的依据,融会贯通,扎实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要求,避免舍本逐末、轻重倒置,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一是从自身实际出发,强化薄弱学科或知识能力环节的复习训练。考生应认真总结自己的学习状况,看看哪些学科或知识是已有把握的“强项”,哪些是自己的“弱项”,从而集中精力攻克薄弱学科或不甚明了的知识点,自开“小灶”,力争突破。二是在各学科的重点、难点知识上多下功夫。各学科重点难点往往是考试频繁“光顾”的主要内容,考生应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三是在不同的复习时期各有侧重。复习前期以全面复习为主,辅之以专题复习;复习后期则以重点复习、综合复习为主,重视综合能力的提高,把知识技能的“点”和“线”结成网,形成知识的有机整体。四是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
第四,深入“题海”,跳出“题海”。
考前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但是必须防止沉溺于“题海”而不能自拔。首先要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摩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其次可多做高质量的综合习题和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对不同习题可解答到不同程度,有的习题要一步一步认真解答,而有的习题则可免去繁琐运算、略去复杂过程,或干脆“看题”,即寻找解题思路而不动笔;最后对超教材超教学大纲的偏、怪题应坚决放弃,避免无谓浪费时间和精力,掌握复习的主动权。
第五,以简驭繁,归纳整理知识。
高考各学科复习内容繁多,考生可采取边复习边整理的办法,将知识内容简化、深化、系统化,具体方法是:把各学科知识按章节或某种联系(类似、相反、相对等),经过浓缩提炼,用简炼、概括的文字或图表等形式,加工制作成比较完整而实用的知识结构图,如学科知识提要、公式定理一览表、中外历史事件对照表、英语特殊用法汇编、汉语常见错别字等等。归纳整理知识虽然费时费力,但归纳整理过程本身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且有利于抓住知识的精髓,便于以后用很短的时间把知识主干复习一遍。
第六,重视心理训练,增强应试能力。
高考不仅是对考生知识智力的考核,也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考生既要重视知识能力的准备,也要加强应试技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考生应注重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心理调适训练,掌握各种心理障碍(如高度焦虑、恐惧、错觉等)的自我调节技巧,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演练多种考试预案,提高应试能力。同时,应高度重视每次模拟考试,通过模拟考试感受高考的气氛、节奏,了解考试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训练心理适应能力,摸索提高解题速度与正确性的方法,树立必胜信心,勇敢地迎接考试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