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格与地域舞蹈风格_舞蹈论文

民族风格与地域舞蹈风格_舞蹈论文

舞蹈的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格论文,地域论文,舞蹈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风格从文学创作上看,一般指一个作家在所创作出的一系列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征。通常在创作方法、手法、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得以体现。但舞蹈的风格不仅指编导的作品个性,而且还涵括沉积在某一民族舞蹈素材中的民族个性特征。另外,风格还包括虽是同一个民族,但因居于不同地域而形成的差异性。由此看来舞蹈的风格包含以下的三个层面:民族风格、地域性风格、个人的创作风格。

对舞蹈这三个层面的风格舍弃差异,寻求共性就可以发现,风格是建立在“差异性”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每个民族的、地域的、个人的舞蹈风格是以差异性而存在的。因此,我们为舞蹈三个层面风格作最一般性概括时,就从差异性方面加以统括,并得出风格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人们和创作者所具有或创作出的舞蹈个性特征。

舞蹈三个层面的风格,有它们之间的共性,但这三个层面的风格又有各自的存在、运动的特点。本文只涉及舞蹈的民族和地域风格。

一、民族风格

1.民族风格的体现

一个民族的舞蹈风格特征是指该民族舞蹈在形式、内容上较之其他民族舞蹈所具有的个性特征。这一个性特征通常是从如下几方面得到体现的:

(1)形式上

舞蹈作为人体动作的文化,每个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最能体现在动作上。而这又是从动作的不同构成要素得到呈现的。

姿态:可分为静止的造型与运动的动态姿势。这两种姿态因民族不同而有异。从朝鲜族舞蹈姿态看,脚通常为勾脚,但勾脚的方式与汉族舞蹈的勾脚略有区别;腿时常是曲膝的形态;胴体部分微扣胸;上肢以曲、圆的形态为主;手型是自然松驰,食指微挺直。从身体的纵向看,朝鲜族舞蹈以“拧”为主,上身与下肢常拧向不同的方向,即上身为顺向,下身为逆向,两膝基本上是并拢一齐。总而言之,朝鲜族舞蹈在姿态上,横向求曲、圆,纵向求拧、倾。如果将朝鲜族舞蹈与傣族舞蹈作比较的话就可以发现,傣族舞蹈在姿态上与朝鲜族舞蹈有很多区别点。如:手型,傣族舞蹈求“张开虎口”,当然也有颇似汉族兰花指的手型。另外,傣族舞蹈在躯体的纵向上求“三道弯”。这一特殊的造型,在朝鲜族舞蹈中几乎看不到。这些不同的姿态便呈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特征。

动律: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它是姿态的运动过程,分为运动部分和运动方式。如:傣族舞蹈的动律发生点在腿部,是在膝部的屈直过程中形成的。而朝鲜族舞蹈的动律是以呼吸为中心,或在呼吸的带动下,通过腿与上肢的和谐运动形成的。从运动方式来看,朝鲜族舞蹈因在呼吸的带动下,其动律与呼吸的变化关系密切,而呼吸又受舞蹈伴奏“长短”的制约。因此,不同的长短为形成不同的呼吸与动律提供基础。世界上有很多民族动作的样式比较单一。所以,对动律的概括比较容易。但朝鲜族舞蹈由于动的样式丰富多样,很难归结在某一动作样式上。不过朝鲜族舞蹈在特有的长短伴奏下,以呼吸带动身体动作便是重要特点。

舞蹈的民族风格不仅体现在动作上,还体现在民间广场舞蹈的高度上。如:汉族的“一字长蛇阵”、“龙摆尾”等与汉族的龙舞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构图具有较浓的汉民族特色。

(2)内容上

不同民族在舞蹈内容上也呈现不同的特色。如:傣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孔雀舞,蒙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马、鹰的舞蹈,而朝鲜族舞蹈却基本上看不到这些舞蹈形象。这与每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内容上看,朝鲜族舞蹈多与农业生产相关。

舞蹈的民族风格特征虽然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的多种因素呈现,但最重要的和最稳定的还是在动作上。动作作为形式要素,尽管受内容的制约,并在内容的决定下发生一些变化,但动作的民族风格特征,却相对稳定。对此在后面将作详述。

2.民族风格形成的条件

一个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

(1)生存环境

生存环境包括地理、气候。有很多人类文化学研究者发现:地势险峻、气候恶劣地区的人们,在心理上总有一种进取心态。他们要求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中求得生存,而且大自然的险峻、气候的恶劣,造就了他们粗犷、豪爽的性格特点。而一些比较易于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塑造出的性格是希望与天地融洽、和谐地生活,他们有较强的满足心理。所以在这一环境中生存的人们,性格平和、温柔。这个观点尽管不能说是绝对的,但环境的确影响着人们的性格、气质。生活在草原的民族,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便形成了奔放、豪迈、开阔的性格。而渔民一年四季与大海为伴,所以他们的性格、气质具有坚韧不拔的特点。我国南北方的地理、气候的差异,形成了南北方人们的不同性格,也影响了南北方舞蹈的风格。

