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课堂的思性论文_陈,华

挖掘课堂的思性论文_陈,华

陈 华

(宜宾市女学街小学 宜宾 644000)

对于课堂我永远都怀揣崇敬感和卑怯感,要说一生中自我感觉良好的语文课,不是公开课,也不是参赛课,而是所上文本恰好也是自己非常喜欢的。正如干国祥老师所说:除了学生的优秀与学习者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外,应是文本与你的生命,与整个社会文化产生深刻共鸣的课。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朱自清的《匆匆》了。

重读《匆匆》,有一番愁绪充溢于心,但我不能把这个文本上成一味抒情的课,因为这样会误导孩子,给孩子的东西,不能有负能量。这么一篇顶好的散文,既有诗性,又有思性,我不想“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决定削减一些诗性,增添一些思性。

在预设这课时,考虑到语文课不仅要有男人该具有的大视野,又要显现女人才具备的细功夫,所以我准备从文本的句子回到生活中来。没有想到真正在上这课时,孩子们真真让我体验了一回“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孩子们,你们觉得朱自清这篇文章写得咋样?不要去想他是一个大作家,我们只看文章。”“语句优美”,“感情真挚”······“这些不就是我平时在你们的作文本上写的评语吗?看来你们可以和朱自清媲美了。”孩子们偷笑······“那么你们认为哪些语句优美,请勾画出来,并想想你为什么喜欢。限时3分钟,开始!”我一声令下,孩子们飞快地动起来,一点都不浪费时间。我查看了一下情况,孩子们勾得很多,每个人各有各的看法,勾的地方都不一样。学生畅所欲言,我只是偶尔说说自己的想法。一个女生勾的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觉得朱自清说得对极了,大自然的荣枯可以以年为单位每年一次,但有些东西却不可以,比如生命、时间等,失去了就不可以再来。我说:“是啊,你的看法很深刻,朱自清运用对比的手法,借美好的事物来抒发内心的留恋和无奈,独具个人特色。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学习这种‘朱氏写法’!”一个男生勾“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我觉得这儿用了比喻。我补充:“《大纲》要求,找出修辞手法是三年级同学做的事,我们六年级的孩子不仅仅要找出文本中的修辞手法,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那么这儿有什么好处呢?”

课件: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而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日子显得那么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悄无声息。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我又追问:“为什么是八千多日子呢?”孩子们马上回答:“老师,因为是24岁啊,24年就有八千多天啊!”我恍然大悟:“哦,作者触景生情,联想起这24年自己都做了一些什么来,觉得自己虚度光阴,一事无成,不禁后悔和痛苦!所以‘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那么有谁知道,朱自清24岁以前都做了一些什么?谁预习了?”下面没人回答。我出示了课件资料:朱自清(1898.11.22—1948.8.12)

1912年进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学习。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修完课程,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毕业后,先在杭州第一师范,后回到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并任教学主任。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内收朱自清的诗作19首。我说:“他24岁时就是1922年。同学们概括一下,朱自清24岁前有何成就?”孩子们总结:有作品《睡吧,小小的人》,《雪朝》诗作19首。参加平民教育讲演团,教授国文、哲学,并任教学主任,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我感叹:“他做了那么多事情还在惋惜,而我24岁前就只是在校读书和教书,比较起来,真感觉自己是拿生命在开玩笑啊!还经常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明天的事情拖到后天。孩子们,你们有这种拖沓的习惯吗?下面我们就来开展毛主席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有话说就自己站起来吧!”可是,孩子们都沉默着,看来孩子们的反思还是不够。正在我准备放弃时,许雨桐慢慢地站了起来:“老师,我检讨。去年暑假两个月时间,妈妈让我补习英语我不去,爸爸叫我学习游泳我也不想出门,结果每天在家看电视,打游戏。到了开学作业还一点都没做,差点报不了名。”“那你后悔吗?”“当然啰!”“为什么?”“因为如果我去学习了英语,足足两个月的时间,说不定剑桥一级我都考过了。如果我去学游泳,肯定蛙泳仰泳都非常熟练了,别人说‘会游泳就多一条命’,说不定哪天遇上灾难,我不但能救自己还能救别人呢!”“对啊,如果你充分利用时间来学习,不仅能学会本领,生活还会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生命也会因此而丰盈起来,你就是最美丽的许雨桐了。”

原本停滞了的课堂节奏突然又有了新的转机,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我赶紧趁势教育大家:“每一天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殊不知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来做,再早也是耽误了。”

课件:活动时间到来:第一小组讨论一分钟能干什么,并记录下来。第二小组讨论一个小时能干什么,并记录下来。

第三小组讨论一天能干什么,并记录下来。第四小组讨论12年能做些什么,并记录下来。我说:“鲁迅曾说过‘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所以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收集和整理,活动开始!”孩子们迅速讨论。8分钟后,答案丰富多彩,特别是第四小组的同学们认识深刻,认为自己12岁时可以做5万道题,3000次家务,400次社会活动······经过这些历练,自己肯定比现在要成熟得多,再也不会给父母添麻烦,不会让老师失望。第四小组的发言情真意切,我都自愧不如了。但如果一味地后悔和痛苦,必定会给孩子带来负能量,给孩子的东西只能激励。

于是我问:“朱自清就一直后悔和痛苦着吗?你从那句话中看出来的?”“不是”精灵般的高园园同学认为是这句展现了朱自清的心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对,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在执着地追求着。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写道:“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高园园同学提出的这句话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为这篇文章增添了一个不甘沉沦执着追求的结尾,就好像鲁迅《药》结尾坆上的那朵白花,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美好。”孩子们,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是因为喜欢作者旋律般的语句和飘飘忽忽的思绪。读这篇文章就好像自己在和自己对话,让我有勇气直视自己,并重新规划人生,每一天都敢回顾过去,敢放眼未来,敢说出“青春无悔”的字眼。课堂结束之际,我说:“一篇好文章就是一段岁月的见证!《匆匆》全文才612个字,但我们见证了朱自清24年的岁月,也认清了自己。生命在场,时间为证,让我们重塑理想,扬帆起航!”

也许,这堂课在别人眼中是一节失败的课,因为仅仅是课堂前后孩子们的情智有了落差而已,并没有学到语文工具性的东西,更不要说应试了。但孩子们有令人惊奇的思想,有所“兴发感动”,有所“悱恻”,能认识生命,珍惜时间,能在小小的身体里产生共鸣,这还不够吗?而我的理想就是见证孩子们每一次生命的拔节,和孩子们一起在时间的漩涡里且歌且舞!

论文作者:陈,华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5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8

标签:;  ;  ;  ;  ;  ;  ;  ;  

挖掘课堂的思性论文_陈,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