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育_情感教育论文

论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育_情感教育论文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思想品德论文,课中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思品课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对陶冶学生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受现代教育强调经济功能与教育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支配,教育强调唯理智教育,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将真从善与美中抽取出来,撇开情感与意志讲认知的发展。在教学上,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忽视情感经验的积累与情感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人的不同的情感需要,难以激发与调节人的情绪机制,因而也谈不上对人的情感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认知而忽视情感,使思品课出现片面追求学科化、课程体系化的倾向。但随着人们对情感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情感教育已逐步成为推进思品课教学改革,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目标的建立

要在思品课中加强情感教育,就必须明确思品课的情感教育目标,使情感教育任务具体化,使学生在思品课教学中达到预期情感教育要求。思品课情感教育目标的制订要根据思品课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思品课教学的特点,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此外,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接受能力,严格遵循小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具体说来,其目标内容有:

1.培养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对思品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努力学习,不断提高。

2.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根据小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通过思品课教学,培养学生同情、仁爱、自尊、有责任感等积极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情感能力包括移情能力、情绪辨认能力、情感调控与表达能力、体验理解能力。通过思品课教学,学生一方面能根据教材中蕴藏的丰富内涵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另一方面能通过自己的主观情感把握客体,并产生新的更为高级的情感,促使情感的升华。

4.培养高尚的道理情操

道德情操是认知和情感结合的产物。它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通过思品课教学,使认知和情感得到和谐发展,使道德成为学生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部强加的约束。

二、思想品行课情感教育目标的实施

1.转变思想,树立主体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多偏重于知识讲授,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受体,忽视学生的情感体,现代教学则应树立主体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要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主体,而不是一个知识容器。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把学生看作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思品课效果的好坏关键是要看品德“内化”程度如何,而“内化”的前提就是要引起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所以思品课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研究道德与人的心理机制的关系,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内容经过“外部刺激”使受教育者产生情感体验,为其所接受,以此为契机,通过锻炼意志、反复行为实践,形成习惯,最后“内化”为品质。这一过程如果没有学生发挥道德主体性的参与是不能实现的。现代教育已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思品课教师必须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为此,教师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因材施教,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情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2.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

思品课教材中有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选取那些最易引起认知兴趣,易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内容进行教学。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情绪化较重。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他们的感情和情绪为转移的。他们的思想道德观点的形成,往往是先通过生动感人的直观形象为前提,再通过情感的中介作用。只有这样,外在的道德认识才易于为学生所接受,进而促其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所以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每课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一些生动感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及热爱祖国、忠于国家等方面的教育,借以灌输各种必要的道德价值观念。

3.改进教学,发挥情感的作用

传统思品课教学侧重于认知而忽视情感,教学方法单调,理论说教成分较重,为此思品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激情”,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起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具体表现在:(1)以情激情。 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而且要使自己的情感和教材的情感要求取得高度一致,把教材中的情感变为自我情感。为此,教师需要调适自己的情感,并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共鸣。对同一篇课文,由于师生理解水平的差异,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会有差异,所以教师根据学生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情况调适自己的情感,既要有控制的释放,又要比学生的情感有较大的强度,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2)以理激情。 思品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说理明白”,即让学生掌握课文中讲明的“理”,把握“理”的实质内容。因此,教师要通过清晰准确的教学语言,揭示出本篇课文的道理,表达出教材内容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做到以情载理、情理交融。(3)以景激情。 在思品课中,除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授之外,还可以通过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向教师提问发表异议,还可以采用活动教学法,每讲完一部分内容,配以规定的活动内容,如举行讨论会、报告会、辩论会等,引导学生在理解道德观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激发情感,进而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训练。(4)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 由于小学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且无意注意占优势,对具体直观的事物易引起注意、产生兴趣。在教学中,使用电教媒体,如幻灯、投影、录相、录音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丰富学生的感情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情感体验。

三、重视教师的情感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思品课实行情感教学,不能不涉及到教师的情感问题。

教师的情感首先表现在尊重学生的感情上。感情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内心体验,人的认识和行为都是在感情驱动下完成的。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感情,对学生的真实情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他们会因为受到尊重而乐意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接受教师的教育,反之,如果使用刺激性、挖苦性语言或以冷漠的态度,简单粗暴的方法伤害了学生的感情,纵然教师讲的对,也不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的情感其次表现在信任学生上。信任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要求上进。教师要淡化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要总是以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当学生对自己所讲的内容有异议而又有道理时,教师要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尊重信任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不会感到道德是外部强加的约束,而是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接受道德文化,陶冶情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还可以影响或改变学生原有的价值态度,这就是教师情感对学生态度的渗透过程,虽然教师对学生的爱与爱集体、爱祖国等高级社会性情感在内容、境界层次上不同,但它们有相近的心理结构,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师对学生的爱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同情心、仁爱、关心、责任感等情感品质,发展学生的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样,学生在思品课上就可以摆脱压力与束缚、畅所欲言。这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实施情感教学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思品课教学中,必须树立情感教学意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情感教育目标,并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

标签:;  ;  

论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育_情感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