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经济哲学--孟氧经济社会理论述评_经济学论文

独特的经济哲学——孟氧的经济学社会场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经济学论文,独特论文,哲学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经济学的发展来看,它与自然科学之间一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例如,马克思经济学中就存在对自然科学概念的改造和运用,“劳动力”、“生产力”就是力学概念的转化,“社会有机体”就是生物学概念的引申。另一方面,《资本论》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又被自然科学家广泛地加以运用。德国化学家肖莱马运用《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创立了有机化学的结构理论,贝塔朗菲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源泉之一,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创立量子论所使用的方法与《资本论》的基元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而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理论与《资本论》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日本物理学家武谷三男则直接运用《资本论》的经济哲学建立了“三阶段论”,推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事实,从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的孟氧教授就开始进行一种科学创新研究工作,把现代自然科学的部分理论和方法与《资本论》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以《资本论》经济哲学为中介,把量子力学的介子场论引入马克思经济学,创立一套“经济学社会场论”,对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新的诠释,并运用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理论成果。这里择其要论进行一些述评,供学界研究参考。

一、《资本论》的经济哲学是创立经济学社会场论的理论依据

如果把数学算作自然科学的一部分,那么把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经济学就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但是,要把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直接引入经济学,这种可能性、合理性似乎还需要进行论证。因为在很多人看来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个研究自然物质运动,一个研究社会经济运动,自然与社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也遵循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规范,它们的差异性远大于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即便是说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那也只是在方法上进行一些借鉴而已,而这同直接引进物理学的理论和概念毕竟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但是,正是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认识面前,孟氧教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强调的恰好是与人们的常识相反的另外一面。当人们惯于把自然与社会看作一种对立关系的时候,孟氧却从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经济学理论中总结出“自然与社会的交错运动”这样一个全新的经济哲学命题,并把它作为将自然科学理论引入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资本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进行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而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进行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物质利益关系)的变换。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在这里,自然与社会进行着一种交错运动。自然通过工人的劳动进入社会,同样,社会通过工人的劳动改造着自然,从而把人类的影响加于自然,使人类越来越远离作为“自然的自然”,而是更多地置身于“人造的自然”,在生产过程中,人自身(体力、脑力、心理、身体等)也得到了改造,从而使人本身这个自然越来越社会化。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正是自然与社会的交错运动在经济学理论上的表达,它贯穿于整个《资本论》中。自然与社会的交错运动是《资本论》体系的一个支点,在自然与社会的交错运动中来研究社会经济关系,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种具体运用和体现。孟氧认为,自然与社会的交错运动正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盟和统一最深刻的客观物质基础,也是把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概念直接引入经济学的事实依据。

二、创立经济学社会场论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需要和尝试

采用类比的方法借用和改造某些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概念是可能的,但可能性不等于必要性和现实性。自然科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经济学借用其中的哪些东西,这不仅取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成熟程度,而且取决于经济学发展的需要。如果经济学能够用自己的方法和概念来解决其中的理论难题,就完全不需要舍近求远、画蛇添足。把物理学的场论改造成经济学社会场论,不仅取决于物理场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取决于经济学的发展需要,而且取决于物理场行为与经济过程的类似性和某些内在的一致性。

经济学原有的“场”,一般是指某种经济空间或场所,“工场”、“农场”、“市场”等都是如此。孟氧则根据物理场的概念及其与经济过程的内在关系,赋予经济学“场”概念以全新的含义。

在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和理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首先由法拉第提出来的。为了解释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认为空间不象牛顿理论所说的是“虚空”,而是布满磁力线的“场”,即磁场。经过麦克斯韦的数学处理,“场”这一概念在19世纪末已被物理学家普遍接受,这是牛顿以来物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最重要的发展,它突破了经典力学关于物体相互作用依靠绝对空间来传递的观念。爱因斯坦进一步把“场”与时间、空间、物质有机统一起来,在相对论看来,场由时空的组态决定,物质怎样分布,时空便怎样弯曲(不同物体的引力场本身就是时空的弯曲)。广义相对论建立以后,爱因斯坦从20年代开始用了近30年时间致力于建立统一场论,试图把已经发现的几种力统一起来,从而对世界的统一性作出物理学的完美表达。可见,物理学的场论是不断发展的。

