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主体属性_审计学论文

审计的主体属性_审计学论文

审计学的学科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属性论文,审计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审计学属于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行为和文化行为的知识体系,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等。随着人类社会和文化活动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发展,人们对社会行为和文化特征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和丰富,并逐步形成了人类关于社会行为和文化活动的概念、理论和思想体系。人们在尝试建立起一门总体性的社会科学时发现,其内容过于庞大多样,其变化过于复杂迅速,因而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行为和文化活动的发生时间不一,存续时间不一,成熟性不一,人们对于各种社会行为和文化现象的认识速度和程度不一,因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最终形成基本概念、理论和思想体系的速度和程度也就不尽相同。例如,政治学等学科形成的时间可能比较早,社会学等学科形成的时间可能比较晚,社会统计学等学科形成的时间可能更晚。审计学是属于形成期比较晚的学科,其中的一些内容至今仍处在尚待完善的阶段。其原因可能是审计学的成熟有待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甚至许多自然科学领域学科的成熟,取决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管理等活动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取决于人类社会的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国民经济管理、财政预算管理、金融、投资、财务管理、会计统计核算、资本市场、企业组织形态的发展水平。

(二)审计学属于应用科学范畴

科学可以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基础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整体,以认识事物、建立有关被研究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基本理论为目的,并为解决应用问题提供思路和理论上的指导。应用科学研究的对象则是基础科学的运用,以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即将认识事物的理论转化为改造事物的能力。

应用学科的特点是:(1)以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直接目的,学科知识的运用要与社会直接接触,其应用的结果要受许多外部因素影响,因此,应用学科不仅解决好“做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好“怎样做”的问题。(2)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包括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和社会学科,因此应用人才的知识素养并不一定比基础科学人才的知识素养要求低。(3)应用学科研究结果是要形成一种解决特定问题或者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学习应用学科的人最终是要掌握一种解决特定问题或者改造世界的能力。(4)相对于基础学科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实验能力而言,应用学科的研究更多的是需要研究者广泛地接触相关实践活动,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而,应用学科要求学习者较多地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应该说,审计学科是比较典型的应用学科。它要解决的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受托责任关系问题;它的研究成果或学习结果是要或是形成一种对受托责任关系的证明能力,或是形成一种对受托责任关系的监督能力,或是形成一种对受托责任关系的评价能力,或是三种能力兼而有之;审计学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现实的政治、经济和管理活动,必须设法取得实践经验,并严密关注审计实践的失败教训。许多审计学概念、理论和思想实际上就是对审计失败进行总结的结果。

(三)审计学属于管理类科学

审计行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管理活动,是一种对政治活动和经济生活的管理行为。例如,从现代社会角度讲,国家审计主要是对政府的管理,民间审计主要是对资本市场的管理,内部审计则主要是对各种类型组织的管理。

审计不仅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而且是对国家政治活动的管理。这一点经常被学习审计学的人所忽视。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题目为《现代国家审计发展的真实动因》,发表在《中国审计》2003年第17期。其中主要的观点是,现代国家审计的真实动因应该是政治民主化的需要,而不单纯是经济监督的需要。政治民主化有两个重要前提:建立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提升政府信息的对称性和透明性。而这两点恰好是对现代国家审计提出的基本要求。或者说,现代国家审计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而产生的,对旧的传统的国家审计的改造和革新也同样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这一结论,在我国的国家审计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印证。

审计行为由于横跨了国家政治生活、资本市场运转和企事业的内部管理,涉及了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属于大管理学科的概念。这一特点实际上增加了审计学研究、教学和学习的难度,因为它涉及的领域实在是太广泛了。

(四)审计学的边缘性和综合性

边缘性学科是指与两种学科或多种学科有关系的学科,或者说,是以两种学科或多种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学科。边缘学科的产生,或由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或由于运用一种学科或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或运用于)另一种学科对象而产生。

综合性学科是指着眼于特定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或将多学科的知识运用于其中,而形成的学科。多学科的知识经过综合会形成一种新的知识,这是综合的作用。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许多就是由于多学科综合的结果。

根据上述对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理解,我们认为审计学的边缘性和综合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如:抽样审计学是统计学和审计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审计学分支;计算机辅助审计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来研究审计学的对象而产生的结果;环境科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学科,在与审计学相结合时,形成了环境审计学。显然,它自身既具有边缘性,又具有综合性。

(五)审计学的理性特征

审计活动是一种高度崇尚理性和证据的社会行为,因此,审计学就应该是一门以理性思维为特征的学科。我在《审计研究》2005年第1期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寻绎审计文化》。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审计文化的基本内涵归纳为以下几点:确定责任和真实,服务权力和公众,恪守独立和谨慎,遵循准则和规范,追求能力和修养,崇尚理性和证据,主张证明和公开,维护秩序和法制。

