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论文_张志颖

黑龙江省伊春市金山屯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 伊春市 153026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集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观察组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采血疼痛评分为(2.43±0.6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3±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BC、WBC、HCT、PLT及H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血常规检查时,采集患者的静脉血虽然较末梢血疼痛,但检验结果较稳定,可以显著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静脉血;末梢血;血常规;临床应用价值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Value of Different Blood Extraction Methods for Routine Blood Test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of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for routine blood test. Methods 126 patients with routine blood test from September 2016 to September 2017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of 63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collected the end blood for routine blood test,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llected venous blood for routine blood test, and compared the two groups of test results. Results The blood pain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2.43 ± 0.6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1.33 ± 0.37),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levels of RBC, WBC, HCT, PLT and HB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During the routine examination of clinical blood, although the venous blood collected by the patients was more painful than the distal blood, the test results were more stable and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test results.

Keywords venous blood; The peripheral blood; Blood routin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化验项目中,是基本的化验项目之一,血常规检测主要是对血液中的细胞数量与形态的变化情况进行反映,以便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1]。常见的采血方法为末梢血采集与静脉血采集。通过对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分别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采集,并将检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26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56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1.4±8.9)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仪器及试剂 运用迈瑞BC-36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血样进行血常规检测,末梢采血使用23G一次性末梢采血三棱针具(使用前均经γ射线灭菌),静脉采血则采用1次性无痛静脉采血针,采血针均由苏州施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1.2.2患者在采血前应空腹、禁饮食8h以上,采血当天上午8-9h内完成抽血。采血人员应严格按照末梢取血相关要求对对照组患者进行采血操作;采血人员要求观察组患者在抽血前处于最佳坐姿,并在酒精消毒后使用抽血针在肘窝静脉处穿刺抽血,尽量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采血完成为患者止血。所有血样均抽取至试管中,作好试管编号、信息记录和抗凝处理,将处理好的血样标本送至化验科进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检测指标中应包括WBC、RBC、HCT、PLT及HB,检测操作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的步骤执行,同时应避免血样遗失、血样污染、血样混淆等情况出现。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疼痛评分及检验结果。

1.4评价标准 采血疼痛程度评价标准在采血过程中由工作人员根据患者的面部表情、心理状况对其疼痛程度进行VAS评分,将患者在采血中的疼痛程度具体分成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3-6分)、重度疼痛(7-10分)进行评分,评分值越高则说明疼痛度越强。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采血疼痛评分为(2.43±0.6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3±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分)

2.2两组检验结果比较 如表2所示,观察组RBC、WBC、HCT、PLT及H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检测结果比较

3讨论

住院患者中60%-70%的病种须借助检验手段诊断,所以,检验工作质量的优劣,对大多数患者的转归产生较大的影响[2]。血液各种组成成分发生病理改变时,往往反映出全身组织器官的变化。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液检查是最重要、最常见的检验项目。临床常用采集血液标本部位包括毛细血管采血、静脉采血及动脉采血。其中以前两种最为常用,动脉血的采用,通常只用于血气分析。毛细血管及静脉采血两者无论从细胞成分或化学组成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采血方法的选择。静脉血一般采用肘静脉,末梢血通常采用耳垂血和指血。由于后者采血量较少、操作方便快捷,因此在临床广泛使用。但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受温度影响和采血情况影响较大,进行常规血液检查时往往与实际数值有一定差距,这就导致临床检验误差的出现,增加了临床诊断的误诊率。与末梢采血相比,静脉采血所得血样中的杂质较少、血样抽取量多,因此对其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准确性、可靠性均明显更高,血样检测也可多次重复进行、不会对分析仪器的精确度造成影响,这些优势都使静脉抽血成为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血样采集方法[3]。但静脉采血对于采血人员的卫生情况、穿刺技巧要求较高,采血过程容易出现多次穿刺、穿刺疼痛、抽样困难、穿刺点感染等情况,这也是静脉采血的主要缺点。本研究通过对该院收治的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分别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采集,并将检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观察组采血疼痛评分为(2.43±0.6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3±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BC、WBC、HCT、PLT及H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临床血常规检查时,采集患者的静脉血虽然较末梢血疼痛,但检验结果较稳定,可以显著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曾彩仙.不同采血方法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与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7):4520.

[2]张增明.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0):139-140.

[3]徐伟宏.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24):37.

论文作者:张志颖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  ;  ;  ;  ;  ;  ;  ;  

观察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论文_张志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