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交往异化研究-从哈贝马斯交往异化理论视域出发论文

手机交往异化研究-从哈贝马斯交往异化理论视域出发论文

手机交往异化研究
——从哈贝马斯交往异化理论视域出发

徐博雅

(《学术研究》杂志社, 广州510635)

[摘 要] 随着手机交往日益成为当代人交往活动的主要形式,其所造成的异化现象也随之出现。以哈贝马斯系统入侵生活世界的交往异化理论为基础,对当代社会手机交往现状进行剖析,可发现当代手机交往活动存在交往实质虚假化、交往方式抽象化、交往关系物质化的异化现象。根据哈贝马斯的异化消解途径,并结合当代社会现实情况加以分析,可以获得建立合理的舆论结构、规范交往语言、重建交往角色、发挥教育的作用等消解手机交往异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手机交往; 交往异化; 哈贝马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手机日益普及,成为了当代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可否认,手机给人们的交往活动带来了许多便利,真正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受时空限制的沟通互动。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所带来的当代人的手机交往异化问题。

一、哈贝马斯交往异化理论的内涵

哈贝马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对于交往行为的研究,揭示了交往行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日趋不合理的现象,独创性地提出了交往异化的理论。哈贝马斯所谓的交往行为,即“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所达成的相互理解和一致的行为” 。在哈贝马斯看来,人们的交往行为是以生活世界为背景的。生活世界是一种预设无争议的背景,所以需要一种“前理解”作为其无争议的基础。“生活世界储存了先辈们以前所做的解释成就” ,而这些前人所累积的知识和经验就是这种“前理解”。生活世界不同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它不是行为者与三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世界的关系,而只是行为者之间通过对三个世界的解释而达致相互理解、取得一致意见的关系” 。同时,“生活世界表现为自我理解力或不可动摇的信念的储蓄库,交往的参与者为了合作的解释过程可以利用这些自我理解力和坚定的信念。”而在现代社会中,交往活动被异化了。之所以会出现交往异化的现象,正是由于系统入侵了生活世界。系统是哈贝马斯的理论中与生活世界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作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或政治经济组织。而系统就是在金钱和权力的驱使下,一种追求效率和利益的规则制度,是一种最大化的工具理性的体现。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的演进过程也就是生活世界和系统的分离过程,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分离是一种合理的发展过程,但随着系统的复杂性日趋增加,金钱和权力在系统中日趋占据主导地位,“市场机制和官僚制的权力侵蚀了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非市场和非商品化” ,使得“生活世界成为在更高水平上的受经济和国家借助媒体(金钱和权力)控制的亚系统” 。即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系统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其所具有的独立性也不断增强,系统所代表的工具理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日趋呈现合理化,生活世界被系统入侵了,其原有的结构也遭到破坏,以生活世界为背景的交往行为也日趋呈现一种不合理化。语言在交往行为中的媒介作用被金钱及权力的作用逐渐削弱,逐渐成为了一种操作化、功能化、意识形态化的工具。“语言本身便是欺骗 ” ,它所带来的只是虚假的“意见一致”的“无效交往”。而金钱和权力日益成为了交往行为调节的一般模式和交往的一般手段,作为交往主体的人丧失了主体性、消解了个人情感与特征,最终滑向了工具性,成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及一种工具和手段。这种片面、被动的人之间的交往并非是真正的交往,而是异化了的交往。

河流湿地包括河槽、河漫滩和河洼,淮河干流中游段长490 km,仅河槽水面就有1.45万hm2,两侧支流众多,较长的有20多条,绝大部分在下游段或入淮口处扩展成宽阔的河洼。另外,还有濛河分洪道、淠河总干渠、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人工河渠交织。分布在淮河干流两侧的湖泊湿地绝大部分为永久性淡水湖,面积较大的有17个,河流、湖泊是沿淮最重要的湿地类型。数量众多、面积大小不一的水田、库塘散布在沿淮市(县)境内,水田总面积可达53.56万hm2。

二、手机交往现状及其背后的异化现象

(一) 手机交往的现状

当代生活中,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手机日益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微信、QQ、微博等机社交app的广泛使用,更是为人们的交往活动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方式。无论是进行实时沟通、快速认识新朋友,还是即时了解好友当下的状态,手机交往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正因如此,人们在日常交往活动中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这种零成本的快速交往方式,手机成为了人们交往活动的主要工具。但是,手机在为人们的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的交往行为日益依赖于手机,手机虚拟网络交往成为了人们的交往重心。当代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手机,随时检查是否有新的消息、刷微博、刷朋友圈成为了每日必做的任务,即使是在聚会等现实交往活动时刻,也能看到人们完全忽略了自己身边的人,转而抱着自己的手机浏览自己的社交软件。一旦手机没有电了,他们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似乎离开了手机,他们的生活与交往就会难以继续。网络上更是出现了“现实交往恐惧症”等新名词,大批年轻人用这个词来宣称自己只愿意在网络上交朋友聊天,而对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极度抗拒。手机所提供的便利交往方式成为了人的异己力量。

