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江西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思路与对策_国际市场论文

加快江西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思路与对策_国际市场论文

加速江西省工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思路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西省论文,国际市场论文,对策论文,思路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加速江西省工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总体思路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依托,以京九铁路开通为契机,实现引进外资和跨国投资并重,推动江西外向型经济向“深层次,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在具体实施时,首先要转变江西省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实施战略上,大致按三个层次推进。

关键词:江西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国际市场 总体思路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它是以国际分工合作为基础,以全球范围内的产品交换,以及对资本、劳务等要素资源的配置为目标,并通过各国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一种跨国界的世界整体经济。它的产生与发展,是国际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共同发展的结果,它深刻体现了经济国际化的高度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是我国发展经济、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诸多省、市与地区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本地的经济条件与特点,纷纷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思路与对策,有的已付诸实施。

一、转变江西省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为江西工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良好基础

江西省工业经济的发展,不仅改革要有新的思路,发展也要有新的思路,即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经济要上新台阶,必须要有数量的增加,必须要有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保证工业经济有持续增长的后劲。同时,必须要有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不仅是通常所讲的产品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工业结构的优化,科学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即工业产品中科技含量的增加,以及管理的改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根据上述考虑,我们认为:要转变江西省工业发展模式,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

(一)进一步调整工业结构

1.调整工业的产品结构。以江西省机械工业为例,分析机械工业产品结构现状,提出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建议。

(1)江西省机械工业产品结构现状。按GB3750-84《产品种类划分》标准统计,截止1993年底,江西省机械厅系统中产品共有95大类,318小类,788个系列,4543个品种,36381个规格。“七五”期间平均每年增加新产品约200余种,到目前约有产品6800个品种。

江西省机械工业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是:从产品结构构成来看,主要是层次低,结构不尽合理。其主要表现:一是产品的品种结构,门类缺,品种少。1993年底,我省机械厅系统共有产品4543种,只占机电工业部机械类产品总数的7.63%,二是主要产品的档次结构问题,高档次产品少,低档次产品多。1993年统计划分的347种产品,按年代水平划分:70-80年代的产品仅占30.74%,绝大部分产品为60年代以前的产品水平。按质量水平划分:高质量名优产品少。到1993年底,省机械厅系统共有优质产品190种,其中国优产品12种,部优产品42种,省优产品136种,同期全省工业产品中优质产品1198种,三是产品效益结构问题,高效益产品少,低效益产品多。以原材料消耗型粗放产品为主,高附加值、集约化产品少。“七五”期间,全省机械工业总产值递增21.12%,原材料消耗递增21.02%,原材料消耗的增长速度相当于产值增长速度的99.52%,四是产品服务方向问题。多年来,机械工业产品仅服务于几个传统的产业和部门,为社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品多,为人民生活服务的产品少,为国内市场服务的产品多,出口产品数量少。

从产品结构总体来看,江西省机械产品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产品结构与全国各省结构趋同化;二是省内相对优势产品不突出,影响力小,关联效应差,带动力小;三是产品质量普遍较低,相当一部分同类型产品与国内优质产品相比,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上述机械工业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在其它工业行业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就表明江西省工业产品调整面临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2)江西省产品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在遵循国家有关行业布局和宏观产业政策基础上,从省情出发,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实现规模经济为方向,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建立评价优势产品的指标体系,对优势产品采取重点扶持的倾斜发展战略。同时,遵循“开发-成长-成熟-淘汰”的产品生命周期规律,淘汰一批劣势产品,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的步伐。

(3)对调整江西省工业产品结构的建议。第一,建立和完善工业企业产品开发、成长与淘汰的运行机制,扶持优势产品的成长,淘汰劣势产品;第二,努力改善工业技术结构,加大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第三,加大出口创汇产品的开发力度,开拓国际市场;第四,强化管理,深化改革,提高企业素质,为工业产品结构的优化打下扎实基础。

2.调整江西省工业技术结构。

(1)调整工业产品的技术结构。调整工业产品技术结构的目标是有计划地逐步淘汰劣势产品,开发新产品。为了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要在现实可行的情况下,大胆开发、引进新技术,同时积极促进老产品的更新。江西省机械系统根据自身现有条件,在产品技术结构调整过程中,计划在“九五”期间,力争开发新产品1000-2000种,全部淘汰40年代和50年代初的产品;部分淘汰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产品,对量大面广、节能潜力大的二十类机电产品进行新一轮的更新换代,使全省50%以上的主要机电产品的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上发达国家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的产品水平。

