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土地规模管理中的风险与管理[*]_风险管理论文

农户土地规模管理中的风险与管理[*]_风险管理论文

农户土地规模经营中的风险及其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土地论文,风险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论

摘要 本文针对农户土地规模经营的风险构成、风险管理环节,提出了加强农户土地规模经营风险管理的七个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农户 规模经营

土地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已成为共识。然而土地规模经营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都有其正反两个方面。它在给农业生产带来规模效益的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风险,这是农户小规模经营所无法比拟的。一方面,土地规模经营使用风险的集中程度增加,风险范围扩大。另一方面,土地规模经营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应减少。一旦遭受风险损失,经营者将面临困境,从而危及农业生产和经营者的利益,最终影响农民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各种风险给土地规模经营带来的影响,消除经营者对风险的顾虑,保障经营者的利益就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风险管理——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处理,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科学管理方法——正是解决这些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此作如下探讨。

1 农户土地规模经营风险的构成

农业的特点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土地规模经营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不仅要受到农业固有风险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因生产经营方式改变而带来的其它风险的影响。根据风险发生的原因,农业土地规模经营可能遇到以下三个方面的风险。

1.1 自然风险

农业自然再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自然,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性较大,尤其在人类还不能完全克服自然力对农业生产消极影响的情况下,农业生产遭受自然风险不可避免,如地质灾害,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天文灾害等等。这些自然灾害形态各异,危害程度不一,但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具有破坏性、难预测性、区域性、季节性和多重性等特点。由于自然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经常的,因此,土地的规模经营意味着经营者所面临的农业自然风险程度大大增加。

1.2 社会风险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社会风险主要包括:

①政策风险。如农业土地的家庭承包制政策能否长期稳定不变,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政策走向,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的补贴政策以及土地使用与利用政策是否变化等等,对于土地规模经营者来说均视同政策风险。这些政策的变动或不稳定,对经营者的农业生产决策行为会产生重大影响。

②技术风险。土地的规模经营一方面给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应用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技术应用风险。技术风险首先涉及到的是选择技术的风险,现在农业技术成果多种多样,但每一种技术成果都有其一定的适用性和制约因素,如选择不当,不仅收益不能增加,反而会蒙受损失;其次涉及到经营者对新技术的把握程度和消化能力强弱。很显然,不同技能水平的经营者所面临的技术风险存在差异性。

③服务风险。土地的规模经营使得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成为可能,这意味着它需要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配套,即在农技、农经、植保、农机、水利、信息、运销、生产供应等方面为土地规模经营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全程服务。经营者能否得到相应的配套服务就是他所面临的服务风险,此外,农业土地规模经营中的服务风险还体现在由于责职不清,合约不完善或交易费用过大等等而出现的风险,这种风险也可称为责任风险。

④信息风险。土地规模经营者从产前决策、产中经营管理到产后的销售都需要大量的信息。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对各类信息依赖程度的加大。如果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技术信息等对经营者来说是不真实的或者滞后的,都会给经营者带来风险。目前我国农村信息服务未成体系,信息传递手段落后,加上部分农民自身素质较差,对信息无法正确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大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风险。

1.3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土地规模经营者在从事经济活动中, 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市场预测失误,价格波动,消费者需求变化,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动等因素所导致的经济损失风险。经济风险对土地规模经营者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其中价格波动的影响尤为严重, 对浙江省177户农户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因为土地的规模经营使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所需的外来投入加大,农产品的商品率也相应提高。因此,价格的丝毫变动,都会给经营者带来严重影响。这几年,我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对农民所带来的影响就是农民蒙受的价格风险的直接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再是单一的、封闭的经济,已纳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之中。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波动,都会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影响,而规模经营的农户或农场无疑是首当其冲。

2 农户土地规模经营风险管理的环节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和风险管理评价五个环节。

风险识别是指对农业土地规模经营者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各种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它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能否正确识别风险,将对减险措施的实施效果产生重大影响。风险识别的方法包括财务报表法,流程图法、保险调查法、专家调查法、投入产出分析法等等。在实际操作中,究竟应采用何种方法,须视具体情况而定。风险识别是一个动态过程。因为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但旧的风险要不断发生变化,而且新的风险也会随之产生。因此需要持续不断地去识别,从而使各种变化着的风险始终处于管理者的监测之下。

风险估测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的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通过对风险的估量,可以为土地规模经营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便用最小的费用支出获得最佳的风险管理效果。

风险评价是指根据有关标准去衡量风险的程度,以便确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程度。对风险的处理,必须通过比较风险处理的费用和风险事故所造成损失的大小来判断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值得。因为我们不可能对土地规模经营者面临的所有风险都加以处理,从而使其风险降到零。这在实际操作中也是不可能的。

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是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和所要实现的风险管理目标,作出风险管理的对策。风险管理的技术一般分为风险控制型技术和风险财务型技术。前者是在土地规模经营风险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控制和消除风险的发生,减轻损失程度。后者是在土地规模经营风险损失发生后,通过一定的财务处理对遭受损失的经营者实施经济补偿。

风险管理评价则是对风险管理技术的适用性及其收益情况进行分析、检查、修正与评估。由于风险的性质具有可变性,同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以及风险管理的技术处于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及技术的选择需要定期检查、修理,使选择的风险管理技术适应变化的情况需要,从而保证管理技术的最优使用。

