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及其防范_银行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及其防范_银行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及其防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风险论文,我国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从2003年下半年起,我国经济出现了过热迹象,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超常规的高速增长。2003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了24%,到2004年一季度,这一增速飙升到了43%。经过近两年的紧缩性宏观调控后,2005年一季度这一速度降至22.8%。从表面上看这一轮投资冲动似乎已得到遏制,然而考虑单月增幅因素,3月份的同比增速26%。比2004年12月的21.1%提高了4.8个百分点,而且这一增速是在去年同期增幅的高基数基础上取得的,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不确定性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6.7%,继续高于投资整体增速,地产泡沫越来越大。据一些学者估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中约有3万亿涉足房地产开发及城市居民住房按揭。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2003年银行贷款猛增3万亿元,其中超过65%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而在企业外部融资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中,45%为银行贷款。2004年底,在银行总共18.9万亿元的贷款余额中,约半数是以房产做抵押的。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投资膨胀后,形成不良贷款约1万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50%左右,而这次投资膨胀可能会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0.5万亿~1万亿元。这些不良贷款引致的市场风险将在今后几年逐步显现。商业银行在这一轮经济过热中,扮演了一个参与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从而使得它在从2003年9月开始的宏观调控中成为风险的承担者。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尚未经历一次非常完整的利率波动周期的洗礼,故今后它的运行将暴露在由价格波动引起的市场风险中。由于我国的金融资产结构体系是以银行体系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不仅会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和融资方式的改善产生不利影响,还使得金融风险过于集中在银行业[1]。同时,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动作空间十分狭窄。而资产结构单一化,必然会导致银行的盈利模式和资产质量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政策性风险加大,从而给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等市场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带来困难。此轮国家所采取的多是一些紧缩性的政策,本文主要讨论在紧缩性宏观调控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中的利率风险及流动性风险,并从战略和策略上提出防范和化解的措施。

二、本轮紧缩性宏观调控下的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

(一)紧缩性宏观政策将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从2003年9月开始,央行相继采用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浮动、再贷款浮息制度、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大力度调控。2004年10月29日又将金融机构存贷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同时,在这次利率调整中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这是利率走向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一步[2]。虽然说利率调整幅度不大,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在风险管理中明显凸现。

1.利率的变化将导致商业银行利息收益的剧烈波动。从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70%,其它收入占总收入的25%,中间业务收入占5%;从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看,贷款利息收入占60%,其它收入占35%,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则普遍在3%~6%[3]。净利息收入成为营业利润主要来源的情况下,利率的变化所引致的净利息收入的变化对商业银行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风险。从短期来看,由于各银行还不可能提高他们的贷款利率,或是提高贷给高风险客户的高利率贷款的比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

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期限来看,中长期贷款占比明显增加。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比重从2003年初的37.1%增加到2004年6月的41%,尤其是2003年,中长期贷款的增加成为货币增长的主要动力。从统计数据来看,2004年1至3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906亿元,平均同比增长30.39%。而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分别同比少增2 194亿元和3 06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平均同比增长9.06%。也就是说,2004年贷款规模的收缩,主要在于短期资金供应的减少,而并非中长期固定投资的控制。商业银行资产长期化负债短期化趋势日趋明显,必然使得商业银行要用短期资金来源来支撑长期资金运用。我国存款期限一般为软约束,贷款期限一般为硬约束,很容易产生利率上升后,未到期贷款的利率不变而存款利率上升的现象,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成本增加,资金收益下降。

2.利率的变化将导致商业银行证券资产价格的波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和对今年央行将继续加息的预期,会导致债券等金融资产价格明显回落。目前商业银行大约持有2.7万亿的债券,其中大部分是前几年在市场利率较低的情况下购入的长期国债和金融债券,随着此次紧缩性宏观政策的实施,商业银行这部分债券投资的市场风险显著增大。例如,央行在2004年10月28日晚宣布加息,10月29日债市便跳空低开,随后便陷入近一个月的低迷期。在今年的再次加息预期下,银行的证券资产将又受到利率风险的威胁。

