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成因分析及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成因分析及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黄向庆[1]2004年在《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成因分析及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银行是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企业。它具有一般企业的基本特征,但又具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殊性,一是由于其经营的商品——“货币”具有特殊性,二是银行的经营方式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银行是一个高负债的企业,银行凭着经营特许和资本充足率的杠杆效应,通过不断增加负债,带来资产高速扩张;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高风险。 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形成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和其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不仅可能导致银行自身的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表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高一直是银行破产和银行危机的主导性原因之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从1980年以来,各成员国由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高引发的金融问题占所有发生金融问题的66%以上,而由于不良资产比率过高引发金融危机的占58%以上。 我国银行业曾经是、目前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以经营存贷等传统业务为主。因而银行业的风险主要就表现为信贷资产的风险,即不良资产的问题。不良资产的出现和发展,如不能及时加以控制和解决,累积到一定程度将逐步吞噬银行的资本金,危及存款人的利益,最终酿成挤兑形成金融风暴或危机,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造成不良资产的因素很多,有内部管理弱化的原因,有外部政策、环境干扰,还有借款企业的生命周期等因素。但在特定的阶段和时期这些因素起作用的程度不同,每个阶段都有其主导性的因素在决定不良资产的主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外源性的非正常扰动将趋于减弱,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决定性在增强,也即在外部非可控因素逐步被排除或稳定后,银行自身可控或部分可控的因素在不良资产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加大了。 因此,我国银行业亟待解决这样的命题:只有通过加强经营管理将自身可控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不良资产化解和防范的任务才可能完成。但这一命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尤其是如果研究后提出宽泛的甚至是空洞的建议措施,对于解决我国现有不良资产存量和逐步暴露的增量,于事无补。必须针对我国银行经营管理的实际,提出有操作性的、具体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用于经营管理才能有实效。 本文从分析我国银行业不良信货资产的现状入手,描述和分析了不良资产的成因,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提出在我国市场经济基本确立和社会信用环境逐步改善的背景下,管理弱化和管理体系的缺陷是形成不良资产恶性累积和难以消化的根本原因,并探索导入15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原则、框架和方法,建立、实施我国银行业信货资产质量标准管理体系,以求能解决银行业不良资产的问题。 章节的安排: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对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业界主要研究动态和成果、本文研究的方法、思路等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为第二章,主要是介绍全面质量管理和标准化体系构建的理论。 第叁部分包括第叁章、第四章。主要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一般分析和实证分析,从研究我国不良资产现状入手,重点剖析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通过样本解剖得出影响我国不良资产产生的长期、稳定的决定因素是内部管理的结论。 第四部分为第五章、第六章。并通过对我国现行信货管理模式的评介,找出其中的不合理部分,阐述引入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第五部分为第七章、第八章(结语)及附录一、二,具体设计拟用于样本市某商业银行实际运用的信货资产质量手册和指导原则。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货资产;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

袁洪章[2]2005年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分析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提出了构建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前提:良好的外部环境及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和发达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信用风险管理的要素(理念、制度、技术、文化等)和由四大要素构成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四个子系统——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组织体系和流程体系,以及完善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设想。 论文第一章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全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介绍了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的背景,分析其制度特征与绩效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其风险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为分析信用风险成因提供了研究背景。第叁章首先明确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种类和特征,强调了特有成因划分为制度性成因和技术性成因的现实意义,并分析了信用风险背后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矛盾。第四章详尽而客观地分析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难点,目的是为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设想提供依据。第五章是西方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经验和借鉴。第六章是完善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设想。第七章研究了构建和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保障和组织体系。第八章分别以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的变革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研究的特点在于: (1)系统地分析了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构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设想。 (2)深刻地辨识了信用风险成因,为研究风险管理对策提供了较为扎实的依据。 (3)借鉴了西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从而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条件的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法。 (4)通过系统分析和深入思考,找到现实可供操作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案和策略,希望对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具体的思路。 (5)以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实例,从不同的角度对提出的信用风险控制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