(二) 手机交往背后的异化现象

以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为基础,对当代的手机交往现象进行审视,可以发现其背后同样是一种交往异化的现象。随着手机交往日趋普及,手机本身方便人们沟通的作用被扭曲了,使之成为了能够控制人的力量,交往异化现象由此出现。根据哈贝马斯理论的交往异化理论对手机交往现象进行剖析,当代人的手机交往异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交往实质虚假化。在哈贝马斯看来,理解是交往的核心,交往行为是“以理解为目的的行为 ”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应是一种情感和心灵的碰撞,但在手机交往中,每个人都脱离了现实,朋友之间在现实场景中的交流沟通日益淡漠,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发送信息和发布状态来分享自己并了解他人。这种抽象模糊的交往方式给人们的相互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通过手机的抽象符号交往方式,对方感受到言说者想要创造的语境和想要传达的真实意思。交往的双方看似进行了对话与沟通,实际上并没有达到互相理解,这也使得人和人在交往活动中非但没有拉近距离,孤独感反而愈发增强了。在这种交往实质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和不信任感不断增强,说假话、塑造一个完全不符合实际的“网骗”虚假形象更是成了手机交往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这种交往已经丧失了交往活动原本的意义,是一种虚假化的交往。第二,交往方式抽象化。在哈贝马斯的观点中,“语言即是那服务于理解的‘沟通媒介’,且作为交往中介的语言并不是独自式的形式语言,而是对话式的日常语言。” 随着手机交往的日益普遍,当代人日益忽略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语言交往,使得原本应是生动具体的交往变成了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抽象交往。人们沉溺于手机社交软件上的虚拟交往,宁愿埋头与网络好友聊天,也不愿抬头与身边的人聊上几句,甚至与身边人的沟通也要通过手机来完成,尽可能地避免现实的对话。交往的主要内容变成了手机中一段段枯燥文字、一个个空洞表情包,严重缺乏传统的语言、环境、情绪等因素。将这种有所缺乏的手机交往方式作为主要的交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和想法交换,导致了情感交往的严重缺失,交往失去了其原本最重要的意义,变成了冷冰冰的符号交往。在这种交往方式的影响下,当代人的情感也在被逐渐消解,逐渐变成单调木讷地用手机传送图片、文字、符号,只有理性、缺乏情感的冷冰冰的人。第三,交往关系物质化。在手机交往占据了当代人绝大多数交往生活的状况下,原有的单纯的交往关系也逐渐开始物质化。在手机交往网络中,虽然每个人都有成百上千的好友,但会真正交流沟通的好友却很少。更多的时候,人们仅是带着“求点赞”“求投票”或是群发祝福维持关系以备不时之需等功利性目的去点开好友的聊天窗口。交往成为了一种形式,而不是象征着二人真正的沟通了解。

在当代社会中,手机交往现象的背后所蕴藏的交往异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社会舆论的不合理结构带来的有偏向的社会舆论引导有一定关系。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科技、利益和效率为代表的工具理性正在日益成为舆论的主要内容,各类吹捧科技成果与产品的新闻和广告、各种歌颂权力的报道、许多隐含物质利益重要地位的言论,占据着舆论的大块版面,成为了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毫无疑问,这样的舆论趋势也对当代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正是导致手机交往异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改变当代人的这种手机交往异化问题,重建交往的合理性,首要的就是要调整当前社会的舆论结构,应减少工具理性对于舆论的操纵,使得舆论能够符合人的主体性,在对于科技、金钱、权力等因素进行弘扬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于情感、文化等因素的舆论弘扬,使得舆论不再是单单为工具理性所操纵的,而是全面的、合理的,是符合人的主体性、为人的主体性所操纵的,使得舆论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正确引导作用,引导当代人能够重新建立起合理化的交往行为,不再为物质利益而交往,也不再依赖于科技工具来进行交往,而是进行现实的、情感的交往。