(2)调整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结构。要保证高质量、多品种产品的生产,必须提高工业企业的制造工艺水平和装备技术水平,加速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折旧。根据江西省机械系统现有能力,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主要加工设备要较为广泛地使用数字显示、数控设备,使用加工中心、柔性加工生产线等,使关键工序的技术装备水平至少要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80年代的装备水平。

(3)积极开展工业产品的应用开发研究。倡导厂、校、科研部门的结合,大力培养、引进、掌握产品制造、设备、工艺等方面的技术人员。“九五”期间,江西机械系统计划使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5%左右。到本世末、下世纪初,计划建设一支数量上基本满足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要求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0%以上,其中高、中、初级技术人员比例1:5:20左右。

(4)调整工业技术结构。在技术结构调整全过程中,首先选择“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以技术改造、引进为出发点,以选择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实现自动化、机械化、手工劳动并存;尖端技术、先进技术、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多层次、复合型的技术结构。

3.调整江西省工业的规模结构。

(1)江西省规模结构现状分析。我们仍以机械工业为例,江西省机械工业当前规模结构不尽合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平均规模小型化。现将江西省机械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固定资产拥有量、实现总产值第三项指标与全国作一比较,就不难发现这一问题,见表1。

表1 江西省工业企业与全国工业企业主要指标比较统计表

指标

1990年1991年

企业平均职工人数(人)225 228

全 国 企业平均固定资产拥有量(万元) 233.13

252.97

企业平均实现总产值(万元) 290.73

360.97

企业平均职工人数(人)

170 174

江 西 企业平均固定资产拥有量(万元) 143.84

146.2

企业平均实现总产值(万元) 153.76

183.83

企业平均固定 江西/全国(%) 61.7057.79

资产拥有量比

企业平均实现 江西/全国(%) 52.8950.93

产值比

第二,企业大、中、小型规模构成不合理。规模构成一般指不同规模企业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从企业的数量和产值衡量。企业规模结构中由大、中、小型企业(指标为数量或产值)构成一定的比例梯度的塔式结构,规模梯度偏小,小企业过多,从规模结构理论的角度来看,都认为不合理。一般较为合理的梯度为0.631,根据机械工业的电工电器行业的1993年统计资料来看,该行业的规模结构距离合理的规模标准还有一定距离,见表2。

表2 江西省电工电器行业规模构成统计表(1995年)

指标 企业个数百分 总产值百分比规模

梯度

比值 比构成(%) 构成(%)

企业类型按企业数 按总产值

大企业 20.34 65.26

中企业 22.03 17.73 0.42 0.51

小企业 57.63 19.71

第三,生产的集中与分散比例不合理。江西省机械工业中多数行业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在企业尚末达到最佳规模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的生产集中度低,同类产品重复生产布点多。以轴承、紧固体产品为例,生产轴承厂家多达10多家,紧固体生产厂家竟多达20多家,这种同一种产品的重复布点和生产布局的分散,势必导致生产要素的分散和生产批量的分割,既妨碍了先进技术的集中使用,又阻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工业经济规模结构的研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研究,如专业化集团问题等等,都需要作认真研究和解决,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2)调整工业规模结构。第一,运用宏观政策的调控机制,加强信贷管理,重点指向加强技术改造为核心的内含扩大再生产行业的企业;第二,理顺工业产品价格比例关系,促进生产专业化与协作;第三,培育工业企业自身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机制,并能保证这种追求得以实现的市场机制。

(二)狠抓人才开发,拓宽人才培养、开发和人才引进的渠道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江西省工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势在必行。企业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向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

1.我省工业人才现状的分析。表3表明,自1980年起,江西省国有经济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数每年都有增加,但直到1993年底,每年增加比率在下降。

表3 江西省国有经济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统计表

分类和比率

1980

1985

19901992

1993

工程技术人员数(人)50404

81132 111923 119771 125419

本年度比上年度增加比(%) 12.1 7.6 7 4.7

表4表明,自1980年至1993年,江西省国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全国工程技术人员在数量上的比值低于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直至1993年统计的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未包括海南省、台湾省)计算,全国平均值为3.33%。

表4 江西省国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人数与全国的比较表 单位:人

198019851990 19921993

江西50404

81132111923

119771 125419

全国 1862000 3404000 5100773 5204950 5363632

比率(%) 2.712.38 2.12 2.30 2.33

另据统计表明,1993年末江西省国有工业企业职工总数为1360221人,工程技术人员仅占9.2%。另外,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才的短缺将会成为制约江西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采取多渠道人才培养方式。为了适应江西省工业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的需要,应采取多渠道培养方式。它应该是一方面依靠各高等学府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另一方面依靠成人教育事业和企业自身对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工程。

