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劳动力市场:Bevarez曲线位移分析_失业率论文

因特网与劳动市场:贝瓦雷兹曲线位移现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位移论文,因特网论文,曲线论文,现象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劳动市场理论中,贝瓦雷兹曲线(the Beveridge Curve)是一个重要的假说,用来说明劳动市场职位空缺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当经济高涨时,就业机会增加,失业率下降,职位空缺率上升;而经济萧条时,企业倒闭,就业减少,失业率上升,职位空缺率下降。图1显示的是经典的贝瓦雷兹曲线。

图1 贝瓦雷兹曲线:失业率与职位空缺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经济学家曾经以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劳动市场为背景,对贝瓦雷兹曲线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阐释其理论内涵。[1-4]然而,对美国新经济增长时期劳动市场变动的研究表明,失业率与职位空缺率的关系严重偏离了贝瓦雷兹曲线的预测。[5]具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失业率下降至3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按照贝瓦雷兹曲线所表明的失业率与职位空缺率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上述情况将导致职位空缺率上升。而且,根据以往的经验,报纸的招聘广告必然也相应增加。然而有关研究表明,该时期美国报纸的招聘广告数目一直保持相对稳定。[6]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传统方法,以报纸招聘广告去大约衡量职位空缺率的话,那么将得到失业率明显下降,而职位空缺率基本不变的结论。这样,从贝瓦雷兹曲线变动图(图2)中可以看到,美国劳动市场90年代的变动情况并不体现为沿原有贝瓦雷兹曲线B点向A点的移动,而是产生了图2中从实线到虚线的向内曲线位移,B点也相应地左移到虚线上的e点。

图2 贝瓦雷兹曲线位移:失业率下降与职位空缺率不率

虽然贝瓦雷兹曲线的位移现象在此前已经存在,并且引起学术界的讨论[7],但是在新经济的背景下,贝瓦雷兹曲线的向内位移毕竟与20世纪70—80年代发现的向外位移现象[8]有着根本不同的经济含义,这也是本文希望探讨的关键问题。

理论上,导致贝瓦雷兹曲线产生位移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劳动市场重置、劳动力增长、工作搜索和职位匹配过程。[7]从第一个因素看,如果把劳动市场重置的内容简单概括为劳动力解聘、辞职以及企业扩张或收缩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减变化,那么,劳动市场重置活动对失业率与职位空缺率的影响是双重的。不论时间长短,失业率将因为解聘和辞职的增加而增加。而如果不是因为企业不景气造成的职位减少,有些解聘和辞职将同时增加职位空缺率。企业扩张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加,导致职位空缺率上升;而企业收缩所引起的就业就会减少,显然会导致职位空缺率下降。随着劳动市场中劳动重置活动的增加,劳动力在行业间、地域间的流动也会增加,从而导致更多的失业和更多的职位空缺。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市场重置活动增加将促使贝瓦雷兹曲线向外移动。

从第二个因素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较高的劳动增长率意味着劳动供给量的增加,也意味着更多人进入劳动市场和更多人寻找工作。那些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新增劳动力就成为失业者。从短期看,职位空缺难以及时根据较高的劳动增长率作出调整,因而导致较高的失业率,这种情况将表现为贝瓦雷兹曲线向外位移。此外,新增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往往比较年轻,其就业状态相对来说比较不稳定,更加容易导致一定职位空缺水平下失业率的上升。Abraham对美国70年代劳动市场变动的研究说明了这一点。她发现,人口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年轻化和地区差异扩大是导致贝瓦雷兹曲线向外位移的主要原因。[8]

第三个因素是劳动市场的工作搜索和职位匹配过程,是作为求职者的劳动力与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实现劳动交换的过程,涉及需求一方与供给一方之间在技能、位置、地理、行业等方面的寻求与匹配。一个有效的匹配过程将减少失业,同时抑制职位空缺的上升。因此,劳动市场中的工作搜索和职位匹配效率的提高,将导致贝瓦雷兹曲线向内位移。