赵立[3]2004年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研究》文中指出辛十震素丈李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博士学位论文Ph D DISSERTATION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研究

刘大远[4]2007年在《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运行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间接信用为主,这一点决定了银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对商业银行的权威论述是“可以把商业银行业务恰当地理解为企业之间的存款和贷款的循环,以及把收集到的其他来源的周转资金贷给企业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贷业务,利润主要来自于存贷利差,而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源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因此,对商业银行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对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研究。随着加入WTO保护期的结束,我国经济金融体制进入后转轨时期,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面对全新的经营环境,跨国银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以及新的挑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市场定位、贷款结构、产品创新、贷款营销、风险规避等问题,既是银行信贷管理的全局性、战略性的课题,也是研究银行信贷管理理论和方法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信贷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发挥信贷功能,传导货币政策。通过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改变增长要素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社会福利。论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出发,以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如交易费用理论、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采用系统分析、对比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对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构以及选题的主要意义进行了简单阐述。从第二章开始是论文的正文部分,该章对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有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概括,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论文的第叁章对商业银行信贷运行的一般机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由此引出了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定义、结构以及制度安排的必要性。第四章,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代表性信贷制度与我国信贷制度的横向比较以及我国不同阶段信贷制度变迁的分析,并结合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现状,找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第五、六章是从制度的正式安排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按照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流程,同时也为了方便论文的结构安排,分为了贷前管理制度和贷后管理制度。第七章是从制度安排的非正式角度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进行研究,也即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方面。第八章主要是结合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种种革新所必须的外部制度环境进行了论述,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实际建设有所贡献。论文试图在以下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和创新:1、把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前沿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对我国信贷市场的分析。文章从对商业银行信贷过程的说明入手,分析银行与交易对手之间、银行内部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银行信贷活动效率的影响。论文把制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交易费用等理论应用于我国银行的信贷实践,将信贷市场视为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市场,分析由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贷配给等问题,从理论的角度考查了信贷制度安排。2、对我国不同阶段的信贷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的梳理。论文分析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变迁,通过对不同阶段信贷制度安排的特点以及绩效的比较,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历史状况,并总结不足,以有利于今后更好的完善。3、通过一个中小企业融资的案例的实证分析,得出银行信贷制度的创新可以使小企业的信贷避免遭遇信贷配给,同时大银行利用平台贷款可以在小企业贷款中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比较优势。4、对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做了具体细致的研究。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对银行信贷及相关制度问题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宏观分析的层面,没有系统地解释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并结合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此作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有关的对策建议。5.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阐述了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过程中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的重要作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发展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对不良信贷文化的种种表现作了论证,提出了在现实环境下,如何构建商业银行健康的信贷文化的对策。

孙劼[5]200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业银行是一个复杂的金融企业,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产品密集的服务型企业,而且由于它的特性,还是一个风险密集的高风险企业。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及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到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银行只有加强自身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因此,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核心内容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更成为衡量一家银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准。本篇论文即是从这点出发,分析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和成因,探寻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方法和对策。首先,本文简要介绍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内容和分类,指出了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然后,回顾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演变历程及贷款质量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的历史成因和在后WTO保护期可能面临的风险成因新变化。接着,归纳和整理了国外主流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的理念、组织架构、流程等方面的成功经验,重点介绍了内部评级法等定量分析技术,指出了我国银行业与国外银行的差距所在。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作为银行经营者在思考如何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时,所必须思考的战略、资本约束等几个重要理论坐标,以及在现阶段如何构建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设想。最后,以建设银行的成功案例,论证了当前在国内运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构建风险管理体系,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实效性。

