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集群论文,高新区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课题之一,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一般性区域(如省区、县区、城市等)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相比之下,对于高新区这一特殊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却显得明显薄弱,而从产业集群视角对高新区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探讨的更是寥若晨星。事实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成为世界成功高新区发展的显著特征,是被硅谷等发展实践所佐证了的高新区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也是我国高新区应确立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鉴于此,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视角出发,依据高新区竞争力的特殊内涵、本质特征、构成要素,首次构建了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弥补国内学术界相关领域研究的不足作些努力。

一、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区域竞争力作为一个专业术语直到近年才被学者们广泛使用。学术界对区域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区域竞争力本身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1]或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地把握的概念”[2],加上研究者研究的视角的差异,因而对于区域竞争力的概念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本文认为,一个合理的较为完善的区域竞争力概念至少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①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没有竞争就无法表现竞争力;②区域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经济范畴,也就是一个经济学范畴,因此,它脱离不了经济学的本质,区域竞争力概念应立足于经济学基本原理,着力反映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注:A.M.Zaidi,Towards Peace/Progress & Prosperity,Selected Speeches of Rajiv Gandhi,1984-1986,Indian Institute of Applied Political Research,New Delhi,1987,p.266.)区域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能力概念,竞争力分析是一种比较研究;④区域竞争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是由区域的核心竞争能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等要素构成。

鉴于此,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可理解为:一个区域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争夺资源和市场的能力。这里的区域,既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如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甚至是一个乡或一个村,也可以是特殊意义上的区域,如本文所研究的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

因此,高新区竞争力可表述为:一高新区与其它高新区相比(这里主要指国家级高新区),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和市场的能力;或者说,一高新区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配置或创造资源,在占有市场、持续发展等方面与其它高新区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能力。

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视角看,高新区是一种由高新技术产业群集而成的特殊区域,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载体,其竞争力主要通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来表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是高新区竞争力的基础。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网络化创新组织,技术创新是其本质特征,技术创新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因此,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既不同于一般工业园区或其它区域的竞争力,也不同于非集群化高新区的竞争力,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与特征。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是由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基础竞争力、环境支撑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综合性能力。

鉴于此,本文将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界定为:某一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新区,与其它同业产业集群的高新区或尚未形成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相比,在市场竞争力中所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包括技术创新核心能力、产业集群基础能力、环境支撑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等要素。

二、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分析思路

高新区作为一种由高新技术产业群集而成的特殊区域,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以充分反映技术创新在高新区竞争力中的决定性作用,反映产业集群在高新区竞争力中的基础作用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高新区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来寻求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1.高新区竞争力的主要特征

高新区作为一种由高新技术产业群集而成的特殊区域,其竞争力不同于一般工业园区或其它区域,也不是单个企业竞争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着自己独有的特征。

(1)技术创新是高新区竞争力的本质特征。高新区是一种由众多行为主体(高新技术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的创新系统,技术创新是其本质特征,技术创新能力是其竞争力的核心。这是高新区区别于一般工业园区和其它区域的本质特征。而且,高新区作为一种复杂的创新系统,其创新行为不是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加总,而是表现为众多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网络化合作创新形式,其中,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其重要表现形式。

(2)产业集群是高新区竞争力的基础。产业集群是高新区发展的显著特征,是高新区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模式,这已被世界成功高新区的发展实践所佐证。产业集群不仅通过成员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彼此间的互惠信任获取基于外部经济效应和低交易成本效应的低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溢出和协同创新获取基于技术创新的动态竞争优势,以此来影响和提升高新区竞争力。

(3)良好的发展与创新环境是高新区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高新区的发展与技术创新,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交通、通讯、信息网络、生活环境等硬环境条件,更需要完善匹配中介服务机构、独特的创新文化或创新氛围、较为密集的风险投资机构等软环境的支撑,其中,独特的创新文化或创新氛围、风险投资机构的发育程度对于高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尤为重要。

(4)地方政府的作用是高新区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绝大多数高新区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政府的作用对于高新区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政府通过支持高新区企业的R&D投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加有利于企业创新与发展的制度供给;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完善的法律环境等途径,来影响高新区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

(5)持续发展能力是高新区竞争力状况的显性表现。持续发展能力可通过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所在城市乃至全国的辐射力强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对外资的吸引力(国际化程度)等方面的显性指标来体现。

2.高新区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由以上分析可知,高新区竞争力主要由5个方面的能力构成,即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群集力,环境支撑力,政府作用力,持续发展力。其中,技术创新能力是核心,是决定高新区竞争力强弱的关键要素;产业群集力是基础,产业群集又对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发展力产生影响;环境支撑力和政府作用力是条件,是影响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群集力和持续发展力的关键环境背景和制度背景要素;经济发展力和辐射力、国际化程度能力是竞争力的显性体现。这5大竞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高新区竞争力系统(见图1-1)。

图1-1 高新区竞争力结构系统

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就是应根据高新区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选取一些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协调一致的指标度量,从不同方面对竞争力进行科学、合理地衡量。