在各种物理场论中,孟氧特别注意介子场论。介子场论是关于原子核内部基本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1933年,海森堡在物理学诺贝尔奖颁奖会上说:“根据伽莫夫的理论分析,在原子核的基本粒子之间似乎应当有一些力在起作用,这些力不同于决定原子壳层结构的力。”(注:《诺贝尔获奖者讲演集·物理学》第二卷第259页,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不久,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提出,在原子核内部存在着另一个基本粒子,它的质量介于电子和质子之间,这是一种把核子结合在一起的媒介粒子,他把它叫做“介子”。后来,他的同事武谷三男利用《资本论》的经济哲学,提出了“三阶段论”,为汤川的预言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论证。后来,在宇宙线中先后发现了μ介子和π介子,介子场论得到了证实。

武谷三男受到《资本论》理论的巨大启发,提出了“三阶段论”,即现象论、实体论、本质论,特别是其中的实体论,直接来源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他运用三阶段论来说明介子场的行为,他认为质子和中子不是两种不同的粒子,而是同一种基本粒子的二重态,它们可以通过不断地交换介子而相互转化,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力学过程,而是一种场行为,使核子结合成原子核并使核子相互转化的是某种实体的传递,介子正是这种在不断传递着的实体。武谷三男公开表示,他的二介子理论直接来源于马克思的《资本论》。(注:武谷三男:《关于自然的逻辑》第193页,日本理论社1955年版。)

发现了物理学家对《资本论》理论的利用成果之后,现在,孟氧教授按照相反的途径,把物理学中的二介子理论引入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重新研究中,他把介子场论转化为经济学的社会场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经济学本来就有的经济实体论,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新的论证,并运用它对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新的研究。

经济学社会场论的贡献在于,它进一步突出了经济实体在整个经济运行和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经济学理论具有更加坚实的唯物主义特性。按孟氧的解释,“经济学社会场”是一种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变换场,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表达了经济关系与经济实体的不可分性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场中,经济实体(劳动)的传递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进行的,而一定的经济关系又只能在经济实体的传递中得以实现,离开了经济实体的传递和运动,经济关系本身就变成了不可捉摸的东西。社会场本身与社会生产关系一样是客观的社会存在,但在概念上,它的内涵显然比“生产关系”这一范畴所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突出了经济实体对于生产关系的决定和支配作用。孟氧教授运用经济学社会场概念和理论,深入阐发了经济实体的传递机制和机理,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精确性重新论证了马克思经济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三、对经济时间的科学探讨—创立劳动时间二重性理论

众所周知,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对于经济理论的新贡献,它是理解全部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完全可以同量子力学关于波粒二象性的发现相媲美。但是,这个理论还需要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发展。孟氧提出的劳动时间二重性理论就是对这个理论的重要补充。

按照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的价值是由物化的抽象劳动形成的,因而构成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商品生产者背后自发地形成的,人们并不能对它进行直接的准确的观察和计量,人们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的怀疑和讨论,多半由此而引起。孟氧利用自然科学关于时间的理论成果对劳动时间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在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劳动时间二重性的理论,创立了经济时间的新概念,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提供了又一个自然科学的证明。孟氧从自然科学的两种自然观和时间观出发进行探讨。

在现代自然科学中,统一的物质世界被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分别作了不同的处理。牛顿的经典力学、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都确认一个由因果决定论支配的必然性的世界,而波尔兹曼、吉布斯的统计力学、热力学、维纳的控制论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都确认一个由偶然性支配的、由统计几率表征的非决定论世界。自然科学下一轮划时代的重大进展,很有可能取决于科学家能在什么限度内把物质世界的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

在经济学领域,早在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已经把这两个世界统一起来了,年轻的马克思强调偶然性的作用,到了50—60年代,他更强调事物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在《资本论》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得到辩证的统一处理。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马克思的辩证法和历史哲学同任何机械唯物论都是根本对立的。