宋荣威[6]2007年在《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业为主导,信贷业务作为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同时,与之相应的信贷风险也成为其面临的首要风险。与此同时,日益纷繁复杂的外部经营环境对2006年12月11日全面对外开放的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水平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从理论上看,目前我国学术界大多从宏观角度展开对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而从微观层面基于经济学原理角度开展的研究却明显不足;从实践上看,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信贷风险量化技术亟待加强,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为适应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我国银行业必须加强对信贷风险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否则将会影响自身的生存发展及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论文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按照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预警、风险防范和化解、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逻辑顺序,结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银行业发展现状,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论文既包括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基本理论,也包括了银行业管理信贷风险的实践探索;既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的考察,也有信贷风险形成原因的分析;既介绍了信贷风险量化的理论模型,也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我国信贷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既介绍了信贷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意义,又从技术视角和制度视角提出了信贷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最后,还建立了风险管理绩效的评价体系,以求不断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管理水平。文章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技术路线。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仍然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国家,银行风险是当前我国最主要的金融风险,而信贷风险又是银行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银行业国际国内经营环境的日益严峻,在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与国际银行业尚有很大差距的今天,我国银行业要生存发展、要在更高层次参与竞争,必须注重信贷风险的管理,不断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第二章:国内外信贷风险管理理论现状及评述。本章对信贷风险管理的国际国内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国际国内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介绍性评价,以便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我国信贷风险管理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第叁章:信贷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分析。从微观层面着手,明确风险、金融风险和信贷风险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对信贷风险的种类和特征进行了论述,从理论角度对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和一般方法进行了阐述,最后回顾了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沿革,明确了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我国信贷风险现状及生成机理分析。本章分别从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信贷风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解释,并以此为指导,在揭示出我国信贷风险具体表现与特征后,分别从产权、公司治理机制、员工技能、信贷文化等内部因素角度和宏观经济、政府干预、企业、金融市场改革和法律法规建设等外部因素角度对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具体成因进行了分析,为下文有针对性的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奠定了基础第五章:我国信贷风险量化模型的构建。着重介绍国际上信贷风险的度量方法,通过对主要的定量分析模型的介绍,理解定量方法的适用背景和数学模型的经济含义,评价定量方法对微观信贷风险管理的实用价值。首先介绍了信用评分传统方法(专家评价法、评分模型)和现代方法(多元判别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然后对国际上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违约风险计量模型(如Credit Metrics Model、KMV Model、Credit Portfolio View Model、Credit Risk Plus Model)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然后,针对我国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应用多元判别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我国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对量化我国信贷风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第六章:信贷风险动态监控机制的构建。从信贷资产风险的监控角度,提出了信贷风险的动态监控理论和方法,银行在决策前的筛选过程并不能绝对保证事后信贷资产完全无风险,其决策本身意味着银行愿意承担风险并获得收益。因此,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提早发现和判别风险来源、风险范围、风险程度和风险走势,以便管理者对或许发生的潜在风险采取预防措施,使之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信贷资产损失,就成为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首先从理论角度对单一债务人的贷后监督进行分析,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事后监控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监控是有成本的,于是,寻找监督成本和收益的平衡点就成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措施。然后,站在银行管理机构的角度,充分考虑了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建立了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应用AHP方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并建立了信贷风险预警模型。最后,考虑到由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规律受大量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对其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有较大难度,采用灰色预测理论,建立了信贷风险动态预警模型,以期提高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灵敏度。第七章:信贷风险管理的技术措施。从风险管理的技术角度出发,提出应从增加资本充足率,提高资产定价水平,应用金融工具进行信贷风险分散、对冲和转嫁,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面不断提高商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第八章: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措施(一)——内部视角。银行系统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和负外部性,严格和完善的信贷内控制度是银行信贷风险防患于未然的有效手段。本章着重分析了作为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的主体——商业银行在加强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的具体方法。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精神,分别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等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信贷内控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第九章: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措施(二)——外部视角。由于银行天然的脆弱性以及信贷风险形成方式的多样性,即使是再完美的内控制度也难以完全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因此信贷风险管理不能只靠银行内部提高管理技术和水平,还需要监管当局的监管和外部的市场约束,通过监管机构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以及信息披露、用脚投票等市场机制,对银行管理信贷风险形成的有益补充,促进银行更好对信贷风险进行全方位控制与管理。本章首先阐述了银行外部监管的必要性和监管的内容和方法,并从制度创新、监管方式、监管体制等方面对提高我国银行外部监管水平提出了建议;其次,分析了信贷风险管理的市场约束的必要性和框架,从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中介机构建设、提高利益相关者的风险防范意识等方面对完善市场约束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第十章: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信贷风险管理具体的技术和政策实施效果如何,还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以便发现不足之处,然后再继续完善技术措施和政策,通过制定技术和政策措施——实施——评价——完善技术和政策措施等几个环节的不断循环,以达到银行对信贷风险的最优管理。本章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分别从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业务维度、学习与创新维度设置了信贷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应用AHP法确立指标权重,建立了信贷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数,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