三、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1.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高新区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该系统具有由5大分系统即上述5大竞争力要素构成的结构特征,表现出很强的系统性,这一特性在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中应予以充分反映。

(2)层次性原则。本研究将高新区竞争力系统分解为5大子系统,即技术创新能力子系统、产业群集子系统、环境支撑子系统、政府作用子系统、持续发展子系统,子系统又分解为若干个二级子系统,二级子系统再分解为若干个指标,这样,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4层构成,指标自下而上综合,自上而下分解,形成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3)突出重点与简明性的原则。评价应定位于充分体现技术创新能力在高新区竞争力中的核心地位,反映高新区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指标的设置应抓住关键,力求简明、概括,具有代表性和独立性。在可能最多的变量中取其可能的最少数目,尽量采用综合性指标。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设置应尽量采用定量指标。但是在高新区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实践中,涉及到大量制度、环境因素以及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因素的变量,这些变量难以量化,而这些指标对于评价高新区竞争力又非常重要,因此,必须采取定性指标加以描述。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的形式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

(5)动静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反映高新区竞争力现状的静态指标,又要有体现高新区竞争力发展变化状况的动态指标,以便于对高新区发展的动态性监控与管理。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高新区竞争力的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依据指标设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构建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2)。该指标体系由4个层次、47个指标构成。4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I)、5个一级子系统层亦称模块层(A)、13个二级子系统层亦称领域层(B)、指标层(C)。5个模块层分别为:技术创新能力(A1)、产业群集竞争力(A2)、环境支撑竞争力(A3)、政府作用竞争力(A4)、持续发展竞争力(A5)。其中,技术创新能力可分解为创新投入(B11)、研究孵化(B12)、创新产出(B13)3个领域层;产业群集竞争力可分解为产业集中度(B21)、产业聚合度(B22)2个领域层;环境支撑竞争力可分解为硬环境(B31)、软环境(B32)2个领域层;政府作用竞争力可分解为财政能力(B41)、服务能力(B42)和制度创新能力(B43)3个领域层;持续发展竞争力可分解为经济发展(B51)、经济辐射(B52)和国际化程度(B53)3个领域层。这样,共13个领域层。每个领域层又通过若干个具体指标来反映,共计47个指标。

图1-2 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系基本框架

3.评价方法

(1)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表示各指标在目标评价中的相对重要性不同的系数,权重的确定对总体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权重配赋的方法有多种,尽量选择人为因素影响小又较为易于操作的方法是权重确定的基本准则。根据这一准则要求,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为AHP)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权重配赋。AHP法是T.L.Sat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3],其主要特点是理论上相对成熟,应用上较为广泛,简明、易行、可操作性强。因此,AHP方法较为适合于高新区竞争力综合评价这一多因素、多层次系统中各模块领域和指标层权重的确定。其具体步骤为:

①构建同一层次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本文咨询了20位相关专家),对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图中某一层要素相对于其上层相关的某一要素,两两评判其相对重要性,获得判断矩阵。两两要素评判的相对重要性程度的分级量化的依据是Satty等提出的九标度法[3](见表1-1)。

表1-1 判断矩阵的评判标度法

标度取值含义 说明

1两个元素同样重要,即A/A

判断矩阵的主对角线元素为1

3i元素比j元素稍重要

5i元素比j元素较重要

a[,ij]=1/a[,ji]或a[,ji]=1/a[,ji]

7i元素比j元素明显重要

9i元素比j元素十分重要 此为两元素间最高差异

2,4,6,8

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按照此标度法,邀请有关专家讨论对模块层两两要素对于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构建如下判断矩阵:

I

A[,1] A[,2] A[,3] A[,4] A[,5]

A[,1] 1 5

9

7

3

A[,2]1/5 1

7

5 1/3

A[,3]1/91/7 1 1/3 1/7

A[,4]1/71/5 3

1 1/7

A[,5]1/3 3

7

7

1

②同层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对特征向量作归一化处理,确定层次单排序权向量W,即AW=λ[,max]W。其中,A为判断矩阵。W的分量[W[,1],W[,2],W[,3]…,W[,n]][T]即对应于几个模块或领域的权重向量。然后对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先计算各判断矩阵的临界指标CI,查取相应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1-2),进而计算随机一致性CR。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应对其进行调整。

表1-2 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数值

矩阵 1 2 3 4 5 6 7 8 910 1112131415

RI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51 1.54 1.56 1.57 1.59

根据以上步骤和计算公式,得到判断矩阵A的特征向量W=[0.495,0.149,0.030,0.052,0.274][T],即模块A的评判要素A[,1]、A[,2]、A[,3]、A[,4]、A[,5]的权重分别为0.495、0.149、0.030、0.052、0.274。最大特征根λ[,max]=5.38,CI=.095,当n=5时查得RI=1.12,则CR=(0.095/1.12)=0.08<0.1,说明上述判断矩阵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③按照以上步骤,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领域层B以及指标层C各评判要素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见表1-3)。

表1-3 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模块层 权重

领域层权重 指标层权重

(la)(A) (B)(C)