自然环境通过影响人们的性格而作用于舞蹈的风格外,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舞蹈动态。如长期生活在山区的人们,因长期爬山,所以他们的舞蹈也多有前俯的形态。

(2)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经历了狩猎、采集、游牧、农耕、工业生产等阶段,在这不同的生产阶段中,其舞蹈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而不同民族的不同生产方式,对形成不同的舞蹈风格特点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狩猎、采集生产是人类最初的生产形态,其特点是直接获取自然界赐予的食物,人类的生产只是索取,不存在驯养或种植这一生产过程。加上当时自然界赐给的食物丰富,所以常常是粗糙索取。生产过程的如此简单,索取方式的过粗,直接影响人们的性格,即粗犷、豪放。而以这样的性格为基础进行的舞蹈,必然呈现相应的特色。以游牧为生的民族也有相似的特点。他们是凭藉自然界赐予的草原驯养牛羊,因此,他们的生产也侧重于索取,并且进行着随水草而居的游动生活。这样,在其性格的深层也有这方面影响的痕迹。相比较而言,农耕生产要比前面提到的几种生产多一个过程,即农民要种植,然后获得。他们的生产贯穿于一年四季中,春播、夏锄、秋收、冬储,在四个季节中有三个季节围着田地转,生产过程长,生产方式细腻,因此,农耕生产者的性格较之狩猎、游牧等民族要细心、稳重。这样的性格也同样要影响到舞蹈之中。

(3)意识形态的作用

意识形态是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各种思想观点的总和,也称作观念形态。在形成民族风格的过程中,观念的作用是巨大的,但观念的作用不是直接作用于民族舞蹈的风格,而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性格,再体现于舞蹈的风格中。从史料上看,朝鲜民族的先民在古代进行舞蹈活动时,呈现的舞蹈风格倾向于活泼、奔放,男女可以在一起载歌载舞,尽情宣泄人们的感情。但当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传入朝鲜族地区,并发生作用之后,不仅男女不可同舞,而且,因儒家对女性性格的要求趋于内向、温柔,而使得女子舞蹈变得更加温文尔雅。

(4)性格的作用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形成民族舞蹈特色的风格均以“性格”为中介,并以性格为基础形成舞蹈的民族风格特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舞蹈毕竟是人跳的,所以人们在抒发感情、表现思想等过程中均以人们的性格为前题,即在一定性格下的抒情表意。而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意识形态,均通过性格而作用于风格,所以民族舞蹈风格的最关键基础是性格。正因为这样,我们在分析某一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时,要把握这样的几方面:首先是舞蹈的风格,即形态上的特点;其次是民族的性格,在分析研究此民族的性格时,要结合地理环境、宗教观念、道德观念、生产形态、生活方式等。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由浅入深地把握某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3.民族风格的特征

(1)民族性

某一个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不是以某一个或某一类人的性格为基础形成的,而是以某一个民族的普遍性性格特征为基础。

一个民族的成员因具有相同的文化传统,并且在大致相同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环境中生存,这些为形成大致相同的性格提供了客观条件。当然,民族的一般性格不是在空中飘浮的,而是实实在在地、具体地存在于每个民族成员的身上。而每个民族成员因年龄、经历、学历等不同,必然有差异。但存在差异性的同时,又存有一定的共性。而这共性就是民族的普遍性。例如:每一个朝鲜族女性性格是有差异的,但是,朝鲜族女性共有内向、温柔的性格。这些性格特征,既是朝鲜族女性性格特征,又是形成朝鲜族女性舞蹈的基础,所以,它也具有了民族性。

(2)发展性

世界上的万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绝对的运动、变化,相对的静止、稳定。舞蹈的民族风格也不例外,发展、变化是绝对的。

影响民族性格变化及民族舞蹈风格变化的首要因素是客观环境,即生产、生活、各种观念的变化等。这些变化不仅影响民族性格的变化,同时又影响民族舞蹈风格的变化。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朝鲜族女性舞蹈在风格上与过去有了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上述几方面因素通过影响朝鲜族女性性格,致使舞蹈风格产生变化的。其次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影响,通常作用于表层和里层两方面。表层是影响舞蹈的形态,如有的民族在舞蹈动作中溶入了芭蕾或现代舞、迪斯科动律等,使动作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里层影响人们的性格、审美观念。如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他民族交流的增多,新的思想观念的传入和影响使民族的性格、审美观发生了变化,这也促使了舞蹈形态的变化。