杜娟[7]2007年在《金融开放下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经济、金融愈益全球化的世纪。金融开放反映了当今客观的历史发展进程,但与此同时,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不断加剧的波动性使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对信用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管理技术手段与发达国家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如何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不仅对当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进行了综合性描述,而且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金融开放的背景,对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有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首先概述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其次对现代信用风险量化模型进行比较研究,然后详细介绍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宗旨和基本框架。第叁部分分析了金融开放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重点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在金融开放的背景下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新要求。第四部分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的现状、特点、成因和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宏观角度探讨银行如何通过降低不良贷款率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尝试通过建立模型验证银行不良贷款率与GDP增长状况之间的关系,经实证检验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并得出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即重视宏观经济变化对银行不良贷款和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这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之一。第五部分通过分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信用风险提出的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汪办兴[8]2007年在《中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改进研究》文中指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新协议)在1988年版资本协议(旧协议)的基础上,根据19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环境的深刻变化和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最新进展,对旧协议存在的资本覆盖的风险范围不全面和风险敏感性不高的缺陷进行了修订,创新构建出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叁大支柱相互配合的银行资本监管框架,资本要求的风险范围扩大为叁大风险,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推出了对风险更具敏感性的资本计量方法—内部评级法(IRB);从风险管理角度而言,新协议蕴涵了以IRB法为核心,以信用风险管理为重点,涵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银行内部全面风险管理的新思想,以及通过外部资本监管和市场约束促使银行改善内部风险经营管理的新理念。新协议所倡导的全面风险管理思想对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理念、模式和风险管理技术以及风险控制机制产生深远影响,也对我国银行业内部评级体系建设、风险计量模型构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等多方面提出了现实的挑战。本文首先研究了我国银行业全面风险补偿管理的整体模型和在风险与资本双重约束下的经营转型问题。新协议的IRB法事实上隐含了要求银行的预期损失(EL)必须计入经营成本,并通过风险定价和风险损失准备金弥补EL,银行承担的非预期损失(UL)需要通过资本金弥补,许多国家还建立了对风险进行间接补偿的存款保险制度。我国利率管制的逐步放松和市场化,银行自主定价的空间增强使风险定价机制有了现实操作平台;但在经济市场化和银行客户竞争程度不断提升的现实中,银行风险定价的风险补偿效果有限;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定价机制存在着股权资本在信用资产定价中作用缺失的缺陷,银行也缺乏风险定价能力或不足。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提取的损失准备金只考虑了防范贷款的EL,未考虑计提操作风险的EL,且未用精确的计量模型来计量应提额度。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确定方法简单化。我国商业银行首先应进行风险定价和计提损失准备金以补偿EL,其次准确计量风险资本以补偿UL,以及将由政府提供的隐含的存款保险制度转变为建立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并应根据银行的资本配置与破产概率来确定存款保险费率。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约束不足的传统经营模式必须进行经营转型,其目标是要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其方向和有效途径是通过引入风险调整绩效考核和资本配置的基本理念,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业务经营模式。银行为实施全面风险补偿管理,应准确计量风险。本文研究了符合新协议要求的我国银行业信用、市场和操作叁大风险的计量模型选择与改进方向。IRB法体现了现代信用风险模型的组合管理思想,违约概率(PD)和违约损失率(LGD)是IRB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要求的关键要素:由于信用组合具有风险分散效应,在此层面上还必须考虑违约相关性或资产集中度(R)。银行需获得以上风险要素估计值,计算信用风险的EL与UL并相应提取信用风险损失准备金与转换为监管资本要求。本文利用我国某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数据,引入了企业非财务因素和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等变量,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包括企业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和经济环境因素在内的有助于银行识别企业信用风险并确定PD的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违约评估模型;对样本贷款的LGD进行统计分析并确定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及排序,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LGD的因素依次是企业的信用等级、贷款担保方式和行业;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的信用风险资本计量模型应考虑违约相关性,通过实证发现,基于证券市场数据和Copula函数的信用组合违约相关性和联合违约概率的估计,其估计结果较为合理、有效,符合新协议风险管理理念,可以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尝试使用。现代信用风险模型都是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与适用性,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贷款风险度”方法低估了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简单化,主观性较强;无严格的理论基础,其科学性和准确性没有很强的说服力;缺乏贷款组合风险管理功能;评估结果不全面,且呈现静态性和波动性。根据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Credit Metrics模型可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基于IRB法的信用风险基础模型。我国商业银行在IRB体系建设中的模型风险主要表现为由于转轨经济特点导致的模型设计理念、假设前提等适用性问题、模型建设过程中的数据、参数选择等问题以及模型的使用环境变化等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建模同时应及早准备对评级体系、评级流程和所有参数估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进行评估,本文提出的CAP与AR相结合的模型精度定量模型验证方法相对较为适合我国银行业实际且较为简易。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更多的表现为政策性风险,还缺乏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的手段。