R&D经费总额 C[,111] 0.244

创新投入 R&D经费占产品销售总额比例

C[,112] 0.436

(B[,11) 0.188 R&D人员数

C[,113] 0.102

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

C[,114] 0.171

硕士以上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 C[,115] 0.047

技术创在孵企业数 C[,121] 0.258

新能力

0.495

研发孵化

(A[,1)(B[,12) 0.081 孵化场地面积C[,122] 0.105

孵化企业毕业率 C[,123] 0.637

申请专利数 C[,131] 0.182

创新产出 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数 C[,132] 0.412

(B[,13) 0.731 新产品占全部产品比例C[,133] 0.260

技术交易合同数额C[,134] 0.057

产学研互动水平 C[,135] 0.089

区内企业数 C[,211] 0.275

产业集中度 0.330 主导产业产值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 C[,212] 0.535

产业群 (B[,21)大学、研究机构数量 C[,213] 0.130

集竞争 0.149 中介服务机构数量C[,214] 0.060

力(A[,2) 新企业的诞生速度C[,221] 0.541

高产业聚合度企业间非正式交流程度C[,222] 0.231

新(B[,22) 0.670

区 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程度C[,223] 0.152

竞 人员流动率 C[,224] 0.076

争 硬环境 交通状况C[,311] 0.249

力环境支 (B[,31) 0.330 信息网络状况C[,312] 0.594

撑竞争生活环境质量C[,313] 0.157

力(A[,3)

0.030 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 C[,321] 0.081

软环境 风险投资的支持程度 C[,322] 0.155

(B[,32) 0.670

创新氛围C[,323] 0.476

企业与合作者之间的信任程度 C[,324] 0.288

财政能力 政府财政对R&D的投入 C[,411] 0.550

(B[,41) 0.230

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C[,412] 0.450

政府作

服务能力

0.122 办事效率C[,421] 0.450

用竞争 0.052

(B[,42)服务水平C[,422] 0.550

力(A[,4) 知识产权的保护 C[,431] 0.128

制度创新能

力(B[,43)0.648 地方法规的完备性C[,432] 0.595

市场发育程度C[,433] 0.277

工业增加值 C[,511] 0.112

经济发展 产品销售收入C[,512] 0.085

(B[,51) 0.540 人均工业增加值 C[,513] 0.357

总资产贡献率C[,514] 0.174

持续发产值利税率 C[,515] 0.272

展竞争 0.274经济辐射 上缴税费总额C[,521] 0.540

力(A[,5)

(B[,52) 0.163 年末从业人员C[,522] 0.163

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比重C[,523] 0.297

出口创汇额 C[,531] 0.475

国际化程度国际合作合资项目数 C[,532] 0.163

(B[,53) 0.297

实际到位外资额 C[,533] 0.255

留学归国人员数 C[,534] 0.107

④计算各层指标的组合权重向量。计算好各层的权重值后,还需计算出各层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相对权重。若共有t层,则第k层对第1层(即目标层总目标只有一个)的组合权重向量为:W[(K)]=W[(K)]W[(K-1)],k=3,4,…,t,其中W[(k)]是以第k层相对于第k-1层的权重向量为列向量组成的矩阵。最下层(第t层)对最上层的组合权重向量为W[(t)]=W[(t)]W[(t-1)]<W[(3)]W[(2)]。可以看出,这一过程是由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逐层进行。

⑤组合一致性检验。计算出各层指标的组合权重向量后,还要进行组合一致性检验。组合一致性检验可逐层进行,当最下层对目标层的组合一致性比率CR[(1)]<0.1时,认为整个层次的比较判断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这表明组合权重向量可以作为最终的决策依据。否则,就需要调整两两比较矩阵直至使之有满意的一致性。

(2)数值标准化

在高新区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中,由于各指标的属性和量纲不尽相同,为了消除各指标量纲不统一带来的计算困难,需要对所有源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得到相对统一的尺度。标准法处理的方法有多种,如均值法、标准差法、最大值法等。为了计算的方便,本文采用最大值归一法,其做法是用某一指标的最大值去除该指标的每一项,这样将各指标的标准化数值统一在0—1之间。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X[ij]=x[,ij]/Max{X[,ij]}(1)

式中Xij为i高新区j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为i高新区j指标的原始数据值。

对于一些与综合评价目标呈负相关的指标,则需要进行逆化处理,即:

X[,ij]=1-x[ij]/Max{X[,ij]}(2)

(3)综合评估方法

根据数值标准化计算公式(1)、(2),得出各单项指标的评估值,以及各结构层(模块层、领域层)的权重,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求和综合评估模型,得出模块层、领域层的评估值以及综合评估值。

上式中,Xijk为第i个模块第j个领域第k个指标的标准化值,rijk为该指标的权重值,Bijk为第i个模块第j个领域的评估得分值;bij为第i个模块第j个领域的权重,Ai为第i个模块的评估得分值;Wi为第i个模块的权重,I为某高新区竞争力的综合评估值。

标签:;  ;  ;  ;  ;  ;  

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