Katz和Krueger对90年代美国劳动市场变动的研究认为,匹配效率提高、就业人口老龄化以及劳动重置活动减少,是导致贝瓦雷兹曲线向内位移的主要因素。[5]但从他们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美国就业人口老龄化趋势,还是劳动重置活动减少,它们对劳动市场的直接影响是失业率下降,并不能完全解释在经济扩张时期职位空缺率几乎不变的现象。相比之下,只有匹配效率的提高能够直接影响职位空缺率下降和失业率减少。换句话说,虽然导致美国新经济增长时期贝瓦雷兹曲线向内位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劳动市场匹配效率提高是一个关键因素。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工作搜索和职位匹配效率有如此显著的提高,Katz和Krueger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招聘行业的增长;二是劳动市场的制度创新,例如失业保障制度中所提供的工作搜索帮助(Job Search Assistant,JSA),以及美国劳工部推行的新工人状况和再就业服务项目(the New Worker Profiling and Reemployment Services Program,WPRS)等。然而从深一层看,无论是招聘行业的增长还是劳动市场制度创新,都离不开同一时期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技术动力。作为典型信息处理过程的工作搜索与职位匹配,尤其与信息技术加速创新、因特网应用快速普及有密切关系。因此,为了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美国新经济时期劳动市场匹配效率的提高,必须考虑信息革命的背景、尤其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作用。

在美国的新经济增长时期,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推动了劳动市场的变革。作为一种低成本、覆盖面广而且交流内容丰富的信息渠道,因特网正在改变劳动市场供需双方的信息搜索与匹配过程。

传统劳动市场的交换过程,是通过个人介绍、与企业人事部门直接接触、就业服务中介、印刷媒体的招聘广告等多种渠道进行工作搜索的,具有高度的信息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无论是供给一方的求职者还是需求一方的企业所提供的职位,在各方面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别,而且这些差别(如人员素质、职位特点等)往往都难以用明确的标准去衡量,供求双方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以需求方的企业为例,在以往的市场条件下,如果通过报纸等发布范围广泛的媒体发布招聘信息,因为版面限制等因素,发布的信息内容不足以全面描述职位的特征和要求。另一方面,现场招聘会之类的方式虽然具有丰富的信息交流内容,但是信息的发布范围毕竟十分有限。从供给方看,无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也就是说,传统劳动市场中供需双方的信息搜索与匹配都面临着信息交流范围与信息内容之间的权衡,两者难以兼得。图3说明了传统劳动市场的信息妥协情况。这样一来,求职者或者对合适的职位一无所知,或者对所申请职位的特征并不十分了解,而企业也不太可能根据职位需要,找到所有合适的潜在申请者并进行合理的筛选,或同他们就雇佣条件逐一谈判。因此,求职者与职位匹配的效率和质量都是难以预测的。

图3 传统劳动市场的信息妥协

基于因特网的招聘网站和各式各样的在线职业中介、企业网站招聘等新的工作搜索渠道的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搜索和匹配方法。或者说,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出现和延伸,为劳动市场供需双方的信息搜索和匹配效率的改善提供了可能。因为,在跨越地理界限进行连接,并且基于共同通讯标准的网络环境下,无论是劳动力还是企业,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信息发布过程的空间和时间障碍,能够以很低的成本,快速有效地增加信息交流渠道,拓宽信息交流范围。而且,现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创新和应用,使劳动市场供求双方能够在扩大信息交流范围的同时,不断增加信息交流过程的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交流的个性化程度、交互程度、可靠性、安全性与实时性,从而丰富了彼此信息交流的内涵。如图4所示,网络环境的延伸和电子商务手段的应用,很可能使劳动市场的信息交流结构出现变化,突出表现为A点(现场招聘会)和B点(报纸招聘广告)出现了向网上迁移的虚拟化趋势,带来了向C点移动的信息搜索与匹配效果的改善。

