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展物流配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流通加工论文

进一步发展物流配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流通加工论文

进一步发展物资配送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一步发展论文,对策论文,物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0)02—037—04

物资配送制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先进科学的社会化流通体制和一种最为合理高效的现代化物流方式。其基本含义就是流通主体单位按照生产企业的要求和生产进程,在流通据点对生产企业所需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进行配置、加工、备齐,并按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定点、定时、定量送交生产企业。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压缩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实现生产企业少库存甚至“零库存”,以降低社会生产的总成本。西方称之为利润的“第三源泉”。据1996年的有关资料表明,在生产资料经营中通过配送实现的份额,美国31%,英国59%,德国61%,日本69%,且为社会生产节约成本10%~20%。

在我国,物资部门在计划体制年代采用的“送货上门”、“代供代销”、“配套供应”、“流通加工、按需供应”,尽管含有配送的因素,但对配送制的系统认识、引进和试行,则是80年代以后的事。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物资配送制的推广与发展对发挥国有物流产业的优势和主渠道作用,改革现有不合理的物流体制,合理配置资源,稳定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示了重要作用。不少物资主管部门和物流企业从市场竞争谋取生存角度考虑,把配送制作为一种从用户需要到用户满意的营销策略加以推广和应用。在这种大背景下,物资配送制的发展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态势。

一 我国发展物资配送制的有利条件

物资配送制是变革我国流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举措,是实现物资流通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配送制,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又是国家赋予国有物流主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更是物流主体稳定供需关系、壮大自身实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现实选择。目前,在我国发展配送制,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

1.经过近几年来国家的宏观调控,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经得到部分调整和正在继续调整,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严重失衡的状况基本得到扭转。目前除少部分物资品种仍偏紧外,大部分物资品种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这就使实施配送制具备了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

2.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生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其资源组织工作难度大大增加。这就使生产企业迫切要求物资供应工作由社会流通机构代替,自己则专致于生产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以增强企业活力。

3.随着企业从速度型、外延型向效益型、内涵型的转变,企业再不能采取过去那种尽力扩大库存以保证供应的方式;相反,企业迫切要求在保证供应的基础上尽量少占用资金、少支付利息,并尽量把储备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以用于生产经营。企业追求“第三利润源”的愿望将变得越来越迫切、强烈。

4.从物资供应者来看,过去在旧体制作用下,不论是“代供代销”、“两级库存”,还是“配套承包”等方式,之所以不能广泛为社会接受,其重要原因,就是物资供应者很难以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对用户的服务精神去从事这项工作,而往往带有指令性、官商性和某种程度上的恩赐性。从目前和长远来看,物资流通企业也必须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吸引用户,赢得市场。这就必然采取为用户接受和欢迎的方式去服务。而配送,无疑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里的一种最佳方式。

5.配送主体的实力有所增强。经过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物流企业的综合实力有了较大提高;购销基地比较稳固,流通设施有所改善,信息处理和利用能力明显提高,有一批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人才等。

很显然,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发生的变化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为我们推行与发展物资配送制创造了良好的时机和条件。我们应该把握全局,不失时机地把物资配送制进一步深入下去,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向社会化、现代化转变。

二 发展物资配送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发展物资配送制面临不少有利条件,并且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对配送制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功的经验。但是,正如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曲折过程一样,如何把可能性化为现实性,进一步搞好物资配送制,并不断使之发展和完善,仍然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不断努力才能解决。

1.配送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现阶段的配送方式,基本上是以单兵作战的分散型配送为主,配送调度中心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组织、协调、平衡、管理等作用。物资配送主要是由各专业公司独自进行,而现行物资企业经营范围窄、物资配送范围小,单兵作战满足不了生产企业的所有需求。

2.“配”与“送”未能形成有机的结合。合理的配送,既应包括送货,也应包括分拣、配货、配载、配装等功能,是“配”与“送”的有机结合体。目前的物资配送,因其大都脱胎于送货上门,又因配送设备设施、配送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造成“配”与“送”的相互脱节。一方面,大部分的物资配送只是以送为主,而考虑分货、配货、配载、配装的则很少;另一方面,有的虽然做到了分货、配货,但又因缺乏必要的运输车辆而无法做到送货上门。

