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返照现实:民国时期的另类综合实践活动论文_辛田静

以史为鉴,返照现实:民国时期的另类综合实践活动论文_辛田静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小学,浙江 宁波 315122)

摘要:汪达之是生活教育理论的践行者。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致力于生活教育的实践研究,为生活教育理论在我国实践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民国时期,随着时代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沿袭旧法”和“仪型他国”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汪达之在陶行知的帮助下,在淮安县淮安小学开始了生活教育的实践。他首创“基本学生制”,并为实验基本学生组建了“新安儿童旅行团”,儿童旅行团的修学旅行活动在当时的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按照生活即教育的基本要求,汪达之以“在劳力上劳心”为出发点,组织新安学校基本学生自主学习,生产自足,在四年的实际生活中达到了生活教育理论的新高度,课程灵活多彩,内容及其充实;按照社会即学校的基本原理,新安旅行团的两次修学旅行,拓宽了生活教育的实践形式。在教育实践中,汪达之坚持在实践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到因地制宜。他对教育实践所持有的创新精神和坚韧态度,都值得今天的从教者学习和思考。纵然民国已远,尘埃落定,教育现状亦是今非昔比,但汪达之的教育实践对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践行、丰富和发展拓宽,对当前我国各级中小学校中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意义不凡。

关键词:汪达之;生活教育理论;新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产相脱节等现象是教育方面固有的弊端,汪达之依据生活教育理论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科学”、“民主”两面旗帜的引领下,包括陶行知在内的一批富有爱国热心的教育家,不仅积极倡导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教育,而且深入实际进行教育调查,开展了初步的教学实验。因而注重教育实践成为了民国时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对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且深刻的影响。

陶行知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变,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身体力行的在中国进行推广,随着生活教育理论的逐渐完善,该理论为汪达之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依据。 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忠实践行者,汪达之并非机械的执行陶行知教育理论,而是以其作为他教育实践的理论来源和基础,并秉承了改造社会的精神,对生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深层次的思考和总结,对教育本质、学校教育的性质、学校课程拓宽至社会课程的改造等问题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对生活教育理论有了独特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课程改造。

生活和教育共始终,教育与生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汪达之正是看透了教育的反作用,从现实启示中得出观点:生活与教育始终相互依存,我们要创造好的生活从而营造好的教育,使教育变成改造生活的手段,而课程内容的不拘一格,则是促进总体目标最终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这一观点至今仍不过时。

一、新安学校的教育实践

汪达之在民国时期的最主要的教育实践包括新安学校的教育实践和新安旅行团两个部分。新安旅行团的活动更像是一种游学活动,而新安学校的教育实践则更多的贴近当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在新安学校,汪达之始终坚持“生活教育”,时刻牢记教育不能离开生活,在新安学校整个课程实施过程和他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汪达之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做出了创造性的实践。

汪达之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创立了“基本学生制”。基本学生是构成基本学生制的重要群体,也是汪达之教育实践成功的根本因素。这些学生在汪达之的指导下,通过“劳力又劳心”的目标指引而进行共同的集体生产劳动,解决他们生活中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购买粮食和蔬菜,烧饭做菜等一切劳动全由基本学生承担。他们吃住在学校里,实行集体生活和集体学习的形式,并且还实行值日生和轮流的每日“小主席”制度,让他们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一点是对陶行知“小先生制”的阐发和拓展。基本学生的培养目标、特点以及培养课程构成了“基本学生制”的重要特色。

新安学校是当时陶行知晓庄师范的特约学校,二者的关系很密切。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为社会中所进行的实践所服务,这是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和归宿。而社会是一个庞大且繁杂的系统,社会实践因而也是全面的,所以教育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所以他在晓庄实行的课程基本上是以实践和动手为主的。汪达之按照陶行知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制定了新安学校的培养目标:“健康的体魄;生产的技能;艺术的兴趣;征服自然的本领;改造社会的精神。 ”

根据新安学校的培养目标,汪达之在1934年制定了《淮安学校第六年计划大纲》,大纲分为经费、生活、环境和口号四个部分。其中最能体现生活教育主旨的是大纲里的生活部分,此部分的内容也是最能体现大课程精魂的所在。如在大纲中就详细规定了:

“一、每天做内体运动一次。二、每天整洁一次。三、每天写日记一篇。四、每天必须吃开水五大碗和豆浆一大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十五、要能认识周围环境中容易见到的动物和植物的十种以上。……十七、会唱十二首新歌……”除却对个人生活的要求外,还对团体生活做了规定:“每日轮流做主席和纪录;每日轮流烧饭和抬水;每年长途旅行一次等等。 ”