自然科学的两种自然观分别具有不同的时空观。在牛顿力学中,时间和空间都是绝对的,也是互相分离的,时间是可逆的、对称的。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由洛伦兹变换联系起来了,时间和空间都失去了绝对的性质,它们都被归结为连续的场。非平衡统计物理学派则提出了另一种时间观,按照布鲁塞尔学派的见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揭示的不可逆性、“时间之矢”正是时间单向性的表征,布鲁塞尔学派的“化学钟”导致了对时间对称性的破缺。自然科学的时间概念还在发展中。

根据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孟氧认为,马克思所使用的时间概念最先不是直接取自牛顿力学,而是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后来又在一定程度内与英国古典经济学有关。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物质和运动、内容和形式、时间和空间都作了统一的理解,这也是日本物理学家把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当作现代科学思想的源泉的原因。

孟氧根据现代自然科学提供的两种时间观,对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时间范畴进行了新的研究和阐释。孟氧提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相应的,劳动时间也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是一种技术性劳动,度量它的是自然时间,而抽象劳动是一种经济劳动,度量它的只能是经济时间,而不可能是自然时间。严格地说,商品的价值量并不是由已经物化在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再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这里,时间同样是单向的、不可逆的。由于存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因而,在相同的自然时间内,经济时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正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一样,自然时间也是经济时间的载体,离开了自然时间,经济时间也是无法存在的。自然时间是物理时间、天文学时间,它是外在的、动力学的时间,属于轨道的物理事件所经历的时间,可以用机械物理钟进行计量(现在则有更准确的电子钟来计时),因而也是人们的经验可以感觉到的。经济时间是经济过程内在的、即社会场内部的时间,类似化学热力学的时间,在某种限度内可以用布鲁塞尔学派的“化学钟”来描述,它是超越人们的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存在。

经济时间不仅在概念上不等于自然时间,而且在数量上它们也不是一一对应的。经济时间与自然时间的不对称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在奴隶制条件下,往往是经济时间小于自然时间,因为这种生产中存在着巨大的劳动浪费;在农奴制条件下,由于农奴具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和一定的生产积极性,所以经济时间大体与自然时间相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协作产生了生产的社会结合力,所以经济时间往往会大于自然时间,就资本主义经济内部来说,经济时间与自然时间的差别更多地表现在商品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之中,正是在这种背离中,没有劳动时间和实体的东西可以有价格,甚至很高的价格,相反,有劳动时间和实体的东西也可能没有价格。这里存在自然时间向经济时间的转化问题,对于这个转化过程,孟氧用社会场理论和劳动守恒定律来进行描述和解释。

四、对价值形成过程和机理的再研究一提出劳动守恒定律

劳动价值论是全部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古典学派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以及为什么劳动采取价值的形式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劳动价值理论取得了科学的性质。

孟氧教授则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形成价值的自发的社会过程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它的机制和机理是什么?他从现代物理学中引入介子场论,采用类比和模拟的方法,把价值形成过程作为一种社会场行为和过程来处理,揭示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实体传递的微观机制,提出了劳动守恒定律。

根据介子场论,原子核内部的质子(p)和中子(n)是同类基本粒子(核子)的二重态,它们在介子场中通过传递一个π介子成对交换、互相转化。介子场的行为可以图示如下:

在介子场中,中子失去负电转变为带正电的质子,质子得到负电,转变为不带电的中子。π介子在亿分之二秒时间内衰变为μ介子,μ介子又在百万分之二秒内衰变为中微子(v),如果它带上负电, 就转变为电子(e[-])。质子和中子之间传递的是虚粒子,因而过程本身也是虚过程。但正是这种虚过程,使质子和中子不断地相互转化,并形成强力,把质子和中子结合成原子核。

孟氧认为,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也是一种场行为和过程,是一种社会场行为,由于这种场行为是在有如“暗箱”一样性质的商品生产者背后进行的,因而无法实证性地描述或复写,而只能运用经济哲学把它制成可观察的模板或模型来处理。