3.加工型配送发展缓慢。流通加工能力太弱,将流通加工和物资配送相结合的配送实践则更少。流通加工是实现合理配送的重要手段。没有这一重要手段,以合理配置物资资源、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为目标的物资配送则难以实现。目前,无锡市物资部门尽管也具备了一些加工能力,如木材的粗加工、玻璃的开片套裁、工业动力配煤等。但总的说来,加工范围还很小,加工能力还不能满足合理配送的要求,将流通加工和物资配送结合起来的加工型配送实践也必然很少。

4.配送的集约化程度低。配送用户较少且分散,配送率(指物资配送量与消耗总量的比率)较低。因此,既无法优化配送路线,节省配送费用,也形成不了规模效益。

5.尚未实现社会库存的集中调度。没有调动社会库存、实现分散库存向集中库存的转化。优化库存结构,变分散库存为流通部门集中库存,实现整个社会库存总量的降低,是配送最突出的优势,也是配送的主要目的。目前的物资配送已使配送用户的库存有所降低,还出现了工业企业帐面零库存。但是生产企业仍普遍拥有较高的库存,且无法调动;物资企业也没有实现最合理库存,因而导致整个社会库存仍居高不下。

6.对物资配送的认识有待提高。现阶段,有不少部门或企业对物资配送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认识,对开展或接受物资配送犹豫不决。如有的物资企业认为开展物资配送得不偿失,不仅要大幅度增加工作环节和工作量,而且本身的经济效益可能还会相对下降。另外,目前许多物资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经营困难,本来就为正常的经营资金不足而发愁,如果再搞配送,周围资金问题就更突出。生产企业对物资配送也不无担忧,其中最担心的莫过于配送资源能否得到保证,物资配送能否长期坚持下去。

三 发展物资配送制的基本设想

1.加强对物资配送制的舆论导向,争取社会各方对配送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不同的新闻媒介广泛宣传物资配送的重要意义,采用配送新闻发布会、配送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物资配送的实际效果,提高物资企业、生产企业和全社会对物资配送的认识。首先,要提高物资企业尤其是企业领导的认识。物资企业是配送的主体,要通过举办配送理论知识讲座等,使其充分认识到开展物资配送不仅能增强物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能增强流通能力,扩大流通职能,使物资企业真正成为物资流通的主渠道,从而增强其搞好物资配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其次,要提高生产企业的认识。通过召开配送用户座谈会、深入工厂调查等方式,征求他们对配送服务的看法和建议;通过配送前后成本、效益的对比分析,用事实说明物资配送能真正使生产企业受益。同时要想方设法消除配送用户的后顾之忧。再之,要提高全社会尤其是杠杆部门的认识。配送为生产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集中精力扩大再生产,增加产值,提高效益,从而增加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集中库存、集中配送也符合金融部门资金投向,能加速资金周转,还能够大大提高干线运输能力等。总之,配送能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认为现在搞配送超越了国情,主张慢慢来。这是十分有害的。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生产发展和流通发展是互相依存的,在某种程度上讲,流通还应该相对超前,正如国外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流通是马,生产是车,流通应该在前,而不是相反”。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之所以未能尽如人意,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与我们在指导思想上不重视流通、甚至排斥流通有很大关系。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发展时期,一度曾感到交通运输紧张、流通落后,但未引起足够重视。5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流通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生产发展并造成市场供应紧张。对此,日本政府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逐步扭转了流通落后的状态。70年代,日本继续把流通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不断加强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技术,降低物流成本,使物资流通比较通畅、高效、合理的局面又得到进一步改善。日本经济之所以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与其高度重视物资流通有着密切联系。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流通问题早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要有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扭转这一局面,加速物资流通作为一个战略问题认真对待,努力抓上去。

2.建立统一的社会流通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配送制的整体功能。

首先要把各种从事流通的部门逐渐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使目前由各部门管理的流通变为社会化大流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改变目前由于以行政分工、归口管理为主的,使互相联系的流通人为地割裂而造成管理不集中、政策不统一、协调不一致、机构重叠、流通层次多、速度慢、浪费大、效益差的弊病。但考虑到实现这一目标涉及面广,绝非短期能够迅速见效,我们设想是否能建立起流通宏观调控决策、协调制度,成立包括物资、计委、经贸委、工商、财政、税务、物价等有关部门参与的流通管理机构,帮助企业不断总结配送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经验和教训,指导配送制健康发展,协调配送各方在权益上发生的矛盾和纠纷,让配送关系得到巩固和完善。