三、解决手机交往异化现象的途径

(一) 建立合理的舆论结构

乡村民宿设计优于度假酒店的部分,是它的不正式性与自由度使得它能发挥更强烈的人文思想,这种思想来源于本土或外来设计者,又或者来源于不同年龄阶段、拥有不同操作习惯的设计者。在地性叠加人文思想的多层表义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民宿形式,使得乡村民宿更加富丽多彩。比如,同样是表达地方建筑材料,即下山采用的是高技派的木模清水混凝土,揽清采用的是低技派的木构筑和石砌体,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截然不同,建筑的最后形式也是大不相同。

(二) 规范交往语言

在以手机为主要媒介的现代交往中,塑造真实、准确的语言尤为关键。手机交往的远距离特性决定了交往过程中伴随的陌生感与心理距离,这种疏离感和不信任感导致人们习惯于使用不具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的语言,塑造出一个虚假的自我形象。同时,各种网络词汇等非规范语言的流行,使得人们在以手机为媒介的交往活动中对这些非规范语言的使用频繁,网络热词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导致很多人往往对于这些非规范的网络词汇理解困难。这些因素导致当代人在交往活动中所使用的交往语言往往很难完全符合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和可领会性这四条有效性原则。因此,当代人在交往活动中,应当遵守交往语言的四条有效性条件,确保自己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正确、真诚和可领会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交往的对象能够充分领会自己每一句话的含义,消除沟通障碍,并且解决虚假交往的问题,在交往中双方得到真正的相互沟通、互相了解,从而建立起真实、稳固的交往关系,达成合作和互助,发挥交往活动本身应具有的意义。

随着我国油气产业的发展,剩余资源中“边、低、难”资源的占比越来越大,因此油气田开发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一些深井、超深井已纳入必将实现的目标。套管作为连接地面和油气生产层的重要通道,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钻井安全和油气井的使用寿命[1]。在超深井下套管过程中,由于套管尺寸比较大,固封段长,所以井口的载荷大,给下套管作业带来了许多难题。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保障下套管的顺利进行。

(三) 重建交往角色

为了弥合网络语言导致的疏离,交往过程中的角色重建将成为打破手机异化困境的关键步骤。角色重建始于交往过程中的情感互动,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交往主体变为手机的使用主体,交往过程从情感的互动转为信息的交换,人与人的自然空间在想象中被无限缩小,而心理间距却因为工具的非理性张力而被拉长。在此基础上,寻求最终的身份认同成为交往角色重建的目的。身份认同概念的早期研究来源于学者们对哲学范式的思考,而埃里克森将之从哲学领域引入了心理学,即自我认同作为人格的本质,包含对意识形态、角色和价值观的承诺,揭示了在交往过程中,交往角色的重建实质上是重新认识你自己。在黑格尔那里,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自我的发展关键在于将外在于主体的价值规范内化于自我的价值信念,这一过程下的自我同一性与交往角色的重建殊途同归。而重建的完成意味着走出身份认同调适的危机,意味着个体间的孤立联系重新回归群体交往,在社会活动中深入地认识自我,挖掘自我,激发潜能,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 发挥教育的作用

作为调整实现舆论结构、塑造真实语言、重建交往角色的客观中介,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功能。重视教育的作用,通过教育来提高人们的“道德理性”,使得人们在认识到当前手机交往现状的不合理性和其背后存在的异化现象的同时,付诸行动以改变现状。作为人的社会化再生产的文化形式,教育指谓了主体对客体的引导与社会文化表征的重新聚合。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信息化时代下,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引领改变人们的交往观念与行为,通过技术手段迭代和法律措施完善打造清朗的移动网络交往环境与氛围,进而提升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思想上的自觉认识与主动内化。作为社会生产、制造工具的延伸,人在从事交往过程中所遵循的“道德理性”被虚拟环境中异化的“工具理性”所压缩与影响,而教育引导的目的恰是使人分清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促使人从虚幻的土壤中抽离。所谓提升主体性,只有当人们真正认识到目前异化现状的不合理性,才能主动、自主地采取合理的措施,尝试改变现状,消除目前普遍的手机交往所带来的交往异化。而教育对人所实施的思维重组与知识传授,将使人们在逐步脱离交往异化后重新或得他人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最终重建起合理化的、真正的交往。

参考文献:

[1] 郑召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3]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2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4] 安徽大学哲学系.析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6):54-62.

[5] 王晓生.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姜励群,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中图分类号] G206; C912.1 TN929.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733( 2019) 04-0150-03

[收稿日期] 2019-03-02

[作者简介] 徐博雅(1993-),女,安徽淮南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标签:;  ;  ;  ;  

手机交往异化研究-从哈贝马斯交往异化理论视域出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