在继续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对于生产第一线职工,应注重对他们的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与操作技能,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加快他们的知识更新改造的速度,以适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内容不断更新的要求。

3.广泛开展人才的国际性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急需的高级人才。这是人才战略中的学术层次问题。我们应该从现在起以江西省工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为目标,有选择地引进若干项世界先进的,江西省急需的科技成果,构筑跨世纪产业高地。同时重视引进国外高级人才,这是一种最便宜,最迅速掌握国际先进科技成果的渠道。

二、加速江西省工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思路与对策

加速江西省工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总体思路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依托,以京九铁路开通为契机,实现引进外资和跨国投资双并重,推动外向型经济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在实施战略上,大致按照以下三个层次推进:

(一)加快发展工业的优势行业和特色产品,带动整个经济按照国际惯例、运行通则和机制,实现与国际经济接轨

这是实现江西省工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第一个层次的内容。其目的是根据现有主要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调整产品结构和出口方式,扩大出口产品数量,提高质量,逐步增大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出口产品品种多样化、系列化,出口组织集团化。这个层次的工业经济国际化,是过去外贸活动的高层次发展。它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促进产品出口企业的联合,使之形成具有强劲竞争力的、统一经营的进出口集团公司;二是积极扶持目前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的行业,它代表江西省未来时期产品的出口方向。

根据当前出口产品的现状,可首先选择纺织、服装行业和机电行业作为江西省产品出口的优势行业,加以重点扶持。

选择纺织、服装行业作为江西省当前出口产品的优势行业源于三点考虑:一是纺织、服装行业的产品出口额呈递增趋势;二是纺织、服装行业各年度产品出口额均列全省其他行业之首,以1993年为例,本年度海关出口货物总值为61409万美元,其中纺织、服装行业占45.4%;三是纺织、服装业是我国相对国际市场的优势产业,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且加人世贸组织后,是面临的机遇较多和受冲击较少的行业。

表5 江西省主要年份纺织服装业产品出口额统计表 金额单位:万美元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出口额

6774 9514 12592 12473 17752 27860

江西省机电行业部分产品也有一定量的出口,自80年代中期至今,主要出口产品有冰箱、彩电、黑白电视机、照相机、内燃机、机床、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等。尽管这些产品的出口额大约仅占全省的2%左右,但是它代表了工业产品出口发展方向。

(二)开通各种融资渠道吸收境外资金

这是实现江西省工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第二个层次的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各种融资渠道,吸取外来资金,以弥补经济建设中资金不足的矛盾。这个层次的经济国际化,是通过各种有效的融资方式,达到利用外资的目的。其中有:

1.继续扩大吸引外商的直接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自改革开放以来,三资企业的兴起,为江西省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三资企业经营活动的带动效应,使我们获得了直接的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三资企业的发展也需要给予政策引导,以利于江西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如江西省目前的三资企业投资较分散,资金规模小,偏重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低,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统计资料表明,自1986年1993年,在江西省投资兴建的三资企业数量高达2818家,总投资额为8.3861亿美元,1993年江西省工业总产值为700.43814亿元(不含村及村以下工业),其中三资企业当年产值仅为10.28659亿元,占全省总产值的1.47%。

江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下列问题:一是三资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普遍规模较小;二是来投资的外商来自港澳台地区较多,来自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不多;三是多数三资企业从事餐饮业等第三产业,从事高新技术开发和能源开发项目的极少。因此,江西省今后的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相当规模和资金实力雄厚的立足点上。同时,我们需要采用其他有效的融资方式,避免融资方式的单一化。

2.通过资金和金融在世界市场的合作与运动,实现境外在江西省直接投资总量的增长。这一过程包括企业股票在国际市场上市,境外企业在江西省的直接投资,国际金融机构、基金组织的直接信贷活动,在国际市场发行各种债券和其它有价证券,江西省工业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和合作者在江西省反向合作投资等等。这不仅可以为江西省的工业化进程提供必要的资金,而且通过资金为媒体,更好地吸取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迅速地掌握国际市场信息。金融体制的改革要有超前性,不能滞后于外向型经济的步伐,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外金融机构在江西省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各专业银行要按照国际通行的经营准则和业务规范,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活动。