3.发展物资配送制要和其他改革措施配套结合。

配送,作为物资流通体制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一定要真正起到突破口的作用。同时配送又要与其他改革措施结合起来,配套进行,相互促进。

(1)物资配送与生产资料市场相结合。 物资配送要与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生产资料市场结合起来。一方面,物资配送有利于稳定市场供需关系,强化工商联合,起到平抑市场物价、保持市场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物资配送制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打破地域界限,加强区域协作,从而合理进行物资源的综合平衡,增强市场的调控能力,提高物资利用率,为物资配送的开展提供了资源保证。

(2)物资配送与物资企业集团相结合。发展物资企业集团, 有利于壮大配送主体的实力,从而为扩大配送范围、增大配送规模创造了条件。同时,物资配送又是发展物资企业集团的有效手段。通过集中库存、集中配送等大生产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打破旧体制下单元的小生产方式,实现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流通社会化。

(3)物资配送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加强行业管理, 能强化物资部门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社会资源的能力,有利于打破部门封锁,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将物资部门、工业供销部门等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开展“联库配送”。

(4)物资配送同企业改革、改制相结合。 企业自身要抓住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良好时机,理顺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改善服务,开拓市场,壮大实力,为配送制的发展和完善打下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同时,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以及流通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资产重组,以资本为纽带,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形成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域的物资配送联合体,达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共存发展的目的。

4.努力提高配送水平,实现“配”与“送”的有机结合。

其一,保证配送物资资源充足,质量符合要求,特别是保证物资品种、规格、型号齐全,能满足配送用户需要,这是实现“配”与“送”有机结合的基础。

其二,增加对配送设备设施的倾斜投资,加快老旧设备设施的更新换代,购进或研究开发与物资配送相适应的、先进的物流设备,如自动分拣装置、电子计量设备、散装水泥配送箱等,从而提高配送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配送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当然不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实现,但可采取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办法,争取在几年内有个较大改观是完全可能的。

其三,物资企业联合起来开展共同配送,既可实现对生产企业所需全部物资的配送,也可实现合理配载和配装。

5.大力发展流通加工型配送。

通过流通加工环节进行集中下料、合理套裁,可以实现优材优用、小材大用,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如70年代起在我国大中城市开展的对平板玻璃的流通加工,玻璃利用率提高了25%。1994年,上海宝钢控股的申井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对华东地区几家大型洗衣机厂进行钢材剪切加工配送,用材利用率从厂家自行采购剪切的65%提高到95%。更重要的是,发展流通加工,能够充分满足配送用户对物资品种、规格、型号、数量等方面多样化的要求。结合无锡物资配送试点的实际情况,现阶段应重点发展工业动力配煤、玻璃套裁开片、木材改制粗加工、模具钢的加工配送等流通加工。并且将流通加工和物资配送相互结合起来,实行成品、半成品配送,进一步方便配送用户,降低配送费用,促进物资配送和流通加工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6.充分利用和调度社会库存,开展“并库配送”。

一方面,按照用户对物资品种、规格、型号、数量、时间等要求配送到用户手中;另一方面,将生产企业的储备库存并入物资企业库存,变社会分散库存为流通集中库存。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物资企业的库存结构和库存总量,使其达到既能满足物资配送的需要,又使库存总量最小的目的。

7.积极发展双向型配送。

利用物资部门广阔的市场网络和专业化优势,将供应配送和销售配送结合起来,既保证生产厂的原材料的配送供应,又负责生产厂的产成品销售。这种配送方式比单向配送更具优势,不仅会深受生产企业的欢迎,而且可扩大配送规模和配送范围,减少运输车辆的空载,大幅度提高配送效益。

8.努力提高物资配送经济效益。

如何进一步提高物资配送经济效益,是完善和发展物资配送制的关键。除了选择高效益的配送方式,实现“配”与“送”的有机结合以外,还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如配送利润指标、费用指标、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间指标等,以加强对物资配送经济效益的考核,全面提高物资配送经济效益。

标签:;  ;  ;  

进一步发展物流配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流通加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