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策略_联想论文

小学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策略_联想论文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想象力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想象力论文,启发论文,策略论文,小学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富于想象是孩子们的共同特点,大千世界中,任意一件平凡的事物,一丝细微的变化,在儿童眼里都会滋生出万花筒般千奇百怪、绚丽多彩的意象。这种富含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是儿童智力结构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促进儿童思维不断发展、演化的原动力。

下面围绕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从想象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即表象、联想和想象这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和阅读教学实际,采用一切科学有效的启发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丰富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所谓表象,是指人脑对于当前没有作用于感官而以前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即“想象”为主,其“思维细胞”便是表象。在小语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表象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直接方式

表象直接来自感知觉,其突出特征是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记忆表象,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必须坚持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充分发挥实物、模型、图片、录音等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殊作用,在调动机体多种感官积极进行协同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他们没有直接感知或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建立起清晰的表象。但同时,表象对事物的反映并不象感知觉那样鲜明、稳定和完整,它可以根据人们活动目标、需要的不同而有选择地反映一类事物的某些特征,积累和融合某些形象,使表象具有不同程度的概括性。

丰富的表象归根结底来源于现实生活,我们有必要将阅读教学延伸到校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游览等实际活动,指导他们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比较,让他们在广阔的社会天地里拓宽视野,增强体验,不断积累各种感性知识,为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利用丰富的表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必要的补充。

2.间接方式

表象兼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双重特征决定了它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和桥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具有语言和图像的双重编码。人脑能够对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进行广泛深入的形象或语言的加工、概括。而图像和语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译,语言和词的参加不但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条件,而且还可以引起、制约和改造表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文学语言去描绘情境,学生会很容易将死板的文字或符号转化为鲜活的形象或场景,从而形成明晰的表象。

二、启发联想,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中介和桥梁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他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的思维能动地发现表面看来不具相似点或相关性的两个概念或现象之间所隐蔽着的相似点或相关性,从而把两者联系起来时,便形成创造性联想。丰富、独特的联想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必由之路。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可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1.同向式联想

同向式联想指由一事物或现象到另一事物或现象间想象的飞跃是同一方向的。这种联想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发散联想和引申联想。

(1)发散联想是从横向上联系类似事物或现象进行的想象。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从文题入手,联想“摇尾巴”是哪种动物的主要特征?它摇尾巴表示什么意思?狼摇尾巴又表示什么意思?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联想《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等故事,用其中救狼、救毒蛇之类事的不幸后果,思考老山羊该不该救这只会摇尾巴的狼?在得出“不救”的结论后,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老山羊会用什么办法对付这只狡猾的狼?在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过程中引导他们自觉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最佳方法。这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引申联想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描述或音像的感知而使联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结果,纵向进行。《飞夺泸定桥》一课,可让学生通过课题推想为什么要夺泸定桥?为什么是“飞夺”?最终结果怎样?再如,《小音乐家杨科》一课的结尾是: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杨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教师可借此启发学生想象白桦树为什么号叫?它会号叫些什么?从而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逆向式联想

逆向联想指由一事物或现象向相反方向想象而求得另一事物或现象。由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内在联系,许多现象常常是互为因果,具有可逆性。因此,逆向联想打破了“顺推”式联想的局限,往往会取得出奇的效果。这种联想在阅读教学中主要表现为由中心到局部的层层逆推。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从最后一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入手展开逆向联想,使伯父豁达无私的胸怀昭然若揭;再如《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的结论性语句是“你再会摇尾巴,再会说漂亮话,也骗不了我。”可引导学生借“骗不了”展开逆推:狼骗了羊几次?它怎样摇尾巴的?说了哪些漂亮话?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出狼的狡猾本性,同时也有利于训练他们在思维方向改变的前提下保持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

3.多角度联想

由于事物是立体的,联想往往也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如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可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纤夫的表情、姿势去想象他们各自的心理活动;从纤夫的衣着打扮去想象他们的不同生活经历,还可进而想象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样,人物形象便自然丰满起来,作品主题也得到充分体现。多角度联想不仅能造成鲜明的立体效应,还有助于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三、诱导想象,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品质

想象力是既富直觉又富创造性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品质的培养。

1.再造想象品质的培养

再造想象是依据已有的或别人描述而自己不曾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所进行的想象。小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主要是再造想象力的培养。