图4 因特网对劳动市场信息交流结构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这种信息交流结构的改善,使劳动市场的信息搜索和匹配过程出现了变革趋势。网络的延伸和成熟,意味着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劳动市场空间的形成和扩大。在网络环境下,劳动力能够发现大量、详尽的招聘信息,并且利用网络手段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企业则能够及时、充分地收集和界定不同个人的基本背景和相关信息,并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各种比较分析,从而发现合适的求职者。具体说,与传统招聘方式相比,以在线方式运行的招聘网站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它们能够提供覆盖广阔地理范围的工作机会,对每个工作机会的描述也更为详细。其次,由于采用了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招聘网站的内容易于检索,也易于编辑更新,为供求双方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再次,在线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劳动市场供求双方之间的双向交流内容,从而使的工作匹配的准确程度明显提高。目前,许多在线职业中介纷纷采用智能代理技术,自动在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匹配。这些先进的智能代理技术能够辨别求职者的个人行为特征,向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机会以供选择。此外,用人单位还可以利用在线方式去完成个性测试等重要的招聘环节,使劳动市场的匹配质量进一步提高。最后,在线招聘方式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向更多的潜在求职者发布信息,能够浏览在线招聘广告的人数大大超过阅读报纸招聘广告或参加现场招聘会的人数。从企业的角度看,招聘信息内容可以随时更新,而且可以无限制地从数十万份简历中任意挑选求职者。

在基于因特网的劳动市场环境下,求职者和企业都预期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匹配过程。这样一来,求职者对企业的工资水平产生了更高的期望,企业则对求职者的生产率有着进一步的要求。由此,劳动市场供需双方匹配的质量可望得到改善,带来企业产出、工人工资和企业利润同时提高的结果。[9]总之,由于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的应用,劳动市场的供需双方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开展内容丰富的信息搜索,高效、高质地完成匹配过程。

实践中,在线方式已经对美国劳动市场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据1999年的调查,39%的美国企业网站中包含了招聘信息[10],60%以上的美国公司以不同形式开展在线招聘活动[11]。也有研究指出,在因特网的推动下,美国的招聘行业将持续高速增长,其营业收入将从1999年的6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70亿美元。[12]著名招聘网站Monster.Com的数据库在2000年已经存放1800万份简历,是美国劳动力总数的13%,当年到该网站进行工作搜索的人数达到每天400万人之巨。有关研究发现,在线招聘的费用仅为报纸招聘等传统招聘方式的5%—10%,而且可以节省25%左右的时间。[13-14]这充分体现了因特网对美国劳动市场工作搜索与职位匹配效率的影响。根据美国著名网络调查机构Forrester Research公司的研究,到2004年,在线工作广告将增加52%,印刷媒体的招聘广告将减少31%。[15]

从渠道比较的角度看,因特网正在成为重要的工作搜索渠道。美国的传统求职方式可以归类为9种:(1)与私人就业中介联系;(2)与公共就业中介联系;(3)直接与就业机构人事部门联系;(4)发送简历或填写申请表;(5)与朋友和亲戚联系;(6)与学校就业辅导中心联系;(7)工会或职业性登记;(8)登求职广告或回应招聘广告;(9)其他有效的求职方法。1998年,美国失业人员中(不包括on layoff,即因为各种原因而暂时被解雇但在一定时期内将被原单位重新聘用的人)有15%的求职者使用因特网作为工作搜索手段,这一数字高于用传统求职方式中的6种进行工作搜索的累计比例。这6种方式是:与私人就业中介联系、与朋友和亲戚联系、与学校就业中心联系、工会的或职业性登记、登求职广告或回应招聘广告,以及其他有效的方法。[16]在失业人员中,大约44.6%属于被解聘的,主动自愿辞职的大约13.3%,新进入和重新进入劳动市场分别为8.0%和34.1%。这些不同类型的失业者利用因特网求职的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1的数据说明了这一点。在被解聘者中,利用因特网进行工作搜索的比重大约是19.6%;在自动辞职者中,大约有12.4%的人用因特网搜索工作;重新进入者中有8.3%;比例最低的是新进入劳动市场的劳动力,他们之中只有5.1%的人利用因特网寻找工作。在就业人员中,用因特网方式寻求新的工作的比例大约是7%。虽然这个比例看起来不高,但它却是迄今为止在美国发现的在业者通过单一渠道寻找新职位的最高比例。例如,1976年的调查表明,大约有4.2%的在业者通过各种渠道搜索新的工作[17],而在1981年对男性就业者的另一次研究中,相应数字是5%[18]。也就是说,因特网毫无疑问地促进了就业者搜索新工作的意愿。表1的资料还显示,不论是失业者还是就业者,利用因特网寻找工作的主要地点是在家里上网搜索。而在工作场所或其他公共场所利用因特网搜索工作的比重则较低。