(三)走出国门,发展跨国直接投资,实现引进外资和资本输出双并重

这是实施江西省工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第三个层次的内容。众所周知,随着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跨国经营正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和现代化科学技术交流发展的活跃因素。比起一般意义上的进出口贸易,它代表着一种范围更大,层次更高,形式更活,影响更深远的国际经济交流与国际经济的参与。它不仅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而且实际上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的物资、资本、技术、土地、劳力、管理、信息、咨询、培训等多种要素的高层次、深层次、大面积的环动。它与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等等,形成一种双向性多角性的对流补充。同时,它能够调动国内外多边市场,利用国内外多种资源、资金,绕过风险,寻觅机遇,从而增强本企业(本公司)和本省的综合经济实力。

1.发展江西省跨国投资的必要性分析。江西省组建跨国公司、发展跨国直接投资将是必然的选择,它应该成为加速江西省工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一项战略决策,江西省将会从跨国投资实践中获得显著的、更为现实的好处。首先,通过跨国投资可以扩大江西省对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弥补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的不足。其次,可以加快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帮助省内企业转移过剩的加工能力、服务能力和具有传统优势的工艺和技术,为本省加速培养出一批新型的,能够通晓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人才。最后,可以利用国外土地、资金、劳力、市场、信息等,绕过某些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和扩大商品销售额,最大限度地追求国际利润,以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总体实力。

2.发展江西省跨国投资的可能性分析。跨国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一国或一地区的跨国投资是否会发生,关键在于微观经济基础,即企业是否具备进行海外投资竞争的优势或条件。理论分析表明,在跨国投资方面要求企业应具有的优势或条件是多方面的,包括从技术创新到资金积累等。只要企业能在这些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或条件,就能为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通过国际化经济来达到效益最大化目标。应当看到,江西省企业在这些方面存在着潜在优势,通过主观努力,实现跨国投资是可能的。

(1)江西省工业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规模效益问题。在当代国际投资中,技术优势起着核心作用。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技术优势理解为前沿性的科学技术创新,这样就会低估我省企业开拓海外投资的实力。从现实经济竞争的角度看,技术优势的含义是相当广泛的、多层次的,它包括生产工艺上的发明创新、新产品的研制、新市场的开拓,以及管理上的革新等等。即使从较狭义的角度看,江西省企业也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着特有的技术优势;一是对广泛扩散的标准化技术的局部革新,它主要表现在对成熟期产品的工业技术进行改良,使之更适合我国、我省的资源禀赋和整个时代的技术进步;二是产品差异化基础上的专有技术,它不仅包括多年开展的国内外市场营销所形成的我省产品商标和受消费者的偏好等等。如此看来,尽管现阶段江西省企业在前沿性技术创新方面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但在传统的成熟技术等方面形成的优势,是开展跨国投资的技术前提。

(2)多渠道融资的现实可能性。跨国投资理论指出,由于各国自身禀赋的生产要素条件的制约,很少能同时具备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全部条件,因此就有必要与外界进行要素交流。于是,就产生了以寻求本国、本区域稀缺的或相对廉价的生产要素为导向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这种类型的投资根据其所追求的要素可具体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劳动力资源导向型,资金导向型和技术管理导向型。江西省当前开展跨国投资从寻求生产力要素支持方面来看,主要应属资金导向型,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省大力发展经济,须大量的资金注入,当然希望在对外投资上另有资金渠道。我们认为,省政府和有关企业、金融机构的这种考虑不无道理。但是,当前企业要走出国门开展跨国投资,对于某些特定企业,通过金融部门贷一点,企业自筹一点,由政府部门牵线向国内外金融机构贷一点,作为企业的引导资金,在进入东道国后,通过各种融资渠道扩大企业的实际资金使用量,由此,开创自身的跨国投资活动是绝对可能的。

国际融资是多渠道的,国际上众多的大公司进行跨国投资则主要依靠分布在全球范围内的各大银行、财团融资。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过程往往就是利用外资过程。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在国外利用贷款投资或以母国的技术、设备折价投入,进而利用当地配套资金兴办企业来达到利用外资的目的。1986年中信与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联手向澳大利亚波特兰钢厂投资1.2亿美元,购买10%的股份,中方资金就是由澳、英、美、日的九大银行贷款提供的。再看一个地方企业跨国投资的例子。几年前,湖北宜昌电视机厂在经营上曾面临着巨大困难,但该厂领导抓住信息和机遇,在不带现汇,只带技术设备的情况下,在乌克兰兴办起春宜电子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惨淡经营,把一个困难的工厂盘活了,为国家购回了数批有用的原料和材料,而且培养出一批面向东欧开拓的新型国际型人才。