(二)紧缩性宏观政策加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由于我国银行资产结构单一,银行对其的动作空间十分狭窄,从而使得银行的资产质量容易受宏观经济政策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增加了银行的管理成本,给其流动性风险防范带来困难。同时,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市场秩序不健全、规避风险的手段落后等,利率市场化下的激烈竞争和频繁的资金流动将使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压力。再加上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信贷资金加速向中长期贷款积聚,而短期贷款收缩过快,由于负利率的作用,资金来源中活期存款增加较快,定期存款呈加速下降的趋势,这就使得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进一步失衡。在诸多因素的耦合效应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已是日益凸现。

在本轮宏观调控中,政府管理层除了运用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外,同时还采用了一些窗口指导和行政命令,要求商业银行减少或暂停对某些行业的贷款。这就可能导致被紧缩行业内的企业出现严重的资金缺口,一些企业甚至会因此而破产,银行对这类企业的贷款形成坏账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从而造成银行减少贷款的回笼。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政策,将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提高再贴现和贷款利率,也将增加银行借贷的资金成本,导致商业银行收益下滑。资产质量下降的可能性会增加民众对商业银行的担忧,从而增加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一旦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供给无法满足需要,就有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流动性风险。

在现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传导不再是往常的链式传播,而是以网状的方式向外以几何数级的能量扩散。因此,对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出现的市场风险绝不能泰然处之。

三、当前商业银行防范市场风险应采取的战略调整

(一)从顺周期经营向反周期经营的转变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起着上承财政货币政策,下启资源配置的桥梁作用。而现阶段我国银行一方面拼命高息揽储,一方面低息放贷,人为的使利差减少。用中国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的话说就是:“疯狂的吸收存款,疯狂的发放贷款,疯狂的制造不良资产,疯狂的处置不良资产。”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目前这种规模片面扩张的现象,与整个宏观因素、产业走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甚至可以说银行的行为对目前的宏观经济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经济过热的时期,银行规模过度扩张,实质上是一种“顺周期”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通过信贷资金注入进一步吹大了金融泡沫;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置身于流动性、违约和价格波动的三重风险当中。换一种说法,恰恰是商业银行自身在顺周期操作中制造了系统性风险[4]。

要防范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变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必须实现从“顺周期”经营向“反周期”经营的转变。特别是在目前经济高涨期,要避免跟风行为导致资产过度扩张,并适当扩大资本的约束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资本套利行为。要严控对过热行业的贷款审核流程,合理地收缩高风险的信贷规模。因为经济高涨在宏观上往往意味着通货膨胀与较高利率水平的并存,在银行收益较高的同时,银行边际成本也会相应上升。

(二)实现向“结构调整、风险转换”信贷管理方式的转变

结构调整主要是对新增加的贷款进行结构性调整,以建立一个适应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的、风险适度的多元化信贷资产组合。本轮宏观调控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结构性的调控,而不是简单的总量性调控。因此商业银行贷款的结构调整要做到三个方面。

第一,行业结构调整。对于国家重点调控的过热行业如钢铁、水泥、房地产等,银行要进行信贷规模的总量控制;而对国家大力鼓励的行业,如交通、能源、农业等,要加大支持力度。

第二,客户结构的调整。对客户群进行高、中、低细分,按信用等级放贷。既不能对过热行业中所有企业都停止贷款,也不能对鼓励发展行业中的企业盲目放贷。

第三,贷款期限结构的调整。目前,商业银行要力争将一些中长期贷款转化为短期贷款,如通过票据发行等中间业务方式,以短期贷款的反复持续来代替中长期贷款,增加贷款的周转率,从而降低借款因为期限过长而增加的风险。