表1 利用因特网工作搜索的地点与劳动力状况(1998年12月)

*存在重复计算问题。

资料来源:Kuhn and Skuterud.Job Search Methods:Internet Versus Traditional, Monthly Labor Review October,2000.

显然,在美国劳动市场上,不论是职位空缺的信息发布渠道,还是劳动力的工作搜索,正在逐渐向因特网延伸。或者说,因特网对传统劳动求职和招聘方式的冲击正在不断加强,促进了劳动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低成本、覆盖面广而且交流内容丰富的信息渠道,因特网正在改变劳动市场供需双方的信息搜索与匹配过程。就信息技术应用最为普遍的美国的情况看,利用因特网进行工作搜索和职位匹配的企业和劳动力正在不断增加,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使因特网的信息处理优势在劳动市场上发挥日益明显的作用。其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劳动市场供求双方的匹配效率得到提高。与此相应,虽然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增长,就业率高涨,但是职位空缺率的上升趋势却因为劳动市场匹配效率的提高而受到一定抑制。贝瓦雷兹曲线的向内位移,就是上述现象的一种理论解释。

本文的分析还表明,美国劳动市场在职位空缺等方面的信息发布方式,以及劳动力求职方法正向因特网这一新兴媒体渠道延伸。在此情况下,如果还以传统的印刷媒体招聘广告数量去衡量职位空缺率变动,那么所得到的结果与现实的差异将越来越大。具体而言,以传统媒体招聘广告来衡量职位空缺率的变动,实际上忽略了在因特网上发布的职位空缺信息,导致对职位空缺率统计的不完全,低估了职位空缺的数目,因而没有全面反映劳动市场的变动情况。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因特网对劳动市场的渗透,使供求双方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发生作用,而且提高了劳动力以远程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可行性,衍生了更多灵活性强的就业安排,促成了企业员工队伍的外部化(Externalization of Workforce)。在这一背景下,供求双方对当地劳动市场的依赖程度趋于下降,拥有先进信息基础设施的企业,完全有可能基于成本、人员素质要求等方面的动机,在本地乃至本国以外的劳动市场发布职位空缺信息,寻求更加合适的人力资源基础,从而导致本地或本国职位空缺的下降。

综上所述,贝瓦雷兹曲线向内位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劳动市场职位空缺率与失业率关系的一种可能解释。该曲线向内位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劳动市场工作搜索与匹配效率的提高,而这又与因特网对劳动市场的渗透密切相关。此外,美国劳动市场职位空缺信息发布渠道向因特网的延伸,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就业方式的增加和跨地区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化劳动市场整合趋势,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新的理论解释。一种解释是,上述诸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导致按传统方式观察得到的失业率下

降、职位空缺率基本不变的结果。然而,不管是基于哪一(些)方面的理由作出解释,因特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

标签:;  ;  ;  ;  ;  

网络与劳动力市场:Bevarez曲线位移分析_失业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