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湾综合旅游区主要地质问题研究分析论文_朱鹏

日月湾综合旅游区主要地质问题研究分析论文_朱鹏

海南宏生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海南海口 570203

摘要 根据日月湾综合旅游区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旅游区地质灾害、环境地质和建设适宜性问题,为制定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 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 建设适宜性 日月湾综合旅游区

日月湾综合旅游区位于海南省东南部万宁市境内,是万宁市最南端的海湾,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东南面临浩瀚南海,东北面与石梅湾一山相隔。为使旅游区开发建设稳定持续的发展,并通过旅游区的发展带动地区发展,由此开展了旅游区地质环境调查,为规划建设、防灾救灾、环境保护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1 工程地质概况

1.1 地形地貌

万宁日月湾综合旅游区背山面海,由丘陵、丘陵间剥蚀堆积谷地、滨海平原及沿海砂地砂堤四个地貌单元组成。调查区地形条件复杂,地貌单元多样,属于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地区。

1.2 地质构造

据海南岛区域稳定性调查成果,调查区位于九所-陵水断裂带东端东北侧,尖峰-吊罗断裂带东端西南侧, 北北东向三亚-琼海-文昌断裂构造带穿过调查区。九所-陵水构造带是海南岛主要的四条深大断裂之一,是南、北两个不同构造-岩石区的分界。构造带位于北纬18°15′~18°30′左右,横贯乐东、三亚和陵水等县市,长100km,由九所-陵水、崖城-藤桥等断裂带组成。沿构造带分布有燕山期一系列花岗岩体及同安岭、牛腊岭等火山岩山体,形成一条东西向花岗岩穹隆构造和火山岩带。

三亚-琼海-文昌断裂构造带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带,纵垮三亚、陵水、万宁、琼海、定安和文昌,长约250km,总体呈北东北北东走向,主要由保亭-长温断裂带、琼海-文昌断裂、红砂断裂带、南林-兴隆-龙滚断裂带等一系列断裂带及白垩纪盆地组成,该断裂带从调查区中部穿过,延伸较长,主要为一条控热构造带。

1.3 水文地质

根据含水层的介质特征、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力特征,将本区地下水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块状岩类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

1.3.1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其次此区分布的三个独流入海的河流及小溪、山塘等地表水也是其重要的补给来源,再其次基岩裂隙水侧向补给也是补给来源之一。

径流条件受地形地貌影响,总体上由西北向东南径流,在丘陵及丘陵间剥蚀堆积谷地地下潜水由谷地两侧向谷地中心线径流,排泄于小溪、河流,或汇集后以潜流的形式向海区径流。

依地势以泉的形式排泄于沟谷、河流、小溪,或以潜流的形式排泄于海区,或垂直补给基岩裂隙水也是其重要的排泄方式,调查区人工开采、植物蒸腾也是地下潜水的一个重要排泄方式。

1.3.2 块状岩类基岩裂隙水

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此外尚接受河流、小溪、山塘等地表水体垂直入渗补给。

径流条件受构造裂隙、地形、植被诸多因素影响,一般条件下由高处向低处径流,或延构造线方向由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径流。

在沟谷切割剧烈地段,以泉的形式排泄于沟谷低洼地段,在地形相对较缓地段,主要依地势排泄或补给第四系孔隙潜水,此外人工开采和向海区排泄也是其重要的排泄方式。

1.3.3 地下水富水性分区

依据《海南岛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相关成果,结合本次调查工作,将块状岩类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划分为中等(钻孔涌水量<500t/d,民井涌水量<500t/d,泉流量1~3L/s);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富水性划分为中等-贫乏(泉流量0.5~1.0L/s,地下水径流模数3~10L/s?km2)。

1.4 工程地质分区

按岩土类型及工程特性将调查区划分为岩浆岩工程地质区和第四系工程地质区。第四系工程地质区划分为河流冲洪积-剥蚀堆积亚区及海相沉积亚区。

1.4.1 岩浆岩工程地质区

该区在调查区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基底岩性为晚白垩世、中三叠世、中二叠世侵入体,依据其风化程度的不同和工程性能,在35m深度范围内可划分为砂质粘性土或砾质粘性土、碎石土、中风化花岗岩、微风化或未风化花岗岩四个工程地质层。