关于“崇尚理性和证据”我在文中提出:“在如何创造和认识文化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理性决定和感性决定的争论。在古希腊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学习理性思维。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理性不能解释的事物就是不好的事物。亚里士多德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逻辑学。但中世纪的神学统治,桎梏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了思维科学的停滞。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动摇了神学统治,重新开启理性思维的大门。培根提出,只有通过理性,人类才能认识自然,掌握控制自然的法则。他还最早提出了归纳法。启蒙运动时期被称为理性时代,许多科学家本身就是哲学家,他们通过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理性思维方式的发展。但是,到了近现代社会,反启蒙运动、反理性主义思潮也是风起云涌,一批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诗人纷纷起来质疑理性主义,主张感性至上。他们认为理性是对个性和创造性的威胁和破坏,感性若被理性所控制,人将失去激情、美感、幸福和浪漫,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

感性是根据感觉和知觉来进行思维和认识事物的,世界是什么样,不是由科学和理性所确立的规则所决定的,如果真的是那样,世界就是惟一的,永恒不变的。感性追求的是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事物的不确定性。

理性是通过建立明确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判断和推理来认识事物的。世界和事物是它应该是的那样,它是由科学所确立的固定的时空标准所规定的,不是能由我们随意想像和创造的。

审计活动所探求的不是不确定性,而是确定性;所要证明的是已经存在的,而不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评价所审查事物的标准是由法律和科学来确定的,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激情去创造的。审计要达到目标,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确定的可信的证据,并根据确定的法定的标准去评价,运用正确的逻辑判断去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审计活动必须是理性的,必须严格依据各种性质完全确定的证据。”

由于审计行为是一种高度理性的活动,所以审计学就必须体现高度理性的特征。

(六)审计学的经验特征

审计行为由于其对象性内容和环境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其整体学科的内容,从概念和结构到理论和方法体系也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界定审计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也无法确定惟一的、能适用于所有审计活动的审计程式。审计行为的这种特性,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去实践,去摸索;持续不断地去总结经验,提升经验;持续不断地去充实、修改和完善审计学教科书。

由于审计行为和审计学具有上述特征,审计实务界很难为各种各样的审计行为制定出详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永远不变的、科学的准则,已有的准则也都是特指的、适应于一定业务的、比较原则和抽象的,在运用时还需要经验去辅助,在确定是否符合准则时,还需要人们的主观判断。这反映到审计学中,在介绍某些重要的审计准则时,总是需要运用大量的案例去解释。许多著名的审计学教科书书总是需要不断地去更新内容和更新版本。

(七)审计学具有多层次多分支的特点

审计行为复杂多样,这是由社会对审计的客观需要所决定。它的对象性内容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各个部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甚至涉及到国家的政治领域。对于不同的对象性内容,就需要采取不同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技术,采取不同的审计管理方式、方法和技术。审计行为的分层分类,必然要求审计学作出相应的分层分类。

于是,审计学中就有了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财务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信用审计、财务报表审计、管理审计、业务审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和综合审计,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和效益审计,舞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和投资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联网审计、远程审计、在线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等等。这不但为审计和审计管理带来难度,也为审计教学带来不便。审计和审计学的分层分类既多又复杂,以至于教师想在课程上作出合理安排是非常困难的。

(八)审计学属于显性知识范畴

审计学的内容经常要发生变化,具有经验特征,于是有人认为它是“前科学”性的知识。但是我们认为,审计学肯定是属于显性知识范畴,只不过它经常面临着需要将“前科学”转变为科学,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的任务。

刘汝卓和王智玉两位先生主编了一本名为《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模型》的书,蒙二位邀请,我为其做了个序。我在这个序中讲道:“人类的全部知识应该有两类:一类是显性的,已经经过提炼和总结,构成现有科学技术体系的知识;另一类则是隐性的,只停留在人们的经验中,尚未进入人类现有的任何科学技术知识体系。这后一类知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类的活动永远不会终结,新的活动总要产生新的经验,而新的经验总要经过相当的积累,才能最终变为科学技术,因此这一部分隐性的知识总要以一定的规模存在,而且对人类各种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此其一。其二,它是科学技术体系的铺垫,条件成熟时,它们当中的一些知识即可上升到科学技术体系之内。

当前,在国家审计领域,隐性的知识正在随着计算机手段的运用,随着审计方式因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运用而产生的变化逐渐增加。这些知识如不及时加以提炼和总结,将其提升到科学技术层次,从而纳入显性知识体系,就有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就有可能只被个别人运用在个别领域,从而失去普遍意义。

面对着稍纵即逝但又颇具价值的隐性知识,本书作者欲将其显性化,欲将其上升为真正的审计技术,并最终使更多的审计人员受益。我认为,这才是本书写作的深层意义。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本书的写作确实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这个问题不仅因为审计运用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而存在,还因为大量运用统计技术、工程技术、成本效益分析技术、调查技术、管理技术和其他许多学科的新技术而存在。这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成功运用,如不及时总结,并将其纳入审计学领域,很快就会烟消云散,消失殆尽。

标签:;  ;  ;  ;  ;  ;  ;  

审计的主体属性_审计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