二、学校指导学生组织集团以解决生活需要

汪达之在学校管理方面积极倡导集团化的管理策略。他认为“现今的教育,要是一种指导集团的生活秩序的教育;先进的学校,要是一种指导集团生活纪律的学校。集团的实际生活问题代替了教育部颁布的教科书,集团的实际生活议案代替了校长的命令,集团的实际生活行动代替了教师的教授;然后在这一状况下,才会没有先生学生之分,没有教科书的限制,没有班级与毕业年限。” 这显然是当时年代背景下才会出现的严肃的倡议,汪达之认为,只有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才能够自觉按照集团纪律来生活,能在这一前提下完全发挥和施展个人意志,并参考集团的计划进行个人的规划。个人和集团融洽,学生和学生之间亲密无间,这样学校和学生之间才能真正团结,实行各项活动的时候才会有保障。

在集团制思想的指导下,汪达之首创了“基本学生制”。学校的基本学生全部免费,吃住在学校,自己民主管理学习、生活和生产劳动,实行会的教不会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教学法,老师只作指导,普通的走读生全是学校附近的贫苦农民、渔民和小商贩们的子弟,他们可以一面在家参加生产劳动,一面到校学习文化知识,学生除自备学习用具外,学校不收任何费用。 这种办学形式把基本学生集团化,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却不干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由,学生正是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掌握了基本知识和科学技能,为之后新安学校各类灵动的课程实施打下了基础。

三、科学与艺术是学校教育的根本途径

陶行知本人是个热爱艺术的人,他在晓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甚至在晓庄的培养目标中加上了一条“艺术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活同样感染了汪达之,他认为“人类的物质生活享受,精神生活的锻炼,性灵流露的陶融,人与人之间相对待的礼貌,怎样可以达到融洽,使大家心里怡悦畅快,这是需要艺术。 ”在这种艺术理念的指引下,汪达之在新安学校的课程计划中明确指出:学生要会唱十二首歌,会一种乐器,会表演六种话剧,能欣赏名歌名画和自然风景。这些都是与人类的内部生活密切相关的。正是在这种规划学习中,新安学校全体师生全面发展,各项课程在融合了生存必备技能的社会大学校里得到了充分的实施。对科学的重视也是汪达之在新安学校推进生活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强调且践行的。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校里实行的教育自然也要同时跟上。社会的问题可以理解为生产与消费,人类的生活是创造和享受的共同体,而个人的生活则是理智与情感的交融。要真实的实现生活教育的理念,而非口头上喊喊号子,汪达之在这一方面着实下了很大的功夫。生产、创造和理智需要用科学来锻炼生产,而消费,享受,情感则是需要艺术的陶融。只有科学和艺术共同存在于人的生活中,才是完美的人生。新安学校追求艺术,崇尚科学,在新安旅行团的历程中,他们放映电影,进行话剧演出,成为了一次轰动全国的经历。

四、汪达之践行生活教育的过程对现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启示

汪达之的教育实践活动忠诚而执着的践行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由于它的民族性和实用性,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现实价值和前瞻意义。汪达之在民国时期克服万难,从“劳力且劳心”角度,采用基本学生制,将新安学校的教育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姿,虽然当时并没有“综合实践课程”之类的专门提法,虽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时代背景与当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背景截然不同,他所提出的为了解决当时实际问题的某些想法也不一定适合我们今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但是他当年探索的诸多问题,以及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而实行的许多举措,都深深地隐藏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影子。反观这一串影子甚至能发现,当时汪达之等教育实干家做到的比之我们更甚,手脚放开的更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推倒的更彻底。现在我们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应该学习陶行知的实用精神,应该借鉴汪达之的践行力度,不能拘泥于生活教育理论,不能生搬硬套,最好从每个地区、每个学校的实际出发,继续学习、挖掘和提炼,同时也对各种能够更好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有历史厚度的资源进行拓展借鉴和再创造。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33.

[2]李雪.民国时期汪达之教育实践活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3]刘友开.汪达之教育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21.

[4]余涛.萧湖之畔的丰碑[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15.

[5]余涛.萧湖之畔的丰碑[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12.

[6]刘友开.汪达之教育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7]辛元,谢放编.陶行知与晓庄师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8]余涛.萧湖之畔的丰碑[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13.

[9]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7(2).

作者简介:辛田静,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研究生学历,单位为宁波市东钱湖中心小学,研究方向为教育史。

论文作者:辛田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  ;  ;  ;  ;  ;  ;  ;  

以史为鉴,返照现实:民国时期的另类综合实践活动论文_辛田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