外国人在我国建立的跨国投资公司,也采用同样的融资方式,如1992年中策公司在闽、浙、晋三省收购组合的12家合资企业或集团,中方出资比例占其2.46亿美元总投资额的45%;正大集团在华设立的25家合资企业,中方出资比例占其4.02亿美元总投资额的52%,这还不包括银行贷款。

我们认为,国际上不难找到适合特定企业的灵活变通的种种融资方式。

(3)跨国投资中的技术、规模,资金需求动态可变性。正统的西方微观投资理论强调跨国发展的企业须具有垄断性的竞争优势地位,按照这种论断,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不可能产生跨国发展的实际动因,因为无论从规模、资本还是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等方面,我国企业同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企业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但事实上,我国的大、中、小型企业都分别开始走上了跨国投资道路,不少企业还直接打入发达国家的内部市场,这种现实提示我们须对西方投资优势理论给予重新审视。

首先,关于企业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并且总是相对于同一市场中同一行业的其它企业而言的。在世界范围内,从不同国家的总体企业实力对比上看,发达国家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如果深入到具体行业看,不同国家的企业则又可能各有所长,从而各自具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在跨国投资领域,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不同国家的企业进入不同东道国市场,企业优势对比的这种相对性也就更加明显。例如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跨国企业在进入发展程度更低的国家时,其密集使用劳动力和规模较小的设备和技术就可能比发达国家先进但密集使用资金的技术更受欢迎。

其次,我们还应该看到,跨国经营优势还具有动态增加性,跨国经营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也是企业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寻求优势的活动。大凡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总是有可能获得原先在国内所无法取得的某种有利的经营条件,比如国内稀少资源的供应,低成本的生产或运输条件,新增的市场空间以及外国政府给予的特殊优惠等等,这些只有通过直接投资才能取得的经营条件,实际上增加了跨国企业相对国内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获得国外有利的经营条件从而增加自己的优势,实际上是各种类型企业跨国发展普遍存在的动因。大企业固然可以因为这些有利条件的获得而使自己的规模和实力变得更大,小企业也有可能获得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实现从小到大的迅速成长。国际跨国企业的成长史也实际上证明了这一点。只要国外确实存在着可资自己利用的有利经营条件,而这种条件又是国内暂时没有或不易取得的,企业通过跨国投资去谋求这种优势的增加就是不可避免的。

3.江西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战略。根据我国近十几年来海外投资的经验看来,投资生产服务型海外企业,将是我国今后对外投资的重点,其区位选择应该以发展中国家为主,逐步向发达国家发展。

建立生产服务型海外企业,其区位选择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这一取向,也应该是江西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抉择。经验证明,在发展中国家开办生产性海外企业,投资方一般只需投入很少的现汇资金,其余投资可以用实物和无形资产折价入股,从而可带动机器设备、零配件、半成品、技术等的出口。这样,有利于解决我省某些行业资金不足,生产力过剩,设备闲置等问题。

在江西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战略选择中,应能明确体现:在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取向中,应以东南亚诸国为重点,重视拉美国家,兼顾其他地区。这是因为,东南亚与我国地理接近,在民族文化背景上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相似,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在当地有许多华侨,有利于企业的建立、经营与发展。而拉美国家长期受债务危机的影响,国内投资不足,为了发展经济、摆脱困境,近年来大大放松了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并在政策上提供了许多优惠,同时拉美市场容易相对较大,自然资源丰富,消费结构与我国有相似之处,很有发展潜力。在拉美国家中,应特别重视对墨西哥的投资,因为墨西哥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可利用其作为进入美、加市场的“跳板”。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行业选择上应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有一定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为基础建立的专业生产和加工装配业为主。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投资地区是独联体和东欧各国。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对外资有强烈的渴求,这是我省发展在那里投资的有利条件。我们应在那些国家兴办具有相对生产优势的企业,如家电、服装、纺织、制鞋、日用杂品、文教用品等行业,凭借原有的外贸销售关系,开拓我省产品在这些国家的新市场。

4.江西省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软、硬件技术兼容性分析。成功地实现江西省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实现企业跨国投资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的兼容性;二是政府部门对企业跨国投资活动支持的有效性。

(1)企业跨国投资中的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的兼容性要求。所谓企业跨国投资中的硬件技术是指该企业应具有跨国投资经营上的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和适量的资金优势;而软件技术是指该企业对目标东道国所给予各投资者的优惠政策、限制条件、该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资源等信息。跨国投资企业从动机到跨国投资实现的全过程,是这两种技术紧密结合的过程。