在经济学社会场中,通过劳动实体的传递,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自然时间转化为社会经济时间,先不考虑社会总劳动在各部之间的分配,这种转化是在“微观社会场”中进行的。假定社会需要某种商品W[,a],有各种不同条件的商品生产单位进行生产, 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可以分为高(A)、中(B)、低(C)三类, 把这三类企业内部的差别抽象掉,假定它们生产商品W[,a] 的平均个别劳动时间(自然时间)分别为10、8、6小时,如果B类企业占多数, 它们的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代表本部门的平均水平,那么一般情况下决定商品W[,a]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8小时(经济时间,不同于B类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虽然它们在量上正好相等)。

A、B两类企业生产的商品W[,a]的价值同样是8小时经济时间,它们是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全过程中自发地、“社会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这个8 别小时与它们各自的个别劳动时间虽然在数量上可以进行某种比较,一个是-2,一个是+2,但是,严格来说, 这并不是一个初等代数的运算问题,因为10小时、6小时个别劳动时间是不能与8小时社会经济时间直接进行数学运算的,就象不能提出10个苹果减去8 个梨等于几的问题一样。但是有一点又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A、C两类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分别以不同的比率(某种系数)转化成了相同的8 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经济时间。全部过程可以用社会场模型表示如下:

图示外圈的A8、B8、C8表示经过社会场的变换之后个别劳动时间都转化为市场上统一的经济时间。无论这个过程本身有多么复杂,也无论单个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多少差距,经济劳动的总量总是与个别劳动时间的总量保持守恒:

6+8+10=8×3

不过这种守恒不是经典守恒,而是统计守恒,它表征的是每一个别过程的不守恒与整体的守恒。

在微观社会场中处理的是一种商品价值形成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孟氧运用统一社会场(由微观社会场和宏观社会场组成)来研究社会生产的商品总和的价值形成问题。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作为整体耗费在某种商品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是否可以成为整个社会必要的劳动,或者说在什么限度内成为社会必要劳动。这就需要考察由各种具体形态的商品组成的社会总产品(由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产品构成)和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问题。这里同样运用模型来说明统一社会场的行为和过程:

假定社会生产的全部总产品在各自然形态上投入的劳动时间是:

Ⅰ(W[,A1]+W[,B1]+W[,C1])=12个单位自然时间

Ⅱ(W[,a2]+W[,b2]+W[,c2])=6个单位自然时间

如果每个单位自然时间生产500个产品,那么:

第一部类产品为:500×12=6000

第二部类产品为:500×6=3000

社会在经济形态上投入的劳动时间为:

Ⅰ(A[,12]×4+B[,10]×4+C[,8]×4)=120个单位经济时间

Ⅱ(a[,12]×2+b[,10]×2+c[,8]×2)=60个单位经济时间

如果每单位经济时间创造价值记为50,那么:

第一部类产品价值总量为50×120=6000

第二部类产品价值总量为50×60=3000

全部过程可以用统一社会场图像表示:

其中∑[,MX]、∑[,MY]分别表示两大部类所生产的超过社会需要的那部分产品。经过波动、涨落和变换,在统一社会场内,社会经济自发地进行重组,形成了社会劳动有序的自组织结构,从结果的角度看,这块模板的组织如图示:

∑[,MX]、∑[,MY]这两部分产品即使是在最先进的技术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但在社会场中经过交换,它转化为没有经济实体的“社会空壳”,它们中的自然劳动时间在统一社会场中传递给了另一些产品,形成了由工农业级差地租的总和所代表的那部分“虚假的社会价值”。对于这种劳动实体传递的微观过程,可以图示如下:

其中∑[,DR](Ⅰ、Ⅱ)表示两大部类的级差地租之总和。

子系统S1所失恰恰相反为子系统S2所获,整个统一社会场内的经济劳动总量在过程的前后从整体上看是守恒的,这里的守恒同样具有统计的性质,是一种动态守恒过程。

孟氧把劳动守恒定律概括为:在社会场内,由经济时间制约的劳动实体自发地传递,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形成或填补社会空壳,整个过程的结果是劳动守恒。

