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的美育初探论文_郑雪芳

中学语文阅读的美育初探论文_郑雪芳

郑雪芳 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区惠南实验中学 362122

摘 要: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担负着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任务。良好的审美教育能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鉴赏美、创造美的才能,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 美育

“美育”这一名称,18世纪由德国诗人、美育家席勒首先提出。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它的内涵绝不仅仅限于“审美”(即认识美)或“美感”(即感受美)。由于美是人所特具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所以美育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它有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有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因此,如果采用人们习惯的称谓,把美育叫作“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的话,就一定要明确美育作为人类全面教育中的一部分、作为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所包括的全部丰富内容。它包括培养主体的审美感受力、认识能力,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自我完善的能力等。美育具有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殊性,是在引导人们对于美进行感受、欣赏时,在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美的活动时,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实现的。美育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起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的共鸣,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担负着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任务。良好的审美教育能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鉴赏美、创造美的才能,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美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中学语文教材是培养美感的载体和沃土。有人统计,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80%的课文是中外文学名篇佳作。文学是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现。因此,文学正是绝佳的审美对象。其它非文学的议论文、说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也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这些审美因子的存在,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珠子,一旦被发掘,便能使作品熠熠生辉,使欣赏者赏心悦目。再者,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审美的主体,只要教师能根据美育潜移默化的特征,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就能使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逐渐感悟到文学作品丰富多彩的美,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为此,在平时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从这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作品正是通过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传递信息的。美的语言能以甚少的文字,包含较多的审美信息,让人沉醉其中、乐而忘返。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必须培养学生学会鉴赏语言的艺术美。语言文字是作品、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蕴藏美感的物质外壳,既能绘声绘色又能绘形,这是绘画、音乐所无法比拟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如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练、议论文语言的严密、说明语言的准确,都是各种文体语言美的具体表现。朱自清先生是一位散文大师,他的散文是语言美的典范。学过了《春》,一幅幅美丽迷人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仿佛就在眼前;学过了《荷塘月色》,那“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那“缕缕清香”似“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以及“光和影有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下荷塘素淡朦胧恬静的画面让人心醉,而且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抽象的音响,把听觉的感受变为视觉或触觉的感受,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成为人们熟知的自然景象与生活场景。沉重舒长如“大弦嘈嘈如急雨”,细促轻清为“小弦切切如私语”,两者交替“大珠小珠落玉盘”,流畅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为“泉流冰下难”,大声轰响如“银瓶乍破水浆迸”,众音繁会,“铁骑突出刀枪鸣”,结束时“四弦一声如裂帛”。像这样优美的语言,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达到“使其口若出吾之口”的境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歌声的美妙,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二、把握文章形象美

美的载体是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美是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是抽象的思维。”(见《生活与美学》)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思想优美、心灵优美,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能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例如代父从军的花木兰,聪明机智、不畏权势的罗敷,有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鲁提辖,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有坚持正道、为理想献身的屈原,有浩然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先进战士的母亲,有献身于革命事业的林觉民……教师在讲到这些课文时,要善于从美学因素这一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学生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愉悦之感。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做些有益于人民的事,从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当然,文学作品里也有“丑”,如“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守财奴”老葛朗台、伪善的周朴园等。这些“丑”无不具有美感。正如罗丹所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可以成为非常的美。”这是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否定,能够激发人们的厌恶、憎恨,从而让读者更加热切地向往美,进而达到审美效果。

三、领悟作品的意境美

把握作品的意境是审美教育的重点之一。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写对象融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古往今来,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力求“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正所谓“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教师教学中应对学生讲清“意境”的含义,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才能逐步进入作家创造的深遂的艺术境界,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鉴赏能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盛传不衰的名篇,词中意境开阔,气势宏大,语言苍劲。授课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分析赤壁雄奇的景色之中,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意境美,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想起来,想像这样一幅图景:作者站在赤壁之上,望着眼前波涛滚滚的长江,看到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象无数堆耀眼的白雪。面对这雄伟的景象,作者赞叹不已,既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时间的流逝,世事的苍桑,作者把伤古怀今的感情全部寄托在波澜壮阔的意境之中,山川与人物、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更显得意境开阔、深遂。又如孙犁的《荷花淀》,是一篇文情并茂、意境优美的散文,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开头的描写入手:“月亮升起来的夜晚”(环境描写),一个“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边读边想象,用心去感受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景。接着再仔细揣摩两个比喻句的妙用:“这个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身下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云彩上”,皎洁的月光洒在新编的苇席上,一片洁白如雪,就像女人纯洁美好的心灵。而女人在编苇席的同时,也在编织着自己对生活、对未来云彩般美好的梦。“白雪”和“云彩”看似互不相关,实则紧紧相连,最后启发学生去品味作者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的对这个高尚圣洁女人的由衷赞美之情,真是景美、人美、情更美。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一步一步进入这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之中,如身临其境般,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一种身心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意境美是通过语言来感染学生的,教师要像淘金者一样,充分挖掘,将闪亮的金子客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获得美的享受,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山川才会有灵气,花草才能通人性。

四、感受文章的情感美

审美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情感教育。文章不是无情物,真正的文学作品更是以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拨动读者的心弦。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的高尚情操,就要通过教材中美的人物、景物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情与作者的情融为一体,化为强烈的思想波动,从而提高精神境界,获得美的享受。刘勰主张写文章应是“缘情而文”,读文章者必须“缘文入情”,因此,阅读教学的情感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抓住文章内在的“情”,往往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美育的教学目的。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节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此时,惟有发挥想像,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心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黯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但仅仅是调动想像、换位思考还只是促使“兴奋点”的形成,停留在“理解感情,引发共鸣”的层次上,不足以说明进入审美鉴赏的较高层面。要进入情感美的鉴赏,还必须要求对形成的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进行追本溯源,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而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过程则可见出读者的鉴赏功夫来。再举《背影》,文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才得以像火山一样喷发呢?(而这千言万语只成就了又一个“背影”!)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不但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且需借用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的知识共同参与解读。这时就需要教师善于把握自己感受美的情感的波澜,移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学生的情感伴随着那扣人心弦的情节而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审美效果。

总之,审美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无处不有,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使自己成为美的传播者,如同春风化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自觉自愿地感知美、认识美和创造美。

注释

[1]《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55页。

参考文献

[1]蒋孔阳 朱立元《美学原理》第七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72-300。

[2]翁德森 贾平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精读课文讲析》.第195页。

[3]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陈素娥《中学语文教学的掘景美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总第357期,第46页。

论文作者:郑雪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8

标签:;  ;  ;  ;  ;  ;  ;  ;  

中学语文阅读的美育初探论文_郑雪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