(2)政府对企业跨国投资支持方式的研究。我国现有的跨国公司大多数都是在政府的支持之下。江西省政府对本省企业发展跨国投资的支持,除了必要的要素支持(即硬件技术支持)外,重点要加强对这些企业必要的软件技术支持。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总公司都设有功能完善的软件技术开发研究中心,总公司通过对各东道国的投资政策、限制条件、投资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信息,来确定是否向某国家派出跨国公司子公司。并通过该研究中心提供的信息,预测跨国投资的该子公司可能获取的最大利润和所面临的最低风险。

跨国投资的软硬件技术作用的实践告诉我们,重要的不在于我省能有哪些企业具备对外投资的硬件技术条件。如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这一条件。关键是通过对软件技术获取的信息分析,确保通过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实现成本最小化,通过全球的市场安排实现利润最大化,并通过有效的经营使面临的风险最低。否则,走出国门的企业,对境外信息一无所知,则在强大的国际竞争风险压力下,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下,再好的硬件技术条件,最后也会败下阵来。

我们开发跨国投资软件技术资源,不可能象国际巨型跨国公司那样拥有雄厚的实力。但是,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指导全省企业对外投资活动的软件技术服务中心,负责好收集、整理、研究有关对外投资的广泛的信息,为企业对外投资活动服务,帮助企业把握各种可能的对外投资机遇,并承担一定的硬件技术信息的服务业务,使之通过高效地实现企业兼并、重组等方式,快速组成特定的跨国投资任务所必须的技术和规模结构的企业。

5.江西省工业企业开展跨国投资的障碍因素分析。对江西省工业企业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障碍因素分析,其目的是要求我们既要看到江西工业企业参与海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同时又要看到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不利因素和障碍,以便在跨国投资问题上趋利避害,加速江西省海外投资的实现。江西省工业企业开发海外投资的障碍因素主要有:

(1)思想解放不够。长期以来,很多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总是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没有从全球范围内、从比较优势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作出战略决策,因此,当前我省在引进外资方面势头强劲,在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方面则不足。

(2)对海外直接投资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胆量和信心。在海外办厂要比在国内办厂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需要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劳动力成本等等方面进行认真地研究。我国多年一直对这项工作研究不够,因此,对外国投资缺乏胆量和信心,总认为用现钱买现货既方便、简单、又无风险,急功近利,没有充分认识到跨国办工厂的重大意义。

(3)国际融资手段生疏。长期以来,我国、我省工业企业的基建、技改等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国家贷款、自筹资金和引进外资,而国际上的大公司进行投资则主要依靠在全球范围内的银行、财团融资。而这种融资手段我们比较生疏,不善于运用。

(4)通晓国际惯例和法规的管理人才缺乏。这也可能成为制约我国、我省工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

(四)迅速提高江西省工业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一,建立与世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基本条件。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首先要在若干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中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为他们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第二,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提,企业应更加自觉地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劳动者、管理人员的素质。尽快地与运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要求相适应,为自己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第三,建立国际市场的销售渠道。企业不能满足产品由外贸部门包销、代销等初级营销方式,必须通过在境外的经营商、代理商以及在境外建立的维修中心、经营分公司等渠道形成自己的基本销售网络,并不断延伸、扩大。这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保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措施。第四,迅速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信息,组建企业自己的产品品种开发、技术、人才及销售信息网络。第五,进行人才准备和高科技引进。为了能顺利进入国际市场,特别要注意引进本行业世界性高新技术,争取占领世界同行业的制高点;大力培训涉外人才,普及外贸外经知识,培养一批具备开发国际大市场所必须的各项技术的市场专家。

(五)努力完善政府涉外经济职能

在实施江西省工业与国际市场接轨过程中,政府行为的促进作用至关重要。一要制定优惠的招商引资和出口贸易政策,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二要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通讯、供水、涉外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外向型城市的功能,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三要在招商引资培育本地新市场和外资外技向其延伸扩展之际,更需要按照内外兼顾,两腿迈进的精神,挤出适量的资金、技术,或拿出多余的设备、人力,勇敢地到海外有步骤、有选择地创办一些子公司、子企业,培育海外市场;四要建立高效运转体制,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五要通过国际交往和海内外新闻媒介,广泛宣传我省,让世界了解江西,以良好的形象吸引外商投资与合作。

标签:;  ;  ;  ;  ;  ;  ;  ;  

加快江西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思路与对策_国际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