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邓小平同志的伟大风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范论文,邓小平同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最大贡献就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对于我们胜利实现本世纪的奋斗目标,开创下一个世纪更加壮丽、辉煌的前程,将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在于他的科学理论、革命风范和他描绘的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将成为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无穷动力。本文主要粗略论述邓小平伟大风范,以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楷模,立足本职,勤奋工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
尊重群众,忠于人民
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领导人,作为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时刻把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疾苦牢记心头,总是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曾反复强调,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那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页。)他在解释中国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走资本主义道路时说:“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
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还表现在他善于发现群众的创造精神,吸收群众的智慧。1962年,一些农村的干部和群众要求实行包产到户。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323页。)改革开放以来, 他的许多主张就是直接对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总结和提高,并把这些总结提高形成政策并加以推广。因此,他提出的方针政策总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而且很快地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正是因为邓小平同志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所以他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总是充满信心,坚定不移。他说:“现在有些人就是担心我们这些人不在了,政策会变……今天我要告诉大家,我们的政策不会变,谁也变不了。因为这些政策见效、对头,人民都拥护。既然是人民拥护,谁要变人民就会反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72页。)“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2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与契机,他总是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方法,探索新路子,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他指出:“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才能正确制定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0—91页。)“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14页。)因此,他特别强调把现实存在作为分析问题、 制定政策的基础。在他看来,“我们算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又是一个小国。大是地多人多……另一方面实际上是个小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叫发展中国家。”(《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5页。 )生产力的相对落后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发展经济,振兴民族是中国的主要任务,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他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订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时,也必须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照搬照抄外国外地区的不适合本地情况的经验和做法。
邓小平同志认为,从实际出发,必须解放思想,探索创新。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1—292页。)实际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的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无不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创新的结果。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同志认为,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尊重事实,尊重实践。针对有些人对改革抱有怀疑态度,他说:“对这种怀疑态度,我们也允许存在,因为这是正常。……处理的办法也一样,就是拿事实来说话,让改革的实际进展去说服他们。”(《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6页。)他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办经济开发区是否可行,各项改革措施是否正确,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他都采取“看实践”的态度。他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4页。 )正是由于他尊重实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才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制定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适应了当代世界发展趋势,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高瞻远瞩,目光远大
邓小平同志被称为放眼世界,着眼未来的巨人。他强调研究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但他的眼光总是瞄着世界发达国家,找出差距,发展自己;他研究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但回顾与总结都是为改变现实,走向世界;他清醒地看到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因而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他认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制度之间,除了意识形态的斗争以外,主要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的竞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好一些。
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虽然我们现在仍然是世界上很穷的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20年,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但是,我们应该有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决心和志气。因此,我们党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时,既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要把眼光紧紧盯着世界和未来,使一个个具体政策措施与宏伟战略目标相衔接。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向前看,我们这个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啊!……现在我们不想远一点,看远一点,不从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不出正确结论,好多问题就下不了决心,处理不下去。”(《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27页。 )正因为他有远大的眼光,始终把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放在世界坐标中考察,所以能深思远虑,高瞻远瞩,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提出各种既切合实际,又合乎时代要求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解决了改革中很多棘手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作出的一条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如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把发展现代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改革旧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体制,以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行开放政策以借鉴和利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文明成果以及“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等,特别是在解决香港、澳门、台湾等问题中制定的“一国两制”、“共同开发”的新政策,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既有坚定的现实基础,又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真抓实干,开拓创新
邓小平同志对工作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给全党树立了务实求真的光辉典范。他在告诫教育界的同志时说:“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1页。 )他强调,党员干部要真正干出几个实绩,才能取信于人民。邓小平同志不仅从原则上要求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而且对具体工作的要求和指导,也都体现讲实效,不尚空谈的精神。如对教育工作,他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并且一连提出了六个要贯彻落实改进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作风,也表现在他对改革开放中一系列问题的开拓性、创造性的认识。在改革探索中,邓小平同志提出胆子要大,要敢闯、敢冒,“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他认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 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在谈到国际上的领土争端时,他提出解决诸如南沙群岛等问题时应采取“共同开发”的办法。
信念坚定,意志坚强
邓小平同志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处处都显示出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无私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从百色起义到浴血太行,从挺进中原到决战淮海,从横渡长江到挥师西南,他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共和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磨炼出他钢铁般的革命意志,更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他一生“三落三起”,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了一切职务,但凭着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誓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革命意志,面对黑云压城的白色恐怖,面对“四人帮”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他复出后,面对再次被打倒的可能,面对百废待兴的祖国河山,他大义凛然,义无反顾,力挽狂澜,对“文化大革命”以来所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整顿。于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口号又响彻大江南北,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展现在国人面前,一个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早在莫斯科学习时,邓小平同志在自传中就这样写道: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在他第三次复出时,他这样讲:我出来工作,可能有两种态度,一是做官,一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员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他在退休前,又深情地说:“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23页。 )邓小平同志光辉的一生,体现出一代伟人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信念的执着追求。
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党的十五大为我们抓住机遇,在下个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学习邓小平同志革命风范,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民主、文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