1.4.2 第四系工程地质区

河流冲洪积-剥蚀堆积亚区:此区分布于小河中下游两岸及丘陵坡脚谷地段。在2m深度范围内可分为耕植土和含砾石、砂粘土两个工程地质层。

海相沉积亚区:此区分布于滨海平原区及海岸砂堤砂地区。在15m深度范围内可分为填土、耕植土、含粘土质粉土和中砂四个工程地质层。

2 环境地质概况

2.1 调查区环境地质问题概况

通过野外调查,调查区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有崩塌(海岸侵蚀崩塌)、滑坡,原次生植被破坏,将来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有植被破坏、泥石流、滚石崩落等。野外调查共发现有5个崩塌地质灾害点、7个滑坡灾害点和1处砂质海岸侵蚀岸段,包括5个测流点,原次生植被破坏主要表现在山坡大片槟榔林种植,规划区范围内地质灾害点密度约0.4个/km2,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中等。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分析,规划区范围内的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地表坡度在20~40°的丘陵陡坡地段,均属花岗岩风化残坡积土层滑坡。滑坡体一般长约20~150m,宽约5~80m,土层厚约3~5m,滑方约300~45000m3,均为小型土质滑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滑坡体主要由砂质粘性土、砾质粘性土和碎石土等组成,滑坡造成山坡地表土层破裂损毁、植被破坏,填埋坡体下方植被和坡地,并危及周边安全。

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规划区范围内的山区公路陡坎地段和沟谷陡坡地段,均属土质边坡崩塌,规模一般为长约20~60m,宽约1.5~6.0m,高约2.0~8.0m,崩塌方量约120~960m3,规模较小,均为小型土质边坡崩塌。崩塌造成公路陡坎边坡失稳,掩埋公路,造成交通受阻,危及过往行人和车辆安全。

侵蚀海岸主要位于杨梅港至中岭段砂质海岸线,长度约2680m。野外调查发现海岸线向内陆方向侵蚀后退较为明显,生长于砂堤砂地上的木麻黄树受到海浪的严重冲刷,树根被掏空和歪倒,造成树木死亡。根据1996年海南省测绘局1:1万航测地形图海岸线位置和野外海岸线调查结果对比分析,杨梅港至中岭段砂质海岸线在最近15年内约后退3~5m,侵蚀速率为0.33m/a;海岸侵蚀海岸线侵蚀岸段占整个海岸线长度的40%,海岸线侵蚀作用较强。

2.2 调查区环境地质问题引发因素

通过调查区野外调查工作及结合地区经验,本区地质环境问题的引发因素主要有地形坡度条件、坡体风化层厚度、坡体植被状况、极端天气状况(主要为强降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

一般而言,地形坡度越陡、坡体风化层越厚、坡体表层植被对水土涵养越差、人类工程活动越剧烈,在强降雨、台风极端天气及坡体自身重力及地下孔隙水压力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坡体易失稳,易形成崩塌、滑坡,进而引发泥石流,反之则不然。

目前,在调查区分布的崩塌、滑坡及道路的水毁地段多发生在人类工程活动的切坡、或毁林、或改变大气降水自然排泄路线的地段;调查的滑坡点均位于原次生植被遭破坏,种植槟榔等经济林地段。从调查中可得出在空间分布上滑坡、崩塌多位于地形坡度多大于20°、坡体风化层厚度(全-强风化段)多大于3.0m、坡体植被多为槟榔等人工经济林地段(人工植被对水土涵养比原次生植被差)。在时间分布上滑坡、崩塌多发生在连续的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均受到人类工程活动影响。