风险转换的核心是对那些由于宏观调控而使风险程度增加的贷款执行信贷退出政策,从而将高风险贷款转换为现金或者是较为安全的贷款。对于已转化为不良资产的贷款应转入不良资产的处置程序,对于风险程度较高,出现一定支付危机的企业则应果断停止对其贷款,并通过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回收已发放贷款。对于那些出现了风险因素但还有正常现金流量和支付能力的企业,银行应采取以进促退、渐进退出的策略,通过增加贷款、增加抵押贷款、增加抵押物和担保来保证贷款的安全。亦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采取贷款交易形式,通过将贷款出售来实现信贷的退出。

四、当前商业银行防范市场风险应采取的具体策略

在实际业务操作当中,银行无论是承担利率风险还是流动性风险遭受的损失最终都要反映在账面上资本的减少。比如银行要不断的用当年利润或者资本来核销不良资产,而当银行真正面临破产时实际需要付出的也必然是账面实际存在的资本。可以说在抵御多种风险的手段中,资本是最后一道“防波堤”。

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来说,要很好的防范市场风险就必须学会合理的用资本去覆盖预期的损失,因为预期损失能通过定价转移把风险作为成本,转移到产品价格当中去,即由客户通过贷款的利息以及购买的金融产品中已经给出的损失区间来承担。资本覆盖风险,主要是覆盖业务发展中的敞口风险,进而最终限制银行过度扩张。

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防范除了必须达到最基本的资本要求外,还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加速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资产负债管理是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为目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一种全面的、动态的、前瞻的综合平衡管理。它有三个目标,一是计算和管理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等各类市场风险;二是协调商业银行的短期和长期盈利目标;三是根据业务策略对经济资本进行最优化配置。

首先,要确立市场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这一般分为市场风险的识别、测量、处理、评价四个阶段。通过运用各种手段确定风险的来源、性质和发生时间,并对风险的大小或风险发生的频率和范围进行量化,然后通过风险承担、回避、补偿、转移、分散等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5]。

其次,要建立市场风险计量模型。一是要建立符合我国经济实际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预测模型;二是要在缺口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以持续期分析为主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此外,为了应付一些意外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极端风险,我国银行业还需要学会用压力测试来尽可能的防范极端情况下的市场风险。

再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产品定价体系。随着利率市场化,产品定价权力主体将由央行向商业银行过渡,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产品定价体系,给予市场风险以合理的价格补偿。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利润普遍低下,近3年,国内资产收益率(ROA)的平均值为0.15%,股权收益率(ROE)的平均值仅为3.2%,其与国外银行对比如表1。

表1 国内资产收益率与国外银行的比较

国别

美国 欧洲澳洲中国

ROA1.40% 1.30%

1.20% 0.15%

ROE

16.00% 14.00% 16.00% 3.20%

不言而喻,如此大的差距,除了与中国银行业资产结构和盈利模式单一有关外,还要检讨的是目前我们给风险的定价太低,不够覆盖其风险溢价(过去央行对利率严格管制,只允许在0.9~1.3倍之间浮动)[6]。而通过运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和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可以有效的分离市场风险,引导产品合理定价,然后通过表内调节与表外对冲技术,将市场风险控制在银行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在2004年度英国的《银行家》对全球前1 000家银行的排名中,前25位的大银行除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分业经营模式外,其余均为混业经营机构。它们的经营领域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从事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保险业务、商业票据贴现和资本市场业务。仅就中间业务品种来说,目前欧美商业银行就达1 000余种,大约是我国商业银行现有中间业务品种的3~4倍[3]。随着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人在追逐更高利息的动机下,会出现存款的非中介化和集资证券化,即所谓的金融脱媒现象。我国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存贷利差)将不断缩小,再加上为竞争优质客户,各行都面临着下调贷款利率的压力,其贷款收益会逐年下降。同时投资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正渐渐侵蚀着商业银行的市场。可以说,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是目前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的必然选择。

五、结语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而在时间上又正与本轮宏观经济调控时段相重叠,在经营机制转轨和与国际规范接轨的双重压力下,商业银行经营中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更容易从某个薄弱环节引发。要积极地化解这一风险,商业银行除了要加速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外,还要注意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优化信贷投向结构,两者相辅相成,才能防患于未然。

标签:;  ;  ;  ;  ;  ;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及其防范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