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主要形式是利率波动引起的短期内净利息收入损失的风险,主要风险来源包含基差风险、重新定价风险和收益率曲线风险。新协议延续并完善了补充协议提出的市场风险计量的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IMM)。标准法是一种根据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分别计算其资本要求再汇总得出总体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方法;IMM法是基于风险值VaR统计模型方法,IMM法具有更高的风险敏感性,VaR的计算建立在资产组合与风险分散的基础上,并可使资本要求与银行的真实市场风险紧密联系起来。本文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市场风险管理与计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在资本计量方面,目前我国将市场风险“有条件”纳入资本充足率监管框架,未来基于VaR的IMM法是我国银行业市场风险资本计量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不同的VaR建模方法中,就短期而言,较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是参数分析法VaR。新协议提供的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方法有基本指标法(BIA)、标准法(SA)和高级衡量法(AMA),均能用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并且各有优缺点。BIA和SA均被认为是“一刀切”类型的方法,方法相对简单容易实现,但风险敏感性不强;AMA则为不同的商业银行计量操作风险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银行可以采用自身的损失数据去计算应持有的风险资本,这就更加真实地反映了银行所承受的操作风险。本文比较研究了不同操作风险度量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及我国商业银行的最佳选择,本文认为:BIA不适合作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度量工具,SA可以作为我国银行操作风险量化管理的短期目标,而AMA是我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本文还根据新协议对操作风险业务类型/损失事件的分类,利用公开信息渠道收集整理得出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统计特征得出如下结论:损失事件主要分布在商业银行部门和零售银行部门;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操作损失事件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特别是银行内部人员或内外勾结所进行的主管故意的内外部欺诈行为。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内部人控制”、治理结构不完善和内部控制不力。在上述针对性研究中,分别就符合新协议监管要求的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市场和操作叁大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及其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供改进政策建议。根据新协议第二支柱(外部监管)与第叁支柱(市场约束)的要求,本文从理论上考察了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监管理念的最新演进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实践趋势,分析得出完善我国银行业全面风险外部监管的途径;根据新协议和我国有关银行风险信息披露的法规,设计了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信息披露要求,从信息披露方式和披露的内容质量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完善我国银行业全面风险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参照新协议精神,制定一套较为完整的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衡量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叁种类型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监测预警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从最新修订推出的对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有重大影响的新资本协议角度,对我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从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改进的实际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对策,推进了国内对新资本协议与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既有研究,对于有过银行业风险管理改进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陈意[9]2002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商业银行体系又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用风险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各国商业银行自诞生的一天起,就在孜孜寻求规避信用风险的方法和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信用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不良资产存量大,尤其是缺乏制约新增贷款成为不良贷款的机制,不良贷款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是制约商业银行健康运营和进一步向商业化转化的重要障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旧的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的过度依赖和各级政府对银行的过多干预等外部原因,也有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内部原因。特别是近年来,借款企业破产或假借破产、兼并逃债、废债盛行,使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急剧增加。商业银行提留的呆帐准备金远不足以弥补呆帐损失,因而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和不良资产剥离等举措,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化解了部分信用风险。但是,资产剥离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信用风险仍然很大。由于不良贷款的形成经年累月,是一块很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对防范、化解不良贷款的风险我们不能企望一蹴而就,一锤定音,既要有长期作战,永不松懈的思想准备,也要有多方配合,多管齐下的组织制度、方法和人、财、物力等方面的保障,我们一定要锲而不舍,不断探索防范信用风险管理之路。 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征途,无限风光在险峰。本人通过十多年的银行工作实践,对信用风险管理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汇总,希望给同仁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本文概括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和目前信用风险管理状况,分析了西欧、美国、日韩等国际银行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授信业务运作机制、信用风险评价和控制方法等,推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对策: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规范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按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法律制度;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加快金融业的发展;防范新出现的银行信用风险;在银行业“混业时代”到来时,切实防范信用风险等等。这些对策研究对正处于转制时期的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些较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思想和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加入WTO后,如何面对国外同业的竞争,切实防范信用风险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