类比同地区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实例,在与调查区一岭之隔的蒙水岭,泥石流爆发由蒙水岭顶山体滑坡引起,山坡的自然坡度约20~35°,泥石流沟中下部多开垦种植槟榔等人工植被,花岗岩风化层厚度多大于5m,坡面大量滚石,大者直径达12m,大量的滑坡物质在流水的搬运下顺沟而下,冲刷带走沟谷中的覆土及花岗岩全风化、强风化层,发展成为特大泥石流。流通区长约2km,沟床见大量滚石堆积,多数地段已可见花岗岩微风化顶面,下游堆积物夹杂槟榔树干等,其破坏力巨大。特大泥石流发生地域的地质环境条件和调查区相近,调查区规划过程中要可借鉴其教训,避免人力过渡地干预自然环境。

3 场地稳定性及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3.1 场地稳定性评价

根据地质环境调查结果分析,规划区范围内的丘陵间剥蚀堆积谷地、滨海平原及砂地砂堤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地表植被发育,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弱,地面稳定。丘陵区地表坡度较陡,风化土层较厚,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中等,山坡稳定性较差,具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在强降雨冲刷作用下和修建公路等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容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砂质海岸地段,由于受海浪冲刷强烈,海岸线向内陆迁移,造成海岸线后退,地面稳定性较差。

综上,规划区范围内丘陵间剥蚀堆积谷地、滨海平原及砂堤砂地区地面稳定,丘陵区、砂质海岸线地面稳定性较差。

根据地质调查结合本次勘察所完成钻孔,区内未发现场地埋藏有古河道、采空区,但区内发育有滑坡、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同时区内多处具备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

3.2 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在今后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会对丘陵地段进行削坡填方,进而破坏坡体原次生植被,打破坡体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在诸多引发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可能会形成滑坡、崩塌,进而引发泥石流,对将来的坡体下方建筑设施、处于沟谷中的建筑设施构成危害。

通过地貌类型调查、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工程地质条件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环境调查资料分析,将规划区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划分为适宜性差、基本适宜和适宜三个区。

在杨梅港至中岭段海岸,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海岸线将处于侵蚀状态,不利于近岸的工程建设,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差。

规划区范围内的丘陵区,地形坡度大于20°、风化层厚度大于3.0m、大片滚石分布地段在极端天气、植被的水土涵养能力下降、人工切削坡脚等综合因素作用下,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修建于坡体的建设工程构成影响及危害,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规划区丘陵间剥蚀堆积谷地、滨海平原及砂堤砂地区,地形坡度相对平缓,地表植被发育,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弱,场地工程建设的适宜性为适宜。

综上,规划区范围内的丘陵间剥蚀堆积谷地、滨海平原及砂堤砂地区为场地工程建设适宜区,丘陵区为场地工程建设基本适宜区,砂质海岸沙堤为适宜性差区。

4 结论

⑴ 规划区由丘陵、丘陵间剥蚀堆积谷地、滨海平原及沿海沙地沙堤四个地貌单元组成。调查区地形条件复杂,地貌单元多样,属于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地区

⑵ 按岩土类型及工程特性将调查区划分为岩浆岩工程地质区和第四系工程地质区。第四系工程地质区划分为河流冲洪积-剥蚀堆积亚区及海相沉积亚区。

⑶ 本区地下水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块状岩类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划分为河流冲洪积-剥蚀堆积孔隙潜水、滨海平原孔隙潜水和海岸砂堤砂地孔隙潜水三个亚类。

⑷ 工作区范围内丘陵间剥蚀堆积谷地、滨海平原及砂堤砂地区地面稳定,丘陵区、砂质海岸线地面稳定性较差。

⑸ 工作区范围内的丘陵间剥蚀堆积谷地、滨海平原及砂堤砂地区为场地工程建设适宜区,丘陵区为场地工程建设基本适宜区,砂质海岸沙堤为适宜性差区。

⑹ 工作区范围内地质灾害点密度约0.4个/km2,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中等。

参考资料:

1996年海南省测绘局1:1万航测地形图

论文作者:朱鹏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  ;  ;  ;  ;  ;  ;  ;  

日月湾综合旅游区主要地质问题研究分析论文_朱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