(1)在指导“读”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品质。第一,读思结合,增强体验,自然入境,自觉想象。指导学生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让学生边读边想,在读中展开想象,则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品质的重要手段。如《狼和小羊》一课可重点采用分角色朗读形式,组织学生模拟入境,边读边想象狼和小羊争辩时各自截然不同的神情和心态,从而深入体会狼的凶狠、蛮横和小羊的善良、弱小。第二,采用变式,训练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象。人在正常活动中,两种信号系统随时进行的协同活动使思维和言语的调节作用贯穿着想象的全过程。因此,利用变式手段丰富学生语言,提高其思维水平,有助于培养其再造想象品质。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安排学生进行重点段、篇的复述和仿写练习。要让学生从不同的内容、方位、时间、空间变换意境,多角度去看,去想,去说,去写。真正做到灵活地想,灵活地说,灵活地运用。

(2)在“领会”课文过程中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品质。第一,剖析重点词句内涵,合理展开想象。语言文字具有描绘形象、唤起形象感的功能,但对于那些涉及文章中心却意义难懂或表面易解而含义深刻的词句,必须靠想象来加以补充。如《林海》一课描写岭时用的“温柔”和“盛气凌人”两个词,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连绵起伏的山岭和春天随风荡漾的麦浪,演员手中伴随乐曲绵延翻卷的彩绸等在形象上的相似,便会很容易让学生领会这两个词的妙处。第二,利用言语,辅以直观,诱发想象。生动的言语描述和直观教具不仅有唤起和丰富表象的作用,还能将处于静止或低级活动状态的各类表象进行合理的组合,再创出新的形象。如《狐狸和乌鸦》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插图来想象狐狸馋涎欲滴的丑相,也可以运用通俗形象的言语描述诱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如可以说:“你们瞧,老狐狸那双狡猾的小眼睛放着绿光,死死地盯乌鸦嘴里叼着的那块大肥肉;嘴巴张得铜盆一般大,舌头长长地伸出口,口水滴滴嗒嗒地直往下流;细长的身子直直地立起来;两只前爪拼命向上够着,恨不得一下子扑上去把那块香喷喷的肥肉抢过来……”。学生全神贯注地静听,狐狸的馋相渐渐鲜活起来,本性也活灵活现地展示在面前,使他们很快领悟到狐狸急于想得到那块肉的迫切心情,达到了不讲自通的效果。

2.创造想象品质的培养

(1)巧问妙引,适当点拨,抓准想象点

所谓抓准想象点,是指一篇课文中能引发学生想象的因素很多,应选择那些能够反映文章主题思想,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符合教学目的要求的重点和关键之处,积极诱导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想象,从而真正有效地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一篇文章中,题目、开头、结尾,甚至其中的某句话,某段描写,都有可能是很好的想象点。不同的文章,想象点也各异,因此,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如《穷人》一课的结尾是桑娜拉开帐子让渔夫看她抱回的两个孩子,此时便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渔夫表现怎样?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们后来的生活如何等;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为分析下文做了铺垫,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中心。

(2)跳出课文,另辟蹊径,进行假设式想象。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意且善于作种种幼稚的假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跳出课文限定的框架和思路,改变条件,进行假设想象,以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品质。如教学《粜米》一课时,可让学生想象,假设当时旧毡帽朋友真的把米舀回家里,地主、债主们会怎样对待他们呢?他们的命运会好些吗?为什么?使学生通过创造想象,深入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倍受奴役、无法翻身的悲苦境遇,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

(3)前溯、后续、扩补和改写式想象。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其间充满着前后相继、前因后果的必然联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契机,诱导学生或追溯课文描写内容的原因和先前状态;或将其继续延展和演化;或针对文中重点部分作适当扩补和重改,通过展开种种对比性、因果性、必然性的想象,同时融入自觉的创造性因素,追因寻果,多方联想,以期创造出更完整、更丰满、更深邃、更新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首先可引导学生从剖析文题入手作前溯式想象;狼本来不会摇尾巴,为什么这只狼却会呢?它掉进陷井之前是什么样子?由此反推出狼凶残狡猾的本性;在讲到“猎人会来收拾你的……”时,可以《猎人来了》为题让学生补讲和改写故事,并遵循“异中求佳”原则,指导学生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最好的办法;在讲完全篇后,可以《老山羊离开陷井后》为题引导学生从不同对象上展开联想(如,来了老牛,大象……),但要注意“异中求同”,时刻把握“狼的本性不会改变,定受惩罚”的必然趋势。这样,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但有助于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想象能力,训练了思维的方向性、深刻性、变通性,发散性和独创性。

标签:;  ;  ;  ;  

小学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策略_联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