朱乾宇[10]2005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及信贷风险防范》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脆弱的银行体系是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的最大隐患。基于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业中的主体地位,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综合考虑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经验,结合银行外部配套改革和银行内部的体制改革及风险控制,一方面化解和处置当前巨额的存量不良贷款,另一方面控制和防范新的增量不良贷款的产生,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遵循“理论分析——经验验证——政策建议”的基本研究思路,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转轨时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和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笔者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在不良贷款、竞争力方面的差距的根源在于技术、制度和机制叁个要素。正是基于这一重要认识,本文提出在利用资产管理公司化解不良贷款“存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整套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金融技术、工具和先进的信贷风险测量方法,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加强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及市场约束,从根本上有效防范银行“增量”不良贷款的生成。2)在借鉴国外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的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的主要运作方式进行了评析,指出由于资产管理公司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目前的主要运作方式处置力度有限; 而资产证券化不乏为一种快速有效的处置方式,但必须以完善的金融市场为支撑。在对外汇注资补充资本金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后,本文指出,应该寻求注资之外的多元化资金补充渠道。3)在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生成机理的研究中,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基于提升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的角度,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不良贷款与银行竞争力的代表性评价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以此寻求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最显着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国有股份占银行总股份比重对银行不良贷款率具有最显着影响,其次为资本充足率、呆帐准备金率和银行职工人数。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得

参考文献:

[1]. 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成因分析及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D]. 黄向庆.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2]. 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D]. 袁洪章. 暨南大学. 2005

[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研究[D]. 赵立.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4].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D]. 刘大远. 四川大学. 2007

[5].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孙劼.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6]. 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宋荣威.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7]. 金融开放下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杜娟. 江苏大学. 2007

[8]. 中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改进研究[D]. 汪办兴. 复旦大学. 2007

[9].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陈意. 中南林学院. 2002

[10].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及信贷风险防范[D]. 朱乾宇.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成因分析及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