(3)延续性

舞蹈的民族风格之所以能够延续,是因为人们生存的环境虽然不断变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但在社会的运动中确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如尽管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但农业、工业等不同生产形态的并存是相对稳定的。再如尽管人们的观念有了许多变化,但也有一些是仍然起着主要作用或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主要观念的。如很多朝鲜族女性,尽管在性格上不同于以往的内向、温柔,趋向外在、奔放的性格,但在人们的深层意识中朝鲜族女性传统的以“内向、温柔”为美的观念仍然存在。再有一点是在民族文化大交流中,每一个民族都希望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并采取一定的举措。这些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民族舞蹈风格的延续性有着深固的根基。

二、地域性风格

在此要论述的地域风格,不是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域性风格,而是同一民族因居于不同地域而具有的不同风格。

1.地域性风格的形成

相同的民族因居于不同的地域其风格也有一定的差异。如古代朝鲜族先民分别居住在朝鲜半岛的南方与北方,而北方与南方的舞蹈文化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朝鲜三国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各具不同的地域性舞蹈风格特点。这些差异性风格的形成是与生活的地理、气候环境、生产形态、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的舞蹈也同样如此。在汉族秧歌中,东北秧歌、山东秧歌以及南方的秧歌在风格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其内在的规定因素也就是性格等方面的因素。

2.地域风格的同质和异质

地域风格是由两种特征统一而成的,即在舞蹈地域风格中,既有同一民族舞蹈共同特征,也有不同的特点。这两方面便构成了舞蹈地域风格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1)同质性

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江河之水源远流长,所以,相同的民族即使居于不同的地域,但其舞蹈文化传统仍浸透其中,由此保证了相同民族舞蹈文化的共同特征。

居于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具有相同的舞蹈风格特征是必然的。这是因为此民族的生产、生活、宗教观念、审美观念等作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延续。而这些延续着的相同的文化传统,要求相同民族的舞蹈风格保持相同的特征。因此说,地域舞蹈风格中具有同质性是必然的。就朝鲜民族而言,居于朝鲜半岛南、北方的朝鲜人与居于中国的朝鲜族本为同一民族,因此这三个地域的舞蹈风格有颇多的相同点。

一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对同一民族居于不同地域的舞蹈风格而言是同质的,但这个同质性相对于其他民族舞蹈风格而言则为该民族舞蹈风格的独特风格,是相对于其他民族舞蹈风格的差异性。从文化存在价值方面看,有个性才有存在的价值。所以,这个差异性正是该民族立足于世界舞坛的价值所在。而这个相对于其他民族舞蹈风格的差异性,相对本民族不同地域的舞蹈而言是同质的风格特征,其特征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地域性舞蹈中。假使每个地域丧失这些特征的话,就不能使自己的舞蹈归入该民族的舞蹈中,与此同时,该民族的舞蹈很可能因风格的消弱渐次消失。所以,保持地域舞蹈风格中同质性是非常必要的。

强调舞蹈地域风格的同质性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以致于忽视异质性,就会阻碍民族舞蹈的发展,不利于民族舞蹈的繁荣。因为民族舞蹈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存在是必然的。但舞蹈文化有其特点,它是人体文化,如果人不去发展它,它本身是不会变化的。所以,如果为求同质性,人为地妨碍舞蹈地域风格形成异质性,就会使地域舞蹈只存同质性而失去地域舞蹈存在的价值。

(2)异质性

地域舞蹈风格存在异质性也是必然、必要的。既使是相同的民族,因居于不同的地域其舞蹈风格必然形成差异。因为舞蹈的生态环境有了变化,使原来的舞蹈风格发生嬗变。如中国朝鲜族本与朝鲜半岛的居民是同一民族,生活在相同的地域,后移居中国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使自己的舞蹈发生了一些变化。

变化、发展由此形成异质性风格特征也是必要的,这也同样是为了保持舞蹈文化独立存在的价值。前已论述,朝鲜民族舞蹈共有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其他民族舞蹈是个性,但相对于不同地域的朝鲜民族舞蹈文化它又是共性,即同质性。如果不同地域的朝鲜民族舞蹈文化,只强调同质性,那么就不存在地域性差异,其文化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因此说,朝鲜民族舞蹈要强调不同地域的异质性。

强调异质性是重要的,但如果忽视同质性,也同样不利于民族舞蹈的发展。因此,既要强调同质性,也要重视异质性。地域舞蹈风格是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统一。

标签:;  ;  ;  

民族风格与地域舞蹈风格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