五、运用劳动守恒定律研究国际价值形成的机制和机理

马克思曾经指出,全部社会经济史总结在城乡对立运动中。孟氧认为,马克思的这个命题是经济学统一社会场论最深刻的理论概括之一,运用马克思的这个命题,既可以研究民族范围内的资本运动规律,也可以研究国际范围内的资本运动以及它所造成的各种历史后果。在经济学社会场论中,孟氧立足于马克思的这一命题,研究当代资本运动所造成的国际间的城乡对立运动,探求国际经济宏观现象的微观机制和机理。

二次大战后,旧的殖民体系逐步瓦解,形成了全新的国际经济格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通过正常的经济联系结合成统一的世界经济。战后几十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发达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与不发达的商品经济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了,国际间的城乡对立运动表现得极为尖锐,南北对立本质上就是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之间的对立。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呼声。那么,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到底有什么不合理性?更进一步说,产生这种不合理性的深刻原因又是什么?孟氧认为,不从理论上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要建立真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根本不可能的。

为了从理论上回答上述问题,依据《资本论》的经济哲学,特别是其中的这样一个命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同一条经济规律就会有不同的作用形式和后果。孟氧研究国际贸易史,并对它进行理论总结,把对当代国际城乡对立运动的研究置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不仅如此,他还对各种国际贸易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研究。他运用自己创立的社会场论,对劳动守恒定律进行推广,研究国际价值问题,对当代国际经济宏观现象的微观机制和机理进行理论探讨。

经过研究,孟氧认为,当代世界并不存在李嘉图时代的那种国际分工,因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对于说明当代国际贸易已经成为过时的理论。另一方面,由于当代世界是由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同一个社会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国家所组成,再加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因而也不存在生产资本在国际上的自由流动从而形成国际生产价格的条件,因而所谓的国际生产价格的理论也是不能成立的。实际上,在国际贸易中,不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而是各个民族的国民劳动转化为世界劳动,从而国民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

孟氧指出,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外贸易即使按正常的经济秩序来进行,也必然会造成这样一种双重的结果: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其国民价值在国际市场上作为较高的劳动得到支付,即使商品价格比发展中国家的同类商品便宜,但只要高于其国民价值,就仍能获得较高的外贸利润率,相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其国民劳动在国际市场上表现为较低的劳动,那么,如果它既有商品输入又有商品输出,即使它从发达国家得到的商品比本国生产的同类产品便宜一些,但它付出的实物形式的物化劳动仍多于它所收回的劳动。总的结果是:价值规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发生作用,经济实体从发展中国家传递给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所获得的不是超额剩余价值,而是超额利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换既是平等的,又是不平等的。用宏观的尺度去说明价值在国际间的转移并不困难,依据统计材料就可以近似地反映这个事实,而真正的困难在于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宏观现象的微观机制和机理。

根据现代热大爆炸理论关于宏观宇宙与微观粒子在同一个过程形成的理论,孟氧认为,国际间宏观的城乡对立运动与经济学社会场传递劳动实体的微观过程是完全统一的。于是他引入社会场的基本理论来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变换的微观机制和机理,运用如下图示来说明:

在统一社会场内,经过变换,国民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国际社会只承认在中等条件下支出的劳动为国际社会所必需的劳动,而不承认在劣等生产条件下支出的劳动,其间劳动时间的差额填补了社会空壳。从总体上看,劳动仍然是守恒的,因而,即使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等价交换,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一部分劳动被发达国家不声不响地占有了,这是国际间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本质,它既是国际城乡对立运动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也是这种对立运动由以产生的经济根源,它同时还是发达国家如此富裕而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深刻原因之一。孟氧还运用大量的统计材料证明了自己的理论结论。

孟氧教授已于1997年1月仙逝,这篇文字, 也可算是学生对先生不成敬意的纪念。

附注:

孟氧教授生前在经济学社会场论方面发表了一些论文,主要刊载在:

《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年第3、4期,1989年第3期;

《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90年第2、4期,1991年第3期,1992 年第1期,1993年第3、4期,1994年第1期;

《当代财经》1991年第3期;

《经济学家》1992年第2期;

《河北学刊》1991年第3期。

另外,孟氧教授的遗著《经济学社会场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标签:;  ;  ;  ;  ;  ;  ;  ;  ;  ;  ;  ;  

独特的经济哲学--孟氧经济社会理论述评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