上述五个环节构成了风险管理的一个周期,在实践中,它处于周而复始的循环之中,通过不断的反复与修正,将使土地规模经营的风险管理计划更趋近于风险管理的目标。

3 农户土地规模经营风险管理的对策

如何对各种农业土地规模经营风险进行管理,关键在于对不同的农业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为此,要在科学的风险识别,风险测量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方法与对策,把各种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程度,主要的措施是:

3.1 加大农业减险投入

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与各种减险投入有很大关系。如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建设,研制和推广抗病虫害品种和高效农药等都能有效地抵御自然风险。因此对各级政府来说,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搞好农田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校对抗灾技术的研究开发,为经营者有效抵御自然风险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对土地规模经营者来说,应购置各种抗灾工具和应用抗灾技术,以便在自然风险到来之时,把损失尽可能减少到最小。

3.2 建立风险损失补偿体系

这是一种对经营者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的风险管理方法。 主要有3种形式:①救济方式。即从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中提留出一部分救灾后备基金,用于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救济受灾的经营者,它既可以以货币资金形式发放,又可以以实物形式支助。为了使经营者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应重视实物形式的损失补偿。②保险形式。即对规模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险保障。其基本思路是通过保户交纳保险费,使风险在保户之间(如果有补贴的话,则是在保户和纳税者之间)分散和转移,以达到风险保障的目的,土地规模经营者可以通过投保家庭财产保险、农作物保险及其它险种的保险,以少量固定的保险费支出来获得大量不确定的风险损失保障,从而达到稳定农业土地规模经营和保障经营者利益的目的。③自保形式,即由经营者个人从收入中自行提取一部分资金或物资。如个人储蓄、粮食、种子等物质储备。以备在发生风险损失后,用来及时恢复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上述三种损失补偿方式的各具特点。救济形式是一种纯粹的事后补救。由于国家财政后备基金的用途范围很广,当灾害发生后,救灾基金可能不能及时到位,即使到位了,也会因受灾范围广,人均救灾分摊量少,从而不能满足经营者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保险形式是一种有偿的风险保障,它具有风险保障充分、补偿基金到位及时和能督促经营者加强灾前风险管理等特点。目前的主要局限性是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比较滞后,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土地规模经营者分散风险的需要。这就要求政府和各个保险公司加强这方面的险种开发,向土地规模经营提供各种适销对路的保险服务,以充分发挥保险对土地规模经营风险的保障作用。自保形式是经营者个人的经济储备,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营者的实力会日益增强,但它对各种风险特别是自然风险的抗衡要求来说,仍是相当脆弱的。因此,在农业土地规模经营风险管理中,应把这三种补偿方式结合起来,要建立以保险形式为主,救济形式和自保形式为辅的风险损失补偿体系。

3.3 为土地规模经营农户提供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应把农业的优惠政策的重点转向土地规模经营的农户,特别是向粮食规模经营的农户倾斜。主要有:①价格保护政策。国家应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如粮食、油料、棉花等生产的规模经营者提供最低保护价,以减少价格波动对经营者造成的风险损失。②信贷补贴政策。由于土地的规模经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购买农机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和改进生产结构时,资金的需求量就更大。因此,国家有必要对他们提供各种补贴信贷,以增强经营者的金融实力。这种补贴信贷可以结合农作物保险来加以实施。即经营者可以凭借参加农作物保险的保险单向有关银行申请补贴信贷。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既可以提高农作物保险的参与率,扩大风险分散程度,又可以保障信贷的安全返还。

3.4 建立和完善各种农产品期货市场

转移风险和价格发现是期货市场的两大基本功能,在期货市场中,经营者可作为套期保值者参加交易,以避免价格波动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期权交易中的看落期权与看涨期权交易机制也能使经营者减低风险。另外,期贷交易的价格发现机制所显示的农产品价格具有公开性、持续性、客观性,能较为真实地反映供求关系,可作为规模经营者农业生产的指导价格,从而降低经营者的生产决策风险。目前的关键是需要规范各类农产品期货市场,使其为生产经营者服务,而不是为投机者所利用和左右。

3.5 加强信息服务

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和公共性特点决定了单个经济组织和个人很难担当提供信息服务的角色,需要国家来负责此项工作。因此,要逐步建立起我国的农产品综合信息发布、咨询系统和网络,定期通过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等向农业生产经营者发布各种农产品信息,以减少规模经营农户由于信息匮乏和不对称所引起的损失。

3.6 完善制度安排,降低人为风险 制度是人类行为的指南, 完善的制度安排,对于减少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非自然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与构造。就农业土地规模经营而言,除了土地承包制度应继续明确长期不变外,还需在土地产权分离,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合约期限以及农产品购销、社会化服务、农业投入与价格确定等方面,建立一系列权责明确,有法律效应的制度体系,以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和降低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的人为风险。

3.7 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土地规模经营扩大会使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提高,对经营者自身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支持和鼓励土地规模经营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要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举办各种短期的风险管理培训班,使农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对各种风险的处理能力。

(收稿:1996年2月27日)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内在机理及其政策思路”中的专题。

标签:;  ;  ;  ;  ;  ;  ;  

农户土地规模管理中